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木香茎皮的化学成分及其抗幽门螺旋杆菌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的茎皮为彝族药,彝族名为"理娃资姓",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等疾病,但其活性成分未见报道.该研究以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模型,试图阐明白木香茎皮的活性成分.采用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重结晶等方法从白木香茎皮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的木脂素:白木香双酯(1),以及18个已知化合物:咖啡酸二十二酯(2)、6-羟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4H-1-苯并吡喃-4-酮(3)、qinanone A(4)、6-羟基-2-(2-苯乙基)色酮(5)、6-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4H-1-苯并吡喃-4-酮(6)、6-羟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基]-4H-1-苯并吡喃-4-酮(7)、6-经基-2-[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8)、6-羟基-2-[(1E)-2-(4-羟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4H-1-苯并吡喃-4-酮(9)、芫花素(10)、5-羟基-2-(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7-甲氧基-4H-1-苯并吡喃-4-酮(11)、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12)、(+)-丁 香脂素(13)、浙贝素(14)、aquilarin A(15)、caruilignan D(16)、(-)-榕醛(17)、pistaciamide(18)、原儿茶酸(19).抗菌结果显示,化合物2~7、10~11和13对Hp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6-羟基-2-(2-苯乙基)色酮(5)和6-羟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基]-4H-1-苯并吡喃-4-酮(7)对Hp抑制作用最强,MIC均为6.25 μmol·L-1.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是白木香茎皮的主要活性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高效液相色谱全波长扫描法同时测定倍生颗粒中5种成分含量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全波长扫描法同时测定倍生颗粒中人参皂苷Rb1、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以下简称二苯乙烯苷)、阿魏酸、大黄酸5种活性成分含量。方法:采用Waters-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全波长扫描(190~400 nm);柱温30 ℃;进样量3 μl。结果:人参皂苷Rb1、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二苯乙烯苷、阿魏酸、大黄酸5种活性成分分别在203、260、320、316、254 nm波长段分离良好,线性范围分别为0.013~0.210 μg( r=0.999 4)、0.027~0.432 μg( r=0.999 9)、0.038~0.600 μg( r=0.999 9)、0.005~0.084 μg( r=0.999 9)、0.003~0.048 μg( r=0.999 2);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稳定性试验的 RSD分别为0.17%~1.73%、0.40%~1.49%、0.21%~1.98%( n=6);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2.71%、92.44%、96.83%、105.71%、102.61%( n=6)。 结论:该检测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为倍生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mmalian rapamycin target protein,AMPK/mTOR)信号通路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Leydig)凋亡的影响。方法:生殖功能损伤大鼠模型按照体质量排序分组法分为模型(DBP)组17只、模型+AMPK抑制剂[DBP+化合物C(compound C,CC)]组17只、模型+AMPK激动剂[DBP+二甲双胍(metformin,MF)]组17只、DBP+AMPK抑制剂+激活剂(DBP+CC+MF)组17只。另取11只大鼠作为空白组。空白组和DBP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DBP+CC组、DBP+MF组分别腹腔注射20 mg/kg CC、200 mg/kg MF,DBP+CC+MF组腹腔注射20 mg/kg CC+200 mg/kg MF,qd,连续4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血清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睾酮水平;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系统分析精子质量;HE染色法观察睾丸生精小管上皮细胞病变情况;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Leydig细胞凋亡情况;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MPK、mTOR、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mRNA和蛋白及p-AMPK、p-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与DBP组的血清FSH水平[(9.07±0.52)U/L]相比,DBP+MF组血清FSH水平[(9.88±0.67)U/L]升高,DBP+CC组[(6.82±0.60)U/L]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与DBP组血清LH、睾酮水平、精子浓度及(a+b)级精子占比[(4.51±0.75)U/L、(3.25±0.11)mg/L、(16.46±3.40)×10 6/mL、(25.43±4.36)%]相比,DBP+MF组血清LH、睾酮水平及精子浓度、(a+b)级精子占比[(3.97±0.70)U/L、(2.96±0.11)mg/L、(13.15±2.63)×10 6/mL、(22.20±4.13)%]降低,DBP+CC组[(6.52±0.71)U/L、(4.48±0.15)mg/L、(25.47±2.18)×10 6/mL、(45.60±4.78)%]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BP组比DBP+MF组 PLH=0.038,其余均 P<0.001)。