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通气吸气触发时的呼吸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观察呼吸机吸气触发波形特点,找出触发点对应的回路压力与流量,结合呼吸机工作原理及呼吸力学定律,确定以肺泡内压等作为反映吸气触发努力程度的指标,建立与其相关的数学公式,分析其影响因素与逻辑关系。方法:将模拟肺分别连接到PB840型呼吸机和SV600型呼吸机的呼吸回路。呼吸机调整为流量触发模式,呼气末正压(PEEP)设为5 cmH 2O(1 cmH 2O≈0.098 kPa),分别在流量触发灵敏度(V Trig)为3 L/min、5 L/min时,分别以慢速、中速、快速3种触发力度手动牵拉模拟肺触发1次有效送气。调整呼吸机为压力触发模式,分别在压力触发灵敏度(P Trig)为2 cmH 2O、4 cmH 2O时重复上述过程。通过调节呼吸机显示屏内曲线的刻度,观察不同触发情况下触发点对应的回路压力与流量。以肺泡内压Pa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呼吸力学方法分析达到有效触发时刻(T T)所需要的Pa(即Pa -T),以及Pa在触发期间的压力变化幅度(ΔP)及时间跨度(ΔT)。 结果:① T T时刻压力与流量的对应关系:流量触发模式下,慢速、中速、快速触发时,吸入流量为V Trig,回路压力分别对应为PEEP、PEEP-P n、PEEP-P n'(P n、P n'为下降幅度,其中P n'>P n);压力触发模式下,吸入流量为偏流(PB840型呼吸机为1 L/min,SV600型呼吸机可能为2 L/min),回路压力为PEEP-P Trig。② Pa -T的计算:流量触发模式下,慢速触发时Pa -T=PEEP-V TrigR(R为气道阻力),中速触发时Pa -T=PEEP-P n-V TrigR,快速触发时Pa -T=PEEP-P n'-V TrigR;压力触发模式下,Pa -T=PEEP-P Trig-1R。③ ΔP的计算:流量触发模式下,慢速触发时,如无内源性PEEP(PEEPi),则ΔP=V TrigR;如有PEEPi,则ΔP=PEEPi-PEEP+V TrigR。中速触发时,如无PEEPi,则ΔP=P n+V TrigR;如有PEEPi,则ΔP=PEEPi-PEEP+P n+V TrigR。快速触发时,如无PEEPi,则ΔP=P n' +V TrigR;如有PEEPi,则ΔP=PEEPi-PEEP+P n'+V TrigR。压力触发模式下,如无PEEPi,则ΔP=P Trig+1R;如有PEEPi,则ΔP=PEEPi-PEEP+P Trig+1R。④ Pa的压力时间变化率(F P)的计算:设F P=ΔP/ΔT,在ΔP相同的情况下,ΔT越短,说明触发越快;同样,在ΔT相同的情况下,ΔP越大,意味着触发能力或触发努力程度越大,F P更能反映患者的触发能力或触发努力程度。 结论:以触发所需要的最低肺泡内压、肺泡内压的压力跨度及其压力时间变化率3个指标来反映患者的吸气努力程度,并建立数学公式,可直观呈现吸气触发相关因素间的逻辑关系,便于临床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机械通气自引入临床实践以来,经历了从完全控制通气到各种辅助通气的重大演变,传统的呼吸机依靠气动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器来完成呼吸周期;而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作为一种近年来新兴起的辅助通气形式,通过监测膈肌电信号(EAdi)向患者提供适当比例的辅助支持水平。EAdi是感知呼吸中枢驱动进而触发呼吸机辅助送气的最佳可用信号。与其他通气模式不同,NAVA呼吸指令来源于中枢,因此NAVA具有良好的人机同步性和患者自主调节性。与传统通气模式相比,NAVA可以降低呼吸负荷,减轻呼吸肌相关性肺损伤(VILI),改善人机协调性,改善气体交换,提高脱机成功率等。本文就NAV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运动感知系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大量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特殊人群,无法进行正常行走或运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他们完成正常站立、行走等基本行动功能,并改善其身体机能状况和生活质量。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机协同智能系统,其首要任务是理解人的运动意图,并对运动姿态做出准确的判断,与人体协同运动产生助行、助力等行为。现有的人机交互感知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生物电信号和力/力矩等物理信号。为充分发挥生物信号的快速、全局性以及物理信号的持续、稳健性,确保人机交互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本文从人机协调运动控制机理展开,对不同的意图感知方法对获取人体运动意图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对提高人机系统的协调控制重要性,为提高人和机器自主决策能力以及外骨骼机器人感知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人机协调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气管切开患者应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的人机协调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的16例进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进行先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后NAVA模式,或者先NAVA模式后PSV模式机械通气治疗,每种模式下均通气24 h。每隔8 h记录每分钟误触发、无效触发、双触发、触发延迟、吸呼切换提前、吸呼切换延迟的次数及人机异步时间(触发延迟时间、吸呼切换提前时间、吸呼切换延迟时间),共记录3 min。比较两种通气模式下每种异步类型的平均每分钟异步次数、每种异步类型的异步指数(AI)、总AI、异步时间、动脉血气及呼吸力学参数变异系数(CV%)。结果:在NAVA模式下,误触发次数/指数、无效触发次数/指数、触发延迟次数/指数、吸呼切换提前次数/指数、吸呼切换延迟次数/指数均显著低于PSV模式〔误触发次数(次/min):0.00(0.00,0.00)比0.00(0.00,0.58),误触发指数:0.00(0.00,0.00)比0.00(0.00,0.02),无效触发次数(次/min):0.00(0.00,0.33)比1.00(0.33,2.17),无效触发指数:0.00(0.00,0.02)比0.05(0.02,0.09),触发延迟次数(次/min):0.00(0.00,0.58)比0.67(0.33,1.58),触发延迟指数:0.00(0.00,0.02)比0.05(0.02,0.09),吸呼切换提前次数(次/min):0.00(0.00,0.33)比0.33(0.08,1.00),吸呼切换提前指数:0.00(0.00,0.01)比0.02(0.00,0.05),吸呼切换延迟次数(次/min):0.00(0.00,0.00)比1.17(0.00,4.83),吸呼切换延迟指数:0.00(0.00,0.00)比0.07(0.00,0.25),均 P<0.05〕,但双触发次数/指数显著多于PSV模式 〔次数(次/min):1.00 (0.33,2.00)比0.00 (0.00,0.00),指数:0.04 (0.02,0.11)比0.00 (0.00,0.00),均 P<0.05〕;NAVA模式下总AI显著低于PSV模式 〔0.08 (0.04,0.14)比0.22 (0.18,0.46), P<0.01〕,且总AI>0.1的发生率显著低于PSV模式〔37.50%(6/16)比93.75%(15/16), P<0.01〕。