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岛素抵抗介导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T2DM)约占90%,且极易伴随认知功能障碍,显著降低患者生存质量。胰岛素抵抗(IR)能够介导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但其具体机制仍尚待明确。该文围绕IR与T2DM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关系,对IR介导T2DM认知障碍的关键机制展开综述,主要聚焦于IR介导的能量代谢障碍、脑血管病变、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过度磷酸化、炎症和氧化应激、神经元可塑性损伤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失调等,重点关注3-磷酸肌醇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通路在T2DM患者认知功能发生发展的可能作用,希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舱室内颅脑爆震伤后大鼠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舱室内轻型颅脑爆震伤(bTBI)后早期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方法:起爆器引爆模拟舱室内的点爆源,建立舱室内爆炸冲击波致伤的大鼠bTBI模型。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bTBI组(18只),bTBI组又分为3,24,72 h亚组,每亚组6只。爆炸过程中测量大鼠头部的冲击波压力变化;于bTBI后3,24,72 h观察爆后大鼠的一般状况;心脏穿刺取血,之后迅速断头取脑,对各组大鼠的脑组织行大体观察;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损伤情况;留取血清用于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αⅡ-血影蛋白分解产物-145(SBDP-145)和Tau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大鼠头部冲击波压力曲线最大峰值为(818.2±33.3)kPa,持续时间约为1 000 μs。爆后大鼠的活跃程度明显下降,被毛无光泽,食欲下降。大体观察可见脑组织明显肿胀,脑表面血管增粗,部分有少量的斑片状出血,但未见明显的脑挫裂伤。HE染色可见大鼠海马CA1区的部分神经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血清IL-6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155.3±10.7)pg/ml、(171.3±25.3)pg/ml和(155.6±18.2)pg/ml,均较正常对照组[(116.3±7.3)pg/ml]明显升高( P<0.05);NSE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12.0±1.0)ng/ml、(11.0±1.0)ng/ml和(11.0±1.2)ng/ml,均较正常对照组[(8.1±0.5)ng/ml]明显升高( P<0.05);S100-β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71.9±10.7)pg/ml、(58.0±11.5)pg/ml和(56.5±12.2)pg/ml,均较正常对照组[(35.2±2.5)pg/ml]明显升高( P<0.05);SBDP-145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29.4±2.8)ng/ml、(24.5±4.8)ng/ml和(20.7±2.1)ng/ml,仅bTBI 3 h亚组较正常对照组[(20.9±1.2)ng/ml]明显升高( P<0.05);Tau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141.4±11.7)pg/ml、(189.5±28.2)pg/ml和(179.1±32.5)pg/ml,较正常对照组[(97.8±5.9)pg/ml]明显升高( P<0.05)。 结论:轻型bTBI大鼠的血清IL-6、NSE、S100-β、SBDP-145及Tau水平在早期呈不同程度上升,可为血清标志物用于轻型bTBI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3年第10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较为隐匿且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学特征主要是Aβ沉积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形成。研究tau蛋白的脑内分布很有意义,但现有的tau蛋白示踪剂(如 18F-AV-1451、 18F-APN-1607)有较多脱靶结合的报道。本期报道的新一代tau蛋白示踪剂 18F-MK6240,具有较强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靶区结合较强,能显示AD患者脑内tau蛋白分布特征,且tau蛋白的沉积与认知功能相关(王惟一等)。 99Tc m-MIBI是传统的心肌灌注显像剂,本期有研究将其用于颈部肌张力障碍(CD)的诊断,较 18F-FDG PET/CT显像更为经济实用,充分体现了核医学功能显像的优势(王全鹏等)。更多内容欢迎登录本刊网站(https://www.cjnmmi.org)查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1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1(USP11)是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s)家族成员之一,通过介导底物的去泛素化过程,抑制靶蛋白的泛素-蛋白酶体降解,进而参与细胞周期进程、DNA损伤修复、细胞死亡、自噬、信号传导、免疫炎症反应及大脑皮层发育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的调节。研究表明,USP11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围绕USP11的结构、功能及其在CNS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靶向USP11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淀粉样血管病的分子影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是以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于脑血管壁中层及外膜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类年龄相关脑小血管病。多种分子影像技术如淀粉样蛋白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 18F-氟脱氧葡萄糖-PET等已逐渐应用于CAA患者。其中,淀粉样蛋白PET显像通过正电子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特异性结合病理标志物,反映Aβ沉积的分布和负荷,可为诊断CAA提供定性与定量信息,然其在鉴别CAA与其他Aβ相关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方面价值有限。其他分子影像如tau-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等及新型高选择性示踪剂也在被广泛研究中。