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测定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新型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测定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应用.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法结合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制备以二硝基苯酚(DNP)-牛血清白蛋白(BSA)系统为质控线的SAA检测试剂盒.通过鸡IgY-羊抗鸡IgY系统作为对照评价了 DNP-BSA系统作为质控线的可行性,并通过优化量子点微球与抗体的偶联条件,进一步提高试剂盒的性能,并对试剂盒的空白限、检出限、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特异度、稳定性,以及临床实际样本测定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结果 以DNP-BSA系统作为质控线的SAA试剂盒受干扰成分浓度的影响小,稳定性高,热稳定性好.量子点微球与SAA抗体偶联比例为100 μg/mg,偶联反应液浓度为25 mmol/L 3-吗啉丙磺酸pH 7.4,与DNP-BSA偶联比例为100 μg/mg,偶联反应液浓度为25 mmol/L吗啉乙磺酸pH 6.0时偶联效果最佳.试剂盒最低检出限为0.5 mg/L;线性范围为1~200 mg/L,R2≥0.99;批内精密度变异系数(CV%)≤5.31%,批间精密度CV%≤15%;在低、高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101.42%、98.83%;在血红蛋白浓度≤5 g/L,胆红素浓度≤0.15 g/L,胆固醇浓度≤15 g/L,甘油三酯浓度10 g/L时,SAA的检测结果无干扰;试剂盒在50 ℃放置21 d,稳定性良好;试剂盒与Roche的SAA电化学发光试剂盒同步检测67例样本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 研制的SAA检测试剂盒灵敏度、线性、精密度、准确度、特异度及加速稳定性都满足试剂盒的要求,与鸡IgY-羊抗鸡IgY系统相比DNP-BSA系统作为质控线独立性好,测定临床样本准确度和热稳定性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工作场所空气中五种酚类化合物测定的复合采样管采集-高效液相色谱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氢醌(对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二酚、对硝基苯酚和2,4-二硝基苯酚同时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空气样品采用复合管(前端玻璃纤维滤膜,后段硅胶)采集,10%甲醇溶液解吸,经C18色谱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检测,在230 nm波长下,外标法进行定量测定。结果:5种酚类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 r>0.999。方法检出限:玻纤滤膜为0.13~0.41 μg/ml,硅胶吸附剂为0.16~1.04 μg/ml。方法定量下限:玻纤滤膜为0.44~1.36 μg/ml,硅胶吸附剂为0.52~3.46 μg/ml。平均解吸效率:玻纤滤膜为97.5%~100.1%,硅胶吸附剂为86.9%~100.3%。批内和批间精密度:玻纤滤膜为0.71%~4.88%、0.91%~4.82%,硅胶吸附剂为0.47%~4.62%、0.76%~5.52%。在-20 ℃条件下,样品可保存30 d以上。 结论:本法灵敏度,精密度,准确性及线性范围均满足规范要求,样品的采集及保存也可满足限值的要求,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氢醌、间苯二酚、邻苯二酚、对硝基苯酚和2,4-二硝基苯酚的同时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微粉碎对银翘散急性毒性和主要药效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超微粉碎对银翘散急性毒性、解热、抗炎及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最大给药量法进行两种粉体的急性毒性对比研究.以2,4-二硝基苯酚致热模型和二甲苯致炎模型,比较银翘散超微粉碎前后的解热抗炎药效学差异.以平皿打孔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对比研究银翘散普通粉及其超微粉的抗菌活性.结果: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银翘散及其超微粉1日内最大给药量为45.75 g·kg-1,相当于人的临床日用量的152.5倍,未见由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解热和抗炎药效学结果表明银翘散的超微粉对2,4-二硝基苯酚所致发热大鼠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P<0.05),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与等剂量银翘散的细粉相比,作用更明显.且超微粉剂量减半后仍能达到原剂量细粉的药效学效应.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银翘散超微粉和细粉水提物对肺炎链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MIC分别为24.22 mg·mL-1、48.43 mg· mL-1;细粉对两种细菌的MIC是超微粉的2倍.结论:超微粉碎后银翘散仍是安全有效的,且可考虑保证药效的基础上减少银翘散的服用剂量,并为银翘散超微粉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香芩解热颗粒对2,4-二硝基苯酚致热大鼠的解热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香芩解热颗粒对非感染性动物模型的解热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进行体温筛选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布洛芬组(阳性对照组)以及香芩解热颗粒组(XQ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背部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复制大鼠非感染性发热模型,造模前预防性给药两次(间隔0.5h),监测造模后0.5、1、2、3h肛温,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IL-1β(白细胞介素-1β)、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及下丘脑PGE2(前列腺素E2)、cAMP(环磷酸腺苷)含量,应用PCR技术测定下丘脑PGE2受体EP1、EP4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的0.5~3h内体温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造模0.5h达到峰值;与模型组比较,造模0.5h后香芩解热颗粒组大鼠体温均显著降低(P<0.05).