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时性双侧原发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与预防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同时性双侧原发乳腺癌是指两侧乳腺同步发生原发肿瘤,总体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随着隐匿型乳腺癌的发现增加,其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性双侧原发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老龄、一级乳腺癌家族史、癌前病变硬化性腺病与首发癌病理特点是目前认可的危险因素。与单侧乳腺癌相比,同时性双侧原发乳腺癌预后不佳。应增强高风险女性风险意识,定期检查,尽早发现非触及病灶。通过对高风险单侧乳腺癌患者采取各项预防性治疗,可有效减少乳腺癌事件,改善患者预后。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阐述同时性双侧原发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病理组织学特征、预后和预防性治疗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073例托幼机构适龄女教职工"两癌"筛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了解南京市鼓楼区托幼机构35~64岁适龄女教师、女职工参加乳腺癌、宫颈癌筛查后的健康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市鼓楼区托幼机构教职工参加"两癌"筛查的1 073例35~64岁妇女的体检资料.结果 2021年在南京市鼓楼区妇幼保健所参加教职工体检的3 628例体检者中,1 073例适龄女性教职工符合国家基本公卫免费"两癌"检查项目者进行筛查,筛出宫颈TCT异常15例,宫颈HPV感染81例,感染率7.55%;宫颈病变9例,其中CIN1~2级4例,CIN3级5例,宫颈癌前病变检出率为466/10万,乳腺癌2例,检出率184.6/10万,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诊率均为100%.K-S检验,TCT异常、宫颈癌前病变的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39岁组的HPV16/18亚型感染率最高,60~64岁组宫颈病变及高级别病变所占比例最高.乳腺超声BI-RADS分类0~4类、乳腺癌的检出率的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64岁组乳腺病患病率最低,50~59岁组乳腺癌检出率最高.结论 "两癌"检查可以及时发现两癌和癌前病变,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对托幼机构的女性教职工加强"两癌"检查宣教、提高"两癌"筛查率是妇女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2019-2023年度四川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人群风险评估及筛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2019-2023年四川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筛查结果和居民癌症高危情况.[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式,对四川省成都市、自贡市部分社区40~74岁居民进行癌症筛查,通过自填式癌症风险评估问卷和快速生物学检测,并根据中国居民癌症防控行动风险评估模型,评估居民个体5种癌症的患癌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临床筛查数据,计算各癌种的高危率、临床筛查率、阳性病变检出率.[结果]2019-2023年度四川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共40027人参与风险评估,30 850人被评估为高风险,高危率为77.07%;男性高危率(80.02%)高于女性(75.84%),65~69岁年龄组高危率最高(82.86%).女性乳腺癌高危率最高(45.84%),其后依次为肺癌(39.04%)、结直肠癌(36.25%)、上消化道癌(27.21%)、肝癌(12.43%).五大类癌症筛查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女性乳腺癌(62.87%)、肺癌(53.26%)、肝癌(33.90%)、上消化道癌(33.46%)、结直肠癌(23.93%).各癌种阳性病变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女性乳腺癌(14.45%)、结直肠癌(6.16%)、肝癌(3.26%)、肺癌(1.49%)、食管癌(0.30%)、胃癌(0.11%).[结论]四川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显示人群高危率较高,临床筛查依从性较好,通过筛查可以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和早癌患者.但参与评估的男性人群较少,65岁及以上人群临床筛查参与率较低,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男性人群和老年人群的防癌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磁共振动态增强定量参数诊断乳腺癌的价值及其与恶性转化中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定量参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定量参数与恶性转化中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乳腺病变患者,其中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内原位癌、非典型增生、单纯增生乳腺病变患者各40例.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扫描获取定量参数[细胞外血管外空间的体积分数(Ve)、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比较各组患者DCE-MRI定量参数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血管内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lk-1/KDR)表达、微血管密度],并比较不同病变性质乳腺病变患者DCE-MRI定量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CE-MRI定量参数联合诊断乳腺癌的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DCE-MRI定量参数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关系.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组患者的Ve、Ktrans、Kep分别为0.17±0.05、(0.18±0.06)min、(1.37±0.32)min,明显高于导管内原位癌组的0.14±0.04、(0.15±0.04)min、(1.22±0.27)min,非典型增生组的0.12±0.04、(0.05±0.02)min、(0.74±0.07)min和单纯增生组的0.10±0.03、(0.04±0.01)min、(0.53±0.0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导管癌组患者的Flk-1/KDR半定量积分、VEGF半定量评分及微血管密度分别为(7.44±2.18)分、(7.85±2.46)分、(51.88±3.07)个/100倍镜,明显高于导管内原位癌组的(5.33±1.30)分、(5.72±1.44)分、(31.53±6.51)个/100倍镜,非典型增生组的(3.26±1.65)分、(3.36±1.73)分、(28.74±4.05)个/100倍镜和单纯增生组的(1.06±0.71)分、(1.26±0.74)分、(19.03±4.02)个/100倍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患者的Ve、Ktrans、Kep分别为0.16±0.05、(0.17±0.05)min、(1.30±0.38)min,明显高于良性组的0.11±0.03、(0.05±0.02)min、(0.64±0.1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Ve、Ktrans、Kep与Flk-1/KDR、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Ve、Ktrans、Kep诊断乳腺癌的AUC值均高于0.7,但各项参数联合预测恶性转化中血管生成的AUC值最大,为0.947(P<0.05).