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据挖掘及知识图谱的周楣声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及知识图谱技术探究周楣声教授医案手稿中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治疗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周教授医案手稿中砀山县人民医院传染科1985年12月16日-1987年12月25日住院患者灸治EHF诊疗记录,应用Graphpad Grism 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PHP 5.4程序代码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聚类分析,使用Neo4j Community 3.5.25数据库进行证型权值图谱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205首,频次>40的症状有21个,其中恶寒、发热、发疹、烦躁出现频率为100%。治疗主要采用的灸法有灸架熏灸法、万应点灸笔灸法、火针代灸灸法等,挑治法为频次最多的中医辅助操作。频次>25的穴位有29个,高频腧穴有中脘、肾俞、命门等。关联规则分析表明,三阴交-中脘-肺俞-肾俞-至阳关联性较高。聚类分析得出6个有效灸治EHF取穴聚类组合。权值图谱得出目标证型关联性较高的前30条关系。结论:周教授将“热证贵灸”思想运用于EHF的治疗中,以“因症选穴”法作为灸法治疗EHF的主要选穴思路,临证多以灸法配合中医辅助操作治疗EHF,可取得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尿病“三师共管”诊疗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多学科参与,多重指标综合调整,个性化方案及持续有效的管理。如何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国特点的糖尿病诊疗模式,是我们必须直面并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糖尿病“三师共管”诊疗模式立足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发挥中医药整体观、个性化及重视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组建以内分泌糖尿病专科医师、中医师、健康管理师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利用智能化信息工具持续管理,提倡血糖等代谢指标与生活质量指标“两标并重”理念。开展“三师共管”管理期间初步实现了血糖控制效果、自我管理效果、生活质量与就医体验、基层糖尿病防治能力四个方面的提高,为实现糖尿病防治的两个重要目标(即防治并发症、优化生活质量)进行了“中国式解决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2022)》制订要点及关键内容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2022)》是我国首部基层糖尿病中医指南。指南制订过程严格遵循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方法和步骤,重视中医理论的指导,吸纳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最新研究证据。通过对全国1 150名医师进行调研、31名医师进行访谈,了解基层医疗现状,从而构建了指南的临床问题,力求该指南在基层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指南编撰过程中,召开多轮专家会议,来自全国50多所医院的80多名中西医专家参与了讨论。指南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强调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倡导针刺、耳穴、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穴位埋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并将代茶饮、传统锻炼功法融入防治体系,从重点解决患者常见症状入手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强调综合管理模式,尤其对内分泌糖尿病专科医师、中医师、健康管理师共同参与的“三师共管”团队诊疗模式进行了推荐。为便于医务人员深入理解及更好地应用本指南,现对指南的制订背景和方法学要点进行概述,并对指南关键内容进行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设置现状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我国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设置现状并结合存在问题提出修改建议。方法:自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等数据库中搜索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设置相关文献并查阅相关国家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于2020年6—12月,对7省份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现场调研并与相关管理人员和不同岗位医师进行座谈与专题访谈,了解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设置现状及修改建议;梳理上述资料形成对我国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的修改建议,并通过专家咨询法进一步修改完善。结果:我国诊疗科目设置存在标准不统一、服务内容多重交叉、编号规则不明确等问题。可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病种清单和技术清单,采取服务项目为主导的新型诊疗科目设置方式;或根据存在问题在现有基础上调整设置编号和类别,将其分为临床类、口腔类、中医类、医技类和综合类5类分别设置一级和二级诊疗科目。结论:从诊疗科目发挥的功能来看,不应将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设置完全等同于行政许可项目,应对其进行定期调整或备案。由于现行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设置已实施多年,且已经成为医疗机构科室设置、绩效考核等的关键参考依据,因此建议结合存在问题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修改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08- 2018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并以信息可视化方式展示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收录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博士学位论文,采用CiteSpace高频词可视化分析、共词聚类等方法,分3个时间段分析该单位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结果:共纳入文献1 918篇,2008- 2018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为以知识图谱方式识别出中医证候方法学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研究、中医药临床研究,且延续性较好,相关研究疾病种类接近临床前沿;冠心病的证候及治法研究延续性较差,出现阶段性断档;以中医证候为代表的基础研究数量始终低于临床研究;以病证结合与中西医结合为主的现代诊疗模式和研究方法也逐渐深入中医药领域。