-
中国首次复发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和新药在一线治疗中的应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已明显延长,但MM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 [1,2],患者终将面临复发。复发按照发生次数分为首次复发(第一次复发)和多线复发(第二次或以上复发),多线复发的患者获得高危细胞遗传学的概率增加,治疗难度随之增加,复发次数越多,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复发后的生存时间越短 [3,4]。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可能仅有两次机会接受抗骨髓瘤治疗 [5,6]。因此,首次复发MM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恰当的治疗可使这部分患者最大程度获益。随着MM新药的增加,临床医师在首次复发患者的治疗选择上有很多困惑和较大差异,我国目前尚无针对首次复发MM诊治的专家共识或指南,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新药的可及性仍相对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新药和治疗手段让患者最大程度获益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首次复发MM的诊治指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心动图定义的肺动脉高压是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肺动脉高压(PH)是多种疾病和病理机制所致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一组病理状态。近年研究发现,PH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相对高发,但机制不明,且关于其预后价值的研究报道十分有限。为评估基线超声心动图所定义的PH在新诊断MM中的临床特征与预后价值,该研究纳入了北京朝阳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426例新诊断MM患者(排除心脏淀粉样变性患者)。结果发现,54例(12.7%)患者合并PH。基线PH与高龄、贫血、肾功能不全、心脏舒张功能不全以及高BNP/NT-proBNP水平等临床特征相关。在PH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较高,但血栓事件发生率与非PH患者相仿。其余包括冠心病、慢性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脏瓣膜病在内的心肺基础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生率在两组患者中并未显示出差异。在相仿的治疗方案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率下,基线存在PH的患者更难以获得有效及深度缓解( P=0.002)。MM所伴随的PH常常可逆,随着MM疾病的缓解,81.5%(22/27)的PH患者肺动脉压力可恢复至正常水平,心脏舒张功能及相关指标也随之明显改善;当MM疾病复发后,68.8%(11/16)的患者肺动脉压力再次升高。以上结果提示,此类PH更倾向于MM所继发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独立疾病。此外,由于PH在有效的诱导治疗后通常可逆,且患者心功能可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ASCT仍不失为一线治疗选择。最后,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H是MM患者生存预后的不利因素,与非PH患者相比,其无进展生存期(21比50个月)和总生存期(45比90个月)均缩短(均 P<0.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感染H3N8型甲型流感重症肺炎死亡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6岁,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气促,因社区获得性肺炎于2023年3月3日收入中山市人民医院,3月11日通过肺泡灌洗液进行宏转录组测序确认甲型流感病毒感染,通过流感分型确认为A-H3N8,于3月16日经抢救无效死亡。本病例为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自体干细胞移植、持续化疗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有慢性上呼吸道感染史,影像学显示两肺广泛分布斑片、实变影等肺炎表现,并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严重减少,实验室炎症指标明显升高,临床考虑为慢性呼吸道感染急性加重,抗细菌治疗效果不佳后,考虑合并真菌感染,多次根据病情更改抗菌药物治疗,但疗效不佳,病情进展迅速;在肺泡灌洗液病原学确认为A-H3N8流感后,马上进行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但由于出现全身性复杂多样症状,包括炎症风暴、脓毒症、急性呼吸衰竭、心动过速、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其他肺外脏器损伤等,在出现症状19 d后由于严重呼吸衰竭及多器官衰竭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寡克隆条带形成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出现寡克隆条带(OB)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到2022年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ASCT治疗的156例初诊MM患者,其中男91例,女65例,年龄[ M( Q1, Q3)]为56(26,71)岁。根据ASCT治疗后OB形成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OB组( n=60)与非OB组( n=96)。末次随访日期为2023年8月31日,随访时间为42(18,117)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点及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总生存时间(OS)的差异;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OB组与非OB组患者在发病年龄、分型、分期、危险分层、是否合并髓外病变、初诊循环浆细胞比例、诱导治疗方案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OB组患者接受ASCT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及以上缓解程度比例为93.3%(56/60),高于非OB组患者的80.2%(77/96)( P=0.024)。OB组患者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为66.7%(40/60),高于非OB组患者的34.4%(33/96)( P=0.001)。OB组PFS及OS均为未达到,非OB组PFS及OS时间分别为28(2,80)、86(2,100)个月,OB组较非OB组患者具有更长的PFS( P<0.001)和OS( P=0.017)。在Cox多因素分析中,OB形成是MM患者PFS的保护因素( HR=0.314,95% CI:0.153~0.644, P=0.002)。亚组分析发现,在Mayo骨髓瘤分层及风险调整治疗(mSMART)高危组患者中,OB组患者OS时间为未达到,优于非OB组患者的71(2,90)个月( P=0.046);但在mSMART标危组患者中,OB组与非OB组OS均为未达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3);在初诊合并髓外病变患者中,OB组OS为未达到,优于非OB组患者的47(6,74)个月( P=0.037);但在初诊无髓外病变患者中,OB组OS为未达到,非OB组OS为86(2,10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0)。 