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腋窝入路内镜辅助背阔肌切取技术在修复Poland综合征胸壁畸形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腋窝横切口内镜辅助背阔肌切取技术应用于修复Poland综合征胸部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招募Poland综合征患者,采用经腋窝横切口内镜辅助背阔肌转移进行胸壁重建或乳房再造(联合乳房假体置入)。术后对背阔肌肌瓣成活情况、胸背部形态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随访,并统计以下数据:背阔肌肌瓣面积、假体体积、对侧乳房手术情况、背阔肌切取时间、前胸壁腔隙分离时间、手术总时间、引流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术后疼痛程度;采用Breast-Q量表重建模块评估女性患者心理社会幸福感、乳房满意度及所有患者对手术结果的满意度;采用上肢功能障碍量表(DASH量表)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上肢功能进行评估。采用配对 t检验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的Breast-Q量表和DASH量表得分差异。 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22.5±3.9)岁,体质量指数为(20.5±6.1) kg/m 2,其中2例女性患者同时行对侧腋窝入路假体隆乳术,2例行对侧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术后随访时间(50.4±23.1)个月,重建的乳房或胸壁形态良好,背阔肌肌瓣血供良好,均完全成活,患者术后疼痛轻微,无明显胸背部形态异常。术后并发症包括血清肿1例,切口裂开1例,皮瓣下移1例,无皮瓣坏死、血肿、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背阔肌肌瓣面积为(437.2±110.0) cm 2,再造乳房使用假体体积为(240.4±46.0) ml。内镜下切取背阔肌时间为(69.0±13.9) min,内镜下分离前胸壁腔隙时间为(32.8±6.0) min,手术总时间为(169.4±16.1) min,术后引流时间为(7.6±1.4) d。术后第1天患者疼痛视觉评分为(2.7±0.5)分,1周后评分下降至(0.8±0.4)分。手术前乳房满意度评分为(27.8±20.8)分,心理社会幸福感评分为(49.6±17.0)分,术后乳房满意度评分为(63.1±11.6)分,心理社会幸福感评分为(68.1±16.7)分,术后乳房满意度评分( t=-9.000, P=0.008)及心理社会幸福感评分( t=-6.543, P<0.001)均显著高于术前。手术前、后DASH量表评分分别为(3.7±3.3)分和(4.0±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60, P=0.276)。所有患者对手术结果的满意度评价为(81.3±16.0)分。 结论:经腋窝横切口内镜辅助的背阔肌转移术为Poland综合征患者的胸壁重建和乳房再造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美学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菌冲洗液在乳房假体置入术中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乳房假体在乳房整形手术中应用十分广泛。乳房假体置入术后包膜挛缩是一种相对常见且很难处理的并发症,往往关系着整个手术的成败。因此,如何预防假体置入术后包膜挛缩一直是乳房整形外科的热点问题。针对包膜挛缩发生原因的探索从未停止过,然而目前其病因仍未完全阐明。其中,亚临床感染可能是导致包膜挛缩的重要病因之一。为了防止亚临床感染的发生,人们应用了诸多手段,其中,术中抗菌液冲洗被认为能够有效防止细菌附着,进而预防亚临床感染的发生,最终起到预防包膜挛缩的作用。然而,临床可以应用的冲洗液种类繁多,究竟哪种冲洗液效果最佳,目前仍然缺乏共识。该文对抗菌冲洗液在乳房假体置入术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脊柱侧凸患者隆乳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脊柱侧凸是常见的脊柱畸形,常合并不同程度胸廓畸形,是影响隆乳术后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合并脊柱侧凸患者隆乳术报道,系统梳理了脊柱侧凸对胸廓及乳房形态的影响,重点探讨了脊柱侧凸常见评价指标在其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现有研究中对合并脊柱侧凸患者的术前评估及手术细节,为临床实践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扩张器置入失败后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再造乳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挽救扩张器置入失败并再造乳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采用DIEP皮瓣移植再造乳房补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扩张器置入乳房重建失败的患者资料。