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MT3B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及其生物学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DNA甲基转移酶3B(DNMT3B)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探究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及潜在靶点作用。方法:通过R语言程序分析TCGA乳腺癌数据库,使用UALCAN、Starbase database、cBioPortal、GeneMANIA、STRING等在线数据库分析DNMT3B在乳腺癌中的表达、诊断和预后价值、肿瘤免疫微环境、GO功能、KEGG信号通路和蛋白相互作用。采用qRT‐PCR检测DNMT3B在常见乳腺癌细胞系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间的表达差异。结果:在线数据库分析及验证实验提示DNMT3B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不利于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提示DNMT3B可能具有诊断价值。通过GO功能、KEGG信号通路和蛋白相互作用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提示DNMT3B参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多种机制,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结论:DNMT3B能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并影响疾病的进展,可能是乳腺癌潜在的肿瘤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XCL1促进乳腺癌干细胞样特性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究内源性和外源性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CXCL1)对乳腺癌细胞干细胞样特性表达的影响.方法 外源性实验将 MDA-MB-231 和 MCF-7 乳腺癌细胞分为 4 组:0 nmol/L CXCL1 组,1 nmol/L CXCL1 组,10 nmol/L CXCL1 组,anti-CXCR2组(先用CXCL1的受体CXCR2阻断剂处理后再加入10 nmol/L外源性CXCL1).内源性实验将MDA-MB-231细胞分为3组:control组(仅加入等量PBS溶液),siNC组(加入空白转染试剂),siCXCL1组(转染CXCL1特异性小干扰RNA).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微球形成实验通过细胞球的形成能力评价乳腺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比例(表达CD133+的MDA-MB-231细胞比例和表达CD44+/CD24-/low的MCF-7细胞比例)及表达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H1)阳性的细胞比例;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ALDH1和Oct3/4表达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索PI3K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本实验用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对MDA-MB-231和MCF-7细胞进行预处理后,再加入10 nmol/L外源性CXCL1,检测ALDH1和Oct3/4的表达.结果 与0 nmol/L组相比,1,10 nmol/L CXCL1组克隆形成数均明显增多(P<0.001),乳腺癌细胞形成的微球数量更多(P<0.001)、直径更大(P<0.05),表达CD133+的MDA-MB-231细胞数量增多(P<0.001),表达 CD44+/CD24-/low的 MCF-7 细胞增多(P<0.05),表达 ALDH1+的 MDA-MB-231 和 MCF-7 细胞数均增多(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提示MDA-MB-231和MCF-7两种乳腺癌细胞中干细胞标志物ALDH1和Oct3/4的表达均随CXCL1的浓度增加明显增多.与10 nmol/L CXCL1组相比,anti-CXCR2组克隆形成数、干细胞比例及ALDH1的表达均有所减少(P<0.05).与control组和siNC组相比,siCXCL1组微球培养后形成的细胞球直径减小(P<0.001),细胞球数量减少(P<0.01);表达CD133+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比例下降(P<0.001);ALDH1和Oct3/4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01).Ly294002组MDA-MB-231和MCF-7细胞中ALDH1和Oct3/4表达较CXCL1组减少.结论 内、外源性CXCL1均可促进乳腺癌细胞向乳腺癌干细胞的转化,促进其干细胞样特性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初步构建与评估递送柚皮素的RGD外泌体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生物合成纳米载体递送柚皮素(naringenin,Ng),并研究其对乳腺癌的体外抑瘤效果.方法:使用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前列腺素F2受体阴性调节因子-绿色荧光蛋白(Arg-Gly-Asp-prostaglandin F2 receptor negative regulator-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RGD-P-G)质粒进行转染,构建分泌 RGD-P-G 外泌体(RGD-P-G-Exosomes,RGD-P-G-Exo)的293F细胞.通过超速离心收集293F细胞上清液中的RGD-P-G-Exo,加入Ng,并通过水浴超声促使RGD-P-G-Exo包封Ng,形成RGD-P-G-Exo@Ng.使用荧光显微镜对转染RGD-P-G的293F细胞进行鉴定.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蛋白质免疫印迹等方法对RGD-P-G-Exo@Ng的形貌、粒径、标志物和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情况进行表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评估包封率和载药量.通过细胞摄取实验评估纳米药物被吞噬摄取的效果.