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显著上升;与模型组比较,布洛芬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及下丘脑PGE2、cAMP值显著下降,但香芩解热颗粒组仅下丘脑PGE2、cAMP值显著下降.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EP1 mRNA、EP4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与模型组比较,香芩解热颗粒组EP1 mRNA、EP4mRNA显著下降,布洛芬组EP1 mRNA显著下降.结论:香芩解热颗粒对酵母型发热大鼠有明显的退热趋势,其退热作用可能与降低下丘脑体温正调节介质PGE2、cAMP的含量及下调下丘脑EP1 mRNA、EP4mRNA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芩石解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观察芩石解毒颗粒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对发热模型大鼠的解热作用、对流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CPE)的抑制作用来考察芩石解毒颗粒对流行性感冒的疗效.方法:①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芩石解毒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连花清瘟组和利巴韦林组,于感染前一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5d,采用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FM115LD50滴鼻感染小鼠,感染后96 h解剖,取肺称重,进行病理检测,观察芩石解毒颗粒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的治疗作用;②选取体温36.6~38.3℃,且3d内变化不超过0.3℃的大鼠50只,随机分为芩石解毒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连花清瘟组,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背部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DNP)致热法建立大鼠发热模型,观察给药后1h、2h、3h、24 h的体温变化;③通过体外培养技术进行狗肾细胞(MDCK)培养,以甲型流感病毒株感染MDCK细胞,以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药,比较观察芩石解毒颗粒对流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结果:肺炎小鼠实验显示芩石解毒颗粒可降低肺指数,改善肺部组织病变;解热实验显示芩石解毒颗粒具有解热作用;细胞实验显示芩石解毒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有一定疗效.结论:芩石解毒颗粒对流行性感冒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呼吸兴奋剂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对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氧化应激及神经损伤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呼吸兴奋剂联合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氧化应激及神经损伤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进行NIPPV,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两组患者治疗3d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前后采集晨起空腹动脉血,采用动脉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采集空腹静脉血,离心提取血清,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邻苯三酚自氧化抑制比色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比色法测定谷胱甘肽(GS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S-100β 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PaO2、SaO2高于同期对照组,PaCO2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MDA低于同期对照组,SOD、GSH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S-100β、NSE、MBP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呼吸兴奋剂联合NIPPV能够增强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血氧饱和度,提升抗氧化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作用,对防止肺性脑病神经损伤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丙泊酚联合槲皮素对氧化应激条件下心肌细胞凋亡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丙泊酚联合槲皮素对氧化应激条件下心肌细胞凋亡影响.方法:用过氧化氢(H2 O2)处理心肌H9C2细胞,同时分别给予丙泊酚、槲皮素和丙泊酚联合槲皮素处理,MTT检测细胞活性变化,二硝基苯肼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变化,试剂盒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活化的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活化的Caspase-12(Cleaved Caspase-12)蛋白水平.结果:H2O2处理后的心肌细胞增殖活性降低,LDH漏出率升高,细胞凋亡增多,细胞中SOD、CAT、GSH-Px活性降低,ROS、MDA含量升高,Cleaved Caspase-3、chop、Cleaved Caspase-12蛋白水平也升高(P<0.05).