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生命周期方法的发展、应用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hybrid life cycle assessment,HLCA)是过程生命周期评价(process-based LCA,PLCA)和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economic input-output LCA,EIO-LCA)相结合的产物.该方法扩展了系统边界,补充了废弃和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从而解决了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而造成的局限性.本文介绍了不同HLCA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案例.首先,分层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tiered hybrid LCA,TH LCA)易于使用和掌握,其结果覆盖范围广,但容易出现重复计算;其次,基于投入产出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I-O based hybrid LCA,IOH LCA)通过清单对投入产出表进行改进,完善了系统的边界,但由于投入产出表是基于部门层面的计算,缺少针对同一部门中不同产品的差异性评价;再次,路径交换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path exchange hybrid,PXC)通过过程数据对部分路径进行替换,减少了重复计算,但常因计算过程复杂而不易进行操作;最后,集成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integrated hybrid LCA,IH LCA)包含四部分矩阵和九部分矩阵集成混合两种形式.四部分矩阵最早提出集成混合生命周期方法,将投入产出表和过程数据集成在一个矩阵中,虽计算难度增加但结果更为精确,九部分矩阵在四部分矩阵的基础上增加了全区域产业链数据库,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情景下分析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通过对TH LCA、IOH LCA、PXC、IH LCA四种生命周期评价进行总结和分析,为未来HLCA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认知数字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得益于认知神经科学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数字疗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认知障碍疾病的预防、诊断、干预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技术,亟需临床、科研、监管部门及产业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对认知数字疗法的应用形成推荐意见。本专家共识系统回顾和评价了国内外认知数字疗法的相关研究和应用现状,综合各领域专家意见,提出了8条认知数字疗法临床应用推荐及多项针对监管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认知数字疗法的良性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家庭养老床位政策的府际差异与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家庭养老床位作为链接基层医疗服务资源与养老服务的中介,可有效解决社区、机构养老照护资源失配、错配与家庭照护负担过重的问题,对该政策进行量化分析,对完善家庭养老床位政策内容,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我国省会及试点成效较好城市出台的共26份家庭养老床位政策文本,运用文本挖掘和PMC指数模型,构建量化指标评价已有政策,并以上海、杭州、长春、苏州作为典型案例,梳理政策特征差异.结果:政策总体评价为合格等级,质量提升潜力较大;主要呈现学习-试验型、回应-赋能型、模仿-指令型三类政策模式;政策PMC指数在空间维度上存在差异,政策一致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阶梯状,东、中、西、东北地区政策在不同层面各具优势.结论:我国家庭养老床位政策应根据各地区政策模式进行针对性改良,强化基层医养结合制度建设,通过科技赋能优化照护资源整合与配置,并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培育照护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校跨学科实体机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分析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探讨合理有效的高校跨学科实体机构运行与管理机制。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国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成熟的跨学科实体研究机构的运行与管理机制,为国内高校跨学科研究机构的良好运行及科学管理提出参考性意见与建议。结果:国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实体机构多具有人才组织形式灵活、科研平台共享机制充分以及与产业界密切合作的特点,有效促进了跨学科知识的产生、传播及转化的全过程与良性循环,驱动跨学科实体机构的高效运转。同时,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与评估体系为管理体制提供了有力支撑。结论:国内高校跨学科实体机构应采取矩阵式、灵活的人才团队组建方式,真正实现多元化背景的人才流动,提升交叉学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建立实质性资源共享机制,促进跨学科研究共同体的建立;探索"外延式"知识转移机制,促进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在充分考虑交叉学科研究关键因素的前提下形成科学明确的机构管理办法与评价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医疗旅游政策评价与优化路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医疗旅游是近十几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高消费性的新兴产业之一,但我国医疗旅游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政策具有导向和控制作用.为此,对我国医疗旅游政策进行量化评价,辨别政策设计的优劣之处并提供优化路径,对加快我国健康产业发展、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并拉动内需具有重大意义.方法:运用ROSTCM6软件对22项政策进行文本挖掘,参考已有的政策评价指标建立医疗旅游政策评价体系,包括9个一级变量和46个二级变量,通过构建多投出产出表计算PMC指数得分并绘制PMC曲面图.结果:医疗旅游政策PMC指数平均值为6.21,评价等级为良好,对医疗旅游发展起到了相对积极的作用,但仍需要改进.结论:目前医疗旅游政策尚缺少顶层设计,专项政策较少;未充分发挥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作用;缺少医疗机构和中介机构等政策客体;激励约束措施多样化尚待完善等问题.建议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合理制定长期、中期及短期目标,优化政策工具使用结构,丰富激励约束方式,以健康中国为导向丰富政策内容和政策领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北京市属医院科技创新指数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一套北京市属医院科技创新指数评价体系,为开展科技创新能力系统评价奠定基础。方法:综合运用文献查询、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北京市属医院科技创新指数评价体系指标及权重。结果:北京市属医院科技创新指数评价体系包含创新资源指数、人才发展指数、学术贡献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和产业支撑指数共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及17个三级指标。