通过CCK-8法检测Exo@Ng和RGD-P-G-Exo@Ng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电镜结果显示RGD-P-G-Exo@Ng呈茶托状结构,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技术显示RGD-P-G-Exo@Ng粒径主要分布在147.0 nm.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RGD-P-G-Exo@Ng表达CD9、CD63等外泌体标志物和GFP,证明RGD-P-G-Exo的构建成功.RGD-P-G-Exo@Ng纳米药物的包封率为(28.1±0.6)%,载药量为(6.0±0.1)%.在高浓度下,Exo及RGD-P-G-Exo对MDA-MB-231细胞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细胞摄取实验中,与Exo@Ng相比,RGD-P-G-Exo@Ng具有更强的细胞摄取效果(P<0.05).药效实验中,Exo@Ng和RGD-P-G-Exo@Ng均表现出浓度依赖性的MDA-MB-231细胞毒性,其中RGD-P-G-Exo@Ng比相同浓度的Exo@Ng具有更强的细胞杀伤能力(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合成了一种用于靶向递送Ng的纳米药物,为开发生物纳米靶向肿瘤药物递送系统提供了新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肌上皮缺失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肌上皮缺失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病理科诊断的5例病例(2例本院,3例会诊)、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例病例,分析6例肌上皮缺失的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6~61岁(中位年龄46岁)。左、右侧乳腺各3例,均有乳腺肿物。镜下观察,6例在乳腺增生病的背景病变内均可见良性大汗腺囊肿,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大汗腺细胞的微乳头、乳头状增生;其中1例伴有经典型小叶原位癌,另有1例伴有大汗腺型导管原位癌及腺病腺管内播散。细胞角蛋白5/6、p63、平滑肌肌动蛋白、人肌球蛋白重链(SMMHC)、Calponin、CD10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呈良性形态的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腺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完全缺失。结论: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肌上皮细胞可发生异常性改变,部分甚至完全缺失。诊断时应充分结合细胞形态学(异型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综合考虑,以免过度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类抗原R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人类抗原R(HuR)对乳腺癌功能表型的影响及其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方式。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了解HuR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选取与HuR显著相关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及基因富集分析(GSEA)。以MCF-7和SK-BR-3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瞬时转染小干扰RNA(siRNA)沉默HuR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HuR的表达。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划痕、Transwell实验检测两种乳腺癌细胞系的增殖、迁移、侵袭。通过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方差分析和 t检验。 结果:HuR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3.429±0.300比3.913±0.370, Z=-15.216, P<0.01),GO和GSEA结果显示HuR相关基因主要富集于通过死亡结构域受体对外部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负调节、血液微粒、细胞外基质结构组分、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和E2F信号通路及脂肪酸氧化。HuR在两株乳腺癌细胞系中沉默后,CCK-8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点,沉默HuR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0.148±0.001比0.151±0.001比0.160±0.002比0.159±0.003,0.163±0.002比0.163±0.002比0.172±0.001比0.172±0.000,0.214±0.002比0.215±0.001比0.238±0.003比0.236±0.002;0.146±0.002比0.146±0.003比0.155±0.002比0.154±0.001,0.156±0.001比0.158±0.002比0.172±0.002比0.172±0.001,0.193±0.002比0.197±0.001比0.229±0.007比0.229±0.006, F=29.811、45.663、105.662、16.735、65.344、53.219, 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24 h细胞迁移的能力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0.038±0.020比0.067±0.025比0.223±0.047比0.167±0.035,0.082±0.040比0.140±0.027比0.318±0.023比0.254±0.041, F=20.045、30.130, 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实验组通过小室的MCF-7和SK-BR-3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971.000±154.049、873.333±186.100比1 939.333±11.547,1 301.333±81.132、1 152.000±109.421比2 278.000±244.461, t=7.328、8.067、8.190、9.442, 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在两株细胞中,实验组的PI3K、Akt及mTOR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0.560±0.015、0.738±0.011比0.968±0.030,0.866±0.003、0.788±0.030比0.970±0.021,0.843±0.009、0.832±0.014比1.003±0.009;0.862±0.011、0.855±0.020比0.981±0.020,0.754±0.083、0.821±0.024比0.939±0.083,0.708±0.038、0.687±0.027比0.936±0.049, t=30.666、18.216、9.036、14.279、20.708、22.206、10.934、11.440、5.026、3.665、10.549、11.288, P<0.01、0.05)。 