HE染色显示,空白组睾丸组织结构正常;DBP组和DBP+CC+MF组生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扭曲呈不规则形态,DBP+MF组病变更为严重,核周现大量空泡;DBP+CC组病变较DBP组有所改善。与DBP组Leydig细胞凋亡数、p-AMPK/AMPK蛋白及 Caspase 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142.40±26.78、0.70±0.07、1.85±0.14、0.80±0.09)相比,DBP+MF组Leydig细胞凋亡数、p-AMPK/AMPK及 Caspase 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286.60±30.17、0.95±0.08、2.17±0.18、1.23±0.10)升高,DBP+CC组(88.00±21.34、0.42±0.04、1.35±0.15、0.54±0.06)]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与DBP组p-mTOR/mTOR(0.45±0.06)相比,DBP+MF组(0.23±0.04)降低,DBP+CC组(0.84±0.07)升高(均 P<0.001)。 结论:DBP可致大鼠生殖系统受损,Leydig细胞凋亡率升高,其机制可能与AMPK活化、mTOR抑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南京地区175 767例串联质谱技术新生儿筛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检出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12月至2018年7月南京市出生的175 767例串联质谱新生儿筛查的结果。采用非衍生化串联质谱技术检测干血滤纸片氨基酸、酰基肉碱和琥珀酰丙酮浓度,筛查新生儿氨基酸、有机酸和脂肪酸等三大类遗传代谢病。对于筛查阳性的患儿,通过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因Panel检测致病基因突变。对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75 767例新生儿筛查初筛阳性率为2.1%(3 691/175 767),3 691例初筛阳性中召回3 598例,最终临床诊断遗传代谢病患儿62例,包括氨基酸代谢病35例、有机酸代谢病12例、脂肪酸代谢病15例。本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总发病率为0.035 3%,其中氨基酸代谢病、有机酸代谢病和脂肪酸代谢病的总发病率分别为0.019 9%、0.006 8%和0.008 5%。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分别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0.015 9%、甲基丙二酸血症0.005 1%和原发性肉碱缺乏症0.005 1%。62例临床诊断为遗传代谢病的患儿中,51例(82.2%,包括17例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和34例其他遗传代谢病)进行了基因诊断(另外11例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患儿拒绝进行基因诊断)。17例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患儿均找到2个致病突变,分别来自于父母。34例其他遗传代谢病患儿中29例找到2个致病突变,分别来自于父母;另5例患儿仅找到1个致病突变,其中2例高甲硫氨酸血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本地区发病率较高的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甲基丙二酸血症和原发性肉碱缺乏症。串联质谱筛查出的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筛查指标异常,随访中尚未出现特异性临床症状,需要进行更长期的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职业暴露人群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纳米二氧化钛颗粒(TiO 2-NPs)职业暴露人群血清代谢谱变化,探索TiO 2-NPs健康效应的生物标志物和损伤机制。 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通过典型抽样的方法选取某TiO 2-NPs生产企业职工为研究对象,从企业中选取接触TiO 2-NPs工人64人为暴露组,选取同企业后勤行政人员62人为对照组,使用非抗凝采血管收集血样。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采集非靶向代谢组学数据,筛选生物标志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 结果:通过 P<0.05和变量重要性投影指标( VIP)值>1两个指标筛选出46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甘油酯类、鞘磷脂类、甘油磷脂类、脂肪酰基类等;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确定3-羟基-4,5-二甲基-2(5H)-呋喃酮、4-氨基联苯、庚酰肉碱、十六烷二酸单-L-肉碱酯、伊布利特、LysoPA[18∶1(9Z)/0∶0]、LysoPC(18∶0)、PC(16∶0/16∶0)、PC[16∶0/20∶4(5Z,8Z,11Z,14Z)]、PC[P-18∶1(9Z)/P-18∶1(9Z)]10个候选生物标志物;涉及4条代谢通路的变化,分别为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 结论:TiO 2-NPs职业暴露会对血清代谢谱产生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败血症代谢物群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UHPLC/Q-TOF-MS)技术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败血症组,选择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取患儿入院第1天/体检当天的静脉血标本,采用UHPLC/Q-TOF-MS技术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探讨败血症患儿代谢产物特点。