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代谢组学的五味子贮藏后挥发性成分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明确新产与陈储五味子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 3 个不同产地的新产、陈储五味子中挥发性成分,结合标准谱图库检索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CA),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新、陈五味子中的挥发性差异代谢物.结果 检测到五味子中挥发性成分共计 165 个,鉴定出 81 种挥发性成分,包括倍半萜类、单萜类、脂肪烃类、芳香醚类、脂肪酮类、脂肪酸类、酯类、脂肪醛类以及芳香醛类.新产与陈储五味子中共筛选出22个差异代谢物,鉴定了18个差异代谢物的结构,其中单萜类成分 13 个,脂肪醛、烷烃、脂肪酸、芳香醛、芳香醚类成分各 1 个;18 个差异成分在新产五味子中含量较高,乙酸、3-糠醛、壬醛及十二烷 4 个差异成分在陈储五味子中含量显著升高.通过 22 个挥发性差异成分能够区分各产地新、陈五味子样品.结论 本研究全面地分析了五味子中的挥发性成分,明确了五味子贮藏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可为基于挥发性成分的五味子质量评价及有效成分研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肉豆蔻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研究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石油醚与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综合运用正、反相硅胶,制备薄层,Sephadex LH-20凝胶,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1H和13C NMR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产生NO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肉豆蔻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烷(1)、肉豆蔻异木脂素(2)、4-(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羟丙基)-2,6-二甲氧基苯酚(3)、(E)-4-(1-羟基-2-(2-甲氧基-4-(丙烯基)苯氧基)丙基)-2-甲氧基苯酚(4)、(-)-miliusfragrin(5)、去氢二异丁香酚(6)、反式-2,3-二氢-7-甲氧基-2-(3,4-二甲氧基苯基)-3-甲基-5-(1-(E)-丙烯基)苯并呋喃(7)、(-)-eusiderin A(8)、acetyl oleiferin C(9)、补骨脂酚(10)、3-(4-羟基-3-甲氧苯基)丙烷-1,2-二醇(11)、1-(3,4-二甲氧基苯基)丙烷-2-酮(12)、broussochalcone B(13)、bavachinin(14)Amalabaricone C(15).体外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3和15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释放有较强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8.57±0.11、12.01±1.27p.mol·L-1.化合物1和7显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34.48±3.05、42.76±1.53μmol·L-1.结论 化合物5、8~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3和15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释放有较强抑制活性,化合物1和7显示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2~6、8~12、14 无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1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1217石油降解特性及相关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石油降解菌1217,经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在温度5~65℃,pH 2~10,盐度0~9%的条件下菌株能很好生长,在以正十二烷、正十八烷、苯、甲苯、二甲苯和萘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10℃和30℃条件下培养7 d,对原油的降解率分别为21.57%和15.15%.菌株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将表面张力从72.20 mN/m降至35.14 mN/m.利用特异性PCR扩增,在菌株中检测到烷烃单加氧酶、甲苯双加氧酶、联苯双加氧酶、芳香烃双加氧酶和氧化还原酶基因,并成功克隆出烷烃单加氧酶和芳烃双加氧酶基因,同相关基因比对分析,与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相应基因相似度分别为99.91%和99.22%.