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房上极腺体瓣切除联合双平面隆乳术纠正轻度乳房下垂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乳头根部Ω切口行乳房上极腺体瓣切除联合双平面隆乳术纠正假性/轻度乳房下垂的可行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沈阳百嘉丽医疗美容医院采用经乳头根部Ω切口,行乳房上极腺体瓣切除联合微绒面解剖型硅凝胶假体对20例(40侧乳房)假性/轻度乳房下垂的女性患者行隆乳术治疗,年龄24~37岁,平均32.1岁。记录手术效果,并进行随访。结果:20例患者术后无血肿感染、包膜挛缩、乳头乳晕感觉异常等并发症。随访3~18个月,患者术后乳房丰满挺拔、外形良好、下垂基本得到矫正。19/20例术后满意,20例对切口瘢痕满意。结论:联合手术恢复乳房正常的解剖悬吊系统,达到假体-肌肉-乳房腺体-皮肤4者之间长期的力学稳定,患者对术后乳房形态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分型及吻合策略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分型及吻合策略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采用单侧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完成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患者资料。术中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或携带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肌皮瓣进行乳房再造,受区血管均选择胸廓内血管。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的解剖结构分为3类:独立型,包括1支型和2支型;Y形结构;H形结构。独立型静脉采用直接吻合。Y形结构和H形结构伴行静脉吻合方式共分5种:(1)直接吻合;(2)去除Y形结构的共干节段后,将2条伴行静脉分别吻合;(3)结扎交通支后,将2条伴行静脉分别吻合;(4)保留交通支,将2条伴行静脉分别吻合;(5)结扎较细伴行静脉,吻合较粗的伴行静脉。方式1、2适用于Y形结构的伴行静脉,方式3~5适用于H形结构的伴行静脉。术中需将过长的腹壁下动脉节段去除。统计术中血管吻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皮瓣成活、再造乳房外形、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共纳入173例女性患者,年龄26~60岁,平均41.2岁。其中,即刻乳房再造92例,延期乳房再造81例。109例采用游离DIEP皮瓣,64例采用携带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肌皮瓣。皮瓣长(26.9±1.9) cm,皮岛宽(11.3±0.7) cm,血管蒂长度(10.5±0.4) cm。腹壁下动脉只有1条伴行静脉的解剖类型16例,伴行静脉直接吻合;伴行静脉呈Y形结构者14例,5例采用方式1直接吻合,3例先槽形切除部分第3肋软骨后再用方式1直接吻合,6例采用方式2完成吻合;伴行静脉呈H形结构者143例,96例采用方式3完成吻合,19例采用方式4完成吻合,28例采用方式5完成吻合。97例患者在血管吻合前对腹壁下动脉过长节段进行了修剪,去除长度为(2.7±0.7) mm。术中发生血管吻合相关并发症6例,其中2例患者采用的静脉吻合方式是Y形静脉直接吻合方法(方式1),术中出现静脉卡压,调整为方式2进行吻合后,卡压情况解除;其余4例所采用的静脉吻合方式包括方式2有1例,方式3有1例,方式4有2例,均通过及时调整血管蒂摆放位置解除了血管卡压情况。术后发生皮瓣坏死1例,采用的静脉吻合方式是Y形静脉直接吻合方法;其余172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10~36个月,平均18.7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柔软,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对腹壁功能无明显影响,未见肿瘤复发病例。结论:根据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分型制定较为完善的血管吻合策略,灵活调整血管吻合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确保游离下腹部皮瓣用于乳房再造血运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机器人辅助手术(RAS)是由外科医生经控制台操控机械臂进行手术操作的一门新技术,临床中应用日益广泛。RAS在乳房再造领域的应用尚不够成熟,仍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有报道将RAS尝试应用于背阔肌肌瓣切取、假体乳房再造、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解剖等乳房再造手术中,初步显示出RAS在狭小空间内实现灵活复杂操作的独特优势。然而,RAS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尚有诸多局限性,如耗时长、费用高,对血管吻合等精密性操作尚难以实现。随着系统的不断更新换代及与新技术的融合,RAS在乳房再造领域的应用将有十分广阔的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隐形自然腔隙"术式在乳腺癌一期假体乳房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保留皮肤的乳腺癌切除术(skin-sparing mastectomy,SSM)联合应用"隐形自然腔隙"术式的一期假体乳房重建手术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收治72例乳腺癌患者,借助患者的隐形解剖自然腔隙建立假体腔并置入假体(命名为"隐形自然腔隙"术式)进行一期假体乳房重建,分析手术技术特点及重建手术效果。