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洛他唑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评估2种西洛他唑片50 mg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用开放、随机、双周期、双交叉、空腹给药的设计,共纳入32例健康成年受试者,分别单次口服西洛他唑片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50 mg.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MS)法测定血浆中西洛他唑的浓度,用SAS 9.4处理血浆中西洛他唑的浓度-时间数据,用非房室模型法计算西洛他唑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西洛他唑 Cmax 分别为(358.10±125.80)和(346.90±115.30)ng·mL-1,tmax分别为 3.50 和4.00 h,t1/2分别为(9.63±7.12)和(8.57±5.15)h,AUC0-t分别为(5 235.00±2 268.00)和(5 190.00±1 747.00)h·ng·mL-1,AUC0-∞ 分别为(5 377.00±2 367.00)和(5 308.00±1 848.00)h·ng·mL-1.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几何均值比值的90%置信区间均落在80.00%~125.00%.结论 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受试和参比西洛他唑片具有生物等效性,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柑橘黄酮质谱裂解规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柑橘中黄酮类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方法 测定柑橘中14种代表性黄酮的二级质谱,根据精确质荷比确定各离子的元素组成,全面解析碎片离子和裂解途径,系统总结黄酮的质谱裂解规律.结果 柑橘黄酮苷在质谱中的裂解为依次脱去两个单糖;苷元的裂解方式有脱-CH3、脱-CO、C环开环等,以上各种途径在二氢黄酮、黄酮和黄酮醇结构中出现差异.结论 柑橘中黄酮类成分的电喷雾质谱裂解有一定的规律,这些特征的碎片离子可作为鉴别复杂体系中黄酮类成分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丹参茉莉酸及丹参酮类成分对机械损伤诱导的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当植物遭受昆虫取食、极端天气及人为因素等导致的机械性损伤胁迫后,会迅速在转录及代谢水平上启动一系列的应答机制,引起植物内源激素及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变化.该研究以药用模式植物丹参为例,评估机械损伤对药用植物代谢的作用.运用qRT-PCR 及 LC-MS检测叶片损伤刺激下,胁迫响应的茉莉酸类物质(jasmonates,JAs)和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基因以及含量的变化情况,得出处理后不同时序叶片与根部在转录和代谢水平上的相关规律,从而探讨丹参对机械损伤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机械损伤诱导能够瞬时提高JAs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其中AOC与JAR在诱导后开始上升,在2 h达到最高,AOS与OPR3则在4 h达到最高,与之相应的OPDA、JA及JA-Ile的含量均在2 h达到最高.丹参酮生物合成中二萜合酶基因CPS1与KSL1均在2 h上升至最高,而后修饰CYP450s基因则均在4 h上升至最高,4种丹参酮的含量则均在8 h内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该研究为揭示机械损伤对次生代谢积累的研究提供参考,为进一步了解机械损伤胁迫下JAs在增强植物抗性、促进活性成分积累和提高药材品质方面的作用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盐酸伐地那非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评价在空腹及餐后条件下中国健康受试者服用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盐酸伐地那非片后2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本研究用随机、开放、单剂量、两制剂、两序列、两周期、双交叉设计,空腹试验入组40例男性健康受试者,餐后试验入组66例男性健康受试者.试验分两周期进行,每周期服用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盐酸伐地那非片20 mg.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血浆中伐地那非的药物浓度.用非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用SAS 9.4或以上版本程序数据统计软件对安全性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空腹试验盐酸伐地那非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34.94±18.33)和(36.69±19.45)ng·mL-1;AUC0-t分别为(74.38±34.11)和(74.25±33.37)ng·mL-1·h;AUC0-∞ 分别为(76.70±34.36)和(76.46±33.84)ng·mL-1·h.餐后试验盐酸伐地那非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22.84±12.48)和(21.68±11.12)ng·mL-1;AUC0-t分别为(70.82±35.88)和(72.71±34.63)ng·mL-1·h;AUC0-∞ 分别为(73.48±36.44)和(75.29±35.12)ng·mL-1·h.空腹及餐后条件下受试者口服盐酸伐地那非片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20 mg后血浆中原型药物伐地那非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例如Cmax、AUC0-t及AUC0-∞的几何均值比的90%置信区间均落在80.00%~125.00%等效区间内.