丙泊酚、槲皮素和丙泊酚联合槲皮素处理均可以提高H2O2条件下心肌细胞增殖活性,降低LDH漏出率,减少细胞凋亡,提高细胞中SOD、CAT、GSH-Px活性,降低ROS、MDA含量,减少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chop、Cleaved Caspase-12蛋白表达(P<0.05),并且丙泊酚联合槲皮素处理对H2O2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单纯使用丙泊酚和槲皮素(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槲皮素能够提高氧化应激条件下心肌细胞中抗氧化能力,减少氧化应激条件下心肌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丙泊酚减轻H2O2诱导的心肌细胞系H9C2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丙泊酚对过氧化氢(H2 O2)诱导的心肌细胞系H9C2损伤及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心肌细胞分成对照组、H2 O2处理组和15、30和60μmol/L丙泊酚干预组.MTT检测细胞活力;二硝基苯肼显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流式细胞计量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激活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胞质和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蛋白水平;黄嘌呤氧化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钼酸铵法检测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法检测ROS活性;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2O2处理组细胞活力降低;LDH漏出率和凋亡率升高;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及胞质中cytochrome C水平升高;线粒体cytochrome C水平降低;SOD、CAT和GSH-Px活性降低;MDA及ROS含量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5).与H2 O2处理组比较,15、30和60μmol/L丙泊酚组细胞活性升高;LDH漏出率降低;凋亡率和cleaved caspase-3水平降低;胞质中cytochrome C蛋白水平减少;线粒体中cytochrome C水平升高;细胞SOD活性、CAT活性和GSH-Px活性升高;MDA含量和ROS含量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0.05).结论 丙泊酚可以减轻H2 O2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减少细胞凋亡并降低细胞ROS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刺囊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脂肪酶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刺囊酸属于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由于刺囊酸的首要结构特点为环系稳定,活性位点较少,因此该文主要对刺囊酸的结构进行修饰,合成一系列刺囊酸衍生物,以此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并研究其抑制脂肪酶活性.方法:以天然脂肪酶抑制剂刺囊酸为原料,设计、合成新型刺囊酸衍生物,然后采用2,4-二硝基苯酚丁酸酯(2,4-dinitrophenyl butanoate,PNPB)法对其抑制脂肪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合成了9个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紫外,质谱,核磁共振谱等技术来表征其结构,经鉴定均为新化合物.进一步进行抑制脂肪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化合物1~9均对脂肪酶具有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7.03,2.05,2.14,3.65,3.24,0.28,0.34,0.46,0.39 g·L-1,其对脂肪酶的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先导化合物刺囊酸(IC50=7.17 g·L-1),且化合物6~9的抑制活性较强于阳性药奥利司他(Orlistat)(IC50=0.53 g·L-1),各化合物对脂肪酶抑制活性依次为化合物6>7>9>8>奥利司他>2>3>5>4>1>刺囊酸.结论:以刺囊酸为先导化合物进行设计、合成衍生物,从而提高抑制脂肪酶活性的研究思路是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草莓果实线粒体呼吸代谢与超微弱发光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试验以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品种‘红颜’果实为试材,采用水杨基氧肟酸(SHAM)抑制线粒体交替呼吸途径,使细胞色素途径单独运行,并用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偶联促进剂[二磷酸腺苷(ADP)、琥珀酸钠(C4 H4 Na2 O4)]和抑制剂[2,4-二硝基苯酚(DNP)、原钒酸钠溶液(NaVO4)]对线粒体提取液进行处理,对比分析在促进和抑制呼吸代谢情况下,草莓果实线粒体呼吸代谢与超微弱发光(UWL)的变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显示:(1)草莓果实线粒体经促进剂处理后,呼吸代谢关键酶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OX)、ATP合酶(H+-ATPase)活性以及呼吸速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均随着促进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UWL强度亦增强,且各浓度下的呼吸代谢指标和UWL强度均高于对照;经抑制剂处理后,以上呼吸代谢各指标及UWL强度的变化与促进剂处理相反,且均低于对照.(2)各促进剂、抑制剂处理条件下,草莓果实线粒体呼吸代谢各指标均与其UWL强度呈正相关.研究表明,草莓果实线粒体UWL强度随着呼吸代谢的变化而变化;促进剂促进了呼吸代谢,导致UWL强度增加,而抑制剂却抑制了呼吸代谢,导致UWL强度减弱;线粒体是UWL产生的细胞器之一,线粒体呼吸代谢过程中激发了UW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