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柱侧凸患者隆乳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脊柱侧凸是常见的脊柱畸形,常合并不同程度胸廓畸形,是影响隆乳术后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合并脊柱侧凸患者隆乳术报道,系统梳理了脊柱侧凸对胸廓及乳房形态的影响,重点探讨了脊柱侧凸常见评价指标在其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现有研究中对合并脊柱侧凸患者的术前评估及手术细节,为临床实践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扫描技术评估双侧乳房缩小术中乳房对称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乳房缩小整形术双侧乳房对称性的美学效果,提出一种基于手持式三维扫描仪的评估方法,实现乳房缩小术后理想的美学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要求行双侧乳房缩小术女性患者56例,年龄18~56岁,平均34岁。观察组27例术中行三维扫描,依据分析结果在乳房塑形过程中进行对称性调整;对照组29例术中未行三维扫描。术后3个月获得两组患者三维扫描数据,客观评估乳房对称性。6位第三方医师根据患者匿名照片从乳房对称性5个维度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乳房的对称性。结果:观察组双侧乳房体积差异明显小于对照组[35.26(20.01,55.61)比110.02(43.52,186.30) cm 3, U=221.00, P=0.001]。评估者报告结果显示,观察组中乳房缩小术后衡量乳房对称性的5个方面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P<0.001),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中三维扫描技术提供可靠方法协助调整双侧乳房对称性,提高了乳房缩小整形术后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影像学技术在乳房整形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乳腺影像学技术,包括乳腺X线成像、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等,在乳腺肿瘤诊断中起重要作用。目前乳腺影像学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乳房整形手术,包括乳房整形术后并发症判断、乳房相关体积测量、乳房及乳头乳晕复合体血供分析、乳房重建的皮瓣穿支定位。该文综述了乳腺影像学技术特点及影像学技术在乳房整形领域的应用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滤吸附技术应用于大容量自体脂肪移植隆乳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超滤吸附技术应用于大容量自体脂肪移植隆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与美容中心初次行双侧乳房自体颗粒脂肪注射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超滤吸附技术处理脂肪抽吸物并进行双侧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隆乳(超滤组),以临床目前常用的静置法脂肪纯化方法为对照(静置组)。随访时进行乳房触诊和超声检查,并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定量对比术前、术后乳房体积差。对随访3个月以上且数据完整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人口统计资料和手术资料,计算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乳房体积保持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正态分布连续型变量以 ± s描述,采用 t检验进行分析;非正态分布连续型变量以 M( Q1, Q3)描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分类数据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20例女性患者(40只乳房),其中静置组10例(20只乳房),年龄(31.4±2.5)岁,超滤组10例(20只乳房),年龄(28.5±4.4)岁。超滤组脂肪注射量为151.1(125.0, 175.0)ml,静置组为165.0(151.3, 196.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超滤组的术后乳房体积保持率为(62.93±14.06)%,明显高于静置组的(24.97±11.02)%( P<0.01)。术后乳房超声检查时,静置组2只乳房有可触及的结节(<6 mm),1只乳房有超声可探及但临床不可触及的结节(<4 mm),而超滤组仅有1只乳房发现1个油囊(4 mm×2 mm)。超滤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静置组,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5.0%(1/20)vs. 15.0%(3/20), P>0.05]。 结论:超滤吸附技术能显著提高大容量脂肪移植的体积保持率,减少并发症,是目前一种较理想的脂肪纯化处理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术与保乳整形术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术与保乳整形术后乳腺癌患者生存及复发、转移情况以及乳房重建满意度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及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44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保乳整形组(行保乳整形术)和乳房重建组[行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术(横行腹直肌肌皮瓣)],比较干预效果、BREAST-Q量表评分和乳房美学效果。随访1年,记录患者生存、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情况。结果:保乳整形组患者72例,年龄(45±1)岁;乳房重建组患者72例,年龄(45±2)岁。乳房重建组和保乳整形组患者术后1年均生存,局部复发率[1.39%(1/72)比2.78%(2/72), χ2=0.34, P=0.560]、远处转移率[1.39%(1/72)比1.39% (1/72), χ2=0.00, 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乳房重建组BREAST-Q量表乳房满意度评分高于保乳整形组[(87±6)分比(6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33, P<0.001);两组社会心理健康、性健康、胸部生理健康、放疗不良影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乳房重建组乳房美学效果优良率高于保乳整形组[95.83%(69/72)比69.44%(5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47, P<0.001)。 