文中主要就CAA分子影像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Tau蛋白、β淀粉样蛋白、视锥蛋白样蛋白-1及脑电图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皮层神经活动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血清Tau蛋白、β淀粉样蛋白(Aβ)、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水平及脑电图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脑皮层神经活动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接受诊疗的50例MCI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随机抽取同期在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纳入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脑电图检查,并检测其血清Tau蛋白、Aβ和VILIP-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究上述指标对MCI患者脑皮层神经活动的评估价值。结果:观察组的α频段、β频段频率低于对照组,θ频段、δ频段频率高于对照组,血清Tau蛋白、VILIP-1水平高于对照组,A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CI患者的脑电图θ频段、δ频段频率及血清Tau蛋白、VILIP-1水平与MMSE评分、MoCA评分呈负相关,α频段、β频段频率及血清Aβ水平与MMSE评分、MoCA评分呈正相关(均 P<0.05)。Tau蛋白、VILIP-1水平与脑电图α频段、β频段频率呈负相关,与θ频段、δ频段频率呈正相关;Aβ水平与脑电图α频段、β频段频率呈正相关,与θ频段、δ频段频率呈负相关(均 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α频段频率、β频段频率、θ频段频率、δ频段频率、血清Tau蛋白水平、Aβ水平、VILIP-1水平诊断MCI的AUC值分别为0.866、0.885、0.911、0.850、0.846、0.859、0.891,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结论:与健康人群相比较,MCI患者血清Tau蛋白和VILIP-1水平升高,Aβ水平降低,脑电图α频段、β频段频率降低,θ频段、δ频段频率升高,可反映脑皮层神经活动和认知障碍程度,对MCI的诊断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靶向Tau蛋白PET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Tau蛋白的异常累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D)及非AD类Tau蛋白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并且与神经变性和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近年来,第一代特异性Tau蛋白PET分子探针已经被研发,并进行了临床试验。因第一代PET分子探针中常出现脱靶结合,促进了具有更高结合力和选择性的第二代特异性Tau蛋白PET分子探针的研发。笔者综述了Tau蛋白PET显像作为AD病理学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和Tau蛋白分子探针的最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以阿尔茨海默病(AD)主要病理特点——“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tau蛋白异常聚集”为靶点研发的多种药物,疗效都不理想。随着对AD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小胶质细胞及其相关表达基因TREM2、CD 33、ABCA7和与其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在AD病理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基于小胶质细胞及其相关表达基因的AD生物学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研究也明显增多。文中将对小胶质细胞的病理生理、小胶质细胞在AD中的作用机制和小胶质细胞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AD药物治疗进行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睡眠障碍与帕金森病双向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睡眠障碍是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一系列证据表明,睡眠障碍不仅仅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更是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睡眠障碍和包括PD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可能的机制有α-突触核蛋白(α-syn)病理加速形成、tau蛋白沉积、类淋巴系统清除受损、神经炎症以及昼夜节律系统的改变等。本文就睡眠障碍与PD双向关系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针对睡眠障碍治疗PD的前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七氟醚致幼鼠认知功能障碍与Tau/TTLL6/Spastin信号通路的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多次暴露于吸入性麻醉药七氟醚后,七氟醚是否通过Tau/类微管蛋白酪氨酸样连接酶6(TTLL6)/微管切割蛋白(Spastin)信号通路引起幼鼠神经元树突棘重塑。方法:选取幼年[出生6 d(P6)]及成年[出生60 d(P60)]小鼠4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4组(每组11只):幼年对照组(P6con组)、幼年麻醉组(P6sevo组)、成年对照组(P60con组)、成年麻醉组(P60sevo组)。P6sevo组和P60sevo组给予3%七氟醚+60%氧气3 d,每天2 h;P6con组和P60con组给予60%氧气3 d,每天2 h。造模结束后当天取小鼠海马组织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Tau、TTLL6、Spastin水平,免疫荧光检测Tau、TTLL6、Spastin表达及Tau、TTLL6共定位情况。结果:与P6con组比较,P6sevo组海马PSD95水平较低( P<0.05),Spastin水平较高( P<0.05),Tau、TTL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60con组与P60sevo组海马组织PSD95、Tau、TTLL6、Spast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6con组和P6sevo组小鼠海马组织Tau和TTLL6存在共定位,P60con组和P60sevo组小鼠海马组织Tau和TTLL6共定位不明显;与P6con组比较,多次七氟醚处理可使P6sevo组海马中Tau、TTLL6及Spastin阳性细胞明显增加(均 P<0.05),而在成年小鼠中变化不明显( P>0.05)。 结论:七氟醚通过Tau/TTLL6/Spastin信号通路引起幼鼠神经元树突棘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