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名动脉瘤破裂并存右肩胛骨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告1例无名动脉瘤破裂并存右肩胛骨肉瘤女性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62岁,因“反复胸痛半个月”、CT血管造影检查(CTA)见无名动脉瘤破裂,行腔内修复术及颈-颈动脉转流术。术后仍感胸痛,随诊CTA上纵隔主动脉团状影渐进性增大,7个月后行升主动脉替换、主动脉半弓替换术。术后仍间断胸背痛,CTA见右肩胛骨骨质破坏,骨穿刺病理示右肩胛骨肉瘤可能,目前口服靶向药安罗替尼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纳米材料靶向递药治疗实验性腹主动脉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局限性、扩张性主动脉疾病,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AAA。对未达手术指征的AAA,临床上亟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用于缓解AAA的进展,以降低致死性AAA破裂的发生率。功能化纳米材料靶向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病灶靶向性,较低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较高的生物利用率,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了较传统药物更好的AAA治疗效果。本文主要从主动靶向、被动靶向及其他新型靶向方式3个方面总结了实验性AAA模型中纳米材料靶向递药治疗的研究经验,拟为AAA药物研究与开发提供新的想法与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icroRNA在主动脉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主动脉瘤是一种主动脉呈慢性扩张的疾病,通常无症状,一旦破裂病死率极高,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microRNA特指19~25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microRNA靶向多个基因的特性使其形成了复杂的调控网络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表明microRNA与主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众多microRNA参与了主动脉瘤复杂的病理机制过程,包括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凋亡、细胞外基质降解等。本文将阐述用于主动脉瘤研究的动物模型以及microRNA与主动脉瘤的最新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淋巴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治疗移植排斥反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免疫抑制剂是临床上减轻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改善受者术后短期临床结局最常用的治疗手段。然而全身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增加受者机会性感染的风险和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因此,将免疫抑制剂高效靶向递送至靶器官显得尤为重要。淋巴结是移植排斥反应激活的主要场所,近年来,靶向淋巴结的药物递送系统已在移植排斥反应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综述简要介绍了淋巴结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重点阐述了淋巴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及其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应用进展,旨在将其应用于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靶向TSPO分子探针 18F-FDPA和 18F-LW223用于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PET显像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靶向相对分子质量1.8×10 4转位蛋白(TSPO)的分子探针 N, N-二乙基-2-[2-(4- 18F-氟苯基)-5,7-二甲基吡唑[1,5-a]并嘧啶-3-基]乙酰胺( 18F-FDPA)和 18F-(R)-( N-仲丁基)-3-氟甲基- N-甲基-4-苯基喹啉-2-甲酰胺(LW223)用于探测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VAP)的可行性和效能。 方法:选取9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用完全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3只):正常对照组(A组)、VAP组(B组)和VAP治疗组(C组),分别于造模后第12、16和24周末注射 18F-FDPA和 18F-LW223,并于注射后40~50 min行活体腹主动脉PET/CT和同机CT血管成像(CTA)。所有显像结束后,处死全部动物,行腹主动脉病理学及免疫荧光检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和配对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18F-FDPA在3组不同时间点(第12、16和24周末) PET/CTA同机显像中,靶本比(TBR;腹主动脉病灶/左心室血池)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68.09~144.88,均 P<0.001)。在第12周末显像中,3组腹主动脉区域均无明显显像剂摄取增高灶。在第16和24周末显像中,B组腹主动脉局部的摄取均高于同期时间点的C组(均 P<0.05)和A组(均 P<0.001);C组腹主动脉局部的摄取高于同期时间点的A组(均 P<0.01)。3组不同时间点PET/CTA图像中,腹主动脉区域均无明显 18F-LW223摄取增高灶。在上述3个不同时间点,3组 18F-FDPA和 18F-LW223的TBR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2.88~36.79,均 P<0.05)。病理HE、免疫荧光CD68和TSPO染色显示,B组 18F-FDPA高摄取易损斑块处巨噬细胞浸润数量多于C组。 结论:与 18F-LW223相比, 18F-FDPA可用于早期探测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并可评估降脂药物干预后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纳米药物在肝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声、光、电、磁等特性,而肝癌仍然是全球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因此纳米材料可以在肝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血清学诊断、病理检测、系统治疗、热消融、化学栓塞、免疫治疗以及许多其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传统的临床方法比较,纳米技术具有个体选择性高,主动靶向能力强以及诊断和治疗一体化的优点。本文整合多种纳米材料在肝癌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与局限进行综述,以期为肝癌纳米药物的开发提供进一步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细胞死亡与结直肠癌:铁死亡、自噬、细胞焦亡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是全球发病率第三位、致死率第二位的癌症。