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人心脏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病人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及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校正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帧数计数,回顾性连续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151例CSF病人(CSF组),并纳入同期152例冠状动脉正常的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F的影响因素.结果:CSF组男性、心悸、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占比及身高、体重、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CSF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房前后径、左房上下径、左房左右径、主动脉瓣环径、冠状静脉窦内径、升主动脉内径、主肺动脉内径、右肺动脉内径、左心室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E)、二尖瓣收缩期最大血流速率(A)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OR=1.818,P=0.023)、糖尿病史(OR=2.654,P=0.028)、高脂血症(OR=1.097,P=0.020)、左房左右径(OR=1.091,P=0.021)为CSF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二尖瓣E峰(OR=0.815,P=0.018)为CSF的保护因素.结论:CSF病人的心脏结构、功能受损,表现为左房扩张以及冠状静脉窦扩张、左室增厚和左室舒张功能下降.代谢综合征(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吸烟与CSF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纯主动脉机械瓣血管翳清除术的短期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比较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在治疗主动脉机械瓣血管翳形成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差异。2015年3月至2019年10月,共26例患者(女性18例)因主动脉机械瓣置换术后血管翳形成导致瓣膜失功,根据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血管翳清除组(接受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瓣膜置换组(接受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本研究着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特征,并对其进行随访,以评估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人工瓣膜血管翳上的疗效差异。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接受择期手术治疗,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手术8例,三尖瓣修补术15例(置换3例,成形12例),主动脉根部手术2例,术后无早期不良事件发生。血管翳清除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28.7 min对179.7 min, P<0.05)及升主动脉断时间(74.2 min对132.7 min, P<0.05)均显著少于瓣膜置换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更低,两组患者在其他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相比,单纯血管翳清除术式能够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大幅降低转机过程带来的全身炎症反应、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术后短期内无明显不良影响,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创新型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调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四维自动左心房定量技术在慢性肾病患者左心房功能受损评估及敏感参数筛选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四维自动左心房(左房)定量(4D Auto LAQ)分析技术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左房容积和应变功能改变评估中的作用,同时筛选出能够早期识别CKD患者左房功能受损的敏感参数。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2年8月—2023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扬州临床医学院肾内科住院治疗的、未进行透析的CKD患者90例作为病例组,根据患者肾小球滤过率进行CKD分期,进而分别纳入CKD3、CKD4、CKD5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3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χ2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分析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采集并对比各组被试者左心室(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前后径(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峰)、二尖瓣口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峰)、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峰)、E/A值和E/e’值等二维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左房最小容积(LAVmin)、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左房收缩前容积(LAVpreA)、左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max)、左房射血容量(LAEV);左房射血分数(LAEF)等4D Auto LAQ分析的左房容积参数,以及储存期纵向应变(LASr)和周向应变(LASr-c)、管道期纵向应变(LAScd)和周向应变(LAScd-c)、收缩期纵向应变(LASct)和周向应变(LASct-c)等4D Auto LAQ分析的左房应变参数。