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扫描技术评估双侧乳房缩小术中乳房对称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评估乳房缩小整形术双侧乳房对称性的美学效果,提出一种基于手持式三维扫描仪的评估方法,实现乳房缩小术后理想的美学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要求行双侧乳房缩小术女性患者56例,年龄18~56岁,平均34岁。观察组27例术中行三维扫描,依据分析结果在乳房塑形过程中进行对称性调整;对照组29例术中未行三维扫描。术后3个月获得两组患者三维扫描数据,客观评估乳房对称性。6位第三方医师根据患者匿名照片从乳房对称性5个维度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乳房的对称性。结果:观察组双侧乳房体积差异明显小于对照组[35.26(20.01,55.61)比110.02(43.52,186.30) cm 3, U=221.00, P=0.001]。评估者报告结果显示,观察组中乳房缩小术后衡量乳房对称性的5个方面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P<0.001),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中三维扫描技术提供可靠方法协助调整双侧乳房对称性,提高了乳房缩小整形术后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乳腺癌术后植入物乳房重建两步法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两步法植入物乳房重建的手术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乳腺中心完成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或保留皮肤的皮下腺体全切除、一期置入皮肤扩张器,接受放疗后完成永久假体置换的乳腺癌患者共32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置换手术与放疗的间隔时间、假体体积、扩张器内0.9%氯化钠溶液体积与假体体积差值、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置换术后乳房外形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67.81±19.71) min;置换手术与放疗时间间隔平均为(9.88±2.00)个月;扩张器内0.9%氯化钠溶液体积平均为(225.47±56.83) mL,假体体积平均为(259.06±70.88) mL,假体体积与扩张器内0.9%氯化钠溶液体积差值平均为(33.59±14.88) mL;假体较扩张器增加的体积比例平均为(13.65±5.19)%;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平均为(9.03±1.40) d;置换术后乳房外形的满意度:优良23例(71.9%),一般8例(25.0%),差1例(3.1%);术后并发症:切口脂肪液化裂开1例(3.1%),血清肿2例(6.3%),未出现假体外露、取出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乳房切除术后植入物乳房重建且需要放疗的乳腺癌患者,选择"针对扩张器放疗"的两步法,在放疗后6个月以上进行永久性假体置换手术的安全性好,同时通过松解包膜、重建乳房下皱襞以及必要的健侧乳房整形手术,可以达到更好的对称性和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双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乳房再造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双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乳房再造手术中的的应用效果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对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应用双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进行延期乳房再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术前应用CT血管造影评估腹壁下动脉穿支条件,术中应用吲哚菁绿造影评估灌注范围,判断行双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必要性。对患者基本信息、术前检查、手术方式、并发症、术后乳房形态及肿瘤是否复发等情况进行统计及总结。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1例乳腺癌切除术后乳房再造女性患者,年龄30~55岁,平均43.0岁。其中16例行放疗,9例既往手术史导致明显下腹部瘢痕,2例体质量指数低于20 kg/m 2。术中切取皮瓣20 cm×8 cm~20 cm×38 cm,手术时间(593±94) min。以双侧腹壁下血管穿支为蒂24例,以腹壁下血管穿支及对侧腹壁浅血管为蒂6例,以双侧腹壁浅血管为蒂1例。血管吻合方面,双血管蒂瓣内吻合6例,与2条受区血管分别吻合25例。31例皮瓣除1例皮瓣边缘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4例供区脂肪液化,经清创及换药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10个月至5年,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双侧乳房对称性及外形满意,腹部供区外观良好,无腹部膨隆、腹壁疝等并发症,随访期间乳腺肿瘤无复发。 