结论 盐酸伐地那非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空腹和餐后条件下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具有生物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连翘苷对奈玛特韦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考察连翘苷单次或多次给药对奈玛特韦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LC-MS/MS法检测大鼠血浆中奈玛特韦的浓度,并验证方法学.将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单次或连续21 d经尾静脉注射2 mg·kg-1连翘苷,灌胃30 mg·kg-1奈玛特韦,考察其药动学特征.采用WinNonlin 8.1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 单次给药连翘苷后,大鼠体内奈玛特韦的药动学过程无显著变化;连续给药21 d连翘苷后,对照组和连翘苷组中奈玛特韦的清除率分别为10.33±1.67、14.77±1.98 mL·h-1·g-1,AUC0-t分别为2.98±0.56、2.10±0.25h·μg·mL-1,AUC0-∞分别为2.99±0.55、2.11±0.25 h·μg·mL-1;与对照组比较,连翘苷组中奈玛特韦的清除率增加了 43.0%,而AUC0-t、AUC0-∞分别降低了 42.4%、41.7%.结论 长期给予连翘苷会加快奈玛特韦的体内清除,降低生物利用度,提示连翘苷与奈玛特韦联用后可能降低后者的治疗效果,需要谨慎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性CPI-444载药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对T细胞活性和抗肿瘤效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并表征包载CPI-444并偶联CD8抗体的纳米微粒(CNP/αCD8),探讨其对CD8+T细胞活化、增殖和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复乳溶剂蒸发法和EDC/NHS法制备包载腺苷受体A2A(A2AR)特异性拮抗剂CPI-444(C)或香豆素6(C6)荧光素的纳米微粒并分别在其表面偶联CD8抗体,制得CNP/αCD8和C6NP/αCD8.扫描电镜和NanoPlus粒度测定仪表征纳米微粒形态和粒径,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法和离心法测定纳米微粒的载药量和药物释放情况,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D8+T细胞内化C6NP/αCD8的情况,流式细胞仪、ELISA和LDH法检测CNP/αCD8对CD8+T细胞增殖、活化、细胞毒活性和杀瘤能力的影响.结果:CNP/αCD8纳米微粒为圆形、粒径约150 nm,能有效包载CPI-444和偶联CD8抗体,药物包封率和CD8抗体偶联效率分别约为60%和53.4%;CNP/αCD8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稳定性,能被CD8+T细胞内化,抑制A2AR分子表达.生物学功能实验显示,CNP/αCD8增强CD8+T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T细胞活化、分泌细胞因子及产生颗粒酶B和穿孔素,并增强CD8+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结论:CNP/αCD8纳米微粒能显著增强CD8+T细胞免疫效应功能,其增强CD8+T细胞功能可能是通过抑制A2AR分子的表达起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达沙替尼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评价达沙替尼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和餐后状态下的生物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采用单中心、单次给药、随机、开放、两制剂、两周期、交叉设计,空腹试验52例受试者,餐后试验28例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受试制剂(T)-参比制剂(R)组,R-T组],每周期给药1次,每次服用50 mg达沙替尼片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达沙替尼的血药浓度,由Phoenix WinNon-lin(8.2版本)或SAS(9.4版本)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受试者的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空腹试验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97.76±44.25)μg/L和(98.59±43.34)μg/L,从0时至最后一个时间点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242.38±92.99)h·μg-1·L-1和(241.40±82.96)h·μg-1·L-1,从0时至无限时间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248.87±93.38)h·μg-1·L-1和(248.85±81.84)h·μg-1·L-1,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98±0.58)h和(0.89±0.51)h.餐后试验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Cmax分别为(61.86±21.90)μg/L和(57.68±21.55)μg/L,AUC0-t分别为(229.95±65.29)h·μg-1·L-1和(221.26±62.98)h·μg-1·L-1;AUC0-∞分别为(238.42±66.45)h·μg-1·L-1和(229.39±65.34)h·μg-1·L-1,Tmax分别为(1.74±0.80)h和(1.61±0.88)h.两项试验Cmax,AUC0-t,AUC0-∞几何均值比的90%CI为80%~125%.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空腹、餐后条件下,达沙替尼片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生物等效,安全性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管结扎对大鼠血脑屏障上OCT1/2功能和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探讨胆管结扎(BDL)诱导的肝损伤对血脑屏障(BBB)上有机阳离子转运体 1/2(OCT1/2)功能和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构建BDL大鼠模型,通过试剂盒、Western blot和LC-MS考察BDL大鼠生理生化指标、BBB完整性、皮层OCT1/2蛋白表达和功能以及血浆鹅去氧胆酸(CDCA)浓度.