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氏束起搏术中需要临时心脏起搏保护的适应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HBP)术中需要临时心脏起搏(TCP)保护的适应证。方法:入选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永久HBP的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3组。Ⅰ组:HBP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治疗心力衰竭组;Ⅱ组:持续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或心房颤动(房颤)伴缓慢心室率组;Ⅲ组:间歇性高度AVB组。HBP术中TCP方法:①经股静脉植入临时起搏导线进行临时起搏;②应用待植入其他部位的永久起搏导线临时放置在右心室作为过渡进行临时起搏。结果:共入选398例患者,年龄(65±12)岁,年龄范围11~94岁,男227例。其中Ⅰ组64例,Ⅱ组296例,Ⅲ组38例。HBP术中起搏导线找寻HBP位点或导线旋入固定过程中,Ⅰ组43.8%(28/64)的患者发生了高度AVB需要TCP保护完成手术。Ⅱ组43.2%(16/37)的有晕厥史的患者在HBP术中启动了TCP;无晕厥史(0.4%)的患者需要应用TCP比例显著低于有晕厥史(43.2%)的患者( P<0.01)。Ⅲ组中47.4%(18/38)的患者由基础窦性心律或间歇高度AVB转变为高度AVB,需要在TCP保护下完成HBP。 结论:HBP术中,对于LBBB、间歇性高度AVB及伴晕厥史的高度AVB或房颤伴缓慢心室率患者均应施行保护性TC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急诊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临时心脏起搏是涉及危急心律失常诊治的一项必要技术,由于其紧急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制订基于循证医学的急诊操作规范显得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外尚无专门的应用指南,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起草了《中国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急诊专家共识(2023)》,以期规范与引导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操作与应用。共识的制订采用共识会议法及美国牛津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分级和推荐依据,从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方式、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穿刺部位、导线的选择、置入位置、置入方式、起搏器参数设置、适应证、并发症及术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共提炼出13条推荐意见。共识推荐包括:经胸壁起搏与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选择;穿刺首选静脉;床旁起搏电极植入的靶目标及最佳引导方式;起搏器默认设置推荐;对于窦房结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室性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应用推荐;超声引导与缩短临时起搏时间以降低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并发症;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术后卧床及抗凝推荐;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总体安全有效;准确的病情评估;选择正确的急诊床旁临时起搏方案;及时的床旁临时心脏起搏能进一步提高急诊相关患者的生存率及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左束支起搏纠正心室异常顺序激动的电张调整性T波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心室异常顺序激动患者行左束支起搏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特征。方法:本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永久起搏器植入后(长时起搏组)、临时起搏术后(短时起搏组)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阻滞组)行左束支起搏的患者。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3、6、12个月的心电图并分析QRS时限、QT间期、倒置T波(TWI)所在导联及其振幅。结果:纳入89例患者,年龄69.0(57.0,74.0)岁,其中女41例(46.1%,41/89)。左束支起搏成功率为100%,80例(89.9%,80/89)患者术后出现TWI,长时起搏组、短时起搏组和左束支阻滞组的TWI发生率分别为96.4%(27/28)、86.4%(19/22)和87.2%(34/39, P=0.401)。术后TWI在主要导联的发生率为80.0%(64/80,Ⅱ导联)、68.8%(55/80,Ⅲ导联)、75.0%(60/80,aVF导联)、91.3%(73/80,V 3导联)、95.0%(76/80,V 4导联)、87.5%(70/80,V 5导联)、82.5%(66/80,V 6导联)。V 4、V 5导联TWI振幅最大,分别为-0.49(-0.31~-0.90)mV和-0.49(-0.27~-0.67)mV。术后1、3、6、12个月仍存在TWI的患者分别为53例(66.3%,53/80)、41例(51.3%,41/80)、35例(43.8%,35/80)、32例(40.0%,32/80)。TWI患者校正后的QT间期(QTc间期)在术后1 d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9±52)ms对(491±40)ms, P<0.001],术后1个月QTc间期(517±34 ms)与术后1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56),术后3个月QTc间期小于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8±36)ms对(519±52)ms, P=0.005]。随访12.0(5.0 ~ 23.5)个月,随访期间导线参数稳定,有2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再住院事件。 