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可显著提高乳腺癌患者阳性检出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癌前病变阶段组织血管生成趋势,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乳腺大汗腺癌及癌前病变9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乳腺大汗腺癌是由大汗腺型细胞构成的罕见的乳腺癌特殊亚型,分为大汗腺导管原位癌(apocrine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ADCIS)和浸润性大汗腺癌(invasive apocrine carcinoma,IAC).第 5 版 WHO乳腺肿瘤分类解读[1]提出大汗腺癌的诊断标准为>90%的肿瘤细胞伴有大汗腺分泌形态,同时阐述了免疫表型.新辅助治疗效果差[2].随着研究深入,更多治疗靶点可供选择,故区分大汗腺癌与非大汗腺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收集9例乳腺IAC及ADCIS,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分子特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疏肝健脾颗粒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组织Fas、FasL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颗粒对模型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组织Fas、FasL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阻断乳腺癌癌前病变发展的机制.方法:90 只SD大鼠,随机分为6 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三苯氧胺组及疏肝健脾颗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以雌孕激素与DMBA联合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三苯氧胺、疏肝健脾颗粒不同剂量干预60d后,进行组织病理学及Fas、FasL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模型组大鼠乳腺癌前病变率为69.2%,疏肝健脾颗粒各剂量组及三苯氧胺组的癌前病变发生率均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和疏肝健脾颗粒中、低剂量组部分大鼠乳腺组织发生浸润癌.正常对照组大鼠乳腺组织Fas蛋白表达较高,FasL蛋白表达在模型组大鼠乳腺组织表达较高,疏肝健脾颗粒各剂量组和三苯氧胺组Fas蛋白表达增强,FasL蛋白表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或P<0.01).结论:疏肝健脾颗粒可以显著降低DMBA诱导的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发生率,调控乳腺癌癌前病变组织Fas、FasL的表达是其部分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2022年甘肃省武威市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筛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分析2022年甘肃省武威市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筛查情况.[方法]选择在甘肃省武威市居住满3年,年龄在45~74岁之间的人群为筛查对象,分析2022年参与筛查居民的风险评估和筛查数据,计算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筛查人群在高危率、筛查率和阳性病变检出率之间的差异.[结果]2022年甘肃省武威市共计4 123人完成风险评估问卷调查,人群总体高危率为80.06%.女性人群高危率高于男性人群,55~59岁年龄组人群高危率最高(84.32%);2022年共完成4 998人次5种癌症筛查,各癌种临床筛查参与率从高到低分别为肺癌(91.16%)、乳腺癌(77.64%)、结直肠癌(75.60%)、肝癌(61.80%)、上消化道癌(56.27%);检出阳性病变1 439例,总体检出率为34.90%,各部位阳性病变检出率分别为——肺:63.33%;乳腺:27.88%;肝:13.45%;结直肠:3.29%;上消化道:1.21%.[结论]通过筛查可以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和早癌患者,长远来看有利于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男性的筛查参与率不如女性,65岁及以上人群筛查参与率较低,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男性人群和老年人群的防癌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苦参、蛇床子、苍术等中药制剂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宫颈HPV感染的临床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子宫颈癌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仅次于乳腺癌[1].中国每年新发病例13.15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的1/4[2].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子宫颈癌发病密切相关,尤其为高危型HPV感染,是引发宫颈癌与宫颈癌前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3].本研究探讨苦参、蛇床子、苍术等中药制剂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蓝萼香茶菜二萜类物质对乳腺癌癌前病变肝郁肾虚证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加热回流的方法提取蓝萼香茶菜中二萜类物质,测定其含量,研究二萜类物质对乳腺癌癌前病变肝郁肾虚证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层分组为正常组、枸橼酸他莫昔芬片组、模型组、蓝萼组.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均用二甲基苯蒽(DMBA)结合慢性不可预见应激行为制备乳腺癌癌前病变肝郁肾虚证模型,造模结束后,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生物表征变化及病理变化验证模型.蓝萼组给予二萜类提取物水溶液5 mg·kg-1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10 mL·kg-1灌胃,各组均连续灌胃30 d.30 d后,记录各组大鼠肉眼可见肿瘤的发生情况;腹腔取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雌二醇(E2),孕激素(P)水平;采集乳腺织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趋化因子受体4(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提取得干燥品质量2.162 g,干燥品中二萜类质量分数为26.35%.与模型组比较,蓝萼组血清中E2,P水平明显降低(P<0.05),乳腺组织中VEGF,CXCR4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蓝萼香茶菜二萜类物质有可能通过抑制VEGF,CXCR4蛋白及mRNA表达,抑制血管生成和趋化因子受体表达,调节大鼠激素水平,从而抑制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癌变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种影像学技术在乳腺导管原位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乳腺癌以明显上升的发病率跃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影响了女性的身心健康.而对具有癌前病变特征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进行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是提高乳腺癌治愈率的有效办法.随着多种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DCIS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但各种影像学检查各有其优缺点,了解并掌握它们的适用情况,必要时选择多种检查联合应用,对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至关重要.同时,伴随各种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后有望通过各种影像学造影剂运载治疗药物在乳腺DCIS的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