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共振成像联合BI-RADS分类在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在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9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结节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和BI-RADS检查,分析良恶性结节的一般资料和不同影像学特征,采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乳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效能.结果 94例患者中37例患者乳腺肿瘤为恶性,纳入恶性组,其余57例患者乳腺肿瘤纳入良性组,恶性组最大肿瘤直径大于良性组(P<0.05).通过BI-RADS分类发现,恶性组患者BI-RADS分类为4b、4c和5类的患者占比分别为32.43%、37.84%、16.22%,均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患者ADC值小于良性组,其肿瘤形态不规则患者有29例(78.38%),边界模糊患者33例(89.19%),均高于良性组(P<0.05).MRI诊BI-RADS分类的准确率为89.36%(84/94),BI-RADS分类诊断的准确率为87.23%(82/94).经ROC曲线分析发现,MRI检查、BI-RADS分类诊断乳腺肿瘤的AUC分别为0.893、0.871,联合诊断的AUC为0.92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6%和91.2%.结论 MRI检查和BI-RADS 分类能够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将两者进行联合应用,能够提升其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可以为临床诊断鉴别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超声多模态成像参数与CA153、CA125表达相关性及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乳腺癌超声多模态成像参数与糖类抗原 153(CA153)、125(CA125)表达相关性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女性乳腺单发结节患者 260 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其中乳腺癌患者 109 例为恶性组,乳腺良性肿瘤 151 例为良性组,分析应用超声多模态成像参数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恶性组肿块的最大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均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肿块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的峰值强度、上升支斜率及梯度均高于良性组,而达峰时间则短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CA153 及CA125 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患者除达峰时间与血清CA153及CA125均呈负相关外,其余超声指标均与血清CA153及CA125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最大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搏动指数、峰值强度、上升支斜率、达峰时间、梯度、CA153、CA125 是乳腺恶性结节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超声血流参数、超声造影、CA153、CA125 及联合应用的AUC分别为 0.812、0.890,0.712、0.634 及 0.953;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超声血流参数、超声造影、CA153、CA125(P<0.05).结论 超声多模态成像参数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性能较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原发于肺的支气管涎腺来源的导管癌是罕见的涎腺型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本文报道1例65岁老年男性患者,发生在右肺下叶结节,根据典型的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分子基因改变,在临床及影像排除乳腺及头颈部涎腺来源的肿瘤转移后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结节性筋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43岁,因“无意中发现左乳肿物15 d”入院。乳腺彩超检查示:左乳4点钟方向见1个1.7 cm×0.9 cm×0.7 cm结节,不规则形,长轴与皮肤平行,边缘不光整,周围结构扭曲,内为低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未见血流信号,符合BI-RADS 4B类(图1)。病理检查:(左乳肿物)灰白碎组织一堆,总体积1.8 cm×1.0 cm×0.8 cm,切面色灰白呈质韧,局部似见囊腔。光镜下所见:肿瘤组织边界不清,由增生的梭形或胖梭形细胞呈短束状或漩涡状排列,瘤细胞增生活跃,核肥胖淡染,可见明显的小核仁,核分裂像易见,但无病理性核分裂像,间质疏松、黏液样,伴红细胞外渗和淋巴细胞浸润(图2),未见分叶状结构及上皮样裂隙。免疫组化检查结果:SMA(+)、Vimentin(+)、Desmin(部分+)、Beta-catenin(胞质+)、CD34(血管+)、CK广(-)、ER(-)、PR(-)、P63(-)、Ki-67指数(5%)。FISH检测结果:提示USP6发生断裂。诊断:(左乳肿物)结节性筋膜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DC4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细胞分化周期蛋白45(CDC45)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DC45与HCC预后的关系,对CDC45作为HC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进行初步探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DC45在HC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RNA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HCC患者的生存率间的关系。