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乳房形态以及供区伤口愈合情况和腹壁功能。结果:共纳入1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53岁。既往曾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扩张器置入乳房重建术,需再造乳房均为单侧,左侧8例,右侧5例。其中3例发生扩张器感染取出,4例发生扩张器包膜挛缩移位,6例自感不适需要取出假体。13例患者共切取移植13块游离DIEP皮瓣,皮瓣长(25.5±0.6) cm、宽(12.6±0.4) cm、厚(5.9±0.7) cm,血管蒂长度为(11.3±0.4) cm。皮瓣平均重量为435 g(390~510 g)。平均手术时间为440 min (390~560 min)。6例患者选用胸廓内血管近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4例选用胸廓内血管近、远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2例选用胸背血管作为受区吻合血管,1例选用胸背血管和胸廓内血管近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所有DIEP皮瓣均一期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6.5个月(12~39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位置隐蔽,腹壁运动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DIEP皮瓣用于扩张器置入失败后的乳房再造,术后乳房形态良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房再造假体置入平面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乳腺癌是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越来越多患者接受乳腺癌切除术后乳房再造。乳房再造对于提升患者自信心,改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基于假体置入的乳房再造术是乳房再造的主要选择。关于假体置入平面的选择,曾先后出现过皮下平面、肌下平面和胸肌前平面置入。结合脱细胞真皮基质的胸肌下平面假体置入乳房再造是普遍采用的手术术式,但对胸大肌的剥离提升引起的术后疼痛、肩功能障碍以及动态畸形等并发症受到很多医生的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欧美国家整形外科医生重新考虑胸肌前(皮下)平面乳房再造,并且观察到其短期良好的术后表现。该文就乳房再造假体置入平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隐形自然腔隙"术式在乳腺癌一期假体乳房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保留皮肤的乳腺癌切除术(skin-sparing mastectomy,SSM)联合应用"隐形自然腔隙"术式的一期假体乳房重建手术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收治72例乳腺癌患者,借助患者的隐形解剖自然腔隙建立假体腔并置入假体(命名为"隐形自然腔隙"术式)进行一期假体乳房重建,分析手术技术特点及重建手术效果。结果:70例患者采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切除术(nipple-areola complex sparing mastectomy,NSM),2例患者因术中冰冻病理提示乳头下腺体癌浸润将其切除。3例患者出现乳头表皮坏死,所有患者未出现血清肿,切口感染,包膜挛缩等并发症。根据评价量表,乳房术后外观总分平均值为9.39分。各单项平均分为:乳房体积(9.57分)、乳房轮廓(9.43分)、植入物的位置(9.84分)、瘢痕(9.38分)、下极投影(9.27分)及乳房下皱襞外形(9.21分)。BREAST-Q量表评价结果在社会心理学表现分量表中,中位分数为77分。在对乳房的满意度分量表中,中位分数为71分。结论:"隐形自然腔隙"术式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可行性高、组织创伤小、美学效果满意的一期假体乳房重建术式,适于开展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术后植入物乳房重建两步法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两步法植入物乳房重建的手术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乳腺中心完成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或保留皮肤的皮下腺体全切除、一期置入皮肤扩张器,接受放疗后完成永久假体置换的乳腺癌患者共32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置换手术与放疗的间隔时间、假体体积、扩张器内0.9%氯化钠溶液体积与假体体积差值、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置换术后乳房外形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67.81±19.71) min;置换手术