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超声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T1期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并验证基于超声影像组学的诺模图预测T1期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 年 1 月—2021 年 6 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经病理证实的T1 期乳腺癌 443 例,按 7∶3 随机分为训练组310例和验证组133例.使用ITK-SNAP勾画肿瘤边缘感兴趣区,利用Pyradiomics软件提取特征,筛选特征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及标签得分Rad-score.分别建立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诊断模型,并构建联合模型的预测诺模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各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分Logistic回归析显示,腋窝超声检查阳性、高回声晕及病灶内部血供丰富是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临床诊断模型.通过特征筛选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基于临床、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联合诊断模型,训练组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22,大于临床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的0.765、0.723(P=0.002 1、0.001 8);验证组中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影像组学模型(0.846比0.686,P=0.001 8),与临床模型(0.7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 3).结论 基于超声影像组学构建的联合诊断模型,能够有效预测T1期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很高的临床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8—2019年河北省城市人群乳腺癌筛查结果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8—2019年,河北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共筛查高危人群3 453例,年龄为(53.94±8.00)岁;共发现乳腺癌阳性患者和可疑阳性患者147和686例,阳性率和可疑阳性率分别为4.26%和19.87%;45~49岁年龄组可疑阳性率最高(28.32%),70岁以上年龄组阳性率为最高(7.32%)。乳腺钼靶X线联合乳腺超声检查阳性检出率为5.16%,高于单独行乳腺超声(2.46%)(χ2=30.28, P<0.001)和乳腺钼靶X线检查的阳性率(3.06%)(χ2=14.56, P<0.00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1 501 753名中国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的乳腺超声优化流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评估中国农村基于乳腺超声(BUS)优化流程的乳腺癌筛查效果和质量。方法:采用国家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直报系统中2015年1~4季度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乳腺癌筛查季度统计表和个案报表的数据,计算中国各地区乳腺癌筛查的召回率、乳腺X线检查(MG)复筛率、活检率、检出率、早诊率、原位癌比例、漏检率、假阳性率和阳性预测值等主要指标。结果:2015年共1 501 753人完成农村基于超声优化流程的乳腺癌筛查,全国召回率为3.01%(45 156/1 501 753);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3.41%(17 173/503 130)和3.56%(14 499/407 739),高于西部地区(2.28%,13 484/590 8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全国MG复筛率为2.78%(41 694/1 501 753);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3.19%(16 036/503 130)和3.29%(13 421/407 739),高于西部地区(2.07%,12 237/590 8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全国活检率为0.23%(3 462/1 501 753);中部地区为0.26%(1 078/407 739),高于西部地区(0.21%,1 247/590 884)和东部地区0.23%(1 137/503 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全国活检阳性率(PPV)为37.00%(1 281/3 462);东部地区PPV为34.30%(390/1 137),低于中部地区(39.33%,424/1 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检出乳腺癌1 281例,检出率为0.85‰(1 281/1 501 753);中部地区检出率为1.04‰(424/407 739),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分别为0.79‰(467/590 884)和0.78‰(390/503 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检出乳腺癌人群中,BUS初筛PPV为96.96%(1 242/1 281),MG复筛PPV为2.42%(31/1 281)。全国乳腺癌早诊率为85.25%(1 092/1 281);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87.95%(343/390)和88.21%(374/424),高于西部地区(80.30%,375/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东部地区筛查出Ⅱ期及以上乳腺癌比例(55.64%,217/390)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64.62%(274/424)和62.31%(291/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筛查漏检率为0.62%(8/1 281),假阳性率为1.20%(17 528/1 464 149)。 结论:基于BUS优化流程的乳腺癌筛查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东部地区筛查的效果和质量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乳腺癌患者预后改善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恶性肿瘤。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升患者生命质量、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民生活不断富足,人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同时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改善,目前以超声为主的早期乳腺癌筛查与诊断符合率可以达到84%,钼靶摄片的符合率可以达到50.79%,这是乳腺癌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的内部原因。在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之际,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生命至上的理念,统筹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在此背景下,乳腺癌综合治疗所需的条件和手段得到了充分保证,这是乳腺癌患者的治愈率不断提高的外部原因。在乳腺癌发病率不断升高的背景下,我国女性乳腺癌的整体治愈率大幅提升,其背后无不极大地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势与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血清SP70和常规实验室指标建立乳腺BI-RADS 4类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基于血清肿瘤特异性蛋白70(tumor specific protein 70,SP70)和常规实验室指标的针对乳腺乳腺影像学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4类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BI-RADS 4类乳腺结节的429例女性患者资料,年龄范围为16~91岁,中位数年龄50岁。依据病例纳入时间的先后,将患者分为建模组(314例)和验证组(115例)。以术后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用于模型的预测变量并绘制列线图及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校准图,使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准曲线对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29例乳腺BI-RADS 4类结节中286例(66.7%)为恶性结节,143例(33.3%)为良性结节。血清SP70( OR=1.227,95% CI:1.033~1.458, P=0.020)、NLR( OR=1.545,95% CI:1.047~2.280, P=0.028)、LDL-C( OR=2.215,95% CI:1.354~3.622, P=0.002)、GLU( OR=2.050,95% CI:1.222~3.438, P=0.007)、PT( OR=1.383,95% CI:1.046~1.828, P=0.023)、结节长径( OR=1.042,95% CI:1.008~1.076, P=0.015)及年龄( OR=1.062,95% CI:1.011~1.116, P=0.016)是用于鉴别乳腺BI-RADS 4类结节良恶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将上述7个变量纳入模型绘制列线图,建模组及验证组的一致性指数(C-index)分别为0.842(95% CI:0.786~0.898)和0.787(95% CI:0.687~0.886)。