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特征、临床症状、体征、眼底造影特征和激光扫描眼底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01/2023-01确诊的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138眼(其中24例为双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造影(ICGA)、视野、视觉电生理检查;血化验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斑点试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白细胞抗原B27、风湿系列检查资料.结果:所有患者RPR及TPPA阳性,其他化验检查阴性,确诊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平均发病年龄44±13.1岁,男 59 例(51.8%),女 55 例(48.2%),单眼 90 例(78.9%),双眼24例(21.1%),其性别、婚姻以及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视盘充血以及后极部视网膜灰黄色混浊;FFA特征主要表现为早期黄斑周围点样弱背景荧光、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染色、视网膜RPE荧光积存以及视盘染色或强荧光;ICGA以及OCT特征主要表现为晚期后极部鳞状弱荧光,FFA与ICGA之间的关系对称一致,OCT显示玻璃体高反射点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针尖样凸起.结论: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发病年龄平均44岁,单眼发病多见,患者性别、婚姻、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玻璃体灰白色细胞,后极部视网膜混浊增厚感、灰黄色改变,正确识别OCT、FFA、ICGA特征可以减少漏诊误诊,早期正确诊治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智能规划联合计算机导航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复合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 男性,33岁,因“强直性脊柱炎20年,双侧髋关节强直、脊柱侧后凸10年”于2021年4月20日入院。患者13岁确诊强直性脊柱炎,10年前进展至以双侧髋关节屈曲位强直和脊柱侧后凸融合为特征的“剃刀背”畸形,并丧失竖直站立外观和双髋关节活动能力,行走能力严重受限,无法平视和仰卧。腰椎及双侧髋关节活动度丧失,双侧膝关节活动度0°~130°,双侧踝关节背伸20°,跖屈45°,行走时主要为双足跖跗关节和双踝关节屈伸活动。影像学检查:脊柱全长正、侧位片可见典型竹节样改变。冠状位、矢状位严重失平衡,顶椎位于L 1~2椎间盘,上端椎位于T 10,下端椎位于L 4。骨盆前后位X线片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破坏(4级),骨盆极度后倾,双侧髋关节融合于屈曲45°,右侧外旋25°,左侧内旋30°(图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8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7.6%,血红蛋白161 g/L,C反应蛋白12.2 mg/L,红细胞沉降率2 mm/1 h,人类白细胞抗原B27(+),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谱(-)。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终末期),脊柱侧凸后凸畸形并骨性融合,双侧髋关节破坏并骨性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类白细胞抗原-A33、-B58抗体介导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介导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IT)患儿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日龄为29 d的男性NAIT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该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其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人类白细胞抗原""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检索HLA抗体介导NAIT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以上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9月22日。分析并总结纳入文献所报道的介导NAIT的HLA抗体特异性。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患儿因"血小板减少致全身淤点、淤斑"于2019年3月30日被送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就诊,头颅CT检查结果证实患儿颅内出血。②主要血清学检测:患儿及其母亲ABO血型均为A型,父亲为AB型;三者CD36抗原均呈阳性。患儿母亲血清标本中检出HLA抗体,特异性为HLA-A33、-B58。③相关基因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人类血小板抗原( HPA)-1~21bw基因分型分别为 HPA-1aa/2aa/3bb/4~14aa/15aa/16~21aa、 HPA-1aa/2aa/3ab/4~14aa/15ab/1621aa、 HPA-1aa/2aa/3ab/4~14aa/15ab/16~21aa; HLA基因分型分别为 HLA- A*11:01,33:03; B*38:02,58:01、 HLA- A*24:02,33:03; B*55:02,58:01、 HLA- A*11:01,11:01; B*15:02,38:02。④诊断及输血治疗: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本例患儿被诊断为HLA-A33、-B58抗体介导NAIT。患儿接受30 mL配合性血小板输注24 h后,血小板计数由13×10 9/L上升至100×10 9/L,出血症状明显改善。⑤文献复习结果: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文献为25篇,纳入研究的HLA抗体介导NAIT患儿为45例。其中,由HLA抗体、HLA+HPA抗体、HLA+血小板自身抗体、HLA+人类中性粒细胞抗原(HNA)+HPA抗体、HLA+RhD抗体介导者分别为33、8、2、1、1例;常见HLA抗体依次为HLA-B40、-A2、-A19、-B22、-A11、-B5、-B27抗体。 结论:本研究确诊NAIT新生儿的NAIT由HLA-A33、-B58抗体介导。