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RPL3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线粒体核糖体蛋白L37(MRPL3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从TCGA和GEO数据库中下载结直肠癌患者的RNA-seq数据和临床资料,用于MRPL37在结直肠癌中的差异表达、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等分析.富集分析探讨MRPL37参与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利用TISID数据库分析MRPL37与免疫浸润细胞的相关性.结果:MRPL37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P<0.05),并且其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T分期(P=0.0041)、N分期(P=0.0053)和TNM分期(P=0.0159)显著相关.富集分析提示,在结直肠癌中,MRPL37主要参与线粒体生理活动、细胞周期、氧化磷酸化等途径.在肿瘤免疫方面,MRPL37表达量的改变与肿瘤微环境中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的变化相关.MRPL37是一个独立预后因素(P=0.011),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成正相关(P=0.0017).结论:MRPL37可能是结直肠癌的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未来可用于预测患者预后及指导精准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循环和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促肿瘤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炎细胞,也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丰富的细胞种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清除病原、组织修复作用;而在肿瘤背景下,中性粒细胞会衍生出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亚群,这是一种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具有强烈免疫抑制作用。循环MDSCs通过产生活性氧及精氨酸酶抑制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促进肿瘤细胞血运转移。肿瘤组织内MDSCs通过表达PD-L1抑制T细胞功能,还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释放金属基质蛋白酶引起上皮-间质转化,加剧肿瘤进展。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诱导作用,本文就中性粒细胞的起源、循环和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肠道微生态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肠道微生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组成特征改变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特定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调节宿主生理功能和肿瘤微环境,显著影响抗肿瘤治疗反应及其不良反应。靶向肠道微生态的策略在肿瘤诊治中显示出有希望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免疫效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放疗通过免疫和非免疫途径杀灭肿瘤细胞。根据吸收剂量的高低,放疗的免疫激活作用包括肿瘤微环境激活效应、免疫激活效应和免疫(次)消融效应等。放疗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免疫治疗也可以放大放疗对宿主免疫的激活作用。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对免疫诱导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立体定向放疗在激活干扰素效应、诱导远隔效应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8 Gy×3次的分割方案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立体定向放疗方案。针对转移性肿瘤,一些新的放疗模式得以探索,如混合照射、单一病灶照射和多位点照射等,以充分发挥免疫诱导效应,改善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本综述围绕放疗免疫效应最新进展,介绍立体定向放疗新模式,以期为临床工作中改善免疫联合放疗的疗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局部黏着斑激酶抑制剂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局部黏着斑激酶(FAK)是一种细胞质内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在多种癌细胞中过度表达和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FAK可以转移到癌细胞的细胞核,调节炎症基因表达,释放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改变肿瘤微环境(TME),促进免疫逃避和免疫治疗抵抗,可以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FAK的研究与应用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胶质瘤的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胶质瘤患者存在明显的生存差异,是一组难治性异质性疾病,即使是相同病理类型和级别的胶质瘤,治疗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术中辅助手段的发展,使手术切除胶质瘤的程度和治疗效果都有明显提高;增敏剂的研发实现了与放化疗的结合,可以改善口服替莫唑胺的抗肿瘤效果;脑胶质瘤的分子标志物及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如异柠檬酸脱氢酶-1突变、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扩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Notch信号通路、miRNA等,这些标志物及信号通路参与了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对胶质瘤的增值、转移、侵袭等具有明显影响,是临床脑胶质瘤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许多不同的免疫治疗方案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积极进行,但还需考虑中枢神经系统独特的免疫微环境。本文就近几年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从1982年人类第一次诱导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e killer cell, LAK),到2010年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CAR-T)免疫疗法第一次由Rosenberg博士应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并获得成功,再到2017年诺华CAR-T免疫疗法Kymriah受FDA批准用于治疗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R-T免疫疗法已进入新的时代。CAR-T疗法的研发除了集中于CD19、CD20、CD22和BCMA(B cell maturation antigen)靶点,如双靶点、基因编辑赋能CAR-T等新方向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相较实体瘤受限于肿瘤微环境等因素的影响,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效果更为明显,包括已上市的Yescarta、Kymriah、Tecartus、Breyanzi和Abecma的适应症均为血液肿瘤。本文将就CAR-T在血液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绿色荧光裸小鼠髓源巨噬细胞的极化培养及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为适应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需要而在其自身极化层面上发生谱系变化模型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TME中巨噬细胞的可塑性提供参考。方法:取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并已建成近交系的Foxn1 nu.B6-CAG-EGFP/SU裸小鼠骨髓细胞,分别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1,CSF-1)、IFN-γ+LPS、IL-4诱导下,培养出M0、M1和M2亚型,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标志蛋白和极化蛋白,并进一步与人脑胶质瘤干细胞SU3共培养。 结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原始骨髓细胞和条件培养基培养出的M0、M1和M2都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瑞氏-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后,普通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巨噬细胞固有的可塑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CD11C和CD206标志蛋白表达都呈阳性,CD68只在M1巨噬细胞上为弱阳性,CSF-1和CSF-1R在各亚型细胞上都呈强阳性。在共培养的干细胞球体中观察到了绿色荧光细胞浸润,并发生了吞噬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绿色荧光裸小鼠的髓源性巨噬细胞谱系模型,包含M0、M1和M2亚型,都有巨噬细胞固有的可塑性,表达共同的标志蛋白和极化相关蛋白,具有巨噬细胞固有的吞噬功能,可用于与肿瘤细胞之间相生相克表征的研究,特别是需要示踪研究时,可通过巨噬细胞发出的绿色荧光进行识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缺氧诱导因子在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相关肿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可以选择性地感染皮肤和黏膜上皮,引起良、恶性增生性病变。缺氧诱导因子是一种缺氧环境下被诱导表达,发挥调节作用的转录因子,在HPV感染导致的良恶性肿瘤中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介导肿瘤代谢重编程、加速肿瘤上皮间质转化、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等,从不同角度在HPV感染所致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综述缺氧诱导因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分子在HPV感染相关疾病中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HPV感染所致肿瘤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内分泌肿瘤基础与转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各种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检出率不断增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显著,治疗手段丰富。但是,由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异质性,复发转移依然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疗效仍有待提高,亟需对其生物学行为展开深入研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基础与转化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围绕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组学(体细胞拷贝数变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肿瘤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肿瘤微血管、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等)、临床前研究模型构建(细胞系、类器官、人源性异种移植模型、基因工程小鼠)等前沿热点进行综述,并对具有临床转化意义的部分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