结果:共纳入败血症组20例,对照组10例。败血症组患儿血苯丙氨酸、法尼基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乳糖、4-羟基甲苯丁酰胺、伊洛前列素、顺式8,11,14,17-二十碳四烯酸、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苯乙酰胺、血氧烷B2、二氯二甲基二乙胺共12种代谢产物高于对照组( 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这些代谢物进行可信度分析,得到7种可信度较高的代谢物,分别为4-羟基甲苯丁酰胺、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法尼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苯乙酰胺、苯丙氨酸。 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代谢产物明显异常,4-羟基甲苯丁酰胺、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法尼基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苯乙酰胺、苯丙氨酸7种代谢物水平明显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影响睾丸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的内分泌干扰物及其作用机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睾丸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3β-HSD)是一种类固醇生成酶,催化3β-羟基类固醇转化为3-酮类固醇。目前已克隆了人类的两种不同亚型, HSD3B1和 HSD3B2;其中, HSD3B2位于睾丸中,表达3β-HSD2。 HSD3B2是一种双底物酶,可与辅因子NAD +和3β-类固醇结合。许多内分泌干扰物,包括工业化合物(邻苯二甲酸盐、双酚类、全氟烷基物质和二苯甲酮类)、杀虫剂和杀菌剂(有机氯杀虫剂和有机锡)、食品添加剂(丁基羟基苯甲醚、白藜芦醇、棉酚、黄酮和异黄酮、类姜黄素和查尔酮类)和药物(依托咪酯、甲羟孕酮和酮康唑)可抑制睾丸中3β-HSD的活性,可能干扰雄激素合成。本文总结了3β-HSD的独特睾丸亚型,其基因、化学、亚细胞、位置以及直接抑制睾丸3β-HSD的内分泌干扰物及其抑制模式,期望为临床研究雄激素调控方法及以雄激素为靶点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空气有毒物质在GESTIS物质数据库的职业接触限值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工作场所空气中无职业接触限值(OELs)的有毒物质在德国GESTIS物质数据库的限值现状,为我国制定相应有毒物质的OELs及完善卫生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依据GBZ 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筛选出GBZ/T 300.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部分:总则》中无OELs的空气有毒物质,并通过德国GESTIS物质数据库查询其他国家/地区相应OELs的情况。结果:在GBZ/T 300.1-2017的160个部分共333种(类)空气有毒物质中,筛选出48种(类)化学物质在GBZ 2.1-2019中尚未制定OELs。通过查询德国GESTIS物质数据库,发现在此48种(类)空气有毒物质中,35种(类)空气有毒物质有8小时职业接触限值和短时间职业接触限值,4种(类)空气有毒物质只有8小时职业接触限值而无短时间职业接触限值,9种(类)空气有毒物质未能检索出职业接触限值。此外,我国目前暂未发布三甲基一氯硅烷、三甲苯、异丙苯、氯乙烷、氯丙烷、二溴乙烷和苯乙酮等7种空气有毒物质的标准检测方法。结论:在制/修订GBZ 2.1-2019和GBZ/T 300系列标准过程中,可将德国GESTIS物质数据库最新公开发布的OELs作为一项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紫红獐牙菜酮提取物抑制脊髓损伤后炎性反应及凋亡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紫红獐牙菜酮提取物抑制脊髓损伤后炎性反应及凋亡机制。方法:PC-12细胞购自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采用脂多糖(LPS)处理PC-12细胞建立脊髓损伤细胞模型(LPS组),未经处理细胞为NC组;不同浓度紫红獐牙菜酮提取物处理LPS组细胞;将抗微小核糖核酸(miR)-NC和抗miR-136-5p转染至LPS细胞(标记为抗miR-NC+LPS组、抗miR-136-5p+LPS组);将miR-NC、miR-136-5p转染至60 μg/ml紫红獐牙菜酮提取物处理的LPS组细胞(标记为60 μg/ml紫红獐牙菜酮提取物+miR-NC+LPS组、60 μg/ml紫红獐牙菜酮提取物+miR-136-5p+LPS组)。溴化-3-(4,5-二甲基-2-噻唑)-2,5-二苯基四氮唑(MTT)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剪切的半胱天冬酶-3(cleaved Caspase-3)、磷酸化p65(p-p65)及磷酸化IκBα(p-IκBα)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miR-136-5p表达。