连续 14d灌胃CDCA后测定大鼠生理生化指标、血浆各胆汁酸浓度和皮层OCT1/2蛋白表达.结果显示,BDL大鼠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等浓度升高,血浆CDCA浓度升高,金刚烷胺脑血浓度比值(Kp)降低,皮层Claudin-5和Occludin无明显变化,OCT1表达下调,OCT2无明显变化.大鼠灌胃CDCA后,血清AST、ALT和ALP无明显变化,血浆CDCA浓度升高,皮层OCT1表达下调,OCT2无明显变化.本研究表明,BDL大鼠BBB上OCT1功能与表达下调与血液中升高的CDCA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浆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候选参考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室间质量评价计划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ID-LC/MS/MS)测定人血浆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的候选参考方法,并对方法性能进行评价。采用该方法对室间质量评价计划样品进行定值,初步评价血浆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的检测现状。方法:采用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同位素标准溶液为内标,重量法进行取样,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采用蛋白沉淀结合弱阳离子固相萃取进行前处理,采用超高液相色谱耦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进行液质联用分析。根据相关EP文件对方法的特异性、基质效应、检测限、定量限、精密度、正确度和不确定度等性能指标进行了评价。采用该方法对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室间质量评价计划样品进行定值,以该定值结果为靶值,生物学变异最佳可允许总误差标准为评价限,对实验室的检测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方法特异性良好,干扰物和基质效应均不影响检测结果。血浆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测定的检测限及定量限分别为1.08 pg/g和3.54 pg/g,批内变异系数( CV)和批总 CV分别为0.43%~1.10%、0.61%~1.42%,相对回收率为98.5%~101.9%,4种血浆样品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3.10%、2.34%、2.16%、1.73%。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结果显示,实验室测定202013和202014样品的及格率分别为80%和85%。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ID-LC/MS/MS测定人血浆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的候选参考方法,方法准确、精密、简便,有望作为血浆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测定的参考方法,可应用于室间质量评价计划样本的定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串联质谱法检测24 h尿醛固酮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尿醛固酮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诊断性能评价。选取2019年1月到10月间符合入组标准的住院患者413例,其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53例。测定立位2 h血浆醛固酮浓度(PAC)及肾素浓度(DRC),留取24 h尿液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尿醛固酮。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尿醛固酮及尿醛固酮与肾素浓度比值(UADRR)在筛查PA中的价值,并与血浆醛固酮肾素浓度比值(ADRR)筛查PA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考察尿钠大于200 mmol/24 h、老年患者或低血钾患者中尿醛固酮在筛查PA中的应用价值。结果:LC-MS/MS检测尿醛固酮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5(95 %CI 0.679~0.767),最佳切点为7.13 μg/24 h,低于ADRR的ROC曲线下面积(0.958, 95 %CI 0.934~0.975)。UADR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7(95 %CI 0.920~0.966),最佳切点为1.11(μg/24 h)/(μIU/m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7%和89.0%,与ADRR无统计学差异。当24 h尿钠含量大于200 mmol时,尿醛固酮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95 %CI 0.730~0.910),最佳切点值为9.31 μg/24 h,该切点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和68.7%。对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尿醛固酮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0(95 %CI 0.770~0.925),最佳切点值为6.91 μg/24 h,该切点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和81.3%。当入院血钾水平小于3.50 mmol/L时,尿醛固酮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95 %CI 0.684~0.917),最佳切点值为10.63 μg/24 h,该切点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66.7%。 结论:LC-MS/MS检测尿醛固酮可为临床筛查PA提供参考,且在24 h尿钠大于200 mmol、老年患者或低血钾患者中筛查性能更优,若联合肾素浓度检测可提供与ADRR相当的筛查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