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纤维肌痛综合征实验室相关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纤维肌痛综合征(FMS)又叫纤维肌痛症,临床表现为弥漫性慢性肌肉及骨骼疼痛,并伴有疲劳、睡眠障碍、抑郁发作以及认知和肠道功能障碍。由于缺乏明确的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及适当的影像学检查,FMS的诊断多基于临床症状,但FMS的临床症状又缺乏特异性,目前的临床诊断标准多为排他性标准,因而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为进一步推动FMS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本文围绕国内外FMS的实验室相关诊断指标[如Tau蛋白、脂联素、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S)和胱抑素C、血清铁蛋白、一氧化氮、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FMS患者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PD-1相关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相关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疾病的认知,避免误诊、漏诊。方法:收集2020—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抗PD-1相关性胃肠炎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特征,电话随访患者。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3、39和73岁,此前均因恶性肿瘤免疫治疗而出现胃肠道症状。内镜检查2例表现为全结肠炎,1例表现为胃窦巨大溃疡并累及幽门管。显微镜下观察3例均主要表现为上皮明显萎缩、变薄,黏膜固有层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隐窝/腺腔内微脓肿形成,腺体减少及结构改变(分支、扭曲),部分腺体可有明显扩张。此外,2例局部区域还可见慢性炎症特征(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3例行巨细胞病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均为阴性。结合病史及形态学,3例均诊断为抗PD-1相关性胃肠炎。针对上述诊断,对3例患者的治疗方案均为停止抗PD-1治疗和使用皮质类固醇,并进行了临床随访。3例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均明显改善,腹泻症状得到了缓解。结论:抗PD-1相关性胃肠炎临床上并不罕见,然而,病理医师对它缺乏足够关注及认识,结合临床病史及病理形态学特征,应当想到该疾病,避免误诊、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热带念珠菌血症14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热带念珠菌血症(CTBI)的临床特征、诊疗与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6家医院诊断的14例ALL合并CTBI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收集同期入院的无侵袭性真菌病(IFD)的ALL患儿(28例)及其他IFD患儿(9例)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TB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例患儿中男7例、女7例,年龄1岁5月龄~13岁。14例均有发热,9例有消化系统症状,3例粪培养有真菌;7例有呼吸系统症状,1例痰培养为真菌;2例有中枢神经症状;10例发生休克。14例患儿均有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1~53 d。C反应蛋白>50 mg/L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IFD病例(8/14比1/9, P<0.05),(1, 3)-β-D-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及肺部影像学无特异性。14例患儿血培养均可见热带念珠菌,13例完善药敏,均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4例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敏感。14例患儿中,1例放弃治疗后失访,1例在抗真菌治疗前死亡,余12例予抗真菌治疗;14例患儿中死亡7例。ALL合并CTBI组(14例)与ALL未发生IFD组(28例)在ALL未缓解(χ2=37.847, P<0.01)、住院时间>15 d(χ2=8.351, P=0.004)、中性粒细胞缺乏(χ2=14.280, P<0.01)、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10 d(χ2=10.254, P=0.001)、应用广谱抗菌药物(χ2=13.888, P<0.01)、皮肤黏膜破损(χ2=5.923, P=0.01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TBI耐药率及病死率高,针对耐唑类热带念珠菌,推荐使用两性霉素B或棘白菌素+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降低治疗相关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命早期维生素D饮食对不同哮喘内型小鼠气道炎性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生命早期不同剂量维生素D饮食对不同哮喘内型小鼠模型气道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2022年6月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动物房饲养孕14 d的BALB/c小鼠,子鼠出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维生素D充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每组12只。维生素D充足组小鼠给予维生素D含量充足饲料,维生素D缺乏组小鼠饲料不含有维生素D。小鼠8周龄开始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建立T2型哮喘模型,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联合臭氧暴露建立非T2型哮喘模型,每种模型各6只小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3[25(OH)D 3]水平。肺组织行HE染色,评估炎性反应评分,并计算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密度。