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固醇血症1例患者血小板及肠道菌群改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植物固醇血症(STSL)作为一种罕见病,其临床表现异质性大,极易漏诊、误诊。STSL经常被误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Evans综合征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的血小板减少,并接受类固醇或脾切除术等错误的治疗方案,导致未经及时有效的救治从而引起致命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报道1例伴ABCG8基因突变的STSL,43岁女性患者,主诉阴道异常出血,外院血常规显示血小板减少(9×10 9/L),大血小板比例为71.9%,给予激素、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后,疗效欠佳。给予血小板促生成素治疗1周后,血小板升至正常,但巨大血小板比例仍高。同时患者自诉头晕、头痛,头颅磁共振增强成像提示为急性脑梗死可能。本例患者眼睑部可见黄色瘤,自幼鼻出血、皮肤黏膜易瘀斑、自月经来潮后月经量多,血脂分析及基因结果诊断明确。给予患者依折麦布为主的降脂方案,明显改善了患者血小板高反应性和肠道菌群稳态,目前病情稳定。提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涂片巨大血小板比例明显增高、伴口形红细胞增多,应结合病史及血脂检查,以明确病因,及时有效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类固醇生成因子-1基因突变及其相关临床表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类固醇生成因子(SF-1,NR5A1)是在性腺及肾上腺发育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NR5A1基因突变是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常见病因之一,目前临床报道的病例多为杂合突变。该基因突变患者临床表型复杂,早期报道的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46,XY性腺发育不良,近年发现该基因突变与男性无精症或女性的卵巢早衰有关,多数患者无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目前认为患者临床表型异质性,可能与不同基因突变对转录活性的功能影响、下游靶基因(如SOX9等)基因剂量效应以及寡基因突变等的遗传背景等相关。通过对NR5A1突变的基因型和相关表型开展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性腺发育的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股骨头不同区域骨微血管内皮细胞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表达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人股骨头内不同区域骨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基因表达水平及活化差异。方法:选用于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切除的人新鲜股骨头组织标本,分别对人股骨头松质骨区与软骨下骨区的BMECs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培养,用一系列低浓度梯度氢化可的松(0、0.03、0.06、0.10 mg/ml)分别对两个区域BMECs进行干预,观察股骨头不同区域的BMECs的细胞表型与功能状态,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观察血管生成能力。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比较不同部位BMECs内11β-HSD1、11β-HSD2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11β-HSD1、11β-HSD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着氢化可的松浓度升高,股骨头松质骨区和软骨下骨区BMECs 11β-HSD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软骨下骨区BMECs 11β-HSD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松质骨区(均 P<0.05)。11β-HSD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在股骨头松质骨区BMECs表现为先缓慢减少,然后在0.10 mg/ml时略微增加,而在软骨下骨区表现与之相反,软骨下骨区11β-HSD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略高于松质骨区(均 P<0.05),但在0.10 mg/ml时两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3±0.018比0.126±0.021、0.577±0.231比0.609±0.174, t=1.380、0.409,均 P>0.05)。0.06 mg/ml氢化可的松处理后不同时间,股骨头不同区域BMECs划痕闭合率、管腔数、出芽数和小管分支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人股骨头不同区域BMECs 11β-HSD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松质骨区BMECs 11β-HSD1高度表达而11β-HSD2却低表达,软骨下骨区则表现相反,这有助于解释激素性骨坏死的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6例46,XY性发育异常患者的分子诊断和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46,XY性发育异常(DSD)患者的分子诊断方法和临床特点,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基于多重PCR的AA芯片法和探针捕获法两种靶向二代测序技术,对2009年7月至2021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诊治的206例46,XY DSD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并对分子诊断明确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06例患者中,同时有小阴茎、尿道下裂、隐睾三种表型的患者诊断率最高,可达75.28%。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外生殖器男性化不全表现,其中小阴茎伴有尿道下裂最为常见(87.25%)。81例(39.32%)患者检测为单一基因突变,104例(50.49%)患者存在多个基因突变,21例(10.19%)患者未检测到基因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ACMG)指南统计致病和可疑致病比例,发现明确分子诊断的有107例,诊断率为51.94%,包括类固醇5α-还原酶2(SRD5A2)突变40例(37.38%),雄激素受体(AR)突变36例(33.64%),类固醇生成因子1(NR5A1)突变18例(16.82%),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3(HSD17B3)突变6例(5.61%),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CYP17A1)、Wilms肿瘤相关基因1(WT1)、GATA结合蛋白4(GATA4)突变各2例(1.87%),黄体生成素受体(LHCGR)突变1例(0.93%)。在81例青春期后患者中,29例有乳房发育,其中25例(86.21%)为AR突变。结论:46,XY DSD患者的临床表型和分子病因复杂。