回顾性分析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CDC45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DC45在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肝癌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CDC45在HCC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 P<0.05)。CDC45的表达与HCC患者的临床预后显著相关( P<0.001),且CDC45的表达量越高,HCC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越低。CDC45与HCC患者的肿瘤结节数( P=0.003)及肿瘤大小( P=0.003)显著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和甲胎蛋白(AFP)水平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CDC45在HCC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望成为HCC的治疗靶点和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Marshall-White综合征1例:血管孪生斑现象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28岁。因前胸及双上肢伸侧毛细血管扩张斑合并四肢色素减退斑10余年就诊。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出现散在分布的毛细血管扩张斑,怀孕时明显加重,皮损渐波及面颈部,且密集分布。生育后面颈部毛细血管扩张斑逐渐消失,前胸及双上肢皮损较前减少,无明显自觉症状。与此同时,四肢出现孤立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色素减退斑片,周边皮肤呈暗红色,双侧前臂有散在毛细血管扩张斑叠加于色素减退斑上,双上肢下垂一段时间后,色素减退斑及周围暗红色皮肤显著,抬高患肢后,色素减退斑自然消失,呈正常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斑无明显变化(图1)。自患病以来,患者偶有鼻出血症状,无牙龈出血,无胃肠道出血,无肌肉酸痛,无皮肤硬化或萎缩等其他不适症状。患者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否认长时间日光曝晒史,否认烟酒史和冶游史。体检: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散在分布毛细血管扩张斑,直径3 ~ 5 mm,无皮肤萎缩,Darier征阴性;四肢孤立性色素减退斑,斑片互不融合,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0 ~ 20 mm不等,周围皮肤呈粉红色,境界清楚,患肢下垂或寒冷环境下,色素减退斑及周围暗红色皮肤显著,抬高患肢数分钟后,色素减退斑消失。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129%(参考值:88% ~ 120%,下同),凝血酶原时间10 s(10.4 ~ 12.6 s),纤维蛋白原4.2 g/L(2 ~ 4 g/L),凝血酶时间为15.7s(16 ~ 21 s);肝肾功能:白蛋白37.2 g/L(40 ~ 55 g/L);性激素:睾酮为0.047 μg/L(0.06 ~ 0.8 μg/L),泌乳素为4.470 μg/L(4.79 ~ 23.3 μg/L);血尿常规、传染病相关抗原/抗体(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梅毒)、抗核抗体谱均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双侧乳腺B超示乳腺多发囊性结节,美国放射协会制定的乳腺影像诊断规范BI-RADS分类3类;腹部B超及超声心动图均无异常。患者自诉近3个月来有轻度失眠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16分(肯定有焦虑)。右上肢伸侧皮损病理结果示:表皮增生伴角化过度,真皮浅层少量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血管轻度增生,见个别肥大细胞(图2A)。特殊染色:甲苯胺蓝个别细胞(+)(图2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心性肥胖对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影响及膳食因素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中心性肥胖对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影响,以及膳食相关影响因素可能起到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212例研究对象,包括63例初治乳腺癌患者,71例乳腺结节患者,以及78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测量人体成分,并使用食物频率法调查受试者膳食摄入特征。结果:内脏脂肪( OR 1.03,95% CI 1.003~1.077)和躯干脂肪( OR 1.470,95% CI 1.104~2.184)与乳腺癌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以低豆类和乳制品摄入为特征( OR 1.300,95% CI 1.044~1.619)和以高谷物和红肉摄入为特征( OR 2.254,95% CI 1.705~2.982)的膳食模式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其中高肉类摄入( β 0.268,95% CI 0.034~0.503)和豆类摄入( β -0.485,95% CI -0.865~-0.104)可分别促进和抑制内脏脂肪的累积。 结论:中心性肥胖是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膳食豆类摄入不足以及红肉摄入过高可进一步促进乳腺癌患者的中心性肥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频超声对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内乳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IMLN)转移的超声图像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20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新发乳腺癌患者296例,IMLN以病理结果为诊断标准,分为转移组(236例)和未转移组(60例),应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IMLN转移的声像图特点及与转移相关的因素,ROC曲线分析IMLN长径、厚径、皮质增厚阈值及其诊断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定IMLN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①IMLN超声表现分为四型:正常结构型,皮质增厚型,淋巴结门结构不清型和结节状软组织增厚型。