结论:乳腺癌患者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术与保乳整形术后生存及复发、转移情况相近,在社会心理健康、性健康、胸部生理健康、放疗不良影响方面亦未显示出差异,但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术乳房美学效果更佳,且患者对乳房满意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整形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整形术治疗中重度乳房肥大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整形外科对19例女性患者(年龄18~54岁,平均36.2岁)38侧肥大乳房,以Robbins的垂直下蒂瓣术式为基础,结合乳房血供、神经等解剖学进展,进行乳晕设计、下蒂瓣位置等改进。结果:19例38侧肥大乳房缩小整形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乳头乳晕血运障碍,乳头乳晕感觉正常,乳房外形效果满意。术中切除乳房组织量每侧385~1 525 g,平均570 g。术后随访6个月至8年,术后的倒T形瘢痕,均未出现增生性瘢痕,除2例肤色较深术后瘢痕色素沉着比较明显外,其余17例效果均满意。1例患者术后双侧乳头乳晕位置偏高,其余18例患者对乳头乳晕位置及形态表示满意。结论:该术式可切除乳房组织量较大,乳头乳晕复合体血供稳定,是治疗中重度乳房肥大症切实可行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房缩小术对乳房及乳头乳晕复合体感觉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乳房肥大症患者常因乳房体积过大,造成胸部皮肤麻木、肩背疼痛、皮肤湿疹、运动不便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随着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乳房和乳头乳晕复合体(NAC)感觉的重要性逐渐得到研究者的关注。该文通过回顾采用定量感觉测试评估乳房及NAC感觉变化的相关研究,介绍了Semmes-Weinstein单丝检查(SWME)和指定压力感觉测试仪(PSSD),以及乳房肥大症患者乳房及NAC的感觉变化,同时总结了造成乳房缩小整形术后皮肤感觉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在乳房肥大症患者的感觉异常中,乳头和乳晕的感觉变化并不一定完全一致。蒂的位置选择可能影响术后乳房及NAC的感觉,其中上蒂和外上蒂损伤NAC支配神经风险增加,可能造成术后部分区域的皮肤敏感度在一定时间内显著下降。另外,乳房体积较大的患者手术获益可能更大。同时,乳腺组织切除量与感觉变化无显著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管接负压吸引器引流与传统胸带加压包扎法在乳房下脂肪筋膜瓣保乳整形术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究双管接负压吸引器引流与传统胸带加压包扎法在乳房下脂肪筋膜瓣保乳整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 年1 月至 2023 年 1 月在我院接受乳房下脂肪筋膜瓣保乳整形术的患者98 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n=49)采用双管接负压吸引器引流,对照组(n=49)采用传统胸带加压包扎法引流,对患者进行3 个月随访,记录患者术后胸壁拔管时间、腋窝拔管时间、胸壁引流量、腋窝引流量、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分、简明疼痛量表(BPI)评分,观察患者术后皮瓣坏死情况、淋巴水肿发生情况及舒适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胸壁拔管时间、腋窝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胸壁引流量、腋窝引流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FACT-B、B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术后 FACT-B、BPI 评分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较低,且高级别皮瓣坏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淋巴水肿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舒适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1d、1 月、3 月的舒适度均较高(P<0.05).结论:双管接负压吸引器引流在乳房下脂肪筋膜瓣保乳整形术后引流效果、疼痛缓解方面优于传统胸带加压包扎法,可以其舒适度及生活质量,降低术后皮瓣坏死、淋巴水肿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肿瘤整形术在中小型乳房保乳术后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肿瘤整形术在中小型乳房保乳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肿瘤整形技术完成的60例中小型乳房保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美容效果、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和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60例患者乳房均为中-小型,采用放射状切口完成15例,腋窝弧形手术切口完成2例,双环法切口完成6例,三角形手术切口完成3例,下皱壁切口完成4例,网球拍切口完成18例,部分背阔肌腋中线切口完成10例,梭形手术切口法完成2例.术后美容效果42例(70.0%)为优,15例(25.0%)为良, 3例(5.0%)为差.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引流液增多,2例部分乳腺组织坏死,1例背部血清肿,1例伤口感染裂开,随访期间出现1例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结论 中小型乳房保乳术后应用肿瘤整形术可以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维表面成像技术在乳房整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近年来,三维表面成像技术已逐渐应用于乳房整形手术中,用于术前评估、术中指导及术后效果的预测等.精确的三维图像可改变过去以二维图片技术主观感觉为主的评估模式,通过客观的的数据测量,能够帮助术者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沟通,制定更为合适的手术计划,预测术后形态和体积的改变,较为精确地预判术后效果,降低了成本和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满意度.现对近年来的三维表面成像技术在乳房整形手术中的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