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鼻疽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易误诊,急性病死率高,治疗困难,反复发作。其病原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具有特殊的胞内感染特性和潜在的生物威胁,目前医务人员对类鼻疽的认识不足,多数医疗机构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有限,缺乏诊疗规范指导。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联合重庆市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组织来自微生物学、流行病学、感染病学、呼吸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订了《类鼻疽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从该病的流行特征、病原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建议,以期提高我国类鼻疽诊治水平,规范临床管理,降低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中猴痘病毒传播特点及防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儿童属于猴痘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在猴痘病毒的传播途径、防疫及治疗中与成人存在区别应该引起注意。现对儿童猴痘病毒历史感染情况归纳分析并综述,当前全球猴痘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旨在为儿童猴痘病毒感染管理与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误诊为肺结核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人类主要通过接触受污染的河流、湖泊或接触携带钩端螺旋体的动物而感染。该病临床种类较多,可表现为发热、乏力、全身酸痛等感染征象和多脏器功能受累的临床特征。本文报道1例以呼吸困难和咯血为主要症状的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误诊为肺结核,而后通过痰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确诊,经过有效的抗感染和呼吸支持治疗,预后良好,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布鲁菌病的人与人传播途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布鲁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可经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既往多记录布鲁菌病由动物感染给人,少有报道记录人与人之间布鲁菌病的传播情况。因此,本文对既往相关文献报道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系统介绍了人与人之间布鲁菌病的几种传播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恰加斯病传播媒介红带锥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恰加斯病(又称美洲锥虫病)是一种由克氏锥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该病潜伏期长、确诊率低,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且病程发展到晚期无特效药物,故有学者称其为"新型艾滋病"。在过去20年中,恰加斯病已经从主要流行区拉丁美洲蔓延到其他非流行国家,同时,其主要传播媒介之一的红带锥蝽在全球分布广泛,包括我国部分潮湿温暖的南方地区。因此,本文从红带锥蝽的分布特征、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以期为我国输入性恰加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感染猕猴α疱疹病毒1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猕猴α疱疹病毒1型可导致人畜共患病,目前报道的近50例人感染猕猴α疱疹病毒1型病例总体病死率大于70%,未经治疗的人感染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导致脑炎、脑脊髓炎,幸存者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本文就人感染猕猴α疱疹病毒1型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猴痘病原学特征及防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猴痘(monkeypox,MPX)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它的重新出现是全球潜在的威胁。自2022年5月7日人类MPX阳性病例在英国被发现以来,世界大多数MPX非流行国家报告的阳性病例不断增加,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全球关注。了解MPX病原学特征、传播途径、致病机制、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对猴痘的防治防控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MPXV病原学特征及防控措施进行简要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我国首例人感染猕猴α疱疹病毒1型病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人感染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是罕见的人畜共患病,2021年4月,在中国北京一位实验动物饲养员出现发热、皮疹、行走无力等症状,后被诊断为人感染猕猴α疱疹病毒1型,病毒性脑脊髓炎,为我国首例人感染猕猴α疱疹病毒1型病患。这名患者在入院前出现心脏呼吸骤停,诊断为缺血缺氧性脑病并出现坏死性病毒性脑脊髓炎,住院期间脑功能损害逐渐加重,临床判定脑死亡,在患者入院39 d,病程第51 d,家属撤除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个蝙蝠病毒组分析揭示了蝙蝠间的共感染和溢出以及病毒的人畜共患潜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蝙蝠是许多人畜共患病病毒的储备宿主。但是关于个体蝙蝠内病毒的多样性和丰度的了解还较少,因此它们之间病毒共感染和溢出的频率也不清楚。我们用无偏的元转录组学方法,对中国云南省采样的149只个体蝙蝠中携带的哺乳动物相关病毒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研究的动物中病毒的高频共感染(即蝙蝠个体同时感染多种病毒物种)和溢出,这可能进一步促进病毒的重组和再组合。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确定了5种病毒种,根据其与已知病原体的系统发生关系或体外受体结合实验的结果,发现这些病毒很可能对人类或牲畜具有致病性。这包括一种与SARS-CoV和SARS-CoV-2密切相关的新型重组SARS-like冠状病毒。体外实验表明,这种重组病毒可以结合人ACE2受体,可能具有更高的潜在溢出风险。我们的研究强调了蝙蝠病毒共感染和溢出现象的普遍发生及其对病毒出现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汉坦病毒病流行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汉坦病毒病是汉坦病毒引起的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流行,严重影响公众健康。该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病毒、啮齿类宿主动物和个体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地理、季节差异,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和偶然性,受气候与气象、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和个人行为等因素影响。分析疾病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原理,及时干预,科学落实防控措施,有助于防控该类疾病的发生。本研究通过检索相关科技文献,从病毒与宿主、气候与气象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等角度归纳总结影响汉坦病毒传播和感染的因素,以加强对该类疾病流行、传播特征的理解,以期对汉坦病毒病疫情预测和预防控制措施的科学落实有所助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