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细胞测序揭示Ly6E分子对乳腺癌4T1细胞移植瘤微环境中DC浸润及功能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本研究利用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技术(scRNA-seq)初步探索乳腺癌4T1细胞表达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E(Ly6E)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的潜在机制.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Ly6e基因敲除小鼠乳腺癌4T1细胞(Ly6E-KO),观察其和野生型细胞(Ly6E-WT)体外增殖和体内生长能力的差异.流式细胞术分选两类肿瘤组织中的CD45阳性细胞,再进行scRNA-seq分析.对于测序结果,首先利用Seurat软件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谱,根据标记基因进行注释;再利用Cellchat和Monocle2软件分析细胞互作关系和特定免疫细胞的演化轨迹.结果:与Ly6E-WT相比,Ly6E-KO体外增殖能力无显著差异,但体内生长能力显著降低(P<0.001).ScRNA-seq分析显示,Ly6E-KO移植瘤浸润DC比例显著高于Ly6E-WT,且DC处于更加活跃的增殖和分裂状态;三种DC亚群(pDC、cDC1和cDC3)与T细胞均存在显著的互作关系.同时发现,Ly6E-KO肿瘤中浸润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及效应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均升高,提示Ly6E-KO具有更强抗肿瘤能力.最后,本研究对人类乳腺癌队列的scRNA-seq数据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发现.结论:肿瘤细胞Ly6e基因敲除后可通过增加TIME中DC活化及浸润,继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DC4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细胞分化周期蛋白45(CDC45)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DC45与HCC预后的关系,对CDC45作为HC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进行初步探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DC45在HC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RNA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HCC患者的生存率间的关系。回顾性分析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CDC45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DC45在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肝癌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CDC45在HCC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 P<0.05)。CDC45的表达与HCC患者的临床预后显著相关( P<0.001),且CDC45的表达量越高,HCC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越低。CDC45与HCC患者的肿瘤结节数( P=0.003)及肿瘤大小( P=0.003)显著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和甲胎蛋白(AFP)水平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CDC45在HCC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望成为HCC的治疗靶点和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DC45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模式及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探索细胞分化周期蛋白45(cell differentiation cycle protein 45,CDC45)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模式,并分析其潜在功能及涉及的信号通路,探索CDC45在甲状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甲状腺癌的基因表达和临床生存数据;通过Timer,人类蛋白质图谱(the human protein atlas,HPA)和SPSS分析CDC45在甲状腺癌中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模式;利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CDC45表达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使用Cox回归对甲状腺癌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R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使用String预测CDC45的蛋白互作网络,并利用基因本体数据库(gene ontology,GO),东京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和GSEA软件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分别通过R软件和Timer分析CDC45与免疫浸润以及各个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甲状腺癌组织中CDC45基因水平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10±1.95)比(-2.04±1.24), t=11.28, P<0.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甲状腺癌中CDC45蛋白表达明显上升。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CDC45的表达量与甲状腺癌患者年龄、性别以及M分期无关( P>0.05);但N1分期甲状腺癌患者CDC45表达量显著高于N0分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9±1.31)比(-1.82±1.09), t=-3.40, P<0.05];甲状腺癌Ⅰ、Ⅲ、Ⅳ期患者CDC4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Ⅱ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99±1.20)或(-1.94±1.20)或(-1.82±1.22)比(-2.56±1.28), t=3.09、3.02、3.05, P值均<0.001]。CDC45对甲状腺癌患者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SS)无显著影响( P>0.05),但高表达的CDC45显著减少了甲状腺癌患者无疾病间隔期(disease free interval,DFI)和无进展间隔期(progression free interval,PF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6.2e -9、2.5e -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CDC45、M分期和T分期都可以作为甲状腺癌患者DFI时间的独立影响因子;而CDC45、年龄和M分期可以作为PFI时间的独立影响因子。通过蛋白互作网络挑选相关性最高的40个基因进行富集分析,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CDC45相关蛋白主要在核浆和染色体中参与DNA的复制、代谢与结合;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CDC45相关蛋白主要参与DNA复制、细胞周期、核苷酸切除修复等;GSEA富集分析发现CDC45还富集在免疫相关的通路上。