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级肥胖孕妇低体重增长或体重下降的安全性: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建议肥胖孕妇足月分娩的孕期增重范围为5~9 kg。但有研究指出此标准可能会增加肥胖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和产后体重滞留过多的风险,且缺少对不同肥胖程度孕妇的推荐。2024年,《柳叶刀》发表了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该研究分析评估了肥胖孕妇孕期增重低于IOM建议或体重下降的安全性,以及是否需要针对不同程度肥胖孕妇制定相应标准 [ 1]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肥胖孕妇孕期增重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肥胖孕妇孕期增重情况及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的肥胖(孕前体重指数≥30 kg/m 2)、单胎妊娠孕妇513例。根据孕期增重分为增重不足组(增重<5 kg, n=83)、增重适宜组(增重5~9 kg, n=154)和增重过多组(增重>9 kg, n=276)。采用 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3组肥胖人群的孕期增重特点、妊娠结局、新生儿结局以及产程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增重对与肥胖相关的主要妊娠期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1)238例早孕期增重>2.0 kg的人群中75.6%(180/238)发展为增重过多,275例早孕期增重≤2.0 kg的孕妇中,只有34.9%(96/275)发展为增重过多。(2)产后体重指数滞留(产后6周体重指数-孕前体重指数)在增重过多组高于增重适宜组[0.8 kg/m 2(0.0~2.2 kg/m 2)与-0.7 kg/m 2(-1.6~0.0 kg/m 2)],增重适宜组高于增重不足组[-2.5 kg/m 2(-3.2~-1.5 kg/m 2)]( P值均<0.05)。(3)初次剖宫产率在增重不足组为29.9%(20/67),在增重适宜组为32.6%(42/129),均低于增重过多组[43.3%(104/240)]( χ2值分别为3.955和4.047, P值均<0.05);3组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等其他主要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早孕期增重和中孕期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前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无关( aOR=1.038,95% CI:0.986~1.094, P=0.157; aOR=1.055,95% CI:1.000~1.113, P=0.051)。GDM孕妇诊断后接受了严格的营养管理,中、晚孕期增重及孕期总增重[3.0 kg(1.3~4.0 kg)、4.0 kg(2.0~6.0 kg)和9.0 kg(5.0~12.0 kg)]均低于非GDM孕妇[分别为3.0 kg(2.0~5.0 kg)、6.0 kg(4.0~8.0 kg)和10.7 kg(7.5~15.0 kg), Z值分别为-2.938、-6.352和-4.104, P值均<0.01]。 结论:早孕期是控制肥胖人群孕期增重的关键时机,控制孕期增重在适宜范围能够降低产后6周的体重滞留,但对于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于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意义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线上互联网平台的营养宣教对孕妇产后体质量滞留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应用线上互联网工具进行营养宣教对孕妇产后体质量的恢复效果。方法:选取温州市健康妇幼指导中心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进行产后康复咨询的健康产妇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产妇进行线下营养宣教,研究组产妇进行基于线上互联网平台的营养宣教。比较产妇产后不同时间体质量滞留、体格指标(腰围、臀围)和皮脂厚度(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和腹部皮褶厚度)变化情况,评价产妇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结果:产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研究组体质量滞留数值[(5.82±1.17)kg、(5.51±1.12)kg、(4.63±0.92)kg、(3.25±0.86)k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54±1.44)kg、(6.29±1.39)kg、(5.82±1.26)kg、(4.77±0.98)kg]( t=3.45、4.68、6.21、9.12,均 P < 0.001);产后6个月、12个月,研究组产妇腰围减少值、臀围减少值、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减少值、肩胛下皮褶厚度减少值和腹部皮褶厚度减少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t=5.73~14.23,均 P < 0.001);产后12个月,研究组产妇人际关系、营养、健康责任、体育运动、压力管理和精神健康等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评分[(11.83±1.16)分、(15.13±1.82)分、(21.63±2.49)分、(12.07±1.18)分、(8.59±0.96)分和(12.36±1.41)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71±1.29)分、(18.25±2.04)分、(30.45±4.17)分、(14.83±1.52)分、(9.42±1.03)分和(14.66±1.53)分]( t=4.45、7.76、9.48、6.73、4.45、5.92,均 P < 0.001)。 