结论:HuR可提高乳腺癌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并且可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来促进乳腺癌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敲低长链非编码RNA PURPL-微小RNA-137-Ⅰ型跨膜受体蛋白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敲低长链非编码RNA PURPL调控微小RNA(miR)-137抑制物/Notch同源物1干扰物信号轴对抗乳腺癌的调控机制。方法:生信系统分析PURPL与癌症相关性;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PURPL,miR-137,Ⅰ型跨膜受体蛋白(Notch1)在乳腺癌组织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Notch1在乳腺癌组织中蛋白和阳性信号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验miR-137抑制物与PURPL和Notch1的调控机制;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细胞伤口愈合实验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凋亡分别检测下调PURPL-miR-137-Notch1轴对增殖、侵袭、迁移及凋亡的调控能力;构建乳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检测肿瘤体积和重量,生长情况。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PURPL和Notch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1.01±0.09比2.81±0.22、1.02±0.11比3.19±0.28, t=62.903、59.918, P<0.01),miR-137低表达(0.99±0.08比0.71±0.06, t=23.259, P<0.01);PURPL吸附miR-137,两者竞争性结合,miR-137抑制物逆转siPURPL下调Notch1调控作用(0.47±0.03比0.78±0.06, t=13.864, P<0.01);siPURPL-In-miR-137-siNotch1轴能抑制MCF-7细胞增殖( A值)(2.43±0.37比1.14±0.15, t=9.693, P<0.01)、侵袭细胞数[(75.61±8.78)个比(38.25±3.76)个, t=11.735, P<0.01]、迁移率[(35.56±3.74)%比(20.23±2.61)%, t=10.084, P<0.01]及促进凋亡[(14.91±1.74)%比(19.64±2.33)%, t=4.869, P<0.01];PURPL促进皮下肿瘤体积[(1 257.21±135.74) mm 3比(485.17±52.62) mm 3, t=12.990, P<0.01]、重量[(0.28±0.02) g比(0.71±0.08) g, t=12.773, P<0.01],而miR-137则相反,抑制皮下肿瘤体积[(714.38±82.61) mm 3比(296.27±27.64) mm 3, t=11.757, P<0.01]、重量[(0.47±0.05) g比(0.23±0.03) g, t=10.082, P<0.01]低于NC组。 结论:敲低PURPL可能对抗乳腺癌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下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3类结节微创旋切术后确诊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肿瘤残留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下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3类结节微创旋切术后确诊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肿瘤残留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2年5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临沂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的4 151例乳腺超声BI-RADS 3类结节微创旋切术中确诊乳腺癌的6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3.4±8.2)岁(范围:22~70岁)。根据微创旋切术后有无肿瘤残留分为残留组和无残留组,采用 χ2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残留的影响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乳腺超声BI-RADS 3类结节微创旋切术后确诊乳腺癌的患者占同时期该类患者的1.66%(69/4 151)。其肿物最大径为(1.27±0.45)cm(范围:0.5~2.3 cm),28例肿物最大径≤1 cm,41例肿物最大径>1 cm,组织病理学结果为原位癌24例,浸润性癌41例,雌激素受体阳性47例,孕激素受体阳性43例,Ki-67指数升高26例。腋窝转移阳性率10.1%(7/69)。39例患者存在肿瘤残留,占乳腺癌患者的56.5%(39/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残留组雌激素受体阳性比例更高[91.9%(34/37)比61.9%(13/21), χ 2=7.838, P=0.01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阳性( OR=16.852,95% CI:1.819~156.130, P=0.013)为术后肿瘤残留的独立影响因素。乳腺超声BI-RADS 3类结节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97.1%,总体生存率为98.6%。 