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种黄檀属植物粗提物的抑菌抗炎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斜叶黄檀和两粤黄檀2种植物粗提物的抑菌和抗炎作用.方法:通过二倍稀释法,考察2种植物粗提物对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组、斜叶黄檀和两粤黄檀低、中、高剂量组(0.85,1.7,2.6 g·kg-1),共8组,每组8只,采用二甲苯致耳肿胀、鸡蛋清致足肿胀和小鼠痤疮模型研究2种黄檀属植物粗提物的抗炎作用.结果:2种黄檀属植物对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作用,两粤黄檀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5,10,40 g·L-1,斜叶黄檀的MIC分别为2.5,2.5,20 g·L-1.2种黄檀属植物的中、高剂量组均能显著减轻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度(P<0.05,P<0.01);斜叶黄檀高剂量组和两粤黄檀中、高剂量组可明显抑制由鸡蛋清致炎3,4,6 h后的足肿胀度(P<0.01);斜叶黄檀中剂量组和两粤黄檀中、高剂量组可明显减轻混合菌液引起的耳肿胀度(P<0.01).结论:斜叶黄檀和两粤黄檀均具有显著的抑菌和抗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粤黄檀香材挥发油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测定分析两粤黄檀香材挥发油含量及组分,并评价其抗氧化能力.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两粤黄檀香材挥发油,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组分,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利用清除DPPH自由基、总抗氧化能力及还原力评价两粤黄檀香材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两粤黄檀香材挥发油含量为(12.9±1.1)mL· kg-1,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出23个组分,主要为榄香素(69.89%)、甲基丁香酚(20.45%)、1,2-二甲氧基-4-N-丙烯基苯(2.68%)、芳樟醇(1.40%)及去氢白菖烯(1.10%)等.两粤黄檀香材挥发油表现出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及还原力的能力,其清除能力及还原能力与挥发油呈良好的量效关系.结论 两粤黄檀香材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榄香素,其总挥发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GC-MS技术对降香黄檀与其他黄檀属植物挥发油成分的鉴别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降香黄檀和斜叶檀、两粤黄檀、藤黄檀等黄檀属植物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建立鉴别降香黄檀与其他黄檀属植物的方法.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法进行鉴定,并用归一化法确定各挥发油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 降香黄檀和越南黄花梨含檀香醇、橙花叔醇、金合欢醇等8种共有且特有成分,环氧化蛇麻烯Ⅱ为降香黄檀的独有特征成分.结论 GC-MS可准确鉴别降香黄檀与斜叶檀、两粤黄檀、藤黄檀、花梨公等黄檀属植物,且具有检测步骤简便、灵敏度高、特征性强等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HPLC法同时测定两粤黄檀中6种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两粤黄檀中甘草酸、土甘草A、4’-羟基-6-羟甲基-5,7-二甲氧基异黄酮、大鱼藤树素甲醚、大鱼藤树酸甲酯、甘草次酸的含有量.方法 两粤黄檀氯仿提取物的分析采用Waters-symmetry C1s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乙腈-0.2%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6 nm.结果 甘草酸、土甘草A、4’-羟基-6-羟甲基-5,7-二甲氧基异黄酮、大鱼藤树素甲醚、大鱼藤树酸甲酯、甘草次酸分别在0.07~2.50(r=0.999 2)、0.03~1.15 (r=0.9992)、0.02~0.55(r=0.999 3)、0.01~0.26(r=0.999 8)、0.01~0.25 (r=0.9996)、0.01~0.36 (r=0.9990)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7%、101.5%、101.0%、97.4%、96.4%、100.5%,RSD分别为2.1%、2.1%、1.8%、2.0%、1.5%、2.1%.结论 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两粤黄檀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壮药两粤黄檀木质茎的指纹图谱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壮药两粤黄檀木质茎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其开发和利用提供质量控制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250 mm ×4.6 mm,5μm),以乙腈-甲醇-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6 nm;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12批两粤黄檀木质茎有14个共有峰,指认其中4个成分分别为甘草酸、土甘草A、4'-羟基-6-羟甲基-5,7-二甲氧基异黄酮、甘草次酸;12批两粤黄檀样品的相似度均>0.900,所有样品可大致分为3类.结论:建立的两粤黄檀HPLC指纹图谱,结合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可用于其质量评价,为今后该药材开发及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粤黄檀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及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研究壮药两粤黄檀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阐明其药理作用机制,该研究采用小鼠二甲苯致炎耳廓肿胀法、角叉菜胶致炎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观察不同剂量两粤黄檀乙醇提取物对小鼠耳廓肿胀度、肿胀率及足肿胀度的影响,并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等技术分析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其抗炎活性成分以及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两粤黄檀乙醇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高剂量组(8 g·kg-1)可以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度、角叉菜胶致炎足趾肿胀,其抑制率均高于50%;(2)从两粤黄檀乙醇提取物中共鉴定得到60个化合物,包括毛蕊异黄酮、芒柄花黄素、血根碱、胡椒碱、β-谷甾醇等多种抗炎活性成分;(3)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两粤黄檀发挥抗炎作用的核心靶点为PIK3CA、EGFR、MAPK、SRC、STAT3、CYP19A1、IL2、MAOA等,涉及cGMP-PKG、cAMP、Focal adhesion、Rap1等信号通路.该研究结果为两粤黄檀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药降香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降香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历代本草对其记载较为混杂,至今基原仍存在较大争议.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面进行考证可知,降香本名降真香,历代本草中多以降真香为正名记载,自明代《本草纲目》将降香作为降真香的简称,后至清末、民国时期逐渐以降香作为药材正名.从古至今降香基原历经变革,古代(1840年前)国产降香基原考证为黄檀属藤黄檀Dalbergia hancei Benth.、斜叶黄檀D.pinnata(Lour.)Prain、两粤黄檀D.benthamii Prain、滇黔黄檀D.yunnanensis Franch.等能够产生香材的藤本植物,进口降香基原则考证为黄檀属印度黄檀D.sissoo DC.、小花黄檀D.parviflora Roxb.等具有心材的木本植物;由于降真香(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L.)Miq.植物名与药材名相同,1840—1948年部分著作误将山油柑作降香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首次收录降香,规定其基原为降香檀D.odorifera T.Chen.据记载,古代国产和进口降香均无明确道地产区;1949年至今,唯一道地产区为海南省.历代本草记载,进口降香以颜色红且香气甜而不辣,或颜色紫而油润者入药为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降香檀心材替代进口降香入药,其品质以颜色紫红、质地坚硬油润者为佳.历代本草记载降香炮制方法包括将其刮下碾成细末和烧存性;近现代以加工成细粉或镑片为主.考证结果为今后成方制剂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