免疫浸润结果表明,CDC45与B细胞,CDC8 +T细胞,CD4 +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髓样树突细胞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0.35、0.25、0.14、0.16、0.27、0.39, P值均<0.05)。 结论:CDC45在甲状腺癌中显著高表达,可以独立预测甲状腺癌患者的DFI和PFI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Zagreb和Essen方案接种后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持久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purified vero cell rabies vaccine, PVRV)Zagreb和Essen方案接种后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持久性。方法:前瞻性研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CDC)犬伤门诊招募初次狂犬病暴露的Ⅱ级以下暴露者,随机分成Zagreb(2-1-1)方案组和Essen(1-1-1-1-1)方案组,全程接种同厂家同批号的PVRV,免疫后第45天、1年、2年及3年时各采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用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 RFFIT)检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rabies 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y, RVNA),分析RVNA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随时间推移而衰减情况。回顾性研究:查阅广西CDC犬伤门诊的狂犬病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筛选3年内首次注射PVRV(同厂家但批号不限)且未使用被动免疫制剂的暴露者,分免疫满1年组、2年组及3年组,各组内又分Zagreb和Essen方案组,采集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用RFFIT法检测RVNA。结果:前瞻性研究:Zagreb和Essen方案组全程免疫后的第45天、1年、2年及3年其RVNA阳性率分别为100%、95%、85%、80%和98.25%、89.47%、89.47%、85.96%,同一时间点两方案组的RVNA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RVNA GMT分别为11.32 IU/ml、1.69 IU/ml、1.30 IU/ml、1.30 IU/m和13.18 IU/ml、2.13 IU/ml、1.87 IU/ml和1.84 IU/ml,同一时间点两方案组的RVNA 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971, P=0.164);两方案组RVNA GMT随时间推移而衰减的趋势一致(时间*组别 F=0.702, P=0.435)。回顾性研究:Zagreb和Essen方案组在满1年组、2年组及3年组的RVNA阳性率分别为100%、95%、91.43%和94.73%、86.21%、87.5%,同一时间点两方案组的RVNA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RVNA GMT分别为2.65 IU/ml、2.03 IU/ml、1.57 IU/ml和3.2 IU/ml、2.58 IU/ml、2.45 IU/ml,同一时间点两方案组的RVNA G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534, P>0.05; t=0.401, P>0.05; t=1.419, P>0.05)。 结论:PVRV采用Zagreb和Essen方案接种均具有同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持久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08-2018年中国4省重点地区肝癌死亡趋势及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08-2018年中国4省重点地区人群肝癌死亡率变化趋势,探讨肝癌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程度,为评估该地区综合防控效果、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08-2018年中国CDC全国死因监测数据库中4省重点地区死因数据,分析该地区肝癌死亡率、去死因期望寿命(CELE)、去死因期望寿命增长年(PGLEs),采用Joinpoint 4.9.0.0软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采用Arriaga分解法估计各年龄组肝癌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的贡献情况。结果:2008-2018年4省重点地区肝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4.37%, P<0.001)。肝癌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增长起积极作用,贡献值0.240岁,贡献度5.62%;其中,积极作用最大的是45~49岁年龄组(0.041岁,0.96%),消极作用最大的是50~54岁年龄组(-0.015岁,-0.35%)。与2008年相比,2018年4省重点地区人群期望寿命增长4.27岁(AAPC=0.59%, P<0.001),肝癌CELE增长4.20岁(AAPC=0.58%, P<0.001),PGLEs下降0.07岁(AAPC=-0.62%, P<0.001),寿命损失率下降0.13%(AAPC=-1.18%, P=0.001)。安徽省埇桥区的肝癌PGLEs上升(0.09岁),其余区(县)均下降,河南省扶沟县降幅最大(-0.21岁)。 结论:2008-2018年中国4省重点地区肝癌标化死亡率下降,肝癌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增长发挥积极作用,肝癌导致的寿命损失下降,各区(县)之间PGLEs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和2022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配置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明确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的基本特点,为加强疾控中心人才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19和2022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登记的工作职责为"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人员信息,对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员的数量、年龄、学历、职称、人力综合素质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9-2022年我国疾控中心每百万人口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员数量增长6.09/100万,每百万人口 25~34岁人员、本科学历人员、无职称人员数量分别增长2.72/100万、4.56/100万、2.07/100万.2022年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员平均年龄(40.78±10.85)岁,较 2019 年(41.11±9.98 岁)降低 0.33 岁;2022 年 25~34 岁、35~44 岁、45~54 岁年龄组人员分别占 29.38%、26.82%、27.37%;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员分别占51.85%、10.04%;初级、中级、高级职称人员分别占36.21%、27.05%、16.88%.2022年全国疾控中心人力综合素质平均分为(9.88±1.74)分,低于2019年的平均分(9.93±1.81)分.全国省市之间疾控中心平均分差距(1.03分)明显高于市县之间(0.14分),中部地区省县之间平均分相差最大(1.85分).结论 2019-2022年全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员总数大幅上升,呈年轻化、高学历趋势.