对于临床上发现的NAIT患儿,除考虑由CD36、HPA抗体介导外,还应对HLA抗体介导的NAIT给予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精准诊断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与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HLA)-B 27相关、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早期一般仅表现为慢性腰背痛,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中轴骨,亦可出现外周关节受累,晚期可因脊柱和外周关节的骨化而导致驼背或跛行。AS是一种全身性炎性疾病,可伴有前葡萄膜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传导阻滞、肺上叶纤维化、神经系统受累或肾淀粉样变(继发性)等。因此内科医生应予足够重视,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模式影像诊疗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25岁,因"右眼视物模糊2年,左眼视物模糊9个月"于2022年1月24日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2020年1月患者因发热诱发右眼视物模糊,就诊于当地医院,查体右眼黄斑区散在点状黄白色病灶,诊断为右眼脉络膜炎,予右眼球后注射曲安奈德后症状缓解;2021年4月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10 d后右眼视物模糊加重、左眼出现视物模糊,于某专科医院查见结核菌素试验、抗弓形体抗体、巨细胞病毒抗体、单纯疱疹病毒抗体、类风湿因子、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抗核抗体阴性,行双眼球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期间双眼视力持续下降。2022年1月患者双眼视物模糊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症见:双眼视物模糊伴视物变形、眼前固定黑影遮挡,偶有闪光感,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涩。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08,矫正无提高;左眼0.25,-5.25 D=0.5;双眼眼压12 mmHg(1 mmHg= 0.133 kPa);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检查示:右眼前节(-),眼底视网膜豹纹状改变,黄斑区数个黄白色圆形萎缩灶,融合成片(见图1A);左眼前节(-),眼底黄斑区数个黄白色圆形变性灶(见图1B)。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右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驼峰样隆起伴神经上皮层下积液(见图1C),椭圆体带部分缺失及穿凿灶(见图1D);左眼RPE隆起及视网膜逆行穿凿灶(见图1E);双眼病灶下局部脉络膜巩膜组织信号增强。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示:病灶部位呈高荧光并逐渐染色渗漏,晚期荧光素潴留;对应部位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呈现低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见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示:右眼视网膜层片状团簇样新生血管,脉络膜层粗大新生血管(见图3A);左眼脉络膜层团簇样新生血管(见图3B)。西医诊断:双眼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unctate inner choroidopathy,PIC),双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医诊断:视瞻昏渺(湿热内阻证)。治疗:予双眼球内注射康柏西普注射液;中医治疗以祛湿清热、宣畅气机,予以三仁汤加减,整方如下:薏苡仁35 g、杏仁9 g、豆蔻仁12 g、通草12 g、淡竹叶9 g、厚朴9 g、滑石15 g,水煎服,日1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康柏西普误治黄斑水肿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7岁,因"视力突然下降1个月余,注药后加重半月余"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眼科。2021年3月患者因眼部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裸眼视力检查示:右眼1.0,左眼1.0。眼底彩照未见明显异常(见图1)。4月视力突然下降就诊于外院。患者自述未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外院裸眼视力检查示:右眼0.3,左眼0.2。眼底彩照示:双眼视网膜可见点片状出血,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充盈(见图2A-B)。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示:双眼浅、深层供血破坏,可见异常血流信号,黄斑区水肿(见图2C-D)。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示:双眼动静脉充盈迟缓,可见荧光渗漏及无灌注区,晚期动静脉管壁着色(见图3A-C)。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双眼黄斑区水肿(见图3D-E)。外院诊断: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Diabetic retinopathy,DR);双眼黄斑水肿。入院查体: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为6.7%;白细胞指数为13.68×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8.9%,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12.17×10 9/L;血糖为8.65 mmol/L,余其他指标均正常。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uman Leukocyte Antigen B27,HLA-B27)示:弱阳性;补体C3+C4、凝血四项、抗核抗体测定、抗核抗体谱测定、感染系列、C反应蛋白、血液免疫球蛋白(G、A、M)、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外院给予双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浪沐)0.5 mg。注药次日,患者自觉视力下降明显,裸眼视力检查示:右眼指数/50 cm,左眼指数/50 cm;FFA示:双眼动脉灌注不良,荧光渗漏及荧光遮蔽,黄斑水肿,晚期血管壁着色(见图4A-D);OCT示:双眼黄斑水肿(见图4E-F)。先后行2次视网膜激光治疗,视力提升至右眼0.2,左眼0.5。5月因视力持续下降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刻下症见:双眼视力下降,纳眠可,二便调。眼科检查示:裸眼视力右眼0.15,左眼0.08;双眼眼前节无异常,晶状体皮质混浊,玻璃体透明。眼底检查示:双眼视盘界欠清色淡,视网膜动脉血管变细呈白线状,静脉充盈但未见明显迂曲,A(动脉):V(静脉)=1:3,平行血管可见点片状出血,黄斑区出血、水肿,中心凹反光(-),视网膜周边部可见激光斑(如图5A-B)。