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左房应变参数与LAEF和LAVImax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寻找评价左房功能的最优参数,并通过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相关探讨其相关性。 结果:(1)基线资料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CDK3组、CKD4组和CKD5组患者血肌酐和脑钠肽水平均升高,CKD4组和CKD5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CKD3组相比,CKD4和CKD5组收缩压和血肌酐均升高,CKD5组脑钠肽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CKD4组相比,CKD5组血肌酐和脑钠肽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各组被试者年龄、性别、体表面积、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二维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测量值组间比较:9个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中,LVEDD、LVESD、LVPWD、A峰、E/e’、LAD 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LVEF、E峰、E/A 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CKD4组和CKD5组LVEDD、LVPWD、A峰、E/e’、LAD均高于对照组;CKD5组LVESD低于对照组、CKD3组和CKD4组,CKD5组LVEDD高于CKD3组、E/e’高于CKD3组和CKD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4D Auto LAQ参数测量值组间比较:CKD3组LAVmin、LAVpreA、LASr、LAScd、LASr-c、LAScd-c,以及CKD4组和CKD5组12个4D Auto LAQ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CKD5组LAVmax、LAEV及LASct的绝对值高于CKD3组,LASr低于CKD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病例组各组LAVmax、LAVmin、LAVpreA、LAVImax、LAEV、LASct、LASct-c的绝对值均高于对照组,且随CKD分期增加而增加;LAEF及LASr、LAScd、LASr-c、LAScd-c的绝对值均低于对照组,且除LASr-c外,其他4个参数值随CKD分期增加而降低。以上各指标4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相关性分析:LAEF与 LAScd、LASct、LAScd-c、LASct-c均呈负相关( r=0.298、-0.219、-0.323、-0.293, P值均<0.05),与LASr、LASr-c均呈正相关( r=0.466、0.574, P值均<0.001);LAVImax与LASr、LASr-c呈负相关( r=-0.322、-0.433, P值均<0.001),与LAScd-c呈正相关( r=0.327, P<0.001)。(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左房应变参数LASr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为0.922(95% CI 0.877~0.967),灵敏度为67.80%,特异度为100.00%,截断值为0.175],优于其他参数。(6)对基线资料与应变参数(LASr、LASr-c)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血肌酐、收缩压、脑钠肽与LASr的均呈负相关( r=-0.589、-0.441, rs=-0.578, P值均<0.001)。在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进行重复性检验时,ICC>0.75,表示重复性较好。 结论:CKD患者左房容积增大,储备功能、管道功能降低,泵功能代偿性升高。LASr是早期识别CKD患者左房功能受损的敏感参数,血肌酐、收缩压和脑钠肽与左房功能受损相关。4D Auto LAQ技术是评估CKD患者左房功能的有效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完全二尖瓣环上型置入的新型烟囱形机械瓣膜动物实验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为从根本上解决人工瓣膜大小受限、置入技术要求较高、瓣下结构破坏和纤维内皮组织增生造成瓣膜功能障碍等问题。我们研发了一款使用左心室占有率为零的人工瓣膜,瓣架较现有产品适当升高,略呈烟囱形,完全容纳瓣叶在瓣架内部活动,完全环上型手术置入,本研究即使用此瓣膜进行临床前动物实验。方法:对7只绵羊在体外循环直视下作了该人工瓣膜的置换术,术后24 h开始用华法林抗凝6个月,术后检测血生化、抗凝及超声心动图指标,180天后处死羊,作尸体解剖,以观察该人工瓣膜是否引起血栓栓塞。观察瓣膜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7只羊中有2只在手术后24 h内死亡,5只长期存活,以后在180天处死,处死的羊其人工瓣膜机械性能均良好,人工瓣膜周围及各重要脏器未见有血栓栓塞现象。缝环组织层已完全机化和内皮细胞化,组织层厚度约0.6~1.0 mm。实验动物的二尖瓣瓣叶可自由打开和关闭,表面光滑,未见异常回声。术前及术后6个月间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正常(0.60~0.70),人工瓣膜跨瓣压差和血流速度结果均表现良好[平均跨瓣压差远远低于5 mmHg(0.665 kPa),平均流速均低于1 m/s],提示人工瓣膜血流动力学性能良好。左心室逆行造影,可见人工瓣膜完全位于左心房,位置良好,启闭正常,造影未见明显瓣周漏等异常情况。血液检验7天内因手术应激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多存在异常,至12周及24周,各组动物血常规、肝肾功等血液检验指标与术前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完全二尖瓣环上型置入的新型烟囱形机械瓣具有较好的耐磨性、组织相容性、抗血栓性及血流动力学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病理类型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瓣膜修复手术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收集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修复手术的早期疗效分析及随访结果,总结报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48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进行二尖瓣修复术的临床资料。