靶向二代测序具有高通量、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尤其对遗传异质性较强的46,XY DSD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氟康唑治疗库欣综合征的临床运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前我国用于治疗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 CS)的药物很少,无日常可用的抑制肾上腺类固醇生成的药物,酮康唑由于肝毒性退市无法获得,氟康唑是否为临床上可行的皮质醇生成抑制剂?本文对氟康唑用于各类内源性CS的个案疗效、作用机制的基础实验和不良反应报告等研究进行综述,并重点与酮康唑进行比较,为氟康唑应用于CS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虽然氟康唑降低皮质醇效果不如酮康唑,但它通过抑制11β-羟化酶和17α-羟化酶,对类固醇生成有抑制作用,可用于CS患者的短期治疗,它不良反应小、经济和普及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病例报道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报道1例以高雄激素血症为临床表现,术后病理证实为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的病例。患者为绝经后女性,临床表现为"胡须生长、头发稀疏、皮疹、阴蒂增大"。生化提示血睾酮、硫酸脱氢表雄酮、雌二醇升高,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降低。影像学见左侧肾上腺低密度小结节及左侧附件区实质占位。完善ACTH兴奋试验、hCG兴奋试验、双侧肾上腺及卵巢静脉采血后,考虑过多的雄激素来源于卵巢。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后,睾酮水平下降至正常范围。后行腹腔镜双附件切除术,病理提示左附件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本例报道旨在提高对具有高雄激素临床表现的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生儿期起病的先天性类脂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报道 1例新生儿期起病、StAR基因变异导致的经典型先天性类脂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儿以肤色深、纳差为主要临床表现,合并高钾血症和低钠血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 000 pg/ml,17-羟孕酮0.53 ng/ml,予氢化可的松、9α氟氢可的松及口服氯化钠等治疗,好转出院。高通量全外显子测序显示类固醇生成急性调控蛋白基因StAR存在c.719delC和c.709A>C复合杂合变异,家系验证变异分别来自于患儿父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妊娠期雄激素生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雄激素是一种作用广泛的类固醇激素。对女性而言,雄激素不仅是雌激素合成的前体,还可通过基因组和非基因组效应参与多种代谢调节。妊娠期雄激素水平在母体血液循环中逐渐升高,可能参与调节妊娠和分娩的关键环节。雄激素可调节胎盘的血管生成,影响子宫内膜的增殖、蜕膜化及胎盘物质运输功能。在子宫颈成熟过程中,适宜水平的雄激素是至关重要的。雄激素还可调节子宫平滑肌细胞表型变化,同时影响细胞膜上调节钙瞬变的重要分子进而介导子宫平滑肌松弛。进一步研究妊娠期雄激素对胎盘、子宫颈、子宫平滑肌的潜在作用将有利于更好地管理胎儿生长受限、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具有分形亲水微通道的自泵油水凝胶促进烧伤创面愈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过度瘢痕化和纤维化是烧伤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长时间暴露于高水平的糖皮质激素会对皮肤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皮肤变薄和创面愈合受阻。悉尼大学康科德医院ANZAC研究所的Kevin H?Y Tsai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kin 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1 enzyme expression regulates burn wound healing and can be targeted to modify scar characteristics》的文章,该研究检测了烧伤患者和小鼠皮肤中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的表达,并使用小鼠11β?HSD1 基因敲除模型来验证11β?HSD1介导糖皮质激素代谢对烧伤创面愈合、瘢痕形成以及瘢痕弹性和质量的影响,同时开发了含有治疗剂(包括活性和非活性糖皮质激素)的缓释支架,并在烧伤小鼠中进行了临床前测试。结果表明,烧伤后患者和小鼠皮肤中的11β?HSD1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11β?HSD1 基因敲除小鼠的创面愈合速度比野生型小鼠快,但愈合创面明显表现出更多的胶原沉积,以及更高的韧度和硬度,即过度瘢痕化的特征。应用缓释泼尼松(一种无活性的糖皮质激素)会减缓烧伤小鼠创面初始愈合速度,但通过改善炎症,减少肌Fb生成、胶原蛋白生成和降低瘢痕硬度,可显著减少烧伤后瘢痕形成。该研究证明了皮肤11β?HSD1是烧伤后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的关键调节因子。应用一种能够被皮肤局部11β?HSD1激活的非活性糖皮质激素,虽然减缓了创面初期愈合速度,但显著改善了烧伤后的瘢痕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先天性类脂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33例临床特点及StAR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类固醇生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基因变异所致的先天性类脂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LAH)患儿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至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诊断及随访的33例CLAH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及随访情况(截至2021年12月)。结果:33例CLAH患儿中17例染色体核型为46,XX,16例为46,XY;31例社会性别为女性,2例为男性。33例CLAH确诊年龄为9.0(3.0,34.5)月龄,其中包含30例经典型和3例非经典型,30例经典型CLAH均于新生儿或婴儿期起病,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28例,93%)、呕吐和(或)腹泻(19例,63%)、体重不增(8例,27%)等,患儿均表现为女性外生殖器。实验室检查提示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均升高[21例患儿(70%)>275 pmol/L]、皮质醇降低[47(31,126)nmol/L]、低血钠[(126±13)mmol/L]、高血钾[(5.7±1.1)mmol/L]、17α-羟孕酮水平均正常。3例非经典型CLAH患儿同样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表现,其中2例(1例46,XY和1例46,XX)于1岁后起病且外生殖器分别为男性和女性,另外1例(46,XY)于2月龄起病,外生殖器为男性伴小阴茎和尿道下裂。17例46,XX女性患儿中,≥10岁的4例均有自发性青春期发育。共发现25种StAR基因变异,常见的变异为p.Q258*(27%,18/66)、p.K236Tfs*47(12%,8/66)和p.Q77*(9%,6/66),发现6种未报道的新变异(c.358T>G、c.713_714del、c.125del、c.745-1G>A、c.179-2A>C和外显子1缺失)。结论:经典型CLAH主要表现为婴儿早期出现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且外生殖器为女性外观。p.Q258*、p.K236Tfs*47和p.Q77*是CLAH患者常见的致病性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