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二线或以上治疗HER-2阴性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二线或以上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一线治疗失败的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 n=22例)和对照组( n=44例),研究组采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治疗至少2~4个周期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9.1%(2/22)、0(0/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8);DCR分别为77.3%(17/22)、45.5%(2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3, P=0.014)。研究组患者未达到中位OS,对照组患者中位OS为11.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9, P=0.207);研究组患者未达到中位PFS,对照组患者中位PFS为3.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13,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法是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 HR=0.33,95% CI为0.15~0.75, P=0.008)。在不良反应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谷丙转氨酶升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8%(7/22) vs. 6.8%(3/44), χ2=5.32, P=0.021]。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相关的死亡。 结论:与单纯化疗比较,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二线或以上治疗HER-2阴性晚期胃癌,可延长患者PFS,提高DCR,但谷丙转氨酶升高发生率显著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复发转移性食管鳞癌患者的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一线根治性治疗后局部区域复发或和远处转移食管鳞癌(LR/M ESCC)患者在接受放/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后的疗效。方法:对符合入组条件的116例LR/M ES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并对患者二线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等炎性指标、放射治疗介入时机及范围和治疗疗效等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了分层分析,同时分析≥2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及患者二线治疗后的失败模式等情况。结果:全组患者二线治疗后的中位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19.4个月和12.0个月、总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8.8%和86.2%。NLR和PLR数值较小组患者的OS率( χ2=14.93、11.60, P<0.05)和PFS率( χ2=17.55、8.95, P<0.05)均优于较大组患者。放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OS率( χ2=5.93, P<0.05),但对PFS率影响不显著( P>0.05);接受全部病灶放疗患者的OS和PFS率优于接受部分病灶照射组患者( χ2=8.88、4.93, P<0.05);放疗介入的时间对患者的OS和PFS均无明显影响( P>0.05)。疗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组患者的预后优于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组患者( χ2=8.97、10.67, 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类型、PLR、免疫周期数、局部放疗介入和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HR=2.67、4.63、0.39、2.10、3.35, P<0.05);NLR、PLR、免疫周期数和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PFS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HR=1.79、1.89、0.54、2.50, P<0.05)。二线治疗后再次出现进展的患者为38例(32.8%);总体治疗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其≥2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者为36例(31.0%)。 结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放(化)疗二线治疗可以改善局部区域复发或和远处转移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其中放射治疗的介入时机和范围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5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治疗成人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haplo-HSCT的15例成人原发性HL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中位年龄21(18~52)岁。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2型(FHL-2)8例,FHL-3 4例,Griscelli综合征2(GS-2)、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综合征1型(XLP-1)、XLP-2各1例。确诊HLH至接受haplo-HSCT的中位时间为7(2~46)个月。所有患者移植前均接受HLH-94、HLH-2004或DEP方案诱导化疗,8例获得完全应答(CR),7例获得部分应答(PR)。移植预处理:Bu/Cy方案7例,TBI/Cy方案8例。输注单个核细胞12.6(9.2~20.3)×10 8/kg,CD34 +细胞4.91(2.51~8.37)×10 6/kg。粒细胞植活中位时间为13(10~23)d,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为12(9~36)d。原发、继发性植入失败各1例。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为71.4%(10/14),慢性GVHD发生率为30.8%(4/13)。移植后预期5年总生存(OS)率为65.5%(95% CI 34.9%~73.3%),移植相关死亡率为26.7%(4/15)。一线诱导治疗后立即接受移植(8例)、二线诱导治疗难治/复发患者(7例)的移植后预期5年OS率分别为87.5%(95% CI 38.7%~66.3%)、42.9%(95% CI 8.5%~65.2%)( χ2=2.387, P=0.122)。移植前CR(8例)、PR(7例)患者的移植后预期5年OS率分别为85.7%(95% CI 50.4%~89.8%)、42.9%(95% CI 6.4%~53.0%)( χ2=3.185, P=0.074)。 