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根据二尖瓣病变情况联合采用交界切开、瓣叶削薄、钙化剥除、腱索松解及乳头肌劈开方法,全部应用二尖瓣人工瓣环。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采用人工瓣环(C型环)固定,合并房颤患者均采用迷宫射频消融(Maze-Ⅳ)术式进行射频消融。收集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主要并发症等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二尖瓣、心功能及心律等情况。结果:根据病理分型,术中探查可见,Ⅰ型9例,Ⅱ型31例,Ⅲ型8例。其中Ⅰ、Ⅱ型病例均修复成功,Ⅲ型中出现1例患者因术中心脏复搏后出现二尖瓣中度反流而中转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110.62±27.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63±17.63)min,ICU停留(46.16±11.37)h,机械通气(21.60±10.89)h。全组术后30天无死亡,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肺部感染3例,无卒中、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完成瓣膜修复的47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9.86±6.78)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次手术等事件发生,随访心脏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P<0.001)。 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修复,保留了完整的二尖瓣结构,有利于维持心脏功能,具有良好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在熟练掌握心脏瓣膜修复的基础上,熟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解剖特征,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前充分评估,开展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是可行的,针对不同的病理类型而采取相应策略,术后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建议长期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纯环肺静脉隔离与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隔离(PVI)基础上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因持续性心房颤动首次行射频消融的120例患者,根据治疗策略分为单纯PVI组(PVI组, n=90),PVI+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组(Marshall组, n=30)。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及术后6、12个月有无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手术并发症等。 结果:共纳入首次行射频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PVI组年龄(55.4±7.4)岁,其中男72例(80.0%,72/90);Marshall组年龄(58.4±6.6)岁,其中男23例(76.7%,23/30)。①与PVI组相比,Marshall组二尖瓣峡部持久性损伤的成功率提高,也增加了手术时间[(150.3±30.7) min对(120.3±20.6) min, P<0.001]及X线曝光量[(180.3±45.7) mGy/cm 2对(50.3±25.5) mGy/cm 2,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随访结果:Marshall组较PVI组术后未发作心房颤动/房速、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80.0%(24/30)对70.0%(63/90), P=0.013;12个月:76.7%(23/30)对64.4%(58/90), P=0.012]。③Marshall组与PVI组相比,两组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7)。 结论:PVI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安全、有效,且可增加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远期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退行性二尖瓣反流瓣环动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分析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MR)患者二尖瓣环(MA)静态几何结构及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于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35例DMR(均为二尖瓣脱垂和Barlow样改变)患者作为DMR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在舒张晚期、收缩早期、收缩中期和收缩晚期定量测量二尖瓣环面积(MAA)、二尖瓣环周长(MAP)、二尖瓣环前外后内侧直径(DALPM)、二尖瓣环前后径(DAP)、二尖瓣非平面角(NPA)、二尖瓣环高度(AH)以及瓣环高度与联合间径的比值(AHCWR),并计算以上各参数的收缩期变化分数。比较两组间MA静态结构和动态变化差异,分析两组MA在整个心动周期内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静态结构:DMR组整个心动周期内MAA、MAP、DAP和DALPM较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DMR组收缩中期和晚期鞍形结构较对照组扁平(AHCWR:0.17±0.01比0.21±0.01,0.15±0.01比0.23±0.01;均 P<0.05),其余时相鞍形结构相对保留。动态变化:对照组舒张晚期至收缩早期出现收缩前收缩(MAA、MAP、DAP、DALPM减小,均 P<0.05),鞍形加深(NPA减小,AH和AHCWR增大,均 P<0.05);与对照组相比,DMR组MA收缩前收缩和鞍形加深均消失(舒张晚期与收缩早期所有MA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DMR组收缩期动态变化也较对照组减弱受损,表现为DALPM、NPA及AHCWR收缩期变化分数小于对照组(均 P<0.05),除DAP外,其余MA参数4个时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正常人MA鞍形结构明显,且MA在心动周期内动态变化显著,出现明显的收缩前收缩,鞍形加深现象。