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咽峡炎链球菌群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肺咽峡炎链球菌群致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6例确诊为咽峡炎链球菌群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微生物学标本基于胸穿刺活检、支气管镜、人工气道吸引、胸腔穿刺术或胸腔镜检查时收集的。结果:26例患者中男23例(88.5%),女3例(11.5%),年龄(63.0±12.5)岁,有21例(80.8%)存在潜在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21例(80.8%)、胸痛13例(50.0%)、咳嗽13例(50.0%)、咳痰13例(50.0%)。胸部CT主要表现为结节18例(69.2%)、胸腔积液18例(69.2%)、斑片影17例(65.4%)、实变影12例(46.2%)、空洞4例(15.4%)、气胸3例(11.5%)。微生物培养结果:星座链球菌13例(50.0%)、咽峡炎链球菌12例(46.2%)、中间链球菌1例(3.8%)。患者经过抗感染及有创操作(包括气管镜、胸腔镜、肺穿刺及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24例(92.3%)预后良好,死亡2例(7.7%)。结论:肺咽峡炎链球菌群感染患者主要见于患有基础疾病的男性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显示常有以下征象:肺内结节、斑片、实变影及胸腔积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HIV相关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供体捐献器官1例的多中心讨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供者 男性,24岁。无慢性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等病史。于2018年8月开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为38.5℃,伴头痛,于当地医院治疗。血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脑脊液涂片、培养提示隐球菌(+),血培养阴性,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行右侧脑室外引流术。予"5-氟胞嘧啶100 mg·kg -1·d -1 + 两性霉素B(初始剂量为0.12 mg·kg -1·d -1,每天增加5 mg,直到0.5 mg·kg -1·d -1)"方案行抗真菌治疗。治疗5 d后,供者病情无好转,开始出现意识障碍,遂转外院治疗。入院后行"脑室造瘘+颅内减压+硬脑膜修补术",开放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并予"5-氟胞嘧啶150 mg·kg -1·d -1 + 两性霉素B 0.9 mg·kg -1·d -1"方案行抗真菌及对症治疗73 d。脑脊液、血液、痰液培养等未培养出新型隐球菌菌落,供者病情反复,但昏迷症状较前好转。2018年11月供者病情突然恶化,自主呼吸减弱直至消失,行气管插管后转至我院。入院后继续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患者病情不可逆,脑功能丧失,与家属沟通后,同意患者逝世后行器官捐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气道帽在建立人工气道未行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设计一款简约式可重复使用的人工气道帽,评价其在建立人工气道未行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入义乌市中心医院建立人工气道未行机械通气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管理,即间断气管内滴注法;观察组采用人工气道帽进行气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气道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气道舒适例数多于对照组,呼吸道感染、异物吸入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痰液稀释度4~5级人数多于对照组,排痰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自制简约式可重复使用的人工气道帽在人工气道建立未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有较好的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操作简便,经济实惠,提高了气道管理的舒适度和护理质量,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吸痰负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最佳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吸痰负压标准,以求在达到最好的吸痰效果同时,维持较为稳定的颅内压。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个不同的吸痰负压组:75 mmHg(1 mmHg = 0.133 kPa)组、100 mmHg组、150 mmHg组、200 mmHg组,每组30例。观察并比较4组患者吸痰前1 min、吸痰中和吸痰后1 min颅内压和SpO 2水平,以及痰液吸净时间及黏膜损伤情况。 