与放疗时间间隔平均为(9.88±2.00)个月;扩张器内0.9%氯化钠溶液体积平均为(225.47±56.83) mL,假体体积平均为(259.06±70.88) mL,假体体积与扩张器内0.9%氯化钠溶液体积差值平均为(33.59±14.88) mL;假体较扩张器增加的体积比例平均为(13.65±5.19)%;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平均为(9.03±1.40) d;置换术后乳房外形的满意度:优良23例(71.9%),一般8例(25.0%),差1例(3.1%);术后并发症:切口脂肪液化裂开1例(3.1%),血清肿2例(6.3%),未出现假体外露、取出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乳房切除术后植入物乳房重建且需要放疗的乳腺癌患者,选择"针对扩张器放疗"的两步法,在放疗后6个月以上进行永久性假体置换手术的安全性好,同时通过松解包膜、重建乳房下皱襞以及必要的健侧乳房整形手术,可以达到更好的对称性和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亚洲患者乳房重建术后瘢痕增生和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亚洲人皮肤较厚且黑色素含量相对较高,乳房重建术后患者切口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色素沉着。但很少有研究关注乳房重建术后的切口瘢痕,形成病理性瘢痕的危险因素也尚不清楚。该研究团队将257例接受2期单侧假体乳房重建手术[Ⅰ期手术埋置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Ⅱ期手术置入解剖型假体]的亚洲患者纳入研究,术后1年评估患者乳房瘢痕血管化、增生及色素沉着情况。统计分析病理性瘢痕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切口位置(前胸或侧胸)、乳房大小、扩张器置入手术后皮肤坏死以及辅助治疗。术后1年时,161例(63%)患者瘢痕组织血管化程度正常,77例(30%)患者瘢痕组织出现轻度血管化,18例(7%)患者瘢痕组织出现中度血管化,1例(0.4%)患者瘢痕组织出现重度血管化。共32例(12%)患者出现瘢痕增生,其中侧胸切口组患者瘢痕增生率(28.8%)明显高于前胸切口组(7.6%,P<0.01),前胸切口组患者切口外侧区也存在一定的增生倾向。46例(18%)患者出现色素沉着,在Ⅰ期手术后有皮肤坏死的患者色素沉着发生率(57.4%)远高于无坏死患者(9.0%,P<0.01)。此外巨乳常伴较高的皮肤坏死率,也是瘢痕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因此,该研究团队认为对于亚洲女性乳房重建术而言,前胸切口是形成增生性瘢痕的危险因素,Ⅰ期手术后皮肤坏死是Ⅱ期术后出现瘢痕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放射治疗患者胸大肌前假体乳房再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随着脂肪移植和补片技术的发展,胸大肌前假体乳房再造(PBR)重新进入了医生视野,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已有多项meta分析表明,PBR与胸大肌后平面再造在安全性上无差异,且具有疼痛轻、无动态畸形等诸多优势。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乳腺癌的常规治疗手段,需放疗的乳腺癌患者比例高达40%,但目前该人群接受PB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无定论。该文回顾了针对放疗患者行PBR手术的临床研究,从放疗对软组织和置入物的影响、乳腺癌切除术后放疗人群PBR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放疗人群PBR的研究现状、脂肪移植对放疗患者PBR的影响、目前研究的局限性5个方面进行综述,为PBR的临床应用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房假体相关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最新进展及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乳房假体相关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BIA-ALCL)高发于乳房假体置入术后7~10年,患病率为(23~33)/100万。主要临床表现为伴血清肿的乳房肿胀、乳房肿物及淋巴结肿大。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毛面假体诱发的局部CD30 + T细胞克隆扩增及免疫反应、JAK-STAT等基因突变及某些病原体感染有关。常用的诊断方法有乳腺超声检查、假体周围渗液的细胞学检查、免疫表型检查及乳房肿块的组织活检。治疗方法主要依靠手术治疗。作者对BIA-ALCL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1)警惕当今中国整形美容医疗环境下漏诊的风险,建议针对性收集亚裔人群临床数据。(2)BIA-ALCL发生概率极低,而且预后较好,已经置入毛面假体的患者不必过分担忧。(3)建议从毛面假体工艺、JAK-STAT等突变及病原体感染等方面对致病机制做深入全面研究,倡导多学科合作共同应对该疾病的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