DMR患者MA明显增大,且MA鞍形结构在收缩中晚期扁平化。DMR患者整个心动周期内MA动能均减弱,收缩前收缩现象消失,收缩期动态变化也不同程度受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AF-MR)是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率高,临床预后差。AF-MR的发病机制与二尖瓣瓣环扩张、房源性瓣叶牵拉、二尖瓣后叶运动障碍、二尖瓣瓣环收缩障碍、二尖瓣瓣叶适应性增生不足或过度增生、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及左房压升高有关。AF-MR患者临床上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长程持续性房颤、非二尖瓣心脏手术病史、起搏器置入病史等。AF-MR在超声心动图上多表现为中心性二尖瓣反流,常伴有心房扩大、舒张功能不全等继发改变。药物、导管消融、外科修补及经皮介入治疗是AF-MR潜在的治疗方式。目前临床医生对这一特殊的二尖瓣反流认识不足,本文对这类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流行病学情况、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特点、预后、潜在的治疗策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实时三维超声定量评估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二尖瓣装置形态学及动力学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定量评估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AFMR)与心室功能性二尖瓣反流(VFMR)患者二尖瓣装置形态及动力学并进行比较,拟为此两类患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5-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AFMR患者20例(AFMR组)和VFMR患者20例(VFMR组),另选取同期因卵圆孔未闭或者非心脏手术术中监测等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等容舒张期、舒张早期、舒张中期、舒张晚期、等容收缩期、收缩早期、收缩中期及收缩晚期定量测量二尖瓣环前后径(AP径)、前外后内径(ALPM径)、前后径/前外后内径(AP/ALPM)、连和径(CW)、瓣环面积(AA)、瓣环周长(AC)、瓣环高度(AH)、对合深度(CD)、帐篷容积(TV)、空间角(NPA)、后叶角等,并计算以上参数的总变化率及收缩期变化率。比较三组间二尖瓣装置静态结构和动态变化差异,分析二尖瓣环各参数变化率与左心室长轴应变(GLS)的相关性。结果:①三组GLS表现为对照组>AFMR组>VFMR组,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静态结构:AFMR组与VFMR组瓣环AP径、ALPM径、CW、AA、AC、二尖瓣前后瓣叶面积及其总面积(TLA)明显大于对照组(均 P<0.05),但AFMR组与VFM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其他两组相比,VFMR组TV、CD、后叶角显著增大,表现出瓣叶栓系(均 P<0.05)。三组中对照组AH/CW最大,鞍形最深;AFMR组TLA/AA最小,瓣叶重塑最少;三组接合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③动态变化: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对照组AP径、ALPM径、AA和AC呈规律性变化,从等容舒张期至舒张晚期逐渐减小,从等容收缩期开始至收缩晚期又逐渐增大;而AFMR组及VFMR组上述参数变化显得更加紊乱和无序,此外与对照组相比,AFMR组AP径总变化率及收缩期变化率显著减小,但ALPM径总变化率显著增大(均 P<0.05)。④AA总变化率、ALPM径总变化率、AP径总变化率与GLS呈中等相关( r=0.353, P=0.006; r=-0.304, P=0.018; r=0.300, P=0.020),后叶角收缩期变化率与GLS呈弱相关( r=0.267, P=0.039)。 结论:AFMR与VFMR患者二尖瓣装置形态学及瓣环动力学存在明显差异,针对两种不同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可采用不同临床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外科治疗及中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评估单中心15年对于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的外科治疗经验及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8年9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收治的126例ALCAPA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67例,年龄为(17.8±12.6)个月,体重为(8.1±3.4)kg。所有患儿均接受ALCAPA纠治术,手术方式包括65例采用"凸窗"技术,51例利用自体组织重建冠状动脉管道(22例肺动脉组织管道,15例心包管道以及14例双活瓣延长管道),10例行"Takeuchi"技术;所有患儿中有72例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同时接受了二尖瓣整形手术。结果:21例患儿因急性左心衰竭于术后72 h内行机械辅助循环,辅助3~7 d,均顺利撤机。术后早期11例患儿死亡,其中4例为机械辅助撤离后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左心衰竭、多器官衰竭和脑出血。3例中远期死亡发生在术后18个月内,死亡原因为心脏休克和心力衰竭。生存患儿出院后规律随访,随访时间为(65.0±36.2)个月,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儿新建的冠状动脉均血流通畅,灌注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由术前的(46.2±15.0)%提高至(60.2±11.7)%( P<0.05);89.2%(58/65)二尖瓣整形术后患儿的二尖瓣反流维持在中度以内;二尖瓣整形组患儿术后二尖瓣过瓣流速较术前未见明显增快( P>0.05)。5例患儿在随访期间行二次手术,再手术率为4.5%。 结论:根据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ALCAPA的手术效果满意,中远期随访的患儿心功能明显好转,预后良好;二尖瓣整形术能有效改善瓣膜反流,且不增加ALCAPA患儿手术风险;机械辅助循环是重症ALCAPA患儿术后早期安全有效的过渡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