OCT示:双眼黄斑区水肿、出血(见图5C-D)。眼内液化验结果示: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为30.4 p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为31.0 pg/ml;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为1704.8 pg/ml,可排除病毒可能性。诊断为:双眼缺血型视网膜血管炎;双眼视网膜不全动脉阻塞;双眼黄斑水肿。治疗:给予泼尼松45 mg/d,15 d后减量为35 mg,之后逐渐减量;复方血栓通胶囊(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天1.5 g,1天3次,治疗半个月后裸眼视力恢复至右眼0.2,左眼0.1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供受体HLA配型位点不相合的脐血移植对白血病患儿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供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位点不相合的脐血移植对白血病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使用单份非亲缘脐血行首次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收集供受体高分辨HLA-A、HLA-B、HLA-C、HLA-DRB1和HLA-DQB1共5个位点的基因信息。在每个位点中,按照2条基因信息是否相合,分为相合组(2条基因完全匹配)和不相合组(有1条基因不匹配),在不同位点中,分别比较相合组与不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复发、非复发死亡及生存的差异。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使用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其他结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00例患儿,男55例,女45例,移植时患儿年龄[ M( Q1, Q3)]为3.9(2.0,6.5)岁。HLA-A位点的相合组55例,不相合组45例,相合组5年非复发死亡率(NRM)低于不相合组( P=0.024),相合组移植后100 d内aGVHD累积发生率低于不相合组( P=0.017),其他结局事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LA-B位点相合组70例,不相合组30例,相合组5年累计复发率高于不相合组( P=0.027),其他结局事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LA-C位点相合组79例,不相合组21例,2组结局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LA-DRB1位点相合组73例,不相合组27例,相合组5年总生存率高于不相合组( P=0.036),相合组5年累积复发率高于不相合组( P=0.028),相合组5年NRM低于不相合组( P=0.008),相合组移植后100 d内aGVHD累积发生率低于不合组( P=0.010),其他结局事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LA-DQB1位点相合组68例,不相合组32例,2组结局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LA-A位点不相合组发生aGVHD的风险高于HLA-A位点相合组( HR=1.25,95% CI:1.12~1.38);HLA-B位点不相合组复发的风险低于HLA-B位点相合组( HR=0.77,95% CI:0.63~0.91);与HLA-DRB1位点相合组相比,HLA-DRB1位点不相合组发生aGVHD的风险较高( HR=1.37,95% CI:1.26~1.48)、发生非复发死亡的风险较高( HR=1.39,95% CI:1.28~1.50)、死亡风险较高( HR=1.27,95% CI:1.18~1.36)。未发现HLA-C和HLA-DQB1位点与aGVHD的发生、复发、非复发死亡及生存的风险相关(均 P>0.05)。 结论:在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中,供、受体HLA-A位点相合的患儿aGVHD的发生风险低于不相合的患儿;与HLA-DRB1位点不相合的患儿相比,HLA-DRB1位点相合的患儿发生aGVHD风险更低、5年NRM更低、死亡风险更低;HLA-B位点相合的患儿复发率高于不相合的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感染性骶髂关节炎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感染性骶髂关节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12例感染性骶髂关节炎为病例组,同期同科室28例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累及骶髂关节患儿为对照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治疗转归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 结果:病例组12例中男5例,女7例,病程0.8(0.5,1.2)个月,发热9例,跛行1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1例,无强直性脊柱炎家族史。对照组28例中男19例,女9例,病程7.0(3.0,17.0)个月,发热1例(4%),跛行14例(50%),HLA-B27阳性18例(64%),强直性脊柱炎家族史18例(64%);病例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磁共振成像单侧受累及CT骨质破坏比例均高于对照组[(11.1±6.2)×10 9比(7.3±2.3)×10 9/L、0.64±0.10比0.55±0.12、72(34,86)比18(5,41)mm/1 h、24.6(10.1,67.3)比3.6(0.8,15.0)mg/L、11/12比36%(10/28),9/12比11%(3/28), t=2.90、3.07, Z=-2.94、-3.28, χ2=10.55、16.53,均 P<0.05]。 结论:儿童感染性骶髂关节炎多表现为单侧受累,病史短,白细胞计数、CRP、ESR升高,骨质破坏比例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LA-B27阳性脊柱关节炎相关眼部疾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脊柱关节炎(SpA)是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关系密切的一种炎症性风湿性疾病,可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外周关节、关节周围附着点,往往还伴有关节外的多系统受累。眼部疾病是HLA-B27阳性SpA常见的关节外表现,其中较为常见的为急性前葡萄膜炎,还包括表层巩膜炎、巩膜炎、结膜炎、角膜炎等。HLA-B27阳性SpA并发眼部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的研究发现与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改变、细胞因子失衡有关。