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中心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的建立方法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依据本中心队列数据采用不同方法建立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并与目前国内常用的协作网G曲线[采用基于偏度系数-中位数-变异系数法的广义可加模型(GAMLSS)拟合方法制定]进行比较,探讨适宜本中心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方法:基于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妊娠早期胎儿结构超声筛查的前瞻性出生缺陷研究队列中的活产儿7 044例,对其中无小于胎龄儿(SGA)及大于胎龄儿(LGA)高危因素的低风险孕妇3 894例,分别采用GAMLSS法、基于低风险孕妇孕40周分娩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和标准差采用半定制法建立本中心GAMLSS曲线(简称本中心G曲线)、本中心半定制曲线(简称本中心S曲线)。依据本中心S曲线、本中心G曲线对7 044例活产儿是否为SGA进行诊断,分为非SGA组(6 176例)、S较G额外诊断组(94例)、S及G均诊断组(774例),比较3组孕妇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率;依据本中心S曲线、协作网G曲线对7 044例活产儿是否为SGA进行诊断,分为非SGA组(6 176例)、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464例)、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404例),比较3组孕妇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率。结果:(1)7 044例活产儿中,依据协作网G曲线、本中心G曲线及本中心S曲线诊断SGA分别为404例(5.74%,404/7 044)、774例(10.99%,774/7 044)、868例(12.32%,868/7 044)。本中心S曲线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值在所有胎龄均高于本中心G曲线和协作网G曲线。(2)S较G额外诊断组、S及G均诊断组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时间>24 h的发生率[分别为10.64%(10/94)、5.68%(44/77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1.34%(83/6 176); P均<0.001];S较G额外诊断组、S及G均诊断组孕妇子痫前期(PE)的发生率分别为12.77%(12/94)、9.43%(73/774),孕34周前早产发生率分别为9.57%(9/94)、2.71%(21/774),孕37周前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24.47%(23/94)、7.24%(56/77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分别为4.37%(270/6 176)、0.83%(51/6 176)、4.23%(261/6 176); P均<0.001]。(3)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新生儿入住NICU时间>24 h的发生率[分别为5.60%(26/464)、6.93%(28/40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 P均<0.001);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孕妇因不确定的胎儿状态(NRFS)行紧急剖宫产术或产钳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4.96%(23/464)、12.38%(50/404)]均高于非SGA组[2.57%(159/6 176); P均<0.001];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孕妇PE的发生率分别为8.84%(41/464)和10.89%(44/404),孕34周前早产发生率分别为4.31%(20/464)和2.48%(10/404),孕37周前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10.56%(49/464)和7.43%(30/40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 P均<0.001)。 结论:相较于协作网G曲线和本中心G曲线,依据本中心低风险活产儿出生体重,采用半定制法建立的本中心S曲线更有利于本中心SGA的筛查,有助于高危儿的识别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浙江省154家医院及其助产人员难产助产技术开展和掌握情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和分析浙江省各级医院和助产人员对难产助产技术的开展和掌握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浙江省154家医院在职的1 162名助产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这些医院及其助产人员难产助产技术的开展和掌握情况相关信息,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医院对各种助产技术的开展情况。结果:在154家医院当中,不同难产助产技术的总体开展率不同,其中肩难产处理和产钳/胎头吸引是医院常规开展最多的[54.5%(84/154),55.2%(85/154)],而其他技术开展相对较少。三级医院比二级医院在常规开展产钳/胎头吸引[68.0%(51/75)比43.9%(29/66)]、双胎阴道分娩[29.3%(22/75)比7.6%(5/66)]及臀位外倒转[36.0%(27/75)比12.1%(8/66)]难产助产技术的比例高,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助产人员层面,不同技术的掌握率不一致,但仍有26.7%(310/1 162)的助产人员尚未真正掌握任何一项技术。 结论:浙江省医院难产助产技术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助产人员的难产助产能力有待提升,针对目前的情况,应该更合理地分配资源,强化对三级以下医院的帮扶支持,加强助产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实践,并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个体化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导师现场传授与录像演示在产钳助产模拟教学中的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导师现场传授与录像演示培训方法在产钳助产模拟教学中的培训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9—2021年度在北京协和医院产科轮转的49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导师组(24名)和录像组(25名),模拟教学课导师组由导师现场讲解并亲自演示操作方法,录像组观看录像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演示。