结论:基于线上互联网平台的营养宣教可有效减少产妇产后体质量滞留,改善形体相关体格指标,降低皮脂厚度,提高产后健康生活方式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者再次妊娠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有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史者再次妊娠时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续2次分娩,且前次妊娠合并GDM的孕妇。收集研究对象2次妊娠的一般资料,以及早孕期空腹血糖、孕24~28周的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等临床资料。分析有GDM史者再次妊娠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SNK- q法或LSD- t法、卡方检验等分析数据。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危因素,多因素logistics逐步回归拟合模型。采用coldiag2命令进行变量共线性分析。 结果:(1)共455例符合条件,纳入研究。按再次妊娠时早孕期空腹血糖和75 g OGTT的结果分为OGTT正常组240例、GDM组189例和孕前糖尿病(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GDM)组26例。有GDM史者再次妊娠时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为47.2%(215/455)。(2)有GDM史者再次妊娠时孕前体重、剖宫产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前次妊娠[(55.6±8.5)与(53.3±7.9)kg, t=-4.059;47.9%(218/455)与33.0%(150/455), χ2=20.481;(3 177±463)与(3 114±460)g, t=-2.044];孕期增重和分娩孕周小于前次妊娠[(11.2±4.2)与(12.5±4.4)kg, t=4.435;(38.6±1.3)与(38.8±1.3)周, t=2.288; P值均<0.05]。(3)再次妊娠时,PGDM组孕妇OGTT服糖后2 h血糖大于前次妊娠[(11.4±1.1)与(9.9±1.7)mmol/L, t=-3.299, P=0.002]。(4)PGDM组孕妇再次妊娠的早孕期空腹血糖明显高于GDM组,GDM组又高于OGTT正常组[4.6 mmol/L(4.2~7.6 mmol/L)、4.3 mmol/L(4.0~4.6 mmol/L)与4.1 mmol/L(3.8~4.4 mmol/L), χ2=34.498, P<0.001]。PGDM组孕妇产后体重滞留小于OGTT正常组,OGTT正常组又小于GDM组[(1.2±3.9)、(1.6±3.9)与(2.6±4.9)kg, F=3.086, 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体重滞留、前次妊娠75 g OGTT服糖后1 h和2 h血糖是有GDM史者再次妊娠发生糖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后体重滞留: OR=1.054,95% CI:1.005~1.106;服糖后1 h血糖: OR=1.284,95% CI:1.087~1.516;2 h血糖: OR=1.272,95% CI:1.071~1.511)。 结论:有GDM史者再次妊娠时,糖代谢异常可能与前次妊娠OGTT服糖后血糖和产后体重滞留等因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市孕妇孕期增重影响因素对母婴健康的不良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北京市孕妇孕期增重状况、影响因素及不良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儿保中心建档的婴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收集产妇的基本信息。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对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及孕期增重对母婴健康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孕期增重不足及过多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 732对产妇及其婴儿。产妇平均孕期增重为13.0 kg,孕期增重不足的比例为31.8%,增重过多的比例为24.1%。低龄,孕前BMI超重和肥胖,初产,学历较低是孕期增重过多的危险因素;孕前超重和肥胖的产妇其孕期增重过多的风险是孕前体重正常产妇的2.40倍( OR=2.40,95% CI=1.91~3.03, P<0.001)和2.90倍( OR=2.90,95% CI=1.59~5.27, P<0.001)。此外,研究发现孕期增重过多显著增加巨大儿的发病风险,并显著增加了产妇剖宫产,妊娠高血压和产后体重滞留的风险。 结论:影响孕期增重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孕前BMI、初产妇、教育程度等。考虑到孕期增重不良对母婴健康带来的严重不良影响,未来的孕期保健工作中应加强这些高危人群孕妇的孕期体重管理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妇女产后1年体重滞留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分析妇女产后1年体重滞留的影响因素,构建并评估产后1年体重滞留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于2010年9月-2011年2月在广州市越秀区和白云区妇幼保健院招募468名孕晚期孕妇,追踪至产后1年,采用 自制问卷收集孕妇的基本人口学信息,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调查孕晚期膳食摄入,测量妇女分娩前及产后1年体重.根据产后1年滞留体重是否>0 kg,将研究对象分为产后1年体重滞留组和体重恢复组,运用Logistic回归筛选产后1年体重滞留的影响因素.应用R 4.2.3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准确度及临床适用性.结果 模型训练集329名研究对象产后1年体重滞留率为68.09%,滞留体重的四分位数水平为5.0(3.0,10.0)kg.