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化护理在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依从性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0例,入院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观察组在临床路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实施单纯抗凝治疗。住院期间比较两组药物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出院后3个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遵医行为及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进行评价。结果:住院期间观察组药物治疗依从性和护理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在遵医嘱用药、注意饮食、戒烟、戒酒、保持乐观心态、避免久立或久卧、定期复查和坚持穿循序减压袜方面依从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高龄患者的全科管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高龄患者在冠心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3种疾病并存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会增加出血风险。抗栓治疗如何有效又安全,是临床实践面临的挑战。文章通过患者的初诊、转诊、随访的过程,展示了全科医生通过全科诊疗思维全面评估和个性化处理,开展连续性照顾、提高管理效果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视围手术期脑卒中的识别与管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围手术期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住院时间延长和出现神经功能损害。早期识别和诊断是改善围手术期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键,外科医师应充分了解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早期快速识别症状并及时诊断。围手术期脑卒中预防策略的核心是延迟手术时间、控制已知危险因素、药物干预(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优化患者的基础疾病控制,以及在术前评估中识别高风险患者,从而实施更加个性化的围手术期管理计划,降低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率和相关的不良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研究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栓塞(VTE)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高龄、肥胖、遗传因素、高免疫球蛋白血症,以及免疫调节剂(IMiD)和高剂量地塞米松的应用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MM患者并发VTE的风险增加。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指南推荐对接受IMiD为基础治疗方案的MM患者,应常规进行VTE风险评估,并根据其风险分层采取预防性抗凝或抗血栓治疗。因此,全面探讨MM患者并发VTE的风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模型,以及个性化选择合适且不良反应小的抗凝和抗血栓药物,对改善MM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脑梗死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防治工作。方法:选取北京天坛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 1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有DVT组( n=22)与无DVT组( n=1 107),对其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DVT的发生时间;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DVT的时间是10.5(4-14)d。单因素分析表明,有DVT组和无DVT组年龄、性别、房颤、吸烟、饮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动脉病、肾衰、抗凝药物、BMI、白细胞、入院血糖值、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进一步证实,肾衰( OR:57.421;95% CI:5.792~569.314)、住院时间( OR:1.148;95% CI:1.071~1.232)是其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DVT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0.5 d,肾衰、住院时间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明确这一点有利于确定急性脑梗死患者最佳的预防DVT和治疗持续时间,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及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栓弹力图在膝关节镜手术预防下肢肌间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究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对膝关节镜术后个性化抗凝方案制定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择2023 年4-8 月在本院关节科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50 名,随机分组,常规抗凝27 例为对照组,个性化抗凝23 例为试验组.常规抗凝是指按体重选择对应剂量,用预防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钙(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calci-um,LMWHC)进行抗凝,1 次/d至术后 7d;个性化抗凝按预防剂量LMWHC抗凝至术后d3,术后d3 根据TEG回报指标(MA>70 mm、α角>72°、K值<1 min时,将LMWHC改为阿司匹林,初始预防剂量为 100 mg/d;R<5min时将LMWHC改为利伐沙班,预防剂量为 10 mg/d至术后d7).出现低凝或皮下瘀斑患者先停药,若进一步加重,根据TEG回报指标成分性输血.比较 2 组围手术期Caprini评分的差异性、术后d1 的TEG和CCT相关性、根据术后d7血栓发生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 2 组预测血栓形成准确度的差异.结果 2 组在术后 7dCa-prin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术后 3d试验组调整抗凝药物有效.Pearson相关性评价显示术后d1 时TEG中的凝血最大强度(MA)和CCT中血小板计数(Plt)具有强正向相关性(P<0.05).术后d7 对照组中有血栓形成,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alf muscular venous thrombosis,CMVT),经治疗性抗栓后消失.将作为差异指标的MA纳入ROC曲线中进行模型分析,对照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819,试验组AUC为 0.508,发现对照组模型预测形成CMVT的准确度更高.结论 TEG监测下个性化抗凝有效减少膝关节镜术后CMVT的发生,对抗凝预防血栓具有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的血栓栓塞风险与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增加.最近关于Janus激酶抑制剂与血栓栓塞不良事件的报道,说明除了IBD本身具有血栓高风险的特点外,IBD治疗药物在促血栓或抗血栓平衡的调节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目前IBD治疗药物的血栓栓塞风险、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抗凝治疗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并建议在控制IBD炎症活动的同时,重视血栓栓塞的预防和个性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一例甲状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急性期下床活动的可行性循证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急性期是否能够下床活动的循证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护理.方法 结合患者的病史、具体表现,提出所要解决的甲状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急性期的护理问题,检索文献以获得相关证据,依据循证医学三结合的原则(最佳研究证据、临床经验、患者意愿相结合)制订护理方案.结果 文献纳入指南2篇,随机对照试验10篇.证据推荐在充分正规抗凝基础上,排除特殊类型血栓,在患者可耐受情况下可以下床活动.根据证据结果、医生医嘱结合患者意愿,指导患者确诊深静脉血栓第4天下床活动,活动过程中患者未发生肺栓塞,血栓未进展,未增加患者下肢肿胀及疼痛程度.结论 应用循证医学方法,采用高质量循证的证据为甲状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能够减少患者卧床和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下)
编辑人员丨2023/8/6
9深部静脉血栓[58]深部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us,DVT)是由于各种因素引发静脉血管壁受损、血流减慢和血液成分改变而导致高凝状态,在深静脉管腔内形成血凝块,进而发展为血栓,可波及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严重者甚至发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us,PE)而猝死.DVT和PE是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常见类型.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各种感染、休克、创伤、免疫紊乱等不同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是神经重症患者DVT形成的重要机制.其促凝因素包括:①跌倒、麻痹、瘫痪和昏迷所致静脉血流瘀滞;②内皮细胞和促凝因子的激活;③ICU期间长时间的机械通气;④年龄>75岁;⑤卧床超过3天;⑥肥胖;⑦急性病住院;⑧手术及外伤后体位固定;⑨抗凝治疗不充分等.这些因素需要早期个性化识别,以利于制定DVT的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耳突发性聋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双耳突发性聋的临床特点,探讨是否存在与该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8例双耳突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运用计算机软件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例双耳同时发病,1例双耳先后发病,明确诱因的2例,治疗总有效率68.8%,不同因素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年龄≤13岁者50.0%,14~44岁者100.0%,45~59岁者50.0%,≥60岁者66.7%.就诊时间≤7 d者60.0%,>7 d者72.7%;无一例伴眩晕,不伴眩晕者78.6%;伴耳鸣者75.0%,不伴耳鸣者50.0%;合并脑梗死者50.0%,无脑梗死者75.0%;伴高血压病者100.0%,不伴高血压病者64.3%;伴高脂血症者83.3%,无伴高脂血症者60.0%;听力损失曲线类型:低频下降型100.0%,高频下降型66.7%,平坦下降型75.0%,全聋型50.0%;听力损失程度:轻度75.0%,中度100.0%,中重度100.0%,重度50.0%,极重度50.0%;不使用抗凝治疗25.0%,使用抗凝治疗83.3%.结论 双侧突发性聋的病情复杂,需详细分析不同患者的临床特点,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推荐使用抗凝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