结论:跨学科研究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位论文研究的持续热点,使用信息可视化工具可为科学深入地探索中医药相关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腹腔高压(IAH)在急诊患者中较常见,可明显增高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是IAH的进展期表现,即使给予减压治疗并去除病因,患者病死率仍较高。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且急诊环境特殊,容易漏诊IAH/ACS,且IAH/ACS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等多个专业组织在系统梳理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结合急诊科临床工作特点基础上,联合制订了《成人腹腔高压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4)》,旨在提升急诊医师对成人IAH/ACS的诊疗能力。该共识特别强调了在急诊环境中IAH/ACS的早期识别、持续监测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推荐对存在IAH/ACS危险因素的急诊患者进行常规腹腔内压(IAP)测量,并根据IAP水平调整监测频率。在治疗方面,共识强调了非手术和手术等综合治疗措施,还特别增加了中医药治疗的推荐;此外,共识强调了液体复苏、器官功能支持和预防的重要性,提出营养治疗和预防策略。该共识为急诊IAH/ACS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更为精确和实用的指导,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供大家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肘后备急方》对中医急诊学的贡献及启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肘后备急方》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第一部急救手册,书中所载之内容于今日中医急诊学发展有无可替代的贡献.本研究回顾该书于病种、病因、诊疗理念、急救技术、急救药物应用等方面内容,为当下中医急诊学提供一定启示,以求裨益于急诊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观察自制中药泥灸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泥灸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参照2013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下发的眩晕病患者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制中药泥灸进行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 w,干预后2 w为结点,采用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眩晕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 w后观察组患者眩晕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法评分比对照组与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自制中药泥灸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医辨证论治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医基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治疗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具有一定优势。目前临床一般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含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种证型论治,对不同证型PLGC患者确立相应治法,运用中药方剂治疗,可改善患者胃黏膜病理状态、胃镜表现和临床症状,达到逆转癌前病变状态的目的,降低胃癌发病率。今后还需完善PLGC中医诊疗共识意见,重点对疗效明显的中药复方或单体开展研究,并增加临床研究随访次数,评估远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LA-G 3′UTR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 3′非翻译区(human leucocyte antigen-g 3′ untranslated region,HLA-G 3′ UT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单倍型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及可能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温州市中医院70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妊娠患者(病例组)以及54例产前检查健康妇女(对照组),采集外周全血和血清。离心柱法提取外周全血基因DNA,PCR扩增HLA-G 3′UTR DNA。Sanger测序法测得基因序列并进行基因分型。SHEsis在线软件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比较分析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分布差异。Phase软件构建单倍型。ELISA检测血清可溶性HLA-G(soluble human leucocyte antigen-G,sHLA-G)浓度。两组间SNP位点基因型及单倍型比较采用χ 2检验,两组sHLA-G浓度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URSA组和对照组均检测出8个多态性位点,包括14bp ins/del、+3003C/T、+3010G/C、+3027A/C、+3035C/T、+3142C/G、+3187A/G及+3196C/G,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H-W)检验平衡检验,比较分析显示+3010G/C、+3142C/G、+3187A/G三个位点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514, P=0.004;χ 2=0.552, P=0.021;χ 2=8.183, P=0.005)。携带+3010C等位基因、+3142G等位基因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OR=2.131,95 %CI=1.278~3.552,χ 2=8.514, P=0.004; OR=1.813,95 %CI=1.091~3.013,χ 2=0.552, P=0.021);携带+3187G等位基因患病风险相对较低( OR=0.476,95 %CI=0.285~0.794,χ 2=8.183, P=0.005)。8个位点紧密连锁,单倍型分析显示UTR-1(DTGCCCGC)可能是URSA的保护因素( OR=0.497,95 %CI=0.295~0.837,χ 2=6.987, P=0.008),UTR-3(DTCCCGAC)可能是URSA的危险因素( OR=1.732,95 %CI=1.009~2.974,χ 2=3.998, P=0.045)。UTR-1/UTR-1纯合子频率在URSA患者中显著低于健康妊娠人群( OR=0.381,95 %CI=0.165~0.879,χ 2=5.292, P=0.024),可能是URSA的一个保护因素。未发现血清sHLA-G与HLA-G 3′UTR基因单倍型的关联性( t=1.578, P=0.119)。 结论:HLA-G 3′UTR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URSA具有一定相关性,可能为临床诊疗和预测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