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细胞死亡在生命体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主动有序的死亡方式,其在调节生命稳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调节性细胞死亡在恶性肿瘤中的广泛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铁死亡、自噬和细胞焦亡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密切相关。本文将对铁死亡、自噬和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以及在结直肠癌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为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提供全新的视野,并探索其作为潜在死亡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有关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靶向治疗的思考与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尽管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保留了部分滤泡细胞的特征,使得放射性碘(radioactive iodine, RAI)成为术后一线治疗手段,但高达2/3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DTC在初始或治疗中逐渐呈现RAI难治性(RAI-refractory, RAIR)状态。RAIR-DTC治疗手段相对有限,患者的10年生存率仅10%,是甲状腺癌死亡病因最主要占比人群 [1]。相对明确的RAIR-DTC概念于2012年被提出,从病灶的核医学分子影像学特征可以将RAIR分成4种情形:(1)病灶在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成功后,首次RAI治疗即不摄碘;(2)起初摄碘,逐渐不摄碘;(3)部分病灶摄碘,部分病灶不摄碘;(4)病灶虽然摄碘但仍呈现临床进展 [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DTC病灶的失分化倾向,但4种情形背后的分子生物学背景及机制可能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RAIR-DTC患者进行个体化诊断治疗。2015年美国甲状腺学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ATA)指南沿用了RAIR-DTC最初的界定,针对这类患者不推荐后续 131I治疗,并建议在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抑制治疗下主动监测随访。针对随访中出现进展或伴有局部症状的RAIR-DTC患者,探索新的治疗手段以阻止病情进展、改善生存是目前临床诊疗管理的重中之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运动针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运动针法指针刺过程中配合患处运动的疗法,行针过程中,患处的“动”对“神”与“气”起到靶向性引导作用,可引意(神)与气到病所,以达“治神”“引气”“守气”境界,通过激活人体自愈力祛除疾病。“以动引气”既是本针法的重要操作方法,也是核心思想及取效关键。本针法多局部取穴或左右交叉远端健侧取穴针刺,运动方法多以主动或被动运动为主,治疗郁证、呃逆、心绞痛等内科疾病时常配合呼吸运动,亦有按摩和自我感觉等运动之法,多应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以及面瘫、抑郁、焦虑、脑卒中及卒中后遗症、呃逆、心绞痛等内科疾病,在妇科、五官科等方面应用报道较少,运动针法治疗效果多优于单纯针刺,即刻效应明显,还可与电针、中药、西药等联用以提高疗效。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究相关优势病种,并探讨与相关疾病更适配的运动方法,而本针法中蕴含的运动引气思维及治神理念,亦应得到更多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iRNA-205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中的作用及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miRNA-205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管钙化中的作用及诊断价值。方法:该研究分为体外细胞实验和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体外实验,茜素红染色法、钙含量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钙化情况,碱性磷酸酶检测试剂盒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Western印迹检测VSMCs成骨转录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平滑肌22α蛋白(smooth muscle 22α,SM-22α)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SMCs中miRNA-205和Runx2的表达含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NA-205与Runx2的靶向关系。回顾性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肾内科的CKD 3~5期非透析患者,并按照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CACs)将患者分为无钙化组(CACs=0)、轻中度钙化组(0
400)。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评价血清miRNA-205、Runx2与CKD患者血管钙化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模型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iRNA-205预测CKD患者血管钙化的价值。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磷组VSMCs钙结节较多,钙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Runx2蛋白表达均显著较高,α-SMA、SM-22α蛋白及miRNA-205表达水平均较低(均 P<0.05)。过表达miRNA-205时,VSMCs钙化减轻,α-SMA和SM22α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Runx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 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NA-205-5p过表达后野生型Runx2 3’端非编码区质粒荧光素酶活性降低。(2)纳入CKD患者80例,年龄(57.50±14.93)岁,其中男性49例(61.3%)。无钙化组( n=26)、轻中度钙化组( n=30)和重度钙化组( n=24)患者miRNA-205和Runx2表达水平比较结果显示,钙化程度越高,miRNA-205表达水平越低,Runx2 mRNA表达水平越高(均 P<0.05)。血清miRNA-205与CACs呈负相关( r=-0.50, P<0.01),Runx2与CACs呈正相关( r=0.55,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NA-205( OR=0.451,95% CI 0.122~0.873)是CKD患者发生血管钙化的独立影响因素。miRNA-205和miRNA-205联合Runx2预测血管钙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6(95% CI 0.697~0.859)和0.924(95% CI 0.866~0.982)。 结论:miRNA-205通过靶向Runx2负向调控VSMCs成骨样表型转化进而抑制血管钙化,有望成为早期诊断CKD患者血管钙化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