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和IL-17A表达水平及炎症细胞计数(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嗜酸粒细胞计数)。 结果:维生素D缺乏组T2型哮喘小鼠和非T2型哮喘小鼠血清25(OH)D 3均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8.12 ± 1.72)μg/L比(26.63 ± 2.54)μg/L和(6.86 ± 1.65)μg/L比(23.81 ± 3.0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维生素D缺乏组非T2型哮喘小鼠炎性反应评分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非T2型哮喘小鼠[(2.58 ± 0.49)分比(1.83 ± 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T2型哮喘小鼠炎性反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维生素D缺乏组T2型哮喘和非T2型哮喘小鼠中性粒细胞密度和嗜酸粒细胞密度均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T2型哮喘:(20.30 ± 1.95)个/100 μm比(12.58 ± 1.04)个/100 μm和(5.25 ± 0.62)个/100 μm比(3.15 ± 0.35)个/100 μm;非T2型哮喘:(53.48 ± 5.19)个/100 μm比(33.80 ± 2.74)个/100 μm和(3.00 ± 0.29)个/100 μm比(2.17 ± 0.21)个/100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维生素D缺乏组T2型哮喘和非T2型哮喘小鼠BALF细胞总数均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维生素D缺乏组T2型哮喘小鼠BALF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T2型哮喘小鼠,维生素D缺乏组非T2型哮喘小鼠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T2型哮喘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T2型哮喘模型小鼠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非T2哮喘模型小鼠BALF嗜酸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组内非T2型哮喘小鼠BALF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T2型哮喘小鼠,而T2型哮喘小鼠BALF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T2型哮喘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维生素D缺乏组T2型哮喘和非T2型哮喘小鼠BALF IL-4、IL-6和IL-17A均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BALF IL-10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在维生素D缺乏组,非T2型哮喘小鼠BALF IL-4明显低于T2型哮喘小鼠,BALF IL-6和IL-17A明显高于T2型哮喘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维生素D充足组,非T2型哮喘小鼠BALF IL-6和IL-17A明显高于T2型哮喘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维生素D参与了T2型哮喘和非T2型哮喘的不同气道炎性反应机制,这种影响可能对非T2型哮喘作用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gG4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IgG4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IgG4-RH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报道2021年10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例临床很可能IgG4-RHP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筛选自2012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录的IgG4-RHP相关研究,收集45例临床很可能或确诊IgG4-RHP患者的个案资料,汇总分析IgG4-RHP的临床特征。结果:46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发病年龄为55.50岁,范围为15~86岁。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及主要症状体征分别为头痛(39.1%,18/46)和视力障碍(32.6%,15/46)。头颅MRI平扫+增强扫描均示患者硬脑膜局灶性或弥漫性增厚,一侧大脑半球受累最常见(37.0%,17/46)。80%(32/40)患者的血清IgG4水平升高,60%(12/20)患者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改变,73.9%(17/23)患者的脑脊液有异常改变。完成脑组织病理活检的30例患者均提示有以IgG4 +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并伴有席纹状纤维化、闭塞性静脉炎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IgG4细胞占IgG细胞比值>40%,且每高倍镜视野中IgG4细胞>10个。46例患者中死亡1例,遗留残疾1例,症状复发6例,余患者均预后良好。 结论:IgG4-RHP多发生于中年人,无性别差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头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易受累区域通常为一侧大脑半球,多数患者伴有血清IgG4水平的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奈克拉治疗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维奈克拉单药或联合CD20单克隆抗体(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CLL)的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ClinicalTrials.gov、美国食品药品监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等网站,收集结局指标包含安全性的维奈克拉单药或联合CD20单抗治疗R/R CLL的临床研究,提取安全性相关数据,采用R软件进行meta分析,效应量为相对风险比( RRR)及其95%置信区间( CI)。 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全部为单臂临床研究(前瞻性研究8项,回顾性研究1项),共纳入819例患者,其中单药组719例,联合用药组100例。