中部地区疾控中心需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2年省、市、县疾控机构106项水质指标检测能力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了解2022年省、市、县疾控机构(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规定的106项指标的检测能力,分析省、市、县各指标检测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方法 收集2022年度全国各级CDC水质检测能力数据,对省级、地市级CDC的42项常规指标、64项非常规指标和对县级CDC的42项常规指标不具备检测能力的机构占比及不能检测的原因占比进行分析.结果 省级CDC检测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4个省级,占比14%)和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6个省级,21%),主要原因均为设备配置不到位(100%),其次是无检测人员(50%~75%).地市级CDC常规指标检测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占比均为47%;其次是消毒剂指标和消毒副产物指标(臭氧、总氯、C1O2、甲醛、溴酸盐、亚氯酸盐和氯酸盐),占比为6%~22%,不具备检测能力的原因包括无设备、无标准品、无试剂和无检测人员;非常规指标中,除了氨氮(1%)外的63项指标不具备检测能力的机构占比均≥19%,其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不具备检测能力的机构占比最高(65%),主要原因为无设备(88%),其次为无检测人员(42%~43%)、无试剂(40%)和无标准品(38%);其余61项指标不能检测的原因为无设备、无标准品、无试剂和无检测人员(占比分别为60%~76%、45%~62%、42%~53%、51%~67%).县级CDC常规指标中,放射性指标检测能力最弱(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占比均为85%),其次是消毒剂指标和消毒副产物指标(臭氧、总氯、ClO2、甲醛、溴酸盐、氯酸盐、亚氯酸盐、四氯化碳和三氯甲烷),不具备检测能力的主要原因以无设备(83%~94%)和无检测人员(53%~76%)为主.结论 省、市、县CDC常规指标检测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放射性指标(省、市、县CDC),消毒剂指标(臭氧、总氯、ClO2)、消毒副产物指标(甲醛、溴酸盐、亚氯酸盐、氯酸盐)(市、县CDC),以及四氯化碳、三氯甲烷(县CDC);非常规指标中氨氮检测能力较好(省、市CDC),检测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省、市CDC),及其他指标(市CDC).检测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设备配置不到位,今后应该重点从增配设备着手,增强水质检测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血清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是脊髓型颈椎病各种中医证型中的主要证型.然而,用于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向脊髓型颈椎病转化的早期诊断蛋白组学标志物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血清蛋白组学差异质,寻找并鉴定两者之间的潜在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分别采集气虚血瘀证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验组)血清9例、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对照组)血清9例,选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TMT)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进行蛋白组学分析,以此寻找并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与结论:①TMT技术共筛选出有意义差异蛋白1 027种,最终鉴定出显著性差异蛋白89种(P<0.05),其中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α-肌动蛋白4、α-肌动蛋白1、细胞分裂控制蛋白42同系物、整合素连接蛋白激酶、Β-肌动蛋白等 45种蛋白表达上调;纤维连接蛋白、纤维蛋白原γ链、纤维蛋白原α链、纤维蛋白原β链等44种蛋白表达下调;②基于GO富集分析,这些差异蛋白参与了信号受体结合、激酶结合、蛋白激酶活性、整合素结合、肌动蛋白丝结合等分子功能;③KEGG 通路分析,筛选20条主要共同差异信号/代谢通路,分别为粘着斑、紧密连接、Rap1信号通路、血小板活化、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等信号通路;④PPI分析表明,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之间的共同差异蛋白中ILK,FGA,FGB,FGG,FN1,CDC42,ACTN1,ACTN4,ACTB等位于蛋白质互作网络的节点,且与骨生成与破坏系统、神经系统、凝血系统、细胞炎症等系统关系密切;⑤结论:采用TMT联合LC-MS/MS技术成功筛选出了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之间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质,明确了ILK、FN1、CDC42、ACTN4是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向脊髓型颈椎病转化的特异性标志物,为进一步阐明其转化机制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DNSN-1在秀丽隐杆线虫DNA复制起始期间招募GINS用于CMG解旋酶组装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CDC45-MCM-GINS解旋酶的组装是真核生物DNA复制起始期间的关键调控步骤.直到现在,还不清楚后生动物的调控是否需要酵母中不存在的其他因子.本研究人员证实秀丽隐杆线虫DNSN-1因子(人类DONSON的直系同源物)在解旋酶组装期间起作用,该作用是在含有MUS-101/TOPBP1的复合物中进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HIV感染者HBV合并感染现状,并探讨该人群合并HBV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CDC及宁明县CDC的艾滋病门诊作为研究现场,招募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年龄≥18周岁并确诊为HIV感染者,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吸毒史、性行为、乙型肝炎感染史等合并感染可能相关的因素.采集血样检测HBsAg.采用EpiData 3.0和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IV/HBV合并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BV检出率为13.85%(113/816).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BV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25 ~45岁者比≥45岁者,OR=1.738,95%CI:1.031 ~ 2.931)、HBV感染家族史(有HBV感染家族史者比无HBV感染家族史者,0R=2.898,95%CI:1.678 ~ 5.005);无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无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者比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者,0R=1.744,95%CI:1.052~ 2.892).结论 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BV检出率较高.25 ~45岁、有HBV家族史者、无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者的合并感染风险较高.建议针对HIV感染者加强HBV感染监测,控制合并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