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寡克隆条带形成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出现寡克隆条带(OB)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到2022年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ASCT治疗的156例初诊MM患者,其中男91例,女65例,年龄[ M( Q1, Q3)]为56(26,71)岁。根据ASCT治疗后OB形成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OB组( n=60)与非OB组( n=96)。末次随访日期为2023年8月31日,随访时间为42(18,117)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点及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总生存时间(OS)的差异;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OB组与非OB组患者在发病年龄、分型、分期、危险分层、是否合并髓外病变、初诊循环浆细胞比例、诱导治疗方案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OB组患者接受ASCT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及以上缓解程度比例为93.3%(56/60),高于非OB组患者的80.2%(77/96)( P=0.024)。OB组患者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为66.7%(40/60),高于非OB组患者的34.4%(33/96)( P=0.001)。OB组PFS及OS均为未达到,非OB组PFS及OS时间分别为28(2,80)、86(2,100)个月,OB组较非OB组患者具有更长的PFS( P<0.001)和OS( P=0.017)。在Cox多因素分析中,OB形成是MM患者PFS的保护因素( HR=0.314,95% CI:0.153~0.644, P=0.002)。亚组分析发现,在Mayo骨髓瘤分层及风险调整治疗(mSMART)高危组患者中,OB组患者OS时间为未达到,优于非OB组患者的71(2,90)个月( P=0.046);但在mSMART标危组患者中,OB组与非OB组OS均为未达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3);在初诊合并髓外病变患者中,OB组OS为未达到,优于非OB组患者的47(6,74)个月( P=0.037);但在初诊无髓外病变患者中,OB组OS为未达到,非OB组OS为86(2,10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0)。 结论:MM患者接受ASCT治疗后OB形成与疗效及预后相关,尤其对于初诊合并髓外病变或具有高危遗传学特征的患者,OB形成可提高患者MRD阴性率,延长患者OS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梅毒合并猫立克次体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报道1例神经梅毒合并猫立克次体感染患者,并总结其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与结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于2022年10月12日收治1例33岁男性患者,病程3月余,家中养猫10余年.临床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认知功能下降,近1个月出现低热.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阳性,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阳性;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增加,蛋白定量升高,寡克隆区带阳性,24小时鞘内IgG合成率和IgG指数升高.头部MRI显示双侧颞叶内侧T2WI和FLAIR成像高信号,海马萎缩,以右侧显著.脑脊液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技术(mNGS)检出猫立克次体序列数为229条、梅毒螺旋体序列数为2条.追问病史,患者7年前曾患有梅毒,复查血清和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抗体均呈阳性.综合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符合神经梅毒特点,发热符合猫立克次体感染特点,临床明确诊断为神经梅毒合并猫立克次体感染,予以青霉素和多西环素治疗后改善.结论 神经梅毒合并猫立克次体感染临床罕见,mNGS有助于早期诊断,尽早抗感染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脑外伤后巨大血管周围间隙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43岁.因头晕、眼胀伴失眠10余天于2015年12月30日入院.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语言及肢体活动障碍,无发热、抽搐,无意识障碍.10岁时有脑外伤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入院时查体:血压158/74 mmHg,意识清楚,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和感觉检查正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 -).