两组均于模拟教学课前、后行自信心问卷调查;采用理论笔试和客观结构化的技能考核评估体系评估学员掌握产钳助产操作技能的程度,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模拟教学课后,导师组和录像组的自信心调查结果在每一项上均高于课前,提高分数分别为理论知识掌握程度(1.54±0.98)与(1.40±0.71)分,操作方法掌握程度为(1.42±0.93)与(1.80±0.87)分,对产钳结构的了解为(1.63±1.10)与(1.88±0.93)分,独立操作的信心为(1.13±0.90)与(1.00±1.08)分,对模拟教学的评价为(0.21±0.51)与(0.16±0.55)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笔试的环节,导师组的得分高于录像组[(83.00±7.18)比(70.56±1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6, P<0.001);实践操作评分方面,导师组的核查表总分[(6.17±1.46)比(4.72±1.65)分]及“右叶放置”[(0.71±0.46)比(0.20±0.41)分]、“正确的牵引”[(0.85±0.31)比(0.56±0.51)分]的得分均高于录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155.49, P=0.003; U=147.54, P<0.001; U=213.86, P=0.036)。 结论:导师组现场传授的模拟教学效果总体优于录像组,两组均能增强学员学习和运用助产技能的自信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运用模拟教学培训住培医师产钳助产技术的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以15名第二年妇产科住培医师作为教学对象,探讨运用模拟教学方法培训住培医师产钳助产技术的效果。产钳助产模拟教学过程包括理论学习:翻转教学微视频方式学习产钳助产技术理论知识;理论考核:通过线上考核评价学生产钳助产临床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考核达到8~10分者,进入产钳助产模拟教学流程;产钳助产技术模拟学习:在临床技能中心进行情景模拟技能实训;考核评价:采用助产技术-产钳助产考核标准评价产钳助产技术掌握水平,分析考核结果。结果显示,模拟教学组学员教学考核成绩优秀,住培医师对独立操作产钳更具信心,教学效果理想,可进一步推广产科临床技能模拟教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自控镇痛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应激反应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自控镇痛(PCA)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应激反应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于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椎管内PCA分娩镇痛的97例产妇的一般资料,根据不同镇痛方法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产妇给予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PCA,对照组产妇给予盐酸罗哌卡因椎管内PCA。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产妇分娩镇痛前、镇痛后15 min、镇痛后30 min、镇痛后45 min及宫口全开时的疼痛程度,统计产妇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完善时间、盐酸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药物总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去甲肾上腺素(NA)水平。统计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间,阴道出血量(产时及产后2 h内),催产素应用、正常分娩、产钳助产、会阴侧切和剖宫产比例,不良反应(瘙痒、发热、恶心呕吐、尿潴留、胎心过缓)发生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后1 min和5 min)。结果:两组产妇镇痛起效时间及完善时间,镇痛前和镇痛后15、30、45 min及宫口全开时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盐酸罗哌卡因用量、镇痛药物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均 P<0.05)。镇痛后两组血清COR、ACTH和NA水平均较镇痛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镇痛后两组血清COR、ACTH和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短于对照组,阴道出血量和剖宫产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正常分娩比例和胎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产妇镇痛效果、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PCA可有效减轻分娩产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利于改善母儿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合并血红蛋白H病1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血红蛋白H(hemoglobin H,HbH)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孕前贫血程度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2例经基因检测确诊的HbH病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回顾性研究这12例患者的地中海贫血基因型、孕前和孕期一般情况及母儿结局等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根据孕前贫血程度分为中度贫血组(Hb<90 g/L, n=5)与轻度贫血组(Hb≥90 g/L且<110 g/L, n=7)。中度贫血组中1例为缺失型HbH病,其余4例非缺失型;均有输血史;孕期4例进展为重度贫血,4例出现胎儿生长受限。轻度贫血组包括6例缺失型和1例非缺失型患者;孕期均未进展为重度贫血或有输血需求。母儿结局方面,中度贫血组2例选择放弃胎儿并引产;3例剖宫产分娩,其中2例早产伴轻度窒息,1例足月产。轻度贫血组中1例因胎儿宫内死亡引产,其余6例中阴道自然分娩2例、产钳助产1例,剖宫产3例;分娩的6例患者中,1例早产,1例新生儿重度窒息,4例发生产褥感染或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HbH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大,可根据孕前贫血程度进行分层管理,中度贫血者孕期需更密切监测和管理,以改善母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头皮血肿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头皮血肿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减少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于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住院分娩的13 151名产妇及其新生儿资料,统计新生儿头皮血肿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3 151例分娩新生儿中,新生儿头皮血肿发生68例,发生率为0.52%;阴道分娩、产钳助产、椎管内镇痛对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 χ2=19.26、19.59、6.11,均 P<0.05)。 