结果:吸痰中4组间比较:200 mmHg组颅内压为(22.23 ± 4.80)mmHg,均高于75 mmHg组的(16.33 ± 2.71)mmHg、100 mmHg组的(17.70 ± 2.32)mmHg、150 mmHg组的(17.20 ± 2.11)mmHg( q=8.29、6.58、7.23),SpO 2为0.906 ± 0.048,均低于其他3组的0.956 ± 0.013、0.946 ± 0.018、0.952 ± 0.023( q=7.81、6.08、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吸痰后1 min 4组间比较,颅内压( F=10.55)和SpO 2( F=3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其中200 mmHg组颅内压最高为(15.63 ± 3.64)mmHg,100 mmHg组为(12.50 ± 1.48)mmHg、150 mmHg组为(12.60 ± 1.00)mmHg,均比75 mmHg组的(14.03 ± 2.86)mmHg低。痰液吸净时间比较,75 mmHg组最长为(35.53 ± 5.71)s,200 mmHg组最短为(24.27 ± 3.22)s,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7.81, P<0.01)。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比较,200 mmHg组为33.33%(10/30),比其他3组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41, P<0.01)。 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人工气道痰液黏稠度Ⅰ~Ⅱ度患者,使用100~150 mmHg吸引负压,能更好地保持颅内压的稳定,同时控制SpO 2下降幅度和防止气道黏膜受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磁耦合传动的吸痰装置的研制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针对以往吸痰装置的人工气道内吸痰中送、退管的核心操作,研制新一代稳定、安全的吸痰装置,以代替护理人员完成吸痰操作.方法 在上一代仿真吸痰机器人研发已取得送、退吸痰管的推拉力、速度、时间等相关参数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磁耦合传动和滚轴输送,实现非接触动力传递和卡顿减少,确保吸痰管送退的稳定性;通过在建立人工气道的吸痰练习模型上进行可行性训练,确保吸痰装置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可行性训练表示,在20次有效性模拟实验中,有17次实验可成功吸出模拟痰液约5~9 mL,平均可抽出约7.5 mL痰液;在10次安全性模拟实验中,吸痰装置与手动吸痰在送、退吸痰管时的推力、拉力和旋转力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吸痰装置数据更为稳定.结论 该吸痰装置可稳定安全地传送和退出吸痰管,有效完成吸痰操作,且便于拆卸、清洗和消毒,可有效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改良式深部吸痰对颅脑损伤术后人工气道呼吸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探讨改良式深部吸痰对颅脑损伤术后人工气道呼吸患者的影响.方法:将 2019 年 1 月 1 日~2020 年 12 月 31 日40 例颅脑损伤行人工气道呼吸患者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吸痰法护理;将 2021 年 1 月 1 日~2022 年 8 月 31 日 40 例颅脑损伤行人工气道呼吸患者纳入观察组,给予改良式深部吸痰法护理;比较两组人工气道呼吸第 2 天吸痰总次数、痰液吸净时间、屏气时间,第 2 天吸痰前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人工气道呼吸第 2、7 天临床肺部感染积分(CPIS)评分及痰液阳性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人工气道呼吸第 2 天吸痰总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痰液吸净时间、屏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行人工气道呼吸第 7 天,两组患者CPIS评分、痰液阳性率较第 2 天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人工气道呼吸第 2 天吸痰后,两组患者PaCO2 水平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行人工气道呼吸第 2 天吸痰后,两组患者MAP、SaO2 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MA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SaO2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深部吸痰法可有效降低患者因吸痰造成的气道黏膜损伤风险,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较小,较常规吸痰法更能维持患者颅内压(ICP)稳定,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非确定性人工气道湿化法对脑外伤舌后坠患者的治疗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非确定性人工气道湿化法对脑外伤舌后坠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医院收治的脑外伤舌后坠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五官科喉头喷雾器间歇湿化法,研究组采用非确定性人工气道(口咽通气道)持续湿化法,记录两组痰液的黏稠程度,通过监护仪记录血氧饱和度(SaO2)、血氧分压(PaO2)、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至患者出院时,统计两组患者痰痂 、气道损伤和肺部感染例数.