研究表明,菌株在生物修复和石油烃污染环境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机油高效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丰富机油降解微生物菌种库,筛选适应性更强的机油高效降解菌株.以20#机油和真空泵油为唯一碳源,筛选出机油高效降解菌,经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机油高效降解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研究菌株降解特性.从初筛的22株机油降解菌中筛选出4株机油高效降解菌株,分别为JZ6、JZ18、JZ41和JZ50,经鉴定4株菌株分别为Massiliasp、Pseudomonasp、Sphingobacterium sp和Shinella zoogloeoidessp,在含机油培养基中30℃培养7 d后,机油降解率分别为42.62%、33.67%、33.36%和40.52%.在温度20-40℃,pH5-9条件下菌株都具有降解机油的能力,4株菌株均能以十二烷、十六烷、十八烷和苯和萘为唯一碳源生长,JZ6和JZ50还能在含芘和菲的培养基中生长.GC-MS分析发现菌株JZ6、JZ18、JZ41和JZ50对总烷烃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8.66%、52.69%、49.37%和61.40%,对直链烷烃的降解率分别为86.89%、55.98%、58.42%和89.13%,其中菌株JZ6和JZ50对除烷烃的其他芳香烃类物质也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筛选出的4株机油降解菌具有较强机油降解能力,适应性强,可用于机油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瑞香狼毒根部烷烃类提取物GC-MS分析及抑瘤活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正己烷提取瑞香狼毒根部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瑞香狼毒根部烷烃类提取物(SRH)的成分进行分析,同时考察SRH对H22皮下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结果表明:通过GC-MS分析,SRH共分离得到55个组分,结构确定的有44个,占总峰面积的97.73%,其中烃类化合物11个,芳香族化合物10个,酸类化合物有9个,酯类化合物有7个,醇类化合物有4个,其他类型化合物有3个.其中含量在1%以上的物质有(Z,Z)-9,12-十八烷二烯酸,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9,17-十八烷二烯,反式角鲨烯,γ-谷甾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n-十六酸,硬脂酸,二十酸,菜油甾醇,占总峰面积90.74%,检测出的角鲨烯,亚油酸,菜油甾醇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在瑞香狼毒抗肿瘤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同时SRH在实验前期对肿瘤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尤其是SRH低剂量,其抑制率达到21.5%.该结果为瑞香狼毒根部成分的物质分析及抑瘤应用前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罗汉果花气味物质量化分析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是葫芦科著名的药食两用植物,广泛种植于广西桂林地区,其开花后传粉不良现象迫切需要研究解决.为了探讨罗汉果花朵气味物质与传粉者访花频率的关系以及查明传粉不良产生的原因,该文选择罗汉果雄花为材料,研究了罗汉果花朵气味物质的量化分析方法.实验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新鲜花朵的气味物质,经过洗脱、洗脱液吹氮和GC-MS分析等步骤,先后完成了花朵气味物质的收集、浓缩、分离和鉴定,最后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学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供试花朵中检测到挥发性组分(包括萜烯类物质)5种,以及芳香烃类、烷烃类、酯类物质各1种,其中萜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达71.07%,是供试花朵最主要的挥发性化合物.该结果高度符合葫芦科植物花朵气味的化学组分特征,并具有良好的实验重复性,表明该实验体系是收集和鉴定罗汉果花朵气味组分的理想方法,为后续开展罗汉果花气味物质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通过与葫芦科多种植物比较,发现罗汉果的花朵气味物质可能存在雌雄二型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平谷地区次生林栓皮栎枝叶挥发性物质组分分析及对机械损伤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分析栓皮栎枝叶挥发性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对机械损伤的响应.本文通过气质联用(GC/MS)方法比较分析了北京平谷地区天然次生林林栓皮栎枝叶机械损伤前、后挥发性气体VOCs主要成分和相对含量.