维奈克拉单药或联合CD20单抗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血液系统不良事件,3~4级中性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发生的风险分别为46.96%(95 %CI:40.27%~53.76%)、20.46%(95 %CI:14.79%~27.59%)和15.31%(95 %CI:10.30%~22.15%)。其他3~4级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感染[17.79%(95 %CI:15.15%~20.77%)]、肿瘤溶解综合征[3.00%(95 %CI:1.75%~5.09%)]、高血糖[5.98%(95 %CI:3.80%~9.29%)]和低钾血症[4.27%(95 %CI:2.54%~7.08%)]。因为不良事件,28.82%(95 %CI:16.56%~45.24%)的患者中断维奈克拉治疗≥1次,17.19%(95 %CI:10.96%~25.94%)的患者降低维奈克拉剂量,9.56%(95 %CI:7.64%~11.89%)的患者永久停用维奈克拉,1.90%(95 %CI:0.86%~4.17%)的患者死亡。接受维奈克拉联合CD20单抗治疗的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风险和维奈克拉减量风险明显高于单用维奈克拉患者(57.00%比41.69%, RRR=1.36,95 %CI:1.12~1.66;38.18%比14.97%, RRR=2.55,95 %CI:1.48~4.39)。 结论:维奈克拉治疗R/R CLL的不良事件主要为血液系统不良事件,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风险超过40%。联用CD20单抗后,除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因不良事件导致维奈克拉减量的风险明显增加外,其他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并未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倍体相同供者和HLA相合同胞供者HSCT治疗SAA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单倍体相同供者(HID)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同胞供者(MSD)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接受HSCT的75例SAA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者来源不同分为HLA相合的同胞供者组(MSD组,49例)和单倍体相同的供者组(HID组,26例),比较两组的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情况和总存活率。结果:MSD组和HID组受者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均为11 d( P=0.84),中性粒细胞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1 d和12 d( P=0.08),急性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18.4%和46.2%( P=0.01),其中Ⅱ~Ⅳ度分别为14.3%和26.9%( P=0.24),Ⅲ~Ⅳ度分别为4.1%和15.4%( P=0.09),慢性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23.1 %和23.9%( P=0.71);巨细胞病毒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5.1%和84.6%( P=0.01),EB病毒血症发生率分别为69.4%和61.5%( P=0.49)。中位随访54.0个月和18.5个月,MSD组和HID组的预估3年总存活率分别为94.0%和88.0%( P=0.35)。 结论:HID HSCT治疗SAA相对安全、有效,可作为缺乏MSD但急需治疗的首诊或免疫抑制治疗无效/复发者的选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9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目前全球唯一病死率呈上升趋势的重大慢性疾病,药物治疗只能减轻症状和降低急性加重风险,其发病机制仍未明了,且缺乏有效的干预药物。唾液酸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9(Siglec-9)主要表达于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抑制性唾液酸聚糖受体,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和气道炎症,其基因多态性与慢阻肺急性加重表型有关,靶向巨噬细胞Siglec-9有望成为精准治疗慢阻肺的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地西他滨为主化疗方案联合微移植巩固治疗伴TP53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老年患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为主的化疗方案联合微移植巩固治疗伴TP53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接受地西他滨、中剂量阿糖胞苷联合微移植治疗的伴TP53突变老年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3次巩固治疗期间耐受性良好,3次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分别为15、16、14 d,血小板恢复时间均为16 d,均未发生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感染,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无严重脏器损伤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地西他滨为主的化疗方案联合微移植治疗伴TP53突变的老年MDS患者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D4 +CD28 -T细胞在炎症相关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CD4 +CD28 -T细胞是一种T细胞的效应功能亚群,特征是缺乏共刺激受体CD28,能分泌大量毒性颗粒和炎性细胞因子,具有更强的抗凋亡能力。目前研究发现,CD4 +CD28 -T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等多种炎症相关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该细胞的产生机制、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炎症相关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