结果:70例患者采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切除术(nipple-areola complex sparing mastectomy,NSM),2例患者因术中冰冻病理提示乳头下腺体癌浸润将其切除。3例患者出现乳头表皮坏死,所有患者未出现血清肿,切口感染,包膜挛缩等并发症。根据评价量表,乳房术后外观总分平均值为9.39分。各单项平均分为:乳房体积(9.57分)、乳房轮廓(9.43分)、植入物的位置(9.84分)、瘢痕(9.38分)、下极投影(9.27分)及乳房下皱襞外形(9.21分)。BREAST-Q量表评价结果在社会心理学表现分量表中,中位分数为77分。在对乳房的满意度分量表中,中位分数为71分。结论:"隐形自然腔隙"术式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可行性高、组织创伤小、美学效果满意的一期假体乳房重建术式,适于开展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中与胸廓内血管吻合方式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中,与受区胸廓内血管吻合方式的选择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游离DIEP皮瓣移植即刻或延期再造乳房的病例资料。所有皮瓣都只携带一侧腹壁下血管蒂,皮瓣4区远端全部去除,全部单纯选择胸廓内血管作为受区血管。根据皮瓣血管蒂和胸廓内血管的具体解剖情况选择相应的吻合方式,包括:(1)两端法;(2)近端1支法;(3)近端2支法;(4)近端主干及属支法;(5)远端1支法;(6)近端端侧吻合法。术后对皮瓣成活情况、乳房形态、乳腺癌有无复发,以及供区伤口愈合情况进行随访。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0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8.7±3.5)岁,范围27~65岁,其中即刻乳房再造有109例,二期乳房再造99例,切取DIEP皮瓣质量为295~640 g,平均410 g,皮瓣长(23.9±0.8) cm、宽(12.2±0.5) cm、厚(4.3±0.4) cm,血管蒂长度为(10.9±0.3) cm,其中194例DIEP皮瓣血管蒂有2支伴行静脉,14例血管蒂有1支伴行静脉。173例有1支胸廓内静脉,35例有2支胸廓内静脉。血管吻合方法:采用两端法89例,近端1支法49例,近端2支法35例,近端主干及属支法25例,远端1支法7例,近端端侧吻合法3例。208例中有2例皮瓣术后坏死,包括1例两端法和1例近端1支法,原因分别为血管蒂扭转和静脉回流障碍,都予以直接去除坏死的皮瓣,1例采用假体置入再造乳房,另外1例受区直接闭合,其余206例皮瓣完全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瓣挛缩变形;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影响。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22.6个月,1例发生脑转移,进一步接受内科治疗,未出现乳腺癌复发病例。结论:根据DIEP皮瓣血管蒂和胸廓内血管的具体解剖情况灵活选择血管吻合方法,可以确保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手术的安全性,并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亚洲患者乳房重建术后瘢痕增生和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亚洲人皮肤较厚且黑色素含量相对较高,乳房重建术后患者切口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色素沉着。但很少有研究关注乳房重建术后的切口瘢痕,形成病理性瘢痕的危险因素也尚不清楚。该研究团队将257例接受2期单侧假体乳房重建手术[Ⅰ期手术埋置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Ⅱ期手术置入解剖型假体]的亚洲患者纳入研究,术后1年评估患者乳房瘢痕血管化、增生及色素沉着情况。统计分析病理性瘢痕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切口位置(前胸或侧胸)、乳房大小、扩张器置入手术后皮肤坏死以及辅助治疗。术后1年时,161例(63%)患者瘢痕组织血管化程度正常,77例(30%)患者瘢痕组织出现轻度血管化,18例(7%)患者瘢痕组织出现中度血管化,1例(0.4%)患者瘢痕组织出现重度血管化。共32例(12%)患者出现瘢痕增生,其中侧胸切口组患者瘢痕增生率(28.8%)明显高于前胸切口组(7.6%,P<0.01),前胸切口组患者切口外侧区也存在一定的增生倾向。46例(18%)患者出现色素沉着,在Ⅰ期手术后有皮肤坏死的患者色素沉着发生率(57.4%)远高于无坏死患者(9.0%,P<0.01)。此外巨乳常伴较高的皮肤坏死率,也是瘢痕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因此,该研究团队认为对于亚洲女性乳房重建术而言,前胸切口是形成增生性瘢痕的危险因素,Ⅰ期手术后皮肤坏死是Ⅱ期术后出现瘢痕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头乳晕复合体的局部解剖与保留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保乳手术与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AC)的乳房切除术(NSM)中保留NAC,在病例选择合适的前提下,可以获得良好的肿瘤安全性与乳房美学效果。但有关乳头及NAC的局部解剖与如何在选择病例实现个体化治疗与完成肿瘤安全切除的基础上,保留NAC并重塑乳头外形等方面,仍然有诸多疑惑。