(1)栓皮栎枝叶中的挥发性物质有酯类、烷烃类、萜烯类、芳香烃类、醛酮类、醇类、烯烃类以及其他含氮、氯、硫等物质等8大类,其中酯类和烷烃类含量最多,约占总物质含量的30.32% ~ 41.60%和30.02% ~ 33.14%;(2)虽然机械损伤前、后挥发性物质的组分和含量均有所变化,但是每一类物质主要成分基本保持一致,其中主要成分有酞酸二丁酯、2-甲基-1-己醇、2,6,10-三甲基十四烷、3-亚甲基-1,1-二甲基-2-乙烯基环己烷、十四烷、十九烷、油酸酰胺、壬醛、癸醛等;(3)机械损伤随栓皮栎枝叶挥发性物质成分及含量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机械损伤后总挥发物含量均有明显的增加,其中明显增加的组分有:萘、d-柠檬烯、(Z)-3,7-二甲基-1,3,6-十八烷三烯、4-己烯-1-醇乙酸酯、酞酸二丁酯、乙酸己酯、苯甲酸丁酯、3-亚甲基-1,1-二甲基-2-乙烯基环己烷等化合物.栓皮栎枝叶8大类挥发性物质中酯类和烷烃类含量最多;机械损伤后,萘、d-柠檬烯、4-己烯-1-醇乙酸酯、酞酸二丁酯等物质均有明显的增加,这些物质对昆虫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这可能是栓皮栎的一种化学防御策略来响应和免受外界虫食等胁迫的侵害.另外,机械损伤后许多组分也发生了不同程度或是小幅度的变化,其变化机理和生态功能尚未知晓,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株高效菲降解不动杆菌的筛选、鉴定及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兰州某化工厂石油废水中分离筛选出1株高效降解菲的细菌F-1并对其菌种进行鉴定, 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 对菌株生长特性、不同烃类化合物降解特性及菲降解动力学等进行了研究, 利用PCR技术检测了芳香烃代谢相关基因.结果表明, 菌株F-1属于约翰逊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johnsonii), 可在终浓度为50~800 mg/L的含菲基础培养基中正常生长.在温度30℃、p H 7.0、盐度0.3% (质量分数) 、转速180 r/min条件下培养5 d后菲 (终浓度为100 mg/L) 降解率为43.57%, 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菌株F-1也能利用联苯、萘、蒽、芘为唯一碳源生长.GC-MS分析显示菌株对C10-C28部分直链烷烃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PCR扩增结果表明, 菌株F-1基因组中存在邻苯二酚-1, 2-双加氧酶、苯甲酸盐双加氧酶、铁氧化还原蛋白还原酶、乙醇脱氢酶、二羟酸脱水酶、醛缩酶和氧化还原蛋白基因.研究结果为该菌株应用到含菲废水及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处理和深度修复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异养同化降解氯代烃的研究现状、微生物代谢特性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5
氯代烃(Chlorinated hydrocarbons,CAHs)污染遍布全球,其三致效应和遗传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重大威胁.CAHs异养同化具有降解彻底、无二次污染和降解效率高的特点,全面认识CAHs异养同化过程,对于强化和应用异养同化降解,扩大CAHs的修复途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中首先分析了微生物细胞异养同化降解CAHs主要方式,阐述了异养同化的两大优势;针对CAHs异养同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明确了可发生异养同化作用的CAHs种类及特征;基于氯代烷烃、氯代烯烃和氯代芳烃分类,概述了异养同化微生物的主要菌属及代谢特征;针对典型氯代烃,系统分析了参与代谢过程关键酶及特征基因,归纳了异养同化代谢途径;最后,根据当前研究现状对异养同化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铜绿假单胞菌降解烃类污染物的泛基因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烃类降解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泛基因组对1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析以深入了解其泛基因组特征、生物降解潜力及芳香族化合物降解中心途径.结果 显示,铜绿假单胞菌的核心基因组大约包含4923个基因,占泛基因组的56.2%.泛基因组分析表明其泛基因组即将闭合,说明分析的铜绿假单胞菌通过HGT获得新基因的能力较弱.核心基因组包含了大量ABC转运蛋白和双组分调节系统相关基因,氨基酸代谢(合成和降解)、鞭毛组装和生物膜相关基因也是核心基因组的一部分.核心基因的KEGG注释表明,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通过4条中心途径来降解芳香族化合物:β-酮己二酸酯、高儿茶酸、尿黑酸和龙胆酸途径,同时还具有相对完整的烷烃羟化酶系统.根据GC含量及侧翼转座酶和整合酶可以得出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可通过HGT获得芳香族化合物降解相关因.本文对10株菌的泛基因组分析表明铜绿假单胞菌虽然通过横向转移获得新基因的频率较低,但是已拥有完整的烃类降解系统.该分析结果有助于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群体的基因组成及基因组分特征,提供对其生物修复潜力及降解机制更进一步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