结论:haplo-HSCT是成人原发性HLH的有效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治疗一线化疗失败后晚期胃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山西省肿瘤医院、采用一线化疗方案(非多西他赛或紫杉醇)治疗失败后的23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分析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3例患者中,20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其中部分缓解4例,稳定13例,疾病进展3例;客观缓解率为20.0%,疾病控制率为85.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4.5个月。不良反应以高血压、呕吐和乏力为主。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具有生存获益,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三线治疗转移性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三线治疗转移性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既往接受标准同步放化疗后发生远处转移,给予二线化疗失败的转移性食管癌患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伊立替康单药静脉化疗;试验组给予口服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静脉化疗。治疗2周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15±7.52 vs. 74.62±8.59, t=-0.137, P=0.892);治疗后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70.77±6.28 vs. 72.69±8.74, t=-1.761, P=0.084);但试验组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t=3.035, P=0.006);对照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00, P=0.327)。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试验组1~2级骨髓抑制和腹泻发生率分别为61.5%(16/26)、46.2%(12/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2%(5/26)、19.2%(5/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665, P=0.002; χ2=4.282, P=0.039)。试验组疾病控制率为73.1%(1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2%(12/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14, P=0.048);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52 d和45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692, P=0.032)。 结论: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三线治疗转移性食管癌疗效明显,但一定程度增加了1~2级骨髓抑制、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且KP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ER2表达水平对化疗失败的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HER2表达水平对既往化疗失败的转移性尿路上皮癌(UC)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7年6月至2021年4月行免疫治疗的77例既往化疗失败的转移性U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9例,女28例;中位年龄为62(29~79)岁;肿瘤原发于膀胱28例(36.4%),肾盂25例(32.5%),输尿管24例(31.2%);转移部位为淋巴结45例(58.4%),肺40例(51.9%),骨20例(26.0%),肝16例(20.8%)。膀胱UC患者中,18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4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5例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肾盂和输尿管UC中,38例行根治性患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3例行部分切除术,2例行姑息性切除术。术后膀胱灌注化疗15例;术后辅助放疗6例;术后膀胱复发行局部放疗3例;转移灶放疗7例,微波消融治疗1例。所有患者既往均接受过一线化疗,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化疗者30例(40.0%);接受过含铂类方案化疗者70例(90.9%)。所有77例均接受PD-1单抗治疗。免疫组化染色(IHC)检测患者初诊时肿瘤组织(74例为原发灶,3例为转移灶)HER2蛋白表达水平;对于HER2 IHC (++)的患者用第二代测序(NGS)检测患者肿瘤组织HER2基因拷贝数(CN),以CN≥4定义为HER2拷贝数扩增[CN(+)],以CN<4为HER2拷贝数非扩增[CN(-)]。将HER2 IHC (0)定义为HER2阴性,IHC (+)或IHC (++)/CN(-)定义为HER2低表达,IHC (++)/CN(+)或IHC (+++)定义为HER2高表达。采用χ 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评估患者HER2表达与PD-1单抗治疗后客观缓解率(ORR)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HER2表达状态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差异。 结果:77例接受PD-1单抗治疗的中位时间为6.4(1.5~ 47.8)个月,中位治疗次数11 (2~ 45)次。7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0.9(1.4~ 48.1)个月,ORR为33.8%(26/77)。其中38例PD-1单抗治疗后进展,接受了后续治疗,采用抗体药物偶联剂治疗17例,化疗18例,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12例。免疫治疗后总体中位PFS为5.8(95% CI 3.0~ 8.6)个月,中位OS为23.6(95% CI 8.5~ 38.7)个月。对77例初诊肿瘤组织行HER2 IHC检测,(0)、(+)、(++)、(+++)患者分别为33例(42.9%)、19例(24.7%)、20例(26.0%)、5例(6.5%);20例IHC (++)患者行HER2 CN检测,1例为CN(+),19例为CN(-)。HER2阴性、低表达、高表达患者的ORR分别为42.4%(14/33)、31.6%(12/38)、0(0/6)( P = 0.08),三者的中位PFS分别为11.0、3.7、1.8个月,整体比较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HER2阴性和HER2低表达患者接受PD-1单抗治疗后的中位OS分别为23.6个月和22.7个月,而HER2高表达患者的中位OS尚未达到,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623)。 结论:对于化疗失败后接受PD-1单抗治疗的转移性UC患者,HER2高表达者的PFS显著低于低表达或阴性者。HER2表达有可能预测既往化疗失败后转移性UC免疫治疗的疗效,结论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D-1/PD-L1抑制剂治疗膀胱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由于手术、放化疗等手段的治疗效果有限,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膀胱癌治疗带来了新希望。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PD-1配体(PD-L1)抑制剂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膀胱癌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且安全性良好,已被NCCN指南推荐用于晚期膀胱癌的二线治疗。