结论:北京市属医院科技创新指数评价体系注重人才发展和高质量产出,创新引入发展活力指数和产业支撑指数,是对医院科技创新能力进行"集团化"横向量化评价的有益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健康管理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健康管理学科是我国新兴的综合性医学学科、新兴健康产业和医学创新体系之一。护理人员作为健康管理机构中的主力军,在健康体检与管理各流程与环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随着健康服务模式转变、服务的内涵和范围不断延伸和扩大,其工作范畴、性质、责任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临床护士。本文综述健康管理护理的发展背景,阐明健康管理专科护士角色与职责定位,比较国内外健康管理专科护士培训流程与考核评价认证现状,分析其为我国健康管理专科护士培养带来的启示,以期明确健康管理专科护士在健康管理全流程扮演的角色与职责定位,统一培训方式、时长、内容,形成一套考核评价与认证标准,提高健康管理专科护士培养的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学检验实验室开展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的问题与管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临床试验是评价体外诊断试剂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是产品注册审评审批的关键依据。为加强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的管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相关部门从监管层面制定了系列法规,并要求申办方及临床试验机构建立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体系。医学检验实验室是医疗机构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的主要承接部门与实施者,近年随着体外诊断产业的迅速发展,医学检验实验室开展的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项目与日增多;但目前较少有从研究者角度对于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开展方面的探讨。所以,本文阐释了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的特点,分析了目前医学检验实验室开展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并介绍本实验室在管理方面的经验;为暂未开展或已开展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的医学检验实验室提供参考,以提高临床试验的开展质量与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国内外智慧医养平台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比较国内外智慧医养平台的研究现状,从宏观层面为我国健康养老产业的智慧化转型提供参考。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为来源,分析2010—2020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利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VOSviewer、CiteSpace软件对智慧医养平台的研究情况和研究热点进行定量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并对纳入文献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6篇英文文献,78篇中文文献。国内外年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研究领域涉及多个学科。国外智慧医养平台相关研究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关键词为"assistive technology" "elderly" "smart home" "e-health" "telecare" "rehabilitation" ;国内出现次数排序前5名的关键词分别为"智慧养老" "物联网" "智能家居" "互联网+" "医养结合" 。国外研究在平台技术准备、功能、隐私和数据保护、效果评价4个方面更加深入和多样。结论:智慧医养平台及其相关技术的学术研究发展稳健且多样。但相较于国外,国内在内容和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在符合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和学习国外优秀技术和理念,促进智慧医养平台的进一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及防治建议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专家共识编写组通过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控成效、大气细颗粒物(PM 2.5)的急性健康效应及大气污染防治的健康收益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主要发现如下:近年来我国大气PM 2.5污染总体防控成效显著,2020年我国大气PM 2.5年平均浓度较2013年降低明显,但当前我国大气PM 2.5污染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短期暴露于大气PM 2.5显著增加我国居民死亡风险,特别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同时还会显著增加上述两类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持续性PM 2.5重污染天气大幅增加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且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越长、PM 2.5浓度越高,健康影响更为严重;大气PM 2.5化学组分与健康危害程度存在关联,其中含碳组分、部分无机盐及重金属元素与PM 2.5的健康危害密切相关;大气PM 2.5短期暴露可引起反映人群早期健康损害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相关生物效应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继而造成人体各系统的损害;儿童、老年人和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PM 2.5暴露的健康损害高于一般人群,是大气PM 2.5污染暴露的脆弱人群;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人群健康,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执行的大气污染防控行动均可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由此引起的健康损失,同时个体防护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大气PM 2.5短期暴露的健康损害。鉴于当前我国大气PM 2.5污染状况,基于现有急性健康风险的科学研究,提出三方面建议。(1)大气PM 2.5污染防治政策建议:持续加强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和高效发展;继续推动工业产业升级;着力控制交通领域污染;不断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现代化体系;逐步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探索纳入保护健康效应评价在内的大气污染防控政策后评价。(2)大气PM 2.5污染防治公众健康防护建议: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相关信息发布;加强大气污染健康危害科普宣传;明确大气污染健康防护指导建议;加强易受大气污染危害脆弱人群的健康防护。(3)大气污染人群健康风险研究建议:加强基于精细暴露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与监测系统研究;系统开展大气污染物与健康效应的全谱识别及关联研究;开展大气污染健康影响的关键毒性组分和早期生物标志物清单研究;开展大气污染物关键毒性组分的毒性机制探究;开展大气污染物复合暴露的人群健康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开展碳中和与美丽中国战略下减污降碳的健康与经济综合效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