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低温下超长心肺脑复苏成功救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报告 1 例 2 次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的救治经过,探讨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急诊科 2021 年 9 月 30 日收治 1 例院外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亚低温脑保护措施,院内再次发生心搏骤停,在亚低温状态下持续进行了长达 230 min的心肺复苏(CPR)后恢复窦性心律,最终患者救治成功,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现介绍临床诊治过程,分享救治体会.结果 患者女性,17 岁,因跑步后突发意识丧失 30 min于 2021 年 9 月 30 日入院.既往曾有运动后或紧张后晕厥 3 次.此次晕厥后立即进行徒手CPR,10 min后救护车到达现场,给予电击除颤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患者持续强直性抽搐,给予镇静、抗癫痫、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控制体温在 34~36℃,夜间强直抽搐逐渐缓解.10 月 1 日 11:40 心电监护提示心室纤颤(室颤),立即给予CPR、电除颤、升压等抢救.因反复室颤,反复行电击除颤,同时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胸外按压,给予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 90 次/min以上,15:30 左右心律趋于稳定,血压逐渐改善.复苏成功后继续亚低温等脑保护治疗,10 月 4 日意识转清,10 月 6 日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拔除气管插管.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V1~V3 ST段抬高,结合患者反复晕厥病史,既往心电图提示早期复极,考虑J波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可能,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出院.结论 本例患者 2 次心搏骤停均复苏成功,其中院内心搏骤停后CPR在亚低温状态下进行超长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其救治经验为临床心肺脑复苏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无创-有创机械通气序贯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中切换时机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无创-有创机械通气序贯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时的切换时机,有效降低气管插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3月入住开封市中心医院急诊抢救室和呼吸科行机械通气的AECOPD患者临床资料。将入组时存在无创机械通气(NIV)相对禁忌证仍坚持使用NIV者纳入NIV组(118例),使用气管插管有创正压机械通气(IPPV)者纳入IPPV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病死率。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温、呼吸频率、体重指数(BMI)、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PaO 2/FiO 2)、呼吸指数(RI)、pH值、D -二聚体、血红蛋白(HB)、白蛋白、血乳酸(Lac)、脑钠肽(BNP)、C -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肌酐(SCr)、白细胞计数(WBC)、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存在排痰障碍等临床指标,对影响NIV失败的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NIV失败风险预测模型的价值。 结果:NIV组与IPPV组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65.6±11.11比66.9±12.1,6.8%比9.6%,均 P>0.05),但NIV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IPPV组(d:12.3±2.1比14.2±2.5, P<0.05)。NIV组有101例持续完成NIV,17例NIV失败转为IPPV,NIV失败率为14.4%。NIV失败患者与NIV成功患者性别、PaO 2/FiO 2、RI、pH值、D -二聚体、PCT、WBC、Lac、排痰障碍、GC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临床相关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I、pH值、WBC、排痰障碍是NIV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RI:优势比( OR)=3.879,95%可信区间(95% CI)为1.258~11.963, P=0.018;pH值: OR=3.316,95% CI为1.270~8.660, P=0.014;WBC: OR=3.684,95% CI为1.172~11.581, P=0.026;排痰障碍: OR=0.125,95% CI为0.042~0.366, P=0.000〕。用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NIV失败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 χ2=9.02, P=0.34)。ROC曲线分析显示,NIV失败风险预测模型对AECOPD患者NIV失败具有较高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8±0.051,95% CI为0.718~0.918, P=0.000〕。 结论:存在NIV相对禁忌证仍坚持使用NIV的AECOPD患者,需对NIV失败进行进一步危险分层,对于RI、pH值、WBC异常和排痰障碍者选择NIV风险显著增大,需要更加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切换成IPPV,避免延误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闭环式服务模式结合气道干预对ICU肺炎患儿疗效及呼吸功能和VAP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闭环式服务模式结合气道干预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肺炎患儿疗效及呼吸功能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4例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闭环式服务模式结合气道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症状体征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呼吸循环参数、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C反应蛋白(CRP)、氧合指数、乳酸水平、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用药后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明显降低,血氧饱和度(SpO 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 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VAP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RP、乳酸水平和白细胞计数(WBC)恢复时间明显降低,氧合指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物(FDP)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Fb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闭环式服务模式结合气道干预护理后,可明显缓解ICU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改善ICU肺炎患儿的呼吸循环参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病原菌培养阴性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比病原菌培养阳性脓毒症(CPS)与培养阴性脓毒症(CNS)患者的特征和结局,以了解培养阴性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死亡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v0.4(MIMIC-Ⅳv0.4)中筛选出的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确诊脓毒症前后24 h内病原菌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CPS组和CN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资料及医疗操作等。