两种模式在人机异步时间和动脉血气结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NAVA模式较PSV模式存在更为显著的气道峰压(Ppeak)变异性和呼出潮气量(VTe)变异性 〔Ppeak变异系数(CV%):11.25 (7.12,15.17)%比0.00 (0.00,2.82)%,VTe CV%:(8.93±5.53)%比(4.71±2.61)%,均 P<0.05〕。 结论:与PSV模式相比,NAVA模式能够在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气管切开患者中通过总体减少人机异步事件的发生,降低人机AI,减少严重人机异步事件的发生,从而改善人机协调性。NAVA与PSV模式能达到相同的气体交换效果,同时NAVA模式在避免通气支持不足或过度、膈肌保护及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全麻苏醒期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 ASV)在全麻苏醒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麻手术后带气管导管转入PACU观察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容量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volume control-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VC-SIMV),试验组采用ASV,比较两组拔管前人机对抗发生率、苏醒期间镇静药物使用率、手动更改呼吸机参数的比例、PACU苏醒时间和拔管后低氧血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拔管前人机对抗发生率、苏醒期间镇静药物使用率、手动更改呼吸机参数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 P<0.05),PACU苏醒时间少于对照组( P<0.05);两组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比于传统的VC-SIMV模式,ASV应用于全麻带气管导管转入PACU苏醒的患者,能提供更好的人机协调性、简化通气管理、缩短患者苏醒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跨肺压监测在指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策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跨肺压是维持呼气末肺泡开放的关键。通过跨肺压监测可以指导个体化设置呼气末正压,在避免呼气末肺泡萎陷、气道陷闭的同时,评估肺的可复张性;最大程度减少剪切伤和气压伤,改善通气和氧合;提高人机协调性,更好地识别和处理人机对抗,为实施危重症患者个体化机械通气治疗保驾护航。本文针对跨肺压的原理,跨肺压指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个体化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以及跨肺压监测目前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详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骨骼在卫勤保障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介绍了外骨骼在增强单兵战救能力、促进战救装备的集成运用、保护战场医疗人员、辅助伤病员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外骨骼在卫勤保障领域应用中面临人机交互协调差、供电续航差、整体结构厚重、运动受限、成本较高等挑战,提出了加强技术研发、集成运用、交流合作、人员培训等建议,为外骨骼在我国卫勤保障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老年社会护理机器人"欺骗"问题的伦理审视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老年社会护理机器人其拟人化特征涉及的欺骗性问题始终存在争议.批评者坚持认为机器的拟人化所带来的一切都是假象从而不断质疑护理机器人的欺骗属性,辩护者认为拟人化特征是促进人机融合的必备要素但却未提供有力的合理性证明.聚焦人机多个主体的协调融合,揭露背后欺骗即是背叛,进而为护理机器人不会也不应该存在欺骗补充了有力的证据,并从完善用户知情同意、加强用户自主权、制造商承担举证责任等方面提出防范"欺骗"风险的路径,为辩护的开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可行出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全方位精细化护理联合高频振动排痰系统干预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究全方位精细化护理+高频振动排痰系统干预运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研究组采取全方位精细化护理+高频振动排痰系统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高频振动排痰系统干预,比较各组的干预结果.结果 研究组排痰量少于对照组,且人机协调、机械通气、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方位精细化护理+高频振动排痰系统干预的效果更为理想,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天数,促进肺功能改善,同时满意度升高,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正压机械通气治疗中心肺的交互作用——不可小视的病理生理知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正压机械通气由于具有改善氧合(准确调节吸氧浓度、呼气末正压,减少肺水肿,增加肺容积)、降低氧耗和呼吸功耗、改善心功能(降低左心室和右心室的前负荷)等优势,已成为救治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正压机械通气本身在解决缺氧、改善通气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全身其他脏器的灌注,在心脏与肺脏之间相互影响.准确理解呼吸生理是正确应用正压机械通气治疗的基础,也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机协调、确保通气质量、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关键环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