结论:大多数心室异常顺序激动的患者行左束支起搏后会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现象,约50%患者的TWI在术后3个月内消失;TWI主要分布在V 3~V 6导联,V 4、V 5导联倒置T波振幅最大;QTc间期在术后延长,3个月左右恢复至术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临时起搏导线经心内膜垫缺损致左心室起搏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临时心脏起搏应用于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安全有效,但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本文报道1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临时心脏起搏术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CT提示临时起搏导线经心内膜垫缺损致左心室起搏,需重视临时心脏起搏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心脏临时起搏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探究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心脏临时起搏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钟祥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27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在非透视下进行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心脏临时起搏术,分析此种起搏术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 40例右锁骨下静脉,其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5.00%;69例右颈内静脉,其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10%;7例左锁骨下静脉,其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00%.127例患者全部起搏成功,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心脏穿孔、血胸、气胸等并发症.术后6~12 h之间出现电极偏移的17例,导管置入右心室后,2例患者有短暂室性心动过速情况.患者病死率为5.51%,剩余120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通过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心脏临时起搏术治疗的效果显著,此外无较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儿童暴发性心肌炎机械循环支持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儿童暴发性心肌炎常有短暂的病毒感染前驱症状,起病急,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易迅速进展为严重的心脏泵功能障碍及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体克甚至心源性猝死.部分患儿即使给予大剂量正性肌力药物、糖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以及给予机械通气、临时起搏器等其他治疗,仍不能改循环衰竭,最终出现不可逆的心脏损害,危及生命.有报道表明,若能及时对危重症患儿应用机械循环支持,可有效促进心脏泵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及改善预后.机械循环装置主要包括体外膜肺氧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左心室辅助装置或双心室辅助装置等.鉴于国内儿科领域对该技术认识有限,目前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文就儿童暴发性心肌炎应用机械循环支持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脏临时起搏术后并发多处血栓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性,81岁,因“突发心悸、胸闷伴头昏1d”于2016年10月14日入院.入院前急诊心电图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达180/100mmHg(1 mmHg=0.133 kPa),口服缬沙坦(80 mg,1次/d)、氨氯地平(5 mg,1次/d);2型糖尿病病史5年余,服用格列齐特缓释片(30 mg,1次/d),血压和血糖控制正常.入院体检:神志清,脉搏35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70/80 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35次/min,心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心电图: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入院诊断:(1)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3)2型糖尿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临时电学治疗在儿童急性难治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术(TEAP)及临时心脏起博术在治疗儿童急性难治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因急性难治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行TEAP治疗的48例患儿和临时心脏起博术治疗的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接受TEAP治疗的患儿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1天~13岁,其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5例、快律性心房扑动15例、房性心动过速5例、左室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经TEAP转复成功率分别为84%、80%、20%及100%.6例接受临时心脏起搏治疗中男1例、女5例,年龄2~10岁,暴发性心肌炎5例、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1例,均得到很好控制.结论 TEAP、临时心脏起博等临时心电治疗在儿童急性难治性心动过速治疗中具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临时电学治疗只能暂时纠正危害患儿生命安全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必须同时进行包括针对基础疾病等的积极综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综述在心导管和心脏介入手术中发生的临时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心外膜心脏起搏术、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冠状动脉支架术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等导致的心脏损伤后综合征(PCIS)研究文献,发现PCIS是心脏介入手术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目前尚缺乏资料,提示随着心导管介入操作的日益增多,提高对PCIS的认识,有利于及早诊断和对症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长QT综合征患者临时起搏故障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女性,67岁,主因发作性心悸 、胸闷1年余,加重伴头晕 、黑矇12 h入院.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Q T间期延长.拟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故术前行临时心脏起搏术,出现临时起搏电极感知起搏不良,造成短长短现象,诱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经调整电极位置起搏正常后,再未发生Td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