PD-1/PD-L1抑制剂已经覆盖了晚期膀胱癌一线或二线治疗、一线化疗后维持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辅助、新辅助治疗,卡介苗灌注失败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及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膀胱治疗等,相关研究或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或正在进行中,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望为临床上膀胱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二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二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5月12日至2020年8月20日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或转移性ESCC患者72例,根据患者意愿分别给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试验组, n=45)或二线化疗(多西他赛或伊立替康,对照组, n=27)。分析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不良事件发生率、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 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ORR分别为26.7%(12/45)、7.4%(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96, P=0.046);DCR分别为48.9%(22/45)、29.6%(8/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575, P=0.109)。在不良事件方面,试验组患者耐受性更好,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28.9%(13/45) vs. 55.6%(15/27)],较对照组减少了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49, P=0.025)。对照组有1例患者发生了与治疗相关的死亡。试验组中位OS为8.9个月(95% CI为7.9~9.8),对照组中位OS为6.5个月(95% CI为5.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68, P=0.024)。试验组中位PFS为2.2个月(95% CI为1.6~2.7),对照组中位PFS为1.8个月(95% CI为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99, P=0.028)。 结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二线治疗晚期ESCC患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可耐受,可能成为晚期ESCC二线治疗的潜在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安罗替尼联合化疗对二线化疗失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安罗替尼联合化疗对二线化疗失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肿瘤科收治的80例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 n=36)和观察组( n=44),对照组采用培美曲塞+顺铂治疗,观察组采用培美曲塞+顺铂+安罗替尼治疗。比较两组肿瘤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变化以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2个周期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ORR分别为5.56%(2/36)、18.18%(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5, P=0.174);对照组、观察组DCR分别为58.33%(21/36)、81.82%(36/44),观察组D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33, P=0.021)。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4.0个月、6.0个月,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8.47, P<0.001);两组患者中位OS分别为13.0个月、14.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6, P=0.212)。治疗2个周期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21.72±5.42)ng/L vs. (36.97±7.53)ng/L, t=14.13, P<0.001;(16.61±4.14)ng/L vs. (38.85±8.61)ng/L, t=23.09, P<0.001]、CEA[(4.91±1.58)ng/ml vs. (6.62±2.84)ng/ml, t=4.64, P<0.001;(3.07±1.32)ng/ml vs. (7.08±3.31)ng/ml, t=11.50, P<0.001]、CA199[(16.83±5.23)U/ml vs. (20.95±7.94)U/ml; t=3.75, P<0.001;(13.37±5.85)U/ml vs. (21.66±8.72)U/ml, t=7.55, P<0.00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CEA、CA19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t=4.78, P<0.001; t=5.68, P<0.001; t=2.76, P=0.007)。观察组血压升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5.00%(11/44) vs. 2.78%(1/36), χ2=7.67, P=0.006]。 结论:培美曲塞+顺铂+安罗替尼方案用于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治疗,可提高DCR、延长患者PFS,改善血清肿瘤相关标志物水平,不良反应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发转移食管鳞状细胞癌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复发转移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预后差,治疗选择有限。以铂类为基础联合氟尿嘧啶或紫杉醇类的化疗为其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以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尼妥珠单抗和吉非替尼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为主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均未能改善晚期ESCC患者的生存。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安罗替尼应用于二线以上治疗可延长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相较于化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可显著延长一线化疗失败ESCC患者的总生存期,可作为标准二线治疗的选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或抗血管生成治疗应用于晚期ESCC一线治疗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