结论:可用微创旋切术处理的BI-RADS 3 类结节具有一定恶性风险,约为 1.66%。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更易发生肿瘤残留。微创旋切术后存在一定的肿瘤残留,对确诊为乳腺癌患者,需进行二次手术确保残腔无肿瘤残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NUF2与肿瘤预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NUF2负责动粒-微管的附着,在细胞有丝分裂期间姐妹染色单体的正确分离中起关键作用。NUF2在肝细胞癌、胰腺癌、食管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及细胞中高表达,可作为预后评估的有效标志物。进一步阐述NUF2与肿瘤预后的关系,将为NUF2应用于临床肿瘤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乳房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71岁,因左侧乳房红斑、斑块3个月就诊。3个月前患者左侧乳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红斑,其上逐渐出现米粒大小红色丘疹,无痒痛等自觉症状,后皮疹逐渐增多、增大。自行外用"皮炎平",原有丘疹可变平,但仍有新发丘疹,并且逐渐融合成斑块。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无家族遗传病及肿瘤病史,无外伤史。入院体检:生命体征正常,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神志清,心肺无异常。双侧腋窝及腹股沟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皮肤科检查:左侧乳房近胸部中线侧可见不规则浸润性暗红斑,边界尚清,其上可见不规则隆起性红色斑块,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质轫,表面无脱屑、破溃、结痂(图1)。辅助检查:血常规、乳腺彩超、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除双肾泥沙样结石外,其余均无异常;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示:双侧颈胸部、腋窝、腹股沟及腹盆腔散在轻度增大淋巴结;盆腔内部分肠管基于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请血液科会诊暂排除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骨髓穿刺,但患者家属拒绝。皮损活检:灰白组织1块,大小为2.6 cm × 1.5 cm × 1.0 cm,皮肤面积2.6 cm × 1.5 cm。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未受累,表皮及真皮见无浸润带,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呈弥漫浸润模式,肿瘤组织内大量异形淋巴样细胞,可见多核分裂象,细胞异形明显(图2),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结果:人B细胞抗原CD20、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MUM-1、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体相关蛋白a链CD79a均阳性,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阳性细胞约占80%,原癌基因阳性细胞占20% ~ 30%,Bcl-6、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共同抗原CD10、细胞角蛋白、黑素细胞分化标记物、外套层细胞淋巴瘤标记、神经黏附分子、黑素瘤特异性抗体、粒-单核细胞标记、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B细胞激活抗原、细胞周期蛋白D1、人抗疱疹病毒抗体均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代谢相关基因的乳腺癌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构建基于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乳腺癌预后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乳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然后从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网站提取所有代谢通路相关基因进行差异分析,获得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再利用单因素Cox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与预后相关的差异代谢基因用于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根据风险评分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对预后模型进行效能评价,并将此模型联合其他临床因素构建列线图,对乳腺癌患者进行生存率预测。最后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进行验证。结果:通过单因素Cox和LASSO回归分析最后共筛选出了6个代谢相关基因( NT5 E、 PAICS、 PFKL、 PLA2 G2 D、 QPRT和 SHMT2)用于模型构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后风险评分均是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提示,高危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均显著低于低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并且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该列线图模型较其他临床病理特征预测准确性更高,曲线下面积均为0.794。校准图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一致性较好。基于GSEA确定了该模型可以揭示代谢特征,同时监测肿瘤微环境的状态。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代谢相关基因预后模型可作为乳腺癌患者有前景的独立预后标志物,并可提示肿瘤微环境的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