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病防治管理新趋势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病防治纳入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 倡导提供以人为本的整合性慢性病防治服务,并推进国家数字健康战略。我国将慢性病防治纳入国家战略,出台多项国家专项政策,家庭医生签约、“医防融合”等服务模式和策略,促进以“健康”为中心的慢性病综合管理。“医防融合”不仅仅体现在机构设置、管理流程、团队服务上,更体现在服务理念和能力上。每个临床医生都要有预防为主的理念,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实施。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过程中,要全面支持符合患者需求的整合性健康管理流程以及医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供方视角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执行优化路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分析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认知和服务意愿,探讨在供方视角下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执行障碍及可行性策略。方法:2020年7—10月,采用问卷调查法与关键人物访谈法对山东省3个地市中各县、市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的850名家庭医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家庭医生提供签约服务的意愿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与关键人物访谈法相结合,探讨家庭医生视角下签约服务的执行障碍因素及服务优化策略。结果:获得有效问卷791份,其中688人(87.0%)表示认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679人(85.8%)表示愿意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婚姻状况、服务政策认可度、服务运行效果满意度、服务发展前景乐观度、居民患病首选度是影响家庭医生服务意愿的因素。结论:应通过丰富政策配套措施、创新应用"互联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绩效考核工作及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等策略有效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意愿,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高效有序执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蹲伏步态多学科团队治疗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多学科团队联合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蹲伏步态的初步经验。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诊治的29例存在蹲伏步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龄14.3岁(12~16.5岁)。患儿均行三维步态分析,由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及步态研究员共同分析步态检查报告,并商定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前予康复宣教及康复训练3~4周(其中家庭康复1~3周),包括体位摆放、体位转移、轮椅训练、肌力训练等。采取单次多平面手术,包括髋关节重建术、髌韧带推进术、股骨远端短缩伸展截骨术等,如患儿存在扁平外翻足则行Mosca术。术后2周开始院内康复训练,时间8周;予居家康复训练+线上指导10个月。术后每3个月门诊复查,12个月以后行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9例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患儿均完成多学科团队治疗方案,医院康复训练及康复指导时间0.5~2周,家庭康复训练2~3周,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经互联网完成;均行单次多平面手术,其中髌韧带推进术29例,股骨远端短缩伸展术20例,内收肌切断术10例,股直肌延长术1例,髂腰肌松解术15例,Dega骨盆截骨+股骨近端内翻去旋转截骨术3例,腘绳肌延长术14例,距舟关节复位+距下关节融合术5例,Mosca手术13例。术后复查三维步态分析时间平均为术后13.5个月(12~15个月)。结果显示,患儿术后髋关节在支撑相中末期最大伸展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12.29°,术后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屈曲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26.84°,术后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背屈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7.05°。康复评定发现,患儿髋外展、伸髋、伸膝及踝跖屈肌群的肌力均明显提升,平衡稳定性较术前增强,但步行过程中躯干横向位移问题未能改善。结论:本研究已经验证了多学科团队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僵直状态,提升各关节运动肌群的肌力,明显改善异常的步态外观。儿童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骨科和康复科联合治疗模式短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模式在社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面对传播性极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助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模式开展社区疫情联防联控。以人为中心,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社区资源,开展健康教育、舆论引导以及咨询工作,对重点人群进行追踪管理,对慢性病及高龄人群进行持续健康管理,探索形成基于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模式的社区疫情联防联控模式。本文主要对该模式进行介绍,并分析其优势和尚存在的问题,为社区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与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疫情常态化时代社区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挑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了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模式,同时也将全科医生的工作重心从慢性病管理、家庭访视、健康教育等转向传染病预检分诊、转送疑似传染患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属地化联防联控。随着全面复产、复工、复学,我们进入了疫情常态化的时代,这使得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又面临着全科医生自我提升、有效应用"互联网+"辅助诊疗、顺应规范化培训大纲变化的新的三大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瓶颈及突破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4/6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我国远程医疗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数据不能互联互通,平台重复建设、使用率不高,收费及医保报销机制不健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法律关系不清晰、法律不健全,服务范围较窄、无法满足需要等问题.结合相关文献及工作实践,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快远程医疗与先进网络通信的结合,以"互联网+"医疗为抓手,助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促进远程医疗与分级诊疗、养老、家庭康复结合,服务向慢病管理、护理、家庭医生签约等方面延伸,拓宽远程医疗服务范围和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我国分级诊疗政策背景下社区慢病管理实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对国内分级诊疗政策背景下社区慢病管理实践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并探索一种综合社区慢病管理模式,以期为社区慢病管理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政府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官方网站公开的分级诊疗相关政策文件,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我国社区慢病管理实践,检索时间为 2009 年 1 月—2023 年 4 月.结果 国家陆续颁布和完善相关文件,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陆续进行了慢病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多种管理模式,均具有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特点.目前主要的慢病管理模式有医联体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互联网+"模式和基于全科医生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结论 分级诊疗背景下,我国社区慢病管理模式多样,全国各地应依托现有医疗平台与机构体系,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慢病管理模式,积极落实和完善社区慢病管理实践,以提升全国慢病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我国优质护理资源下沉政策文本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探讨我国优质护理资源下沉政策的特点,为开展优质护理资源下沉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6年—2022年发布的 32 份优质护理资源下沉政策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政策文本的数量和比例.结果 供给型政策工具较多,占 84.4%(27/32),包括优质护理人力资源的特征、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型政策工具最少,占 61.5%(20/32),包括提高基层护理服务能力、开展延续性护理和丰富老年护理模式.环境型政策工具占 81.3%(26/32),包括医联体建设、对口支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和"互联网+护理".结论 优质护理资源下沉政策文本以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而需求型政策工具不足.建议探索优质护理资源的要素及其特征,了解基层对优质护理资源下沉的需求,促进临床实践落实优质护理资源下沉政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21世纪家庭医学面临的挑战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7年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 )亚太区域年会已圆满结束,但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反思还远未停止.本次大会的主题为"21世纪家庭医学面临的挑战",涵盖了家庭医生在初级保健和职业医学实践一体化中的作用,促进健康卫生权益的决定因素,远程医疗技术,老年护理、评估及健康检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等主要内容.令人激动的是,本次年会特设了"中文论坛",我国的全科医学专家学者们围绕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疗临床适宜技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互联网+等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情况和实践经验,与亚太区域国家的全科医学同道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健康小屋”平台改善老年失眠病人失眠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应用“健康小屋”平台改善老年失眠病人失眠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在全科门诊就诊的120例老年失眠病人,按照是否签约家庭医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门诊常规管理方法,试验组采用基于“健康小屋”平台的管理模式,干预前、干预10周、干预结束后1个月及干预结束后3个月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问卷对两组病人进行测评.[结果]干预10周、干预结束后1个月及干预结束后3个月,试验组病人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应用“健康小屋”平台可改善老年失眠病人的失眠症状和生活质量,提高老年病人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