本文就HLA-B27阳性SpA相关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以及治疗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父子同患急性白血病且父亲为三重癌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家族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2年10月及2018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为研究对象。2例患者的就诊年龄分别为34、65岁,2例患者为父子关系。对2例患者行血常规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及融合基因检测等。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过。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①患者1(儿子)因"头晕乏力、盗汗3个月"于2012年10月23日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入院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为38.5%。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3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CD10、CD20、CD19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示正常,考虑为B系淋巴瘤/白血病。随后,行R+Hyper-CVAD(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地辛+表柔比星+地塞米松)/R+MA(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方案交替化疗4次,联合8次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地塞米松或者阿糖胞苷)。其间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完全缓解(CR),并且MRD呈阴性。2013年4月26日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移植后行利妥昔单抗巩固治疗2次。2013年11月8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淋巴瘤细胞比例为35.0%,考虑疾病复发。随后予VDCLP(长春地辛+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培门冬酶+泼尼松)与CA(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方案进行诱导与巩固化疗,患者获得CR后再次复发。2014年3月12日行挽救性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获得CR。2015年4月3日复查骨髓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为22.0%;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34、CD22、CD19、CD33、HLA-DR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正常。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于2015年4月7日给予挽救性地西他滨+VLP(长春地辛+培门冬酶+地塞米松)方案化疗后获得CR,MRD比例为0.13%。随后给予患者多种方案化疗后再次复发。于2016年1月27日给予CIOL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米托蒽醌+地塞米松+培门冬酶)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出现Ⅳ级骨髓抑制合并重症感染,给予对症治疗后无效,患者于2016年2月20日死亡。②患者2(父亲)于2001年7月因"腹胀不适"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活组织检查,结果示低分化腺癌,遂行全胃切除术。2018年4月患者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查CT结果示膀胱占位,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膀胱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2018年11月患者行膀胱癌术后随访,血常规检查结果见幼稚粒细胞。遂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粒系增生活跃,其中原始粒细胞比例为19.0%,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原始细胞增多(EB)2。于2018年12月26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26.0%;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7、CD34、CD13、CD33、CD117、CD15、CD64、髓过氧化物酶(MPO)、HLA-DR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示复杂核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示,cen8三体阳性比例为86%,TP53缺失阳性比例为85%。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2,于2018年12月28日给予地西他滨+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诱导化疗。2019年1月30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7.0%,考虑为部分缓解(PR)。于2019年2月13日给予地西他滨+IA(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再次诱导化疗。2019年3月23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稍减低,原始粒细胞比例为1.0%,提示CR。分别于2019年3月25日、2019年4月27日行IAG(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巩固化疗。期间多次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提示CR,并且MRD呈阴性。2019年6月10日行HA方案化疗。2019年7月19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25.0%,提示疾病复发。于2019年7月20日行地西他滨+HA方案再次诱导化疗。截至2019年8月8日,尚未复查化疗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论:家族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以遗传因素为主,常规化疗难缓解、易复发,生存期短。但是该结论仅限于对2例病例的临床分析,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