结果 第3天和第5天,研究组痰液的黏稠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第3天和第5天,研究组SaO2和PaO2指标均高于对照组,HR和RR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通道建立7 d内,研究组痰痂 、气道损伤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非确定性人工气道持续湿化法湿化效果更好,有利于人体生命体征的稳定,氧合状态更佳,有助于降低肺部感染率,值得临床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侧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治疗ARDS患者的效果观察: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侧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治疗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接受有创机械通气(MV)的ARD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通气组和联合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原发病治疗、保护性通气策略、敏感抗菌药物抗感染及气道温湿化治疗.单纯通气组给予双侧间断交替的侧卧位通气治疗,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潮气量(VT)≤6 mL/kg,调整吸入氧浓度(FiO2)和呼气末正压(PEEP),维持气道平台压(Pplat)≤30 cmH2O(1 cmH2O=0.098 kPa);联合治疗组在侧卧位通气治疗基础上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每日2次,每次15 min.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指标、痰液引流量、炎症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两组预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共入选200例ARDS患者,其中4例因严重气胸、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或颅内压升高而被排除,最终共196例患者纳入分析,单纯通气组和联合治疗组各98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呼吸指标、痰液引流量及炎症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改善,以联合治疗组效果更为显著.与单纯通气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24 h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明显降低〔WBC(×109/L):9.1±1.6比11.8±3.6,PCT(μg/L):14.5±2.4比22.7±3.2,CRP(mg/L):32.2±6.3比67.2±7.2,均P<0.01〕,痰液引流量明显增多(mL:49.3±12.5比36.8±11.8,P<0.01);治疗72 h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278±28比238±39,P<0.01〕,PEEP、FiO2、气道阻力(Raw)均明显降低〔PEEP(cmH2O):5±2比7±3,FiO2:0.40±0.11比0.49±0.12,Raw(cmH2O):12.8±0.7比16.2±0.8,均P<0.01〕,静态肺顺应性(Cst)和Ppla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单纯通气组比较,联合治疗组MV时间(d:5.5±3.0比8.6±2.1)、ICU住院时间(d:7.5±5.4比11.3±4.6)和人工气道拔除时间(d:6.6±2.8比9.4±3.3)均明显缩短(均P<0.01);但单纯通气组与联合治疗组28 d病死率〔4.1%(4/98)比3.1% (3/98)〕、气管切开率〔2.0%(2/98)比3.1%(3/98)〕、Ⅰ~Ⅱ级皮肤压疮发生率〔1.0%(1/98)比2.0%(2/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发生人工气道脱出、气胸、Ⅲ级或Ⅳ级压疮.结论 与单纯侧卧位通气治疗比较,联合振动排痰治疗可明显改善ARDS患者的呼吸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缩短MV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工气道患者脱机后湿化氧疗的最佳实践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人工气道患者脱机后至拔管期间的最佳氧疗湿化策略,以提高氧疗效果,降低带管时间及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3-12月行人工气道脱机氧疗的1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试验组69例和对照组64例,试验组脱机后采用"文丘里+加热湿化器+呼吸机管道改良组合装置"的氧疗温湿化策略,对照组脱机后采用常规气管导管内吸氧加持续微量泵泵入0.45%氯化钠溶液的人工气道湿化氧疗法,比较2组患者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脱机后带管时间、脱机失败、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呛咳和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脱机后带管时间分别为(80.50 ± 7.07)次/min、(17.38 ± 1.92)次/min、0.98 ± 0.01、(1.58 ± 1.06)d,对照组分别为(88.50 ± 3.07)次/min、(21.38 ± 1.51)次/min、0.96 ± 0.01、(3.00 ± 1.09)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8~4.782,均P<0.05或0.01);试验组发生脱机失败、痰痂形成、刺激性呛咳和肺部感染分别为2、3、4、4例,对照组分别为8、12、20、1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2~14.545,均P<0.05或0.01);试验组痰液的湿化效果中Ⅰ、Ⅱ、Ⅲ度痰液黏稠度分别为5、52、12例,对照组分别为13、11、40例,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85,P<0.01).结论 改良后的氧疗湿化策略既能够维持气道有效的温湿化,保证氧疗效果,还能提高脱机成功率,减少带管时间和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术中高二氧化碳血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54岁,体质量54 kg,身高160 cm,因"发现右侧腹股沟可复性包块1年余"入院,诊断:右腹股沟疝.拟在全身静脉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右侧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药物过敏、精神病及癫痫病史,无长期用药史.患者心肺功能正常,术前实验室检查正常,心电图、胸部X片无明显异常,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级.麻醉前禁食、禁水8 h.入室后血压(BP)128/78 mmHg,心率90次/min,血氧饱和度(SpO2)100%.监测血压,心电图(ECG), 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意识深度监测).麻醉诱导开始前10 min给予右美托咪啶静脉滴注负荷剂量1 μg/kg,面罩充分去氮给氧,静脉麻醉诱导顺序为:咪达唑仑2 mg,芬太尼0.2 mg,顺式阿曲库铵12 mg,依托咪酯17 mg,地塞米松10 mg,快速诱导后光棒引导下气管插管,气管导管内径(ID)=7.0,听诊器确认气管导管位置正确后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麻醉机设置:潮气量(V T)6~8 mL/kg,呼吸频率(RR)为12~20次/min,呼吸比(I:E)=1: 2,术中血压维持在基础值20% 以内波动,PetCO2控制在35~45 mmHg,BIS值控制在40~60.采用全凭静脉维持麻醉,术中持续靶控泵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2~3 μg/mL,瑞芬太尼0.1~0.3 μg·kg -1·min-1,间断推注顺式阿曲库铵至手术结束.手术时间120 min,人工气腹建立后,CO2气腹压力为13 mmHg,血压130/88 mmHg,心率92次/min,SpO2100%, BIS 45,手术进行到60 min时,患者的 PetCO2逐渐上升到66 mmHg,气道压力也由17 cmH2O 升高到26 cm H2O,此时血压150/108 mm Hg,心率100次/min,SpO2100%,BIS 55.通过加深麻醉,增加呼吸频率由12次/min至18次/min,PetCO2逐渐下降至62 mmHg.同时更换钠石灰,20 min后PetCO2又上升至69 mmHg,此时血压降至85/50 mmHg,心率106次/min,SpO294%, BIS 43.立即给予去氧肾上腺素250 μg,血压上升至110/70 mmHg,心率降至85次/min,SpO2 94%.听诊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急查床旁血气:pH 7.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70 mmHg,动脉血氧分压(PaO2)395 mmHg,碱剩余(BE)-1.5 mmol/L,钾(K+)2.8 mmol/L,其余正常.心电图出现 u波,立即调整呼吸机 V T 至10 mL/kg,PetCO2降至65 mmHg,同时将10% 氯化钾注射液10 mL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滴注,告知医生暂停手术,停止腹腔充气.10 min后PetCO2降至48 mmHg,血压110/88 mmHg,心率95次/min,SpO296%,BIS 50,继续手术,20 min后手术结束送入麻醉恢复室,入室后血压108/68 mmHg,心率101次/min,SpO295%,PetCO255 mmHg,床旁血气:pH 7.25,PaCO262 mmHg, PaO2380 mmHg,BE - 1.3 mmol/L,K+3.1 mmol/L.按压患者右侧腹股沟区,大腿外侧及右侧上腹部皮肤可闻及捻发音.20 min患者出现呛咳反应,但是意识模糊,给予丙泊酚40 mg继续呼吸机辅助通气,90 min后血压138/88 mmHg,心率105次/min,SpO299%,PetCO240 mmHg,给予吸痰拔出气管导管,10 min 后复查血气:pH 7.33, PaCO241 mmHg,PaO2108 mmHg,BE - 1.0 mmol/L,K+3.2 mmol/L.追问患者病史,患者诉手术前1 d曾做过肠镜,回病房后未行电解质检查,术前的电解质指标只是入院当时做的检查.患者转入病房继续监护及补钾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