两组间比较行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 结果:15 mg/ml紫红獐牙菜酮提取物+LPS组、30 mg/ml紫红獐牙菜酮提取物+LPS组及60 mg/ml紫红獐牙菜酮提取物+LPS组细胞活性显著高于LPS组(0.67±0.06、0.96±0.09、1.05±0.10比0.54±0.05),凋亡率[(16.13±1.25)%、(10.23±0.91)%、(6.89±0.63)%比(19.43±1.61)%]、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0.71±0.06、0.56±0.05、0.43±0.04比0.87±0.07)、IL-1β[(131.02±11.63)、(95.36±9.63)、(72.69±6.94) pg/ml比(169.32±13.52) pg/ml]、IL-6[(203.81±18.51)、(151.87±13.21)、(115.93±10.06) pg/ml比(243.61±22.25) pg/ml]、TNF-α[(1.82±0.04)、(1.43±0.12)、(1.14±0.09) pg/ml比(2.13±0.19) pg/ml]及miR-136-5p(2.21±0.17、1.61±0.14、1.23±0.11比2.67±0.24)表达显著低于L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3.393、288.901、125.546、173.231、131.432、116.412、167.637, P<0.05)。抗miR-136-5p+LPS组细胞活性显著高于抗miR-NC+LPS组(1.02±0.10比0.56±0.03),凋亡率[(6.35±0.59)%比(18.46±1.57)%]、cleaved Caspase-3(0.43±0.04比0.88±0.07)、IL-1β[(65.39±6.11) pg/ml比(170.02±14.15) pg/ml]、IL-6[(98.61±9.24) pg/ml比(241.02±19.47) pg/ml]、TNF-α[(1.01±0.09) pg/ml比(2.18±0.17) pg/ml]及miR-136-5p(0.46±0.04比1.00±0.11)表达显著低于抗miR-NC+L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841、12.504、21.661、16.745、20.366、19.824、18.248, P<0.05)。60 μg/ml紫红獐牙菜酮提取物+miR-136-5p+LPS组细胞p-p65和p-IκBα表达显著高于60 μg/ml紫红獐牙菜酮提取物+LPS组和60 μg/ml紫红獐牙菜酮提取物+miR-NC+LPS组(p-p65分别0.85±0.09比0.40±0.04、0.39±0.08,p-IκBα分别0.73±0.08比0.33±0.03、0.32±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6.301、103.892, P<0.05)。 结论:紫红獐牙菜酮提取物可通过下调miR-136-5p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后炎性反应及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造影诊断小儿球旁细胞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儿女,10岁,因"高血压1年,加重4 d"入院,体检测血压波动于180~190/120~130 mmHg(1 mmHg=0.133 kPa),偶有头痛,无胸闷、气短、心悸,无恶心呕吐、腹痛、尿少等不适。行高血压三项检查示肾素、醛固酮及血浆肾素活性增高;24 h动态血压监测显示:①血压平均值增高;②血压负荷重度异常;③昼夜节律消失。为明确是否为肾血管病变导致高血压的发生,行肾动脉CT血管造影及MR血管造影,结果均显示两侧肾动脉呈双支显影,右侧双支肾动脉较对侧肾动脉纤细。患儿父亲、哥哥及父亲家族中多位亲属均患有高血压,患儿既往体健,个人史无特殊。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入院查体:右上肢血压174/126 mmHg,四肢血压对称,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10 mg半小时后复测右上肢血压为162/109 mmHg,余无明显异常。入院后为排除醛固酮瘤行卧立位醛固酮试验,立位及卧位血浆肾素活性、肾素及醛固酮均增高,且立位高于卧位(表1);余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先后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病变及心脏疾病等原因引起的高血压。为进一步了解肾血管血流动力学情况,行双肾及肾动脉超声,结果为双肾大小正常,右肾实质部可见大小约2.0 cm×1.5 cm不均质低回声实性结节,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周边可见"抱球征"(图1),右肾可见1支副肾动脉,双肾血流动力学未见明显异常。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在患儿血压平稳状态下与患儿家属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使用Siemens Acuson Sequoia超声诊断仪及SonoVue(Bracco公司)造影剂行超声造影检查,机械指数为0.07,经左手浅静脉快速团注六氟化硫微泡0.9 ml,右肾病灶约12 s开始强化,18 s近乎均匀强化呈低增强,27 s开始廓清呈极低增强(图2);相比于周围正常肾组织,病灶强化程度较低,达峰时间较长,时间-强度曲线见图3;病灶边界清晰,大小约1.8 cm×1.5 cm,未见明显包膜效应,右肾实性肿瘤,考虑肾素瘤。右侧主肾动脉宽窄不等(较对侧纤细),起始部宽约0.42 cm,中段宽约0.23 cm,右侧副肾动脉全程纤细,宽约0.25 cm(图4),倾向肌纤维发育不良。为进一步明确患儿右肾肿瘤血流灌注情况对超声造影结果进行补充,行双肾增强CT及增强MR检查,均显示右肾低增强实性肿瘤。双肾肾小球滤过率未见明显异常。患儿血浆肾素活性、肾素及醛固酮升高,进一步行分肾静脉取血,结果示右侧血浆肾素活性明显高于左侧(表2),结合相关影像学检查,考虑右肾占位与此有关,经多学科会诊并向家属交代病情后,家属要求行超声引导下右肾病灶活检及射频消融术,监测术中血压平稳时行超声造影,经左肘部浅静脉快速注射六氟化硫微泡2.0 ml,可见原病灶位置动脉期至静脉期持续无增强,手术效果满意,肾周无明显出血,术前血压144/105 mmHg,术中见血压波动,最高达170/100 mmHg,术后血压138/91 mmHg。术后病理提示(右肾占位穿刺)符合球旁细胞瘤(图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17(灶+)、CD34(+)、CgA(-)、CKpan(-)、Desmin(-)、Ki-67(1%+)、PAX-8(-)、S-100(散+)、SMA(-)、Syn(+)、Vimentin(+)、β-catenin(部分+)。术后第4 d,未用降压药情况下血压为122/90 mmH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