入院后完善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3.62×109/L,中性粒细胞0.38,ALT 51 U/L,AST 40 U/L.血液肿瘤标志物:AFU 43.82U/L(正常参考值14.3~39.9 U/L),cPSA/tPSA 0.75(正常参考值<0.75),FER 386.10 ng/ml(正常参考值22~322 ng/ml).血糖、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尿常规、大便常规正常.脑脊液检查:白细胞1×106个/L,淋巴细胞0.72,单核细胞0.28,抗酸和墨汁染色阴性,血吸虫、肺吸虫、囊虫、旋毛虫抗体阴性,寡克隆带阴性,脑脊液培养阴性.眼压正常.颅脑CT示:右侧胼胝体、扣带回及额顶叶近中线区见条片状低密度影,近似于脑脊液密度,截面大小约1.9 cm×7.3 cm,邻近脑沟、脑裂加深增宽,大脑纵裂区钙化灶(见图1A).颅脑MR示:右侧胼胝体、扣带回、顶叶见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截面积约4.7 cm× 6.8 cm,中线结构居中(见图1B、C、D).住院期间,未给予特殊治疗.患者血压恢复正常,症状明显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慢病毒为载体的人骨肉瘤细胞肾上腺髓质素RNA干扰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以人骨肉瘤细胞的肾上腺髓质素(ADM)为作用靶点,建立以慢病毒为载体的RNA干扰体系,以高效抑制ADM基因的表达.方法 构建慢病毒载体,设计3条针对ADM基因序列的shRNA序列(shRNA-1、2、3),靶向ADM shRNA与慢病毒载体连接后,挑选LV-ADM-shRNA阳性克隆进行PCR鉴定并测序.经测序确认寡核苷酸插入部位正确后,提取目的质粒LV-ADM-shRNA 1、2、3,在293T细胞中包装携带目的质粒的慢病毒,然后采用多孔稀释法测定慢病毒滴度.结果 构建3条靶向ADM的LV-shRNA慢病毒载体,并获得较高滴度的慢病毒颗粒.结论 成功建立以慢病毒为载体的人骨肉瘤细胞ADM RNA干扰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株B群流脑菌LOS抗原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对我国自70年代以来从病人和带菌者中分离的91株B群脑膜炎奈瑟氏菌(Nm)进行脂寡糖(LOS)免疫型分型、外膜蛋白分型/亚型、多位点酶电泳分型等的基础上,挑选了两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3407(B:15:P1.2:L3,7,9:RFLPb-20:克隆群Ⅰ)和542852(B:NT:P1.2:L3,7,9:RFLPb-20:克隆群Ⅰ)。提取并纯化了它们的LOS,通过SDS-PAGE分析发现:两株菌的LOS均呈现两条粗细不同的LOS带,分子量分别约为4.3×10 3和4.8×10 3。用三个剂量组纯化LOS 5μg,15μg和25μg分别免疫小白鼠,制备了免疫血清。通过ELISA,双相琼扩实验和杀菌力实验分别测定了抗LOS特异性IgG的滴度和它的亚类组成及其杀菌抗体滴度。结果显示:以15μg LOS剂量组免疫小鼠所产生的IgG抗体滴度最高。菌株542852 LOS所产生的IgG抗体滴度比菌株3407 LOS所产生的高25倍,两株菌的LOS皆诱导产生了含有IgG2a和IgG3亚类对相同LOS免疫型菌株的杀菌抗体。用上述免疫血清与菌株542852和3407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时,也出现了两条分子量分别为4.3×10 3和4.8×10 3的反应带,进一步证实了LOS与其免疫血清之间是特异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嗜热古菌Archaeoglobus fulgidus RecJ核酸酶的表达纯化及酶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克隆表达嗜热古菌Archaeoglobus fulgidus(A.fulgidus)来源的RecJ核酸酶基因(ORF编号AF_0699,NCBI数据库基因登陆号为AF_RS03550),对该重组蛋白的核酸酶活性及酶学特征进行鉴定和分析.[方法]将A.fulgidus RecJ(AfuRecJ)核酸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重组表达,经亲和层析纯化得到电泳纯蛋白;利用人工合成的带有末端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作为底物,体外反应后,利用8mol/L尿素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AfuRecJ核酸酶的水解产物.[结果]AfuRecJ核酸酶具有单链DNA特异性的3'-5'外切核酸酶活性,酶活性依赖于二价金属离子Mn2+或Mg2+,且Mn2+存在条件下的催化效率明显优于Mg2+;其最适反应温度范围为55-65℃;高于200 mmol/L的NaCl会显著抑制AfuRecJ的核酸酶活性.AfuRecJ还具有单链RNA3'-5'外切酶活性,且活性高于单链DNA底物.单链核酸3'末端的磷酸基团对水解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AfuRecJ对单链核酸的长度有一定的选择性,可以有效水解长度≥4个核苷酸长度的单链RNA、≥12个核苷酸长度的单链DNA,而且对双链DNA中的3'单链DNA结构(3'突出单链尾巴与末端分叉结构)具有类似单链DNA的水解活性.