在3个回归模型下,应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CNS与住院病死率的关系。利用卡方分析及中介效应分析探讨初始抗菌药物治疗和90 d内抗菌药物使用史对CNS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结果:共8 587例脓毒症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CPS组5 483例,CNS组3 104例。与CPS组相比,CNS组患者年龄更小〔岁:68(56,79)比70(58,81)〕,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及入重症监护病房(ICU)24 h内进行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和使用血管升压素比例更高〔SOFA评分(分):3(2,5)比3(2,4),机械通气:48.61%(1 509/3 104)比39.25%(2 152/5 483),肾脏替代治疗:13.69%(425/3 104)比9.68%(531/5 483),血管升压素:15.79%(490/3 104)比13.44%(737/5 483)〕,且ICU住院时间更长〔d:5(3,10)比3(2,6)〕,住院病死率更高〔25.00%(776/3 104)比18.53%(1 016/5 4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但两组在性别分布、入ICU类型、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过多种因素校正后,CNS是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优势比( OR)=1.441,95%可信区间(95% CI)为1.273~1.630, P<0.001〕。卡方分析及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初始抗菌药物治疗对CNS患者住院病死率升高没有显著影响,而90 d内抗菌药物使用史是CN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OR=1.683,95% CI为1.328~2.134, P<0.05),CNS在90 d内抗菌药物使用史及院内死亡中的中介效应显著( Z=5.302, P<0.001),中介效应占比为7.58%。 结论:CNS患者较CPS患者病情更重,预后更差。既往90 d内使用过抗菌药物可能与CNS患者住院病死率升高有关,但并不能完全解释CNS高病死率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围术期肺复张策略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全身麻醉过程中多种因素可导致患者发生肺不张,如诱导前给氧去氮会加速气道内气体的吸收导致吸入性肺不张;肌松药使膈肌松弛向头部移动造成压迫性肺不张;术中一旦患者脱离呼吸机回路,肺泡因失去外界正压的支持也会迅速塌陷。据报道,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约有90%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肺不张 [1]。肺不张邻近区域的过度扩张、肺不张区域的机械应力及组织缺氧等因素会促进炎症细胞因子及ROS大量释放、白细胞过度浸润,最终导致肺损伤 [2]。老年、术前贫血状态、手术时间较长等因素也是术后肺部并发症(PP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肺保护性通气(LPV)策略是降低PPC发生率的重要手段,肺复张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多种手段提高跨肺压使萎陷的肺泡打开 [3]。本文就围术期肺复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针刺治疗对机械通气撤机的影响及临床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机械通气的使用在临床危重症患者诊疗过程中较为常见,但机械通气过程中可能由于原发病以外的多种因素导致撤机困难,其中腹腔内高压、镇痛镇静药物蓄积、膈肌功能衰弱等是导致撤机困难的常见原因。针刺疗法具有调节胃肠道功能、发挥镇痛镇静效果、恢复膈肌功能的作用,可通过纠正不同并发因素优化机械通气撤机方案,提高撤机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伴肺动脉高压的高危因素与转归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伴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并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所有338例BP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发PH分为BPD无PH组和BPD伴PH组,采用χ 2检验、非参数检验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构建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PD伴PH的危险因素。 结果:338例BPD患儿中无PH组314例(92.9%)、伴PH组24例(7.1%);出生胎龄为(27.1±1.8)周,其中男206例、女132例。BPD伴PH组患儿出生胎龄和体重均低于无PH组[(26.4±2.1)比(27.2±1.7)周、(798±255)比(1 003±240)g, t=2.201、4.030, P=0.028、<0.01],住院期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均高于无PH组[14.3(2.1,43.7)比0.5(0,4.7)d,30.0(22.5, 64.2)比15.0(7.0,26.0)d, Z=-4.838、-4.553, P均<0.01];BPD伴PH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小于胎龄(SGA)、晚发型败血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需手术结扎的PDA、重度BPD、严重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均高于无PH组[20.8% (5/24)比6.4%(20/314)、33.3% (8/24)比7.6%(24/314)、54.2%(13/24)比7.3%(23/314)、25.0%(6/24)比6.1% (19/314)、75.0%(18/24)比39.2%(123/314)、45.8%(11/24)比1.9%(6/314)、66.7%(16/24)比7.3%(23/314),75.0%(18/24)比45.5%(143/314),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 OR=12.950,95 %CI:1.740~96.385),重度BPD( OR=10.160,95 %CI:2.725~37.884),SGA( OR=4.992,95 %CI:1.432~16.920),需要手术结扎的PDA( OR=19.802,95 %CI:3.297~118.921),严重EUGR( OR=20.316,95 %CI:2.221~185.853)是BPD伴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4例PH患儿中轻度7例、中度8例均存活,重度9例中4例死亡,存活PH患儿中最晚校正年龄1岁2月龄脱离吸氧。 