结论:双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提供丰富皮肤软组织的同时能够确保有效血供,可以获得良好的乳房形态。对于胸部组织缺损严重、腹部脂肪较少或下腹部中线瘢痕的延期乳房再造患者是兼具灵活性与可靠性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乳房再造患者全流程管理与随访平台Care Plan的构建及临床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构建乳房再造患者全流程管理与随访平台Care Plan,并对该平台的临床初步应用进行评价。方法:从2023年6月至2024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乳房再造手术的患者中选择研究对象,纳入Care Plan平台进行全流程管理。该平台设立患者教育、自我评估、医护评估、医护随访、医患对话5个模块,每个模块中设立相应的子模块及具体组成内容。每例患者分配1名个案管理师,一对一地对患者进行评估、发送患者教育资料及随访。通过纳入患者的资料完整度、教育资料阅读情况、医患对话主题及随访应答情况,对Care Plan平台的初步应用进行评价;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教育资料阅读情况进一步分为患者教育组(阅读至少1篇患者教育资料)与对照组,由患者通过5分制问卷对手术满意度进行评分,包括乳房再造效果预期、手术类型预期、信息获取完整度、乳房对称性、乳房柔软度5个指标,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应用SPSS 27.0.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或)百分比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最终纳入147例女性患者,年龄16~63岁,体重指数16.6~31.3 kg/m 2。147例患者均完成了自我评估和医护评估模块的内容,资料比较完整;133例接收到平台发送的患者教育资料,其中38例(28.6%)对资料进行了阅读,平均浏览次数最多的子模块是手术方式的介绍与选择(37.3%,94/252)。共有24例患者(16.3%,24/147)用医患对话模块提出45个问题,其中在就诊问题和并发症相关方面提出的问题最多,占比均为22.2%(10/45)。共有23例患者完成了术后3个月的随访,其中患者教育组12例,对照组11例。患者教育组在信息获取完整度方面的评分高于对照组[(4.58±0.51)分vs. (3.91±0.70)分, t=-2.65, P=0.015],在乳房对称性方面的评分低于对照组[(3.92±0.79)分vs. (4.63±0.67)分, t=2.33, P=0.030],2组患者在乳房再造效果预期、手术类型预期和乳房柔软度方面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构建的乳房再造患者全流程管理与随访平台Care Plan可以帮助医护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计划,提高乳房再造患者对于手术信息的了解程度,可辅助患者对乳房再造方式做出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乳腺癌患者即刻假体乳房重建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术前分析胸廓类型和对称性,对即刻假体乳房重建术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18年1—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中心对30例行即刻假体乳房重建的单侧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33~48(39.6±4.6)岁,用胸部CT进行胸廓类型和对称性分析,测量指标包括胸廓最大横径、左右侧最大纵径、左右侧最大横纵径比值、左右侧前胸角、后胸角、外胸角。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痊愈,无1例出现感染、假体取出等并发症。22例患者选择解剖型假体,其中中高突假体12例,低突假体10例;8例患者选择圆形低凸假体。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BREAST-Q问卷量表和3名非手术医师对术后随访照片进行美学评估,其中优22例、良4例、及格3例、差1例;优良率86.7%。及格3例中1例为局部切口瘢痕增生,2例为轻度包膜挛缩;差1例为假体移位。结论:术前对胸廓类型和对称性进行测量分析能够对所选假体进行调整,排查胸廓畸形避免对手术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吊床型包膜瓣修复隆乳术后假体下移和双泡畸形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提出全新吊床型包膜瓣修复隆乳术后假体下移和双泡畸形的技术,以提高对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至2019年,在上海美莱医疗美容门诊部就诊要求改善假体下移和双泡畸形的女性患者16例,年龄23~48岁,平均33.4岁。手术均用吊床型包膜瓣,从乳晕切口入路,将假体包膜下极广泛分离形成包膜瓣,缝合锚定多余腔隙,消除下移的下皱襞,包膜瓣向上提拉收紧与切口上方的包膜断端叠瓦式缝合,使假体腔隙恢复到理想下皱襞处。