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以"人体的呼吸"为例,依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指向深度学习,从学生本位出发,立足单元学习目标,通过"创设单元情境—分解核心问题—细化任务活动"展开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单元学习评价,在解决单元情境问题的过程中生成重要概念,达成素养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咳嗽公众教育中国专家共识(第一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咳嗽是人体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反射行为。通过咳嗽可将呼吸道内的痰液排出体外,保持呼吸道的清洁状态,以及防止异物(如花生米等)进入气道 [1],因此正常适度的咳嗽对人体有益且很有必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睡眠呼吸障碍对妊娠妇女母婴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该病主要通过间歇性低氧和睡眠片段化对人体呼吸、循环、代谢等多系统产生损害。妊娠期特有的激素水平和生理状态可能诱发或恶化OSAHS,从而增加孕妇的OSAHS患病率。目前,妊娠期OSAHS对孕妇及胎、婴儿妊娠结局的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但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因此,本文就妊娠期OSAHS的现状、OSAHS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相关筛查方法以及治疗方面作一综述,为临床医师诊治妊娠期OSAHS患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胸发生风险的多因素预测模型构建和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气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COPD患者气胸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18 年 1 月至2021 年 12 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治疗的COPD患者500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胸部CT或X线胸片为诊断标准,根据是否发生气胸分为气胸组和对照组,以患者是否发生气胸为因变量,纳入的预测危险因素为自变量,将纳入的危险因素数据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COPD患者发生气胸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气胸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用决策曲线分析法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500例COPD患者共计104例患者发生气胸,发生率为20.80%。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PD病程长、C反应蛋白、机械通气是COPD患者气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 1%)、FEV 1/用力肺活量(FVC)比值、血清白蛋白(ALB)是COPD患者气胸发生的保护因素。构建气胸风险预测模型,最终得到公式:Logit(P)=12.427+2.241×COPD病程+0.899×吸烟+7.715×C反应蛋白+0.208×机械通气史-0.514×ALB-0.243×FEV 1%-0.286FEV 1/FV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UC)是0.815,C-Index是0.781(95% CI:0.856~0.891),表明构建的COPD患者气胸风险预测模型能较好地区分气胸患者与非气胸患者。 结论:C反应蛋白、ALB、FEV 1%、FEV 1/FVC、吸烟、机械通气史是COPD患者气胸发生风险影响因素。据此成功构建COPD患者气胸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可为医护人员采取预防性治疗和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肠埃希菌与儿科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大肠埃希菌是人体内常见的肠道定植菌,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致病菌引起感染性腹泻,少数情况可引起肠道外感染,如细菌性脑膜炎、下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疾病。随着抗生素滥用现象的增多,大肠埃希菌参与不同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有其各自的特点。现就不同感染性疾病的危害、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菌溶解产物在儿童变应性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儿童变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负担。研究证明人体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建立免疫耐受。这些证据支持利用微生物制剂来预防和治疗变应性疾病。细菌溶解产物(BLs)是一种免疫调节剂,由多种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细菌灭活提取物组成。BLs作用于黏膜免疫系统,通过激活树突状细胞引发下游的免疫反应,从而恢复辅助T淋巴细胞1/辅助T淋巴细胞2平衡。相关研究证实,BLs可以缓解变应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并且有可能起到一级预防作用。BLs的免疫调节作用受到产品类型、给药方式、给药方案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用时应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避免免疫耗竭。现总结BLs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进展及给药方案等,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吸入性甲酸甲酯中毒成功救治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毒是指各类毒物经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组织脏器损害的疾病。甲酸甲酯是某些有机合成物的原料之一,其结构式为HC(O)OCH 3,无色有香味的极易挥发液体,毒性作用大,短时间小剂量接触即可发病,对呼吸道、眼、鼻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以及胸部压迫感,严重者还可出现呼吸困难、化学性支气管炎和肺水肿 [1]、急性呼吸窘迫 [2]诱发全身缺血缺氧等症状,此种病例临床极其少见,如不及时救治,可导致患者迅速死亡,在得到及时救治后可获得良好疗效。本文报道1例成功救治以吸入甲酸甲酯中毒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过程进行总结,旨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该类毒物致病、临床表现、作用机制、救治方法以及临床转归的认识,为救治该类疾病提供一定的临床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阻抗断层成像在重症呼吸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呼吸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维持系统之一,呼吸系统异常所产生的疾病多种多样,且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尤其对于重症呼吸疾病的患者影响更为突出。而目前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监测及诊疗指导中研究广泛。对于ICU的危重症患者而言,由于病情变化快,需要有效的监测手段对疾病进行实时监测。故本文旨在对近年来EIT技术对于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通气功能进行评价及治疗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抑制肺上皮间质转化的抗纤维化药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肺纤维化为肺部疾病的终末期病理性改变,严重影响人体的呼吸功能。国内外研究表明,上皮间质转化(EMT)是肺纤维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中间阶段,定向调控EMT上下游多条作用路径,如转化生长因子-1的经典Smads通路、非Smads通路等,可有效遏制EMT进程,缓解肺纤维化病变。本文对以EMT为作用靶点,改善肺纤维化病理作用机制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发抗肺纤维化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减轻代谢性心血管疾病负担,从科学运动开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出现,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续增长,近年来已成为城乡居民主要的疾病负担。以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为代表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已对居民健康造成重大威胁。作为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身体活动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然而我国成年居民运动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通过系统、科学的运动评估以及心肺功能测试为受检者量身打造运动处方是心血管健康的关键。心肺运动测试能综合评价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生理以及骨骼肌系统对同一运动应激的整体反应,全面客观地把握患者的运动反应、心肺功能储备和功能受损程度,是综合判断心肺功能最准确的检查,也是实施心肺康复的客观依据。在科学运动处方指导下的合理运动势必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