结论:PH是BPD的严重并发症,伴随着高病死率,建议具有高危因素的BPD患儿应定期筛查心脏超声,出院后定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CV-VG对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的肺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压力控制容量保证模式(PCV-VG)对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或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65~80岁,体重指数19~27 kg/m 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VCV组(V组)和PCV-VG(P组)。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术,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2组通气参数设置:V T 7 ml/kg(校正体重),PEEP 5 cmH 2O,吸呼比1∶2,吸入氧浓度50%,新鲜气流量2 L/min,RR 12~15次/min,于停药前5 min使用30 cmH 2O复张压力持续30 s行手法肺复张。于气管插管后5 min(T 1)、改变体位后5 min(T 2)、气腹5、30、60、90、120 min(T 3-7)和结束气腹且恢复平卧位后5 min(T 8)时,记录气道峰压(P peak)、气道平台压(P plat)、驱动压(DP)和肺动态顺应性(Cdyn)。于T 1、T 4、T 6和PACU中改良Aldrete评分达10分时采集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H值、PaO 2、PaCO 2、SaO 2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 A-aO 2)。于麻醉诱导前和术毕即刻采集桡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肺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IL-6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浓度。记录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V组比较,P组T 1-8时P peak、T 5-7时P plat和DP降低,T 2-7时Cdyn升高,T 1,4,6时P A-aO 2降低,术毕即刻血清CC-16、IL-6和NE浓度降低( P<0.05),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CV-VG对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慢性呼吸衰竭家庭机械通气11例效果分析及随访管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长期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儿童慢性呼吸衰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长期家庭机械通气治疗的11例慢性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生长发育情况、生命质量、不良事件及预后。结果:11例患儿中,男性8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为26 d~13岁,开始家庭机械通气的年龄为3个月~13岁。8例原发病为神经肌肉疾病,3例为呼吸道疾病。11例患儿医院内机械通气时间最短者2周,最长者8个月。6例机械通气的方式为气管造口+有创通气,5例为鼻/面罩+无创通气,11例患儿均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家庭机械通气时间为3~27个月。随访至2020年3月31日,11例患儿耐受性可、生命质量提高、营养状况改善、安全性可;1例随访9个月后失访,1例因住院检查继发重症腺病毒肺炎死亡以外,其余9例均存活,其中4例已停用呼吸机治疗,4例曾因肺炎再次入院治疗1~2次,所有患儿均未发生与使用家庭呼吸机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儿童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安全性良好,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儿来说是一种可探索的长期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机械功为导向预测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失败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和验证以机械功(MP)为导向的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失败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 v1.0(MIMIC-Ⅳ v1.0)中有创机械通气(IMV)超过24 h且用T管通气策略进行撤机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和合并症、首次自主呼吸试验(SBT)前4 h的呼吸力学参数、SBT前的实验室指标、SBT期间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及IMV时间,并将其纳入模型建立组。采用Lasso方法筛选影响撤机结局的风险因素,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制作动态网页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的区分度和准确性,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列线图的临床有效性。前瞻性收集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ICU住院的机械通气患者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在模型建立组中,共有3 695例机械通气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撤机失败率为38.5%(1 421/3 695)。Lasso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6个变量,包括呼气末正压(PEEP)、MP、动态肺顺应性(Cdyn)、吸入氧浓度(FiO 2)、ICU住院时间、IMV时间,其系数分别为0.144、0.047、-0.032、0.027、0.090、0.09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个变量均为预测撤机失败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 OR)和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1.155(1.111~1.200)、1.048(1.031~1.066)、0.968(0.963~0.974)、1.028(1.017~1.038)、1.095(1.076~1.113)、1.103(1.070~1.137),均 P<0.01〕。以MP为导向的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失败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在模型建立组和外部验证组均表现出准确的区分度,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 CI分别为0.832(0.819~0.845)、0.879(0.833~0.925),且其预测准确性显著高于MP、Cdyn、PEEP等单一指标。校准曲线表明预测与观察结局之间存在良好的一致性。DCA分析表明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净获益值,在临床上是有益的。 结论:以MP为导向构建撤机失败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合理、准确地预测机械通气患者的撤机结局,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撤机决策的判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