建模组和验证组使用该模型鉴别乳腺BI-RADS 4类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5%、72.5%和79.2%、73.6%,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本研究联合血清SP70水平、常规实验室指标及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建立术前乳腺BI-RADS 4类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列线图模型。此模型可能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可能有利于指导乳腺癌的筛查和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多中心超声影像组学特征预测三阴性乳腺癌无病生存期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超声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无病生存期(DFS)的有效性。方法: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招募418例TNBC患者。来自机构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71例患者构成训练集,采用LASSO逻辑回归算法筛选出与患者DFS相关的最优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并计算每位患者的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根据Rad-score最佳阈值将患者分为复发高风险及复发低风险组,并评估Rad-score与DFS的关系。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确定差异有统计意义的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病理变量,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及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辨别度和校准度。另147例来自其他两个医疗机构的TNBC患者构成独立的外部验证队列,用于验证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筛选出10个重要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成的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是预测DFS独立的风险因素( P<0.05)。影像组学模型由腋窝淋巴结分期、Ki-67指数和影像组学标签构成,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临床病理模型或TNM分期系统( P<0.01),C-index分别为0.75(95% CI=0.72~0.78)和0.73(95% CI=0.71~0.75)。校准曲线展示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临床决策曲线也证实其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基于10个超声影像组学特征构成的影像组学标签是评估TNBC患者DFS的有力预测因子。由此构建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可显著提高临床预测模型及传统TNM分期预测TNBC患者DFS的效能,为TNBC患者治疗前进行复发风险分层、个体化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多模态超声评估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状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多模态超声特征构建诊断模型,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AC)后腋窝淋巴结(ALN)的病理状态。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1年5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且经穿刺病理证实为ALN转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204例,根据NAC后ALN手术病理结果分为两组:完全缓解(pCR)组和非完全缓解(npCR)组。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图像特征、免疫组化指标及血常规指标,进行两组间比较,筛选出两组间 P<0.20的指标,基于逻辑回归算法构建乳腺癌患者NAC后ALN病理状态的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评估模型诊断效能。 结果:通过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 2检验分析发现乳腺肿瘤大小、乳腺肿块血流阻力指数(RI)、弹性评分、ALN门结构、皮质最大厚度、淋巴结内血流分布、淋巴结血流RI及免疫组化检测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分子表达水平在两组间比较 P<0.20。基于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得出乳腺肿瘤大小、ALN门结构、皮质最大厚度、淋巴结内血流分布、淋巴结血流RI、PR、HER-2分子表达水平是预测乳腺癌患者NAC后ALN病理状态的独立因素( P<0.05),并获得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95% CI=0.819~0.922, P<0.05),敏感性为86.82%,特异性为70.67%。 结论:应用多模态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构建预测乳腺癌患者NAC后ALN病理状态的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超声图像的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治疗前超声图像的乳腺癌原发灶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病理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9月至2023年6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NAC的乳腺癌患者166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和非病理完全缓解组。使用3D Slicer软件手动勾画超声图像中的病灶作为瘤内区域,半自动分割外扩5 mm获得瘤周区域;使用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分别构建瘤内、瘤周、瘤内+瘤周3种影像组学模型并获得影像组学评分。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临床病理指标中筛选NAC效果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选择效能最高的影像组学评分和临床独立预测因素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分别筛选出11、6、9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瘤内、瘤周、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3种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20、0.754,0.778、0.701,0.852、0.804。将ER、HER-2、Ki-67作为独立预测因素构建临床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02、0.855。瘤内+瘤周影像组学评分联合ER、HER-2、Ki-67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提高至0.908、0.883。Delong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AUC优于3种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均 P<0.05),预测效能最佳。 结论:基于治疗前超声图像的乳腺癌原发灶瘤内+瘤周影像组学评分联合ER、HER-2、Ki-67临床病理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乳腺癌NAC疗效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有望指导临床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乳腺转移性小叶癌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乳腺转移性小叶癌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22年8月收治的1例以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乳腺转移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81岁女性,因排便习惯改变3年余,腹痛伴腹胀、呕吐、大便未解4 d入院就诊。经CT、内镜检查为升结肠肝区占位,肠镜病理活组织检查提示可疑低分化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结合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乳腺经典型小叶癌转移。术后复查超声提示右乳低回声伴钙化,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4a-4b类,行右乳象限切除术及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中冷冻及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术后出院随访11个月,身体状况尚可。结论:胃肠道乳腺转移性小叶癌罕见且容易误诊,日常乳腺癌筛查、乳腺癌病史及基于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病理学检查对此类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乳腺癌筛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我国乳腺癌筛查任务主要由基层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完成,这些单位的临床及影像诊断专业医师数量少且经验不足,会影响乳腺癌筛查的效果。国内外研究证实,人工智能技术可提高乳腺X光检查和乳腺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和效率。故在我国积极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乳腺癌筛查工作中,解决基层单位医师数量和经验不足的问题,将是提高乳腺癌筛查效果的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