结论:阴道分娩、产钳助产、椎管内镇痛是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危险因素,分娩时会阴侧切未降低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发生,本研究中多例新生儿胎头着冠前就已发生头皮血肿,加强产程管理,提高非药物镇痛率,促进自然分娩,早发现、早预防,以降低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娩腹压训练装置应用于硬膜外镇痛初产妇第二产程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分娩腹压训练装置对行硬膜外镇痛初产妇第二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硬膜外自控镇痛的健康初产妇按住院顺序编号后以抛硬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26例和对照组122例。对照组产妇在进入第二产程后采用常规的口头指导用力,观察组产妇使用分娩腹压训练装置引导用力,观察学会用力所需的时间、第二产程及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产妇学会正确用力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二产程自我效能感评分、产后疲劳度评分分别为(13.56 ± 5.32)min、(76.32 ± 10.58)min、(121.38 ± 17.52)分、(8.56 ± 0.72)分,对照组分别为(25.47 ± 7.65)min、(105.21 ± 18.41)min、(101.42 ± 14.32)分、(13.31 ± 0.46)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0.326~11.002,均 P<0.05);观察组产妇自娩率、胎吸助产率、产钳助产率、会阴侧切率、会阴正中切率、会阴撕裂>Ⅰ°率分别为94.44%(119/126)、4.76%(6/126)、0.79%(1/126)、9.52%(12/126)、11.11%(14/126)、6.35%(8/126),对照组分别为85.25%(104/122)、12.30%(15/122)、2.46%(3/122)、29.51%(36/122)、4.10%(5/122)、9.84%(12/1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582~9.437,均 P<0.05或0.01)。 结论:行硬膜外镇痛初产妇使用分娩腹压训练装置有助于缩短第二产程和学习用力时间,提高第二产程自我效能感,降低会阴损伤和疲劳程度,降低阴道助产率,有利于保障母儿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产妇血清IL-6、HSP70表达变化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从产妇血清白细胞介素(IL)-6、热休克蛋白70 (HSP70 )水平变化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的发生原因。方法:选择硬膜外分娩镇痛后经阴道分娩的单胎头位初产妇60例,根据硬膜外分娩镇痛后第一产程中体温是否≥ 37.6 ℃分为发热组(28例)和正常体温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产妇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孕周等一般资料;记录硬膜外分娩镇痛前(T 1)、硬膜外分娩镇痛2 h、宫口开全时(T 2)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硬膜外分娩镇痛时长,破水至分娩时长及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时长;记录宫颈内口检查次数、羊水污染率、抗生素使用率、产时出血量、会阴侧切率和产钳使用率等分娩结局指标;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1、5、10 min时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T 1、T 2和产后24 h(T 3)产妇血清IL-6、HSP70水平。 结果:两组产妇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孕周等一般资料,T 1、硬膜外分娩镇痛2 h、T 2时的VAS疼痛评分,破水至分娩时长,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时长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2 h时和T 2时的VAS疼痛评分较T 1时均降低(均 P<0.05)。发热组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时长、羊水污染率、抗生素使用率、会阴侧切率高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产妇宫颈内口检查次数,产时出血量,产钳使用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1、5、10 min时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pH值、PaO 2、PaCO 2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 2时,发热组产妇血清IL-6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产妇血清IL-6水平高于T 1和T 3时(均 P<0.05)。T 2时,对照组产妇血清HSP70水平高于T 1和T 3时(均 P<0.05),发热组产妇血清HSP70水平高于T 3时( P<0.05)。 结论:感染不是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的主要病因,多种因素参与诱发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可能是最主要的发生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初产妇分娩控制感影响因素及全程陪伴式分娩护理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初产妇分娩控制感影响因素及全程陪伴式分娩护理干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间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分娩102例初产妇,根据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分娩护理,研究组予以全程陪伴式分娩护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干预前初产妇控制感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初产妇干预前后(Labour agentry scale,LAS)评分差异。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初产妇分娩控制感的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会阴侧切、产钳助产,共同解释干预前初产妇分娩控制感总变异55.1%。干预前,两组L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LAS评分均较干预前提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文化程度、会阴侧切、产钳助产等为影响初产妇分娩控制感的主要因素,临床中需针对以上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而全程陪伴式分娩护理可提升初产妇分娩控制感,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