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可溶性微针的制备、表征及其离体皮肤渗透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筛选多种常用的微针基质辅料,制备具有合适机械强度和柔韧性的载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neurotoxin,NT)可溶性微针(dissolvable microneedles,DMN)(DMN-NT),并对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 采用两步真空模板填充法制备不同材料构成的DMN,并对其进行力学特性分析,通过重量法对其吸湿性进行考察,利用正置显微镜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考察,筛选最佳基质材料后制备DMN-NT,并对微针的载药量、机械性能、在体溶解、在体恢复、体外释放度、离体皮肤渗透与稳定性等进行评价.结果 针尖最佳基质材料为20%聚乙烯吡咯烷酮K90(PVPK90)和20%透明质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背衬层最佳基质材料为7.5%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E5LV型)和15%聚乙烯醇(PVA-0588).正置显微镜和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发现DMN-NT针体垂直,排列整齐;每片DMN-NT的载药量为(172.22±1.30)μg或(17.38±0.57)μg;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DMN-NT针尖受力可达(39.88±3.09)N,大于微针穿刺皮肤所需的破坏力0.05N,表明DMN-NT有较好的机械强度,亚甲基蓝染色实验结果表明微针具有较好的穿刺性;在体溶解实验结果显示,在10min内DMN-NT大部分溶解;在体恢复实验结果为给药30min后针孔痕迹几乎不见,表明DMN-NT的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体外释放结果表明DMN-NT在pH值为7.4的PBS中8min的累积释放率达(93.65+4.29)%;离体皮肤渗透结果显示,10h后微针的累积药物渗透百分率达到(97.99+2.80)%,而药物水溶液中药物几乎没有透过皮肤;DMN-NT稳定性初步评价结果良好.结论 制备的DMN可以穿刺皮肤角质层,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高效经皮递送大分子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祛腐生肌方治疗中华眼镜蛇咬伤溃疡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祛腐生肌方治疗中华眼镜蛇咬伤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华眼镜蛇咬伤后伤口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毒蛇咬伤后的常规处理,并清除坏死组织.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祛腐生肌方均匀涂抹在溃疡面上,并外用无菌纱布覆盖和绷带固定妥当.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利凡诺尔湿敷溃疡创面.两组患者均每天换药2次,治疗2周.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在溃疡肢体肿胀、皮疹、疼痛、愈合有效率、愈合时间、后遗症等方面的比较,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祛腐生肌方对治疗中华眼镜蛇咬伤溃疡后红肿、皮疹、疼痛、愈合有效率、愈合时间、后遗症等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相转化水凝胶微针的制备及其初步镇痛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以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为模型药物制备相转化水凝胶微针,并对其质量以及镇痛作用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两步法制备神经毒素相转化水凝胶微针.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微针形貌进行考察,筛选最佳处方,在最佳处方下对微针的载药量、机械性能、体外溶胀、体外透皮等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通过热板实验考察神经毒素相转化水凝胶微针的镇痛作用.结果 针尖部位最佳处方为聚乙烯醇/葡萄糖水溶液(84/16,W/W),背衬层最佳处方为聚乙烯醇水溶液(25%,W/W).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微针针体垂直,排列整齐,矩阵清晰;HE染色结果表明微针可以刺入皮肤表层为药物递送提供通道.180 min后溶胀率达到210%;载药量可达到23.4%;12 h后体外释放率接近85%;6 h后微针的体外透皮率达到80%,而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水溶液几乎没有穿过皮肤.药效学实验表明,神经毒素相转化水凝胶微针具有镇痛作用.结论 本实验制备的微针可以刺破皮肤,在体内可以达到镇痛的疗效,为蛋白类药物剂型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中华眼镜蛇膜毒素12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凋亡及自噬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中华眼镜蛇膜毒素12(MT-12)对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及自噬的影响.方法 ①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10、0.25和0.50μg/ml)的MT-12处理膀胱癌RT4、T24细胞0、24、48、72、96和120 h后,对膀胱癌RT4、T24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T-12处理膀胱癌RT4、T24细胞6及24 h后,对膀胱癌RT4、T24细胞凋亡的影响,主要观察细胞凋亡率的改变;③Pan-Caspase抑制剂和MT-12处理膀胱癌细胞后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活力;④通过GFP-LC3转染,观察自噬小体形成,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MT-12处理膀胱癌RT4、T24细胞0、24、48、72、96和120 h后,MT-12能抑制膀胱癌RT4、T24的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结果显示,MT-12处理膀胱癌RT4、T24细胞6及24 h后,实验组可以增加凋亡细胞的比例.Pan-Caspase抑制剂V-ZAD-FMK对2株膀胱癌细胞系进行处理后,MT-12并未完全失去对膀胱癌的抑制效果.Western blotting和GFP-LC3转染检测结果显示,LC3-Ⅱ/LC3-Ⅰ比值增大,GFP-LC3转染结果自噬体(绿色荧光点)增多.