经Logistic回归分析,以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产次、孕次、产后0~6月喂养方式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区分度(AUC训练=0.778,AUC验证=0.767)和准确度(Hosmer-Lemeshow检验:P训练=0.946,P验证=0.891)较好.结论 基于妇女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产次、孕次、产后0~6月喂养方式构建的产后1年体重滞留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准确度和临床适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妊娠期BMI轨迹、产后体重滞留与产后1年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了解妊娠期BMI轨迹及产后体重滞留(PPWR)与产后1 年代谢综合征(MetS)及其各诊断标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 2019 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分娩的720 例产妇进行产后1 年随访,内容为问卷、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不同轨迹亚组及产后体重滞留分组与MetS诊断指标异常数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轨迹亚组及产后体重滞留分组与MetS的相关性.结果:MetS患病率随体重轨迹组从低到高呈逐渐递增.与对照组相比,妊娠期BMI轨迹3 的MetS患病风险OR(95%CI)值为6.15(2.81~13.44),PPWR较孕前≥1.85 个BMI单位的妇女组患病风险值为 3.63(1.10~11.96).结论:妊娠期BMI轨迹组增高,MetS患病风险越大;产后较产前体重增加超过1.85 个BMI单位的妇女患MetS风险增加了2.63 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孕期增重与产后1年内体重滞留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孕期增重对妇女产后1年内体重滞留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在某妇幼保健机构参加体检的产妇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四分位数法对孕期增重进行分组,在产后3个月体检时发放问卷调查,调查表为自制问卷,建立观察队列.通过查找孕期保健手册和问卷调查获取基线资料和孕前体重.产后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第12个月通过体重秤测量获取产后体重.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和产后体重滞留. 结果 孕妇产后第3、6、9、12个月平均体重滞留值为(8.06±5.6)kg、(6.42 ±5.2) kg、(4.69 ±5.9) kg、(3.35 ±4.5)kg.孕期增重过多组产后3、6、9、12个月的体重滞留值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孕前BMI、身高、年龄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增重过多组产后第12个月体重滞留过多的危险性增加(OR=3.08,95% CI:1.78 ~ 5.33). 结论 孕期增重与产后1年内的体重滞留有正相关性,孕妇应合理摄入营养,防止孕期增重过多,减少产后体重滞留,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产后雌二醇水平与体重变化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产妇产后体重、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变化情况,探讨产后体重滞留与血清E2相关性,为产后恢复及远期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前瞻性的研究方法,收集产妇基本情况、体格指标等;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检测产后体内血清E2水平.使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剔除,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研究因素分组资料的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①ELISA检测产妇产后3个月体内血清E2水平均值为(16.75±8.50) pmol/L;②体重情况:孕前体重均值(57.59±8.50) kg、平均BMI为(21.74±3.07) kg./m2,产前体重均值(74.84± 10.55) kg、平均BMI为(28.03±4.31) kg/m2,产后3、6、9、12个月平均体重滞留分别为(7.05±6.62)kg、(6.58±6.45)kg、(5.55±5.97)kg、(5.27±9.03) kg;③产后不同体重滞留组血清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25,P<0.05),不同年龄组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13,P<0.05).结论 产后3~12个月体重滞留情况随着时间推移有降低的趋势,但存在较高比例人群的滞留情况;孕前、孕期、产后体重均与血清E2水平存在反比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孕期体重管理与妊娠结局及产后体重滞留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孕妇体重过度增加已成为危害母体健康及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孕期体重增加过度会增加妊娠并发症及巨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继而增加了剖宫产率.妇女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不仅是产后短期肥胖和体重滞留的危险因素,同样也增加了其远期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孕妇体重过度增加与剖宫产率及产后体重滞留关系的研究,以提示孕期体重管理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