[结论]本研究证实AfuRecJ是一种单链核酸特异性的3'-5'外切核酸酶,且相比单链DNA,单链RNA为优势底物,推测其在胞内可能参与RNA降解与DNA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分析中镜像对称条带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寡克隆区带(OCB)电泳分析中镜像对称条带类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以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入住该院神经内科并且腰椎穿刺送检的脑脊液与血液样本OCB分析呈现镜像对称模式的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均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分析M蛋白情况.结果 12例覆盖3种不同类型的镜像对称条带.所有类型的镜像对称模式均与M蛋白密切相关.12例最初以神经系统疾病收入院的患者中有7例被确诊为血液系统相关疾病,且12例患者中无一人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结论 无论何种类型的镜像对称条带的出现均提示患者血清中存在M蛋白的可能,且基本可排除多发性硬化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数量及强弱差异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脑脊液(CSF)寡克隆区带(OCB)电泳阳性结果 的条带数量和条带强弱对多发性硬化(MS)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入住该院神经内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从送检CSF与血清标本配对同时进行OCB分析的患者中,筛选出359例CSF OCB阳性患者,同时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信息.结果 359例OCB阳性患者中,第1种类型(条带数量多且明显)共270例(75.2%),第2种类型(条带微弱且数量少)共89例(24.8%).第1种类型OCB阳性患者中有219例(81.1%)确诊为MS或临床孤立综合征(CIS),第2种类型仅有1例(1.1%)与MS有关(该例标本为MS药物治疗后),第1种类型OCB阳性患者中MS的确诊率明显高于第2种类型MS的确诊率(P<0.05).排除第2种类型OCB阳性条带的干扰,OCB阳性结果 对MS或CIS的预测价值从61.3%提升至81.1%.结论 CSF OCB阳性条带中仅第1种类型对MS的诊断意义较大.推荐所有回报为OCB阳性的结果 中都应注明条带是第1种类型或是第2种类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纳米金核酸探针的新型试纸条对灿烂弧菌快速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作为一种水产条件致病菌,可以感染多种水产养殖动物,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文中将核酸外切酶Ⅲ酶切信号放大策略和纳米金标记DNA探针核酸试纸条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新型高效的灿烂弧菌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可凭肉眼直接判定,并突破了常规免疫试纸条单克隆抗体制备困难的障碍.经过实验条件优化,该核酸试纸条对灿烂弧菌人工合成寡核苷酸DNA片段的检测限是5 ng/mL,对灿烂弧菌基因组DNA实际样本的检测限是10 ng/mL,较PCR法灵敏度高,并对灿烂弧菌具有检测特异性.研究结果实现了核酸试纸条的快捷制备及对灿烂弧菌的高效检测,为水产病害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超嗜热古菌Thermococcus eurythermalis A501编码B家族DNA聚合酶的生化特性及PCR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DNA聚合酶广泛应用于PCR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及相关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商业化DNA聚合酶仍不能完全满足科研需要,有必要寻求高性能DNA聚合酶.文中克隆表达了超嗜热古菌(Thermococcus eurythermalis) A501来源的B家族DNA聚合酶基因(NCBI数据库基因登录号为TEU_RS04875)、表征该重组蛋白的生化特性、评价了其PCR应用.将删除intein蛋白序列的DNA聚合酶(Teu-PolB)进行体外重组表达,经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获得Teu-PolB蛋白;利用5'端带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作为底物,用尿素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Teu-PolB的生化特性;以噬菌体λDNA基因组为模板,探究Teu-PolB的PCR应用.结果 显示,Teu-PolB具有DNA聚合酶活性和3'→5'核酸外切酶活性,该酶在98℃下的半衰期约为2h,热稳定性高.使用Teu-PolB进行PCR扩增,最适PCR缓冲液为50 mmol/L Tris-HCl pH 8.0,2.5 mmol/L MgC12,60 mmol/L KC1,10 mmol/L (NH4)2SO4,0.015% Triton X-100和0.01% BSA,最适延伸温度为68℃.此外,Teu-PolB能在2kb/min条件下成功扩增4kb目的 片段,扩增产量弱于商品化Taq DNA聚合酶,优于Pfu DNA聚合酶,但扩增速率和保真度优于Taq和Pfu DNA聚合酶,且对盐的耐受性较高.综上所述,本研究鉴定了一种高保真DNA聚合酶Teu-PolB的生化特性,结果表明该酶可应用于PCR扩增,具有热稳定性高、耐盐性能好、扩增速率高、保真度高等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