结论 MT-12以浓度-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RT4、T24细胞的增殖能力,并诱导其调亡;MT-12能够引起细胞的自噬,并且自噬性的死亡可能发生在MT-12对膀胱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过程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NT)可溶性微针(DMNs-NT),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性能.方法 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DMNs-NT,并以微针针体的成形性、机械强度及背衬层的柔韧性为指标,考察硫酸软骨素(CS)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的比例、基质液含水量、背衬层材料;HPLC法测定其载药量,正置光学显微镜表征,并考察稳定性;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结果 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DMNs-NT制备的最佳处方工艺为CS与PVP K30比例1∶1、基质材料与加水量比例5∶4、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背衬层材料.DMNs-NT针体呈四棱锥形,表面平整,长度约为500 μtm,每片含药量为(15.4±0.5) μg,药物位于针体上部,3个月内稳定性良好.离体皮肤渗透结果显示,4h后DMNs-NT中NT的累积渗透量可达95.8%,而NT溶液几乎没有透过皮肤,证明可溶性微针对NT透皮递送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穿透大鼠离体皮肤.结论 制备DMNs-NT机械强度及柔韧性好,实现了大分子药物NT的透皮递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波动式负压封闭引流与VSD对毒蛇咬伤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波动式负压封闭引流术与传统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对中华眼镜蛇咬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中华眼镜蛇咬伤病人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病人均早期给予程序化综合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VSD治疗,治疗组使用波动式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对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前皮肤组织坏死积分、伤肢肿胀程度及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 d两组病人皮肤组织坏死积分及伤肢肿胀程度均得到改善(F=162.935、238.084,Waldχ2=122.335、164.635,P<0.05),但治疗组皮肤组织坏死积分在第3天开始效果显著提升(F=33.570~238.548,P<0.05),伤肢肿胀程度的效果也更显著(Waldχ2=6.892~8.352,P<0.05).治疗后第3天开始两组CK、LDH、hs-CRP水平开始下降,但治疗组效果更显著(F=38.863~562.686,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3.33%(χ2=6.793,P<0.05).结论 波动式负压封闭引流术对中华眼镜蛇咬伤病人的疗效优于VS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症状再次复发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毒蛇咬伤后症状复发的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结合文献资料分析1例66岁男性被中华眼镜蛇咬伤的患者,经当地治疗后伤口结痂愈合,咬伤后第11天出现中毒症状再次复发,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中华眼镜蛇咬伤初期处理后结痂愈合,但在被咬伤后11 d再次出现中毒症状(复发),右手及右前臂中段以下出现轻度红肿伴严重疼痛;经红外线热成像证明,局部温度异常升高,为炎症改变,经非甾体抗炎药等治疗后症状短暂改善,但数小时后复发,于咬伤后第12天追加抗眼镜蛇毒血清1支(1000 U)后红肿消失,疼痛程度及范围明显缩小或减轻;于咬伤后第17天再次追加抗眼镜蛇毒血清1支(1000 U)后症状完全缓解,经随诊3个月未再复发.经检索文献,国内未见系统报道,国外报道仅20余例,且神经毒类蛇和血液毒类蛇咬伤中毒均可发生症状再发.结论 毒蛇咬伤后长时间症状复发较罕见,及时追加抗蛇毒血清治疗是关键救治措施,且可以获得良好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广西华珊瑚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研究对眼镜蛇科广西华珊瑚蛇(Sinomicrurus peinani)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并探究其与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广西华珊瑚蛇线粒体基因组是一条全长19 477 bp的环状DNA,基因组碱基构成为A(33.4%)、T(28.1%)、C(26.6%)和G(11.9%).共编码38个基因,包含2个核糖体RNA(rRNA)基因、22个转移RNA(tRNA)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及1个线粒体基因控制区(D-loop).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均采用AUG作为起始密码子,UAA和UGA作为终止密码子;蛋白质编码基因编码频率较高的氨基酸分别为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苏氨酸(Thr)和丝氨酸(Ser);相对密码子使用度(RSCU)频率最高的4个密码子依次是CGA、UGA、CUA和CCA.22个tRNA,除tRNASer(一臂两环)外其他均可形成典型三叶草结构.基于眼镜蛇科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与广西华珊瑚蛇关系最密切的是中华珊瑚蛇(Sinomicrurus macclellandi),其次是孟加拉眼镜蛇(Naja kaouthia)与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