结果:1例患者轻度血肿,经处理后愈合;6个月随访,15例患者下移的下皱襞提升至理想位置,乳房双重皱襞消失、对称性良好、外形满意、无复发病例、切口瘢痕隐蔽、无包膜挛缩。结论:对假体下移和双泡畸形患者用吊床型包膜瓣技术可有效矫正该并发症,且长期稳定性较好、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假体重建对称性失败案例及手术经验分享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房切除术后即刻假体乳房重建(immediate implant breast reconstruction, IIBR)已成为目前较为主流的乳房重建方式。大量研究显示IIBR手术不影响肿瘤的安全性。该术式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重建乳房外形,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并为患者术后正常回归社会提供心理及躯体保障。IIBR术后常见美容相关并发症主要为双侧不对称,并可分为外形不对称及位置不对称两个方面。外形不对称常见原因包括包膜挛缩及假体大小不适宜等。位置不对称常见原因包含乳头移位及下皱襞偏移等。术后双侧不对称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违背IIBR术式的初衷。本文旨在分析双侧不对称的主要原因并分享相关手术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腹部皮瓣: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金标准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乳腺癌已经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切除术后进行乳房再造一直是整形外科重要的工作。乳房再造通常需要大量的皮肤软组织才能完成。带蒂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PTRAM)的应用是乳房再造历史上的里程碑,从此乳房再造进入了腹部皮瓣时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是PTRAM的进一步升级,对腹部供区功能损伤更小,皮瓣血供更好。最新的研究表明,腹部皮瓣乳房再造不会影响怀孕生育,多种血供模式的选择能够修复更加严重的缺损,三维打印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再造乳房的对称性。在2020年代的当下,腹部皮瓣依旧是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金标准,整形外科医生应该持续开展对腹部皮瓣乳房再造的应用、研究与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乳腺癌一期胸大肌前或后植入假体行乳房重建53例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全腺体切除后在胸大肌前皮肤筋膜脂肪瓣下直接植入假体行乳房重建手术模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茂名市人民医院乳腺科接受不保留或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皮下切除术联合一期植入假体行乳房重建的乳腺癌患者53例,分胸大肌前植入组(31例)及胸大肌后方植入组(22例),对两种胸壁不同位置植入假体的重建方式出现(短期/长期)并发症、美容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组均行保留厚皮瓣的皮下腺体全切术,通过12个月内局部复发率评估肿瘤治疗安全性。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乳头乳晕复合体及局部皮瓣缺血坏死,拔除引流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短期并发症(6个月内局部感染、积液发生)及远期并发症(6个月后局部皮肤波纹征、假体移位、Ⅲ~Ⅳ度包膜挛缩)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胸大肌前植入组因对称性更好,美容效果评估提示优良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2个月内两组均未出现局部肿瘤复发。 结论:胸大肌前植入假体不联合补片进行乳房重建是经济、新颖、安全、有效的手术模式,手术效果的关键在于手术过程质控及保证假体被盖组织厚度≥1 c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自体组织重构双环法矫正乳房下垂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自体乳腺组织重构双环法在乳房下垂矫正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外科共收治25例(年龄18~53岁;平均35岁)要求矫正乳房下垂的患者,均行自体组织重构双环法矫正,乳腺组织量过剩患者切除过剩的乳腺组织后进行重构,对于乳房下垂乳腺组织量适中或不足的患者进行乳腺组织瓣游离后自体乳腺组织重塑收紧。于术后6个月随访其乳房对称性、形态、大小、切口瘢痕。结果:术后1例右侧乳房皮下积液,经引流后愈合;3例乳晕伤口部分裂开,再次缝合后愈合;所有患者患者乳头乳晕血运良好,无坏死,术后乳房下垂得到明显矫正,外形满意,瘢痕增生不明显,初期荷包缝合的皱褶1个月后基本消退,平整。6个月随访,术后切口瘢痕隐蔽,外形良好。结论:自体组织重构双环法矫正乳房下垂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