结论:MM患者接受ASCT治疗后OB形成与疗效及预后相关,尤其对于初诊合并髓外病变或具有高危遗传学特征的患者,OB形成可提高患者MRD阴性率,延长患者OS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腺苷激酶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氯化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模型癫痫发作和海马神经元的保护性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抑制腺苷激酶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ADK --MSCs)脑内移植对氯化锂-匹罗卡品模型癫痫发作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方法:利用包含抑制腺苷激酶表达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作抑制腺苷激酶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ADK --MSCs),检测其腺苷分泌量,将其移植入准备进行氯化锂-匹罗卡品造模的小鼠海马区。实验分组对照组,氯化锂-匹罗卡品造模组TLE组,和ADK --MSCs移植后氯化锂-匹罗卡品造模组ADK --MSCs组。造模28 d后,使用视频脑电图监测造模后自发性癫痫发作。使用尼氏染色和活性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评估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和凋亡。造模45 d后,观察移植ADK --MSCs细胞的存活情况。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1×10 5个ADK --MSCs细胞上清中的腺苷浓度为12.1 ng/ml。ADK --MSCs组自发性癫痫发作频率为(8.20±2.38)次/周,明显低于TLE组[(16.40±3.20)次/周, t=4.584, P<0.01]。尼氏染色显示400倍放大视野中ADK --MSCs组CA1区存活神经元为(91.00±6.51)个,明显高于TLE组[(71.80±5.06)个, t=5.199, P<0.001];CA3区存活神经元ADK --MSCs组[(64.20±7.98)个]明显高于TLE组[(45.75±7.63)个, t=3.511, P<0.01]。活性Caspase-3免疫染色显示ADK --MSCs组海马锥体神经元阳性细胞明显低于TLE组,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证实ADK --MSCs组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TLE组( n=3, t=4.302, P<0.05)。造模45 d后,通过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海马区存活的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绿色荧光ADK --MSCs细胞。 结论:抑制ADK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在氯化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模型中具有抗癫痫发作和减轻神经损伤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富集自体骨髓干细胞骨移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富集自体骨髓干细胞骨移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治疗ARCOⅡB-ARCOⅢA期单侧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96例,按入选标准纳入研究,分为两组。对照组(A)患者采用股骨头粗通道髓心减压,死骨刮除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术。观察组(B)患者采用股骨头粗通道髓心减压、死骨刮除同种异体骨富集自体骨髓干细胞打压植骨术。其中A组男37髋,女11髋,年龄(34.96±6.27)岁,术前疼痛时间为7~12个月,平均疼痛时间9个月;B组男38髋,女10髋,年龄(35.09±5.55)岁,术前疼痛时间为7~13个月,平均疼痛时间9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A、B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患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9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60个月,平均42.6个月。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患者的患髋Harris评分较术前患髋Harris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771、-7.632, P<0.05)。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的患髋Harris评分较A组患者患髋Harris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53, P<0.05)。前5例B组较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长,出血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90、-3.301, P<0.05)。术后康复时间B组患者较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9.106, P<0.05)。术后股骨头塌陷发生率B组患者较A组患者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96, P<0.05)。无神经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富集自体骨髓干细胞骨移植能促进植骨愈合,缩短康复时间,患髋的功能恢复更好。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中出血相应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对抗原嵌合受体-T细胞(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0年1月3日至2022年9月13日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CAR-T治疗的168例RRM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既往是否接受ASCT分为移植组(47例)与未移植组(121例),采用 χ2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独立样本 t检验等方法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总生存(OS)时间,以及两组患者CAR-T输注前CD3、CD4、CD8、CD19、CD56、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 结果:168例RRMM患者中,男性98例(58.3%),发病中位年龄57岁(范围30~70岁)。两组患者输注CAR-T细胞后,未移植组ORR为89.3%(92/103),移植组ORR为72.9%(27/37);1年后再次评估疗效,未移植ORR为78.1%(75/96),移植组ORR为59.4%(19/32),未移植组ORR均优于移植组ORR( χ2=5.71、4.32, P=0.017、0.038)。未移植组患者中位OS及PFS时间均大于移植组患者(OS:30个月比20个月,PFS:26个月比12个月;均 P<0.05)。移植组患者CAR-T输注前的CD4水平显著低于未移植组患者(25.65±13.56比32.64±17.21; t=-2.15, P=0.034),CD3、CD8、CD19、CD56及NK细胞计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接受CAR-T治疗的RRMM患者中,未行ASCT患者的疗效明显好于既往行ASCT患者,可能与接受CAR-T治疗前CD4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病病灶切除手术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影响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骨病病灶切除手术治疗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03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诊治的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仅进行穿刺活检及椎体成形术的患者,纳入因脊柱不稳、脊髓压迫或长骨病变骨折或存在骨折风险而接受病灶切除手术的患者(手术组),选择骨病程度相同而无手术经历的NDMM患者作为对照(非手术组),比较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ECOG)评分、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总生存(OS)时间。