本文对乳头乳晕复合体、乳头内及乳头后方局部解剖进行了详细描述;对NSM术中乳头乳晕部手术操作、乳头内乳管束的处理、乳头后方乳管束的处理等结合经验与术中图片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对保留NAC时的病理学评估、伴有乳头溢液的乳腺癌患者NAC的保留问题、NAC保留与放疗等进行了讨论。事实上,我国的现状是太多的患者可能适合保乳手术或NSM后即刻、延期即刻或二期重建。熟悉乳头及NAC的局部解剖特点,对规范开展乳腺癌保乳手术与NSM,使更多乳腺癌患者得以安全保留NAC与乳房,或者可以在保留NAC的基础上完成乳房重建都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腺癌患者即刻假体乳房重建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分析胸廓类型和对称性,对即刻假体乳房重建术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18年1—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中心对30例行即刻假体乳房重建的单侧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33~48(39.6±4.6)岁,用胸部CT进行胸廓类型和对称性分析,测量指标包括胸廓最大横径、左右侧最大纵径、左右侧最大横纵径比值、左右侧前胸角、后胸角、外胸角。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痊愈,无1例出现感染、假体取出等并发症。22例患者选择解剖型假体,其中中高突假体12例,低突假体10例;8例患者选择圆形低凸假体。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BREAST-Q问卷量表和3名非手术医师对术后随访照片进行美学评估,其中优22例、良4例、及格3例、差1例;优良率86.7%。及格3例中1例为局部切口瘢痕增生,2例为轻度包膜挛缩;差1例为假体移位。结论:术前对胸廓类型和对称性进行测量分析能够对所选假体进行调整,排查胸廓畸形避免对手术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对比增强乳腺X线摄影的应用、挑战与前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对比增强乳腺X线摄影(CEM)是乳腺影像检查的新技术之一,其在注射碘对比剂后可获得常规乳腺X线摄影图像和双能量减影图像,并同时反映乳腺病变的解剖学特点和血供情况。相较于乳腺MRI,CEM具有检查时间短、费用低、患者耐受度高、阅片相对简单等优势,但亦存在碘对比剂安全问题等固有技术局限。近年来,随着CEM研究数量增加,其在乳腺癌诊断、术前分期、疗效评估乃至筛查等多个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潜力被逐步认可。本文拟对CEM技术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的应用与挑战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未来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肌变异伴腋静脉3支变异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66岁,因“发现左乳包块2 d”于2021年3月31日入住铜陵市人民医院乳腺和甲状腺外科。查体:双乳对称,皮肤表面无红肿、橘皮样改变及酒窝征。左乳内上象限距离乳晕约3.0 cm处可触及1枚约2.0 cm×1.5 cm肿物,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度较差,无明显压痛,无乳头溢血、溢液。右乳未触及明显肿物,双侧腋窝及双侧锁骨上区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既往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史。乳腺彩超检查示左乳11~12点钟方向、距乳头约3.0 cm处可见约17 mm×18 mm×11 mm低回声结节,边界欠清晰,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改变,纵横比大于1,包膜不明显,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级4A级。乳腺钼靶示左乳内上象限中带11~12点钟方向可见一不规则形肿块,高密度,边缘呈毛刺状,局灶性不对称,并段性分布的细小多形性钙化,BI-RADS 5级。初步诊断:左侧乳腺肿物。2021年4月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乳腺肿物切除术,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左乳浸润性癌,前哨淋巴结1/2枚见癌转移。遂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中行左侧乳房切除时发现一处长约12 cm的变异肌肉(图1A),位于左侧胸大肌内侧、胸骨左侧,上下端均为扁平的肌束,覆盖在左侧胸大肌内侧上方,肌纤维走向与左侧胸大肌呈60°左右夹角,从肌肉的形状和位置判断为胸前壁的异常肌,考虑为胸骨肌,临床上较为少见。同时,对该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解剖、分离腋静脉时发现左侧腋静脉呈3支变异,在胸小肌外侧缘距离腋静脉入口约2.0 cm处可见3支静脉共同汇合成腋静脉,目测3支静脉直径相近,约为0.5 cm(图1B)。术后病理报告: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Ⅲ级,大小约35 mm×15 mm×15 mm,未见明确神经、脉管侵犯,左侧腋窝前哨淋巴结1/2枚、左侧腋窝淋巴结4/17枚见癌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