②两组中,IMLN长径、厚径、个数及淋巴门结构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IMLN长径/厚径比值、IMLN血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③诊断转移的IMLN长径阈值为10.5 mm,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8.5%、93.3%;厚径阈值为4.5 mm,AUC为0.790,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6.9%、75.0%;长径联合结构类型、厚径联合结构类型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6.3%、93.3%及64.8%、81.7%;皮质厚度阈值为1.9 mm,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1.9%、86.7%。④IMLN转移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提示乳腺肿物长径与体积、腋窝转移淋巴结长径、腋窝淋巴结及锁骨下淋巴结转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乳腺肿物长径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是IM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转移的IMLN多表现为无淋巴门结构或者皮质增厚(≥1.9 mm),且IMLN多发有助于诊断转移。超声能较好地评估乳腺癌IMLN转移,IMLN长径联合结构类型的诊断效能更高。IM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乳腺肿物长径及腋窝淋巴结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下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3类结节微创旋切术后确诊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肿瘤残留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下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3类结节微创旋切术后确诊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肿瘤残留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2年5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临沂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的4 151例乳腺超声BI-RADS 3类结节微创旋切术中确诊乳腺癌的6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3.4±8.2)岁(范围:22~70岁)。根据微创旋切术后有无肿瘤残留分为残留组和无残留组,采用 χ2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残留的影响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乳腺超声BI-RADS 3类结节微创旋切术后确诊乳腺癌的患者占同时期该类患者的1.66%(69/4 151)。其肿物最大径为(1.27±0.45)cm(范围:0.5~2.3 cm),28例肿物最大径≤1 cm,41例肿物最大径>1 cm,组织病理学结果为原位癌24例,浸润性癌41例,雌激素受体阳性47例,孕激素受体阳性43例,Ki-67指数升高26例。腋窝转移阳性率10.1%(7/69)。39例患者存在肿瘤残留,占乳腺癌患者的56.5%(39/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残留组雌激素受体阳性比例更高[91.9%(34/37)比61.9%(13/21), χ 2=7.838, P=0.01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阳性( OR=16.852,95% CI:1.819~156.130, P=0.013)为术后肿瘤残留的独立影响因素。乳腺超声BI-RADS 3类结节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97.1%,总体生存率为98.6%。 结论:可用微创旋切术处理的BI-RADS 3 类结节具有一定恶性风险,约为 1.66%。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更易发生肿瘤残留。微创旋切术后存在一定的肿瘤残留,对确诊为乳腺癌患者,需进行二次手术确保残腔无肿瘤残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为乳腺癌患者患甲状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住院的511例新发乳腺癌患者,选取同期住院的年龄匹配的303例新发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341名健康体检者。对3组进行甲状腺B型超声检查及甲状腺功能检测。通过查阅病历,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病理资料,比较3组甲状腺疾病患病的差异。比较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化疗中期和化疗末期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乳腺癌组、乳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病率[32.5%(166/511)、25.7%(78/303)、21.7%(74/341)]、甲状腺结节患病率[50.7%(259/511)、43.2%(131/303)、41.6%(142/341)]和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4级及以上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15.4%(40/259)、14.5%(19/131)、4.9%(7/14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乳腺癌患者组促甲状腺激素(TSH)和游离甲状腺素(fT4)的异常率均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34.1%(174/511)比26.1%(79/303)%、23.5%(80/341),24.9%(127/511)比8.6%(26/303)%、3.2%(11/3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化疗中期、化疗末期fT4、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fT3)、甲状腺免疫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乳腺癌患者化疗末期fT4、TgAb和TPOAb的异常率均低于化疗前[11.5%(59/511)比24.9%(127/511),5.1%(26/511)比17.4%(89/511),11.9%(61/511)比20.4%(104/5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有一定的关系。临床医师在乳腺癌患者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应关注甲状腺疾病及甲状腺功能的变化,以便尽早发现,对甲状腺疾病进行规范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