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 χ2检验、 t检验、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 结果:手术组(40例,43例次手术)与非手术组(80例)性别、年龄、M蛋白类型、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骨破坏病灶数目、细胞遗传学异常、一线治疗方案和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比例等基线资料匹配(均 P>0.05)。手术组血M蛋白定量显著低于非手术组[(21.95±16.44)比(36.18±20.85)g/L, P=0.005]。中轴骨手术占比79.1%(34/43),四肢长骨手术占比20.9%(9/43)。术后VAS、ECOG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2.30±0.80)比(6.60±1.50)分,(2.09±0.59)比(3.09±0.73)分,均 P<0.001]。中位随访时间51个月。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中位PFS时间(25比29个月)及OS时间(46比60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分层分析显示,在ISS Ⅰ期及ASCT患者中,手术组与非手术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OS更劣( P=0.005、0.017)。在ISS Ⅱ/Ⅲ期患者或非移植患者中,两组PFS及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ISS分期( HR=0.42,95% CI 0.19~0.93, P=0.031)及是否ASCT( HR=0.41,95% CI 0.18~0.97, P=0.041)为NDMM的独立预后因素,骨科手术对预后无显著影响( P=0.233)。 结论:骨病病灶切除手术可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但对NDMM的PFS、OS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肌间隔主干型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以肌间隔主干型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点,以及采用该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2月—2021年4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59例,其中男46例、女13例,年龄20~81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8 cm×5 cm~38 cm×20 cm。根据创面情况,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定位健侧股前外侧区穿支,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行单侧皮瓣修复或双侧皮瓣串联修复(单侧皮瓣大小为7 cm×5 cm~37 cm×11 cm);将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记录术前标记股前外侧区穿支数量,术中观察到的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主干与穿支走行特点以及穿支的数量、来源、类型;记录皮瓣修复方式、皮瓣切取时间;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受区创面愈合时间、供区缝合口愈合情况;随访供受区恢复情况,于末次随访时,记录移植皮瓣处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的感觉分级量表评价的感觉功能、两点辨别觉,采用改良的皮瓣综合疗效评价表评定皮瓣修复疗效。结果:术前共在股前外侧区标记穿支156条,术中共观察到穿支144条,其中98条来自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斜支第1穿支均为肌间隔穿支;肌间隔主干型旋股外侧动脉斜支发出后,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的连线中1/3与上1/3交界处多数可分为深支与浅支,深支主要走行于股中间肌和股外侧肌肌肉内,较少发出皮穿支;浅支多走行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肌间隔内,且发出穿支至股前外侧区近端皮肤。56例患者行单侧皮瓣修复,3例患者行双侧皮瓣串联修复,单侧皮瓣切取时间为9~99 min。3例患者皮瓣术后48 h内发生动脉危象,经及时探查后成活;1例患者术后11 d皮瓣发生坏死,后行腹部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受区创面愈合时间为术后10~42 d,供区缝合口均愈合良好。随访6~10个月,8例患者因移植皮瓣处臃肿于术后6个月行修薄整形术,其余患者移植皮瓣处外形佳、无骨髓炎等深部组织感染、质地柔软、弹性好、无疼痛且血运良好;供区均遗留线性瘢痕,肢体远端血运正常,膝关节活动度及股四头肌肌力无受限。末次随访时,患肢移植皮瓣处感觉功能恢复达S 1级者14例、S 2级者45例,两点辨别觉均仅有1个点,皮瓣修复疗效评定:优者24例、良者35例、可者3例。 结论:以肌间隔主干型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具有供区相对隐蔽、可切取宽度大、术中操作简便等优点,在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供区,是对经典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有益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CONUT)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0年在本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移植前CONUT评分将患者分为Low-CONUT组(0-4分,62例)和High-CONUT组(5-12分,1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造血重建与不良反应、疗效和生存情况,同时对预后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用时间依赖的ROC曲线验证结果.结果:High-CONUT组男性患者比例和初诊时骨髓浆细胞>30%的患者比例均较Low-CONUT组高(均P<0.05),而在造血重建与不良反应(2级以上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异.Low-CONUT组移植前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都显著高于High-CONUT组(均P<0.05),移植后3个月后者优势仍然保持(P<0.01),但前者已无显著差异(P>0.05).Low-CONUT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均优于High-CONUT组(均P<0.05).移植前的CONUT评分低(0-4分)、移植后6个月微小残留病阴性是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有利因素(均P<0.05),初诊时国际骨髓瘤工作组预后危险分层为高危和移植前乳酸脱氢酶>250 U/L仅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均P<0.05).时间相关的ROC曲线分析提示,CONUT评分和移植后6个月微小残留病灶状态可单独或联合预测1和2年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且联合预测效果更好.结论:结合移植前CONUT评分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状态可以较好地预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