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3H4研究进展及其与泌尿系疾病发生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脯氨酰羟化酶属于2-酮戊二酸依赖的双加氧酶超家族,是体内重要的低氧感受器,可直接感受氧分压的变化,通过氧依赖性途径羟化缺氧诱导因子特定的脯氨酸残基,从而介导缺氧诱导因子的降解。脯氨酰3-羟化酶4(P3H4)是P3H1、P3H2的同工酶,被标识为人类肿瘤相关自身抗原,在泌尿系统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P3H4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泌尿系疾病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系统讨论泌尿系疾病中P3H4的研究现状与开发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iglec-15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结直肠癌(CRC)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为CRC患者带来了新选择。现阶段免疫治疗获益人群仅局限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CRC群体,现有免疫治疗中,无论是抗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单抗单药使用还是联合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免疫点抑制剂联合用药,对于微卫星稳定(MSS)CRC群体均无明显疗效。结合唾液酸免疫球蛋白型凝集素-15(Siglec-15)正常情况下仅在某些髓样细胞上表达,但在人类癌细胞和肿瘤浸润性髓样细胞表达广泛上调。最新研究显示,Siglec-15有望成为当前免疫治疗肿瘤患者的全新靶点,可为抗PD-L1治疗无效的MSS型CRC患者带来免疫治疗新希望。本文旨在阐述Siglec-15自身在肿瘤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及CRC免疫治疗的研究近况,对Siglec-15在CRC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阐述,以期为CRC免疫治疗提供参考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EB病毒感染与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本视频重点介绍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肝损伤的密切关系,其临床特征多样,常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肝炎,随年龄增长患者病情相对加重。EBV感染还可致淤胆型肝炎,伴不同程度黄疸。少数EBV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肝衰竭,若不能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此外,EBV感染与慢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均有一定关联。EBV属人类疱疹病毒4型,嗜淋巴细胞病毒属成员,为双链DNA病毒,于1964年由Epstein和Barr在Burkitt淋巴瘤细胞中发现,1968年确定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病原体。EBV相关疾病有鼻咽癌、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IM、噬血细胞综合征、慢性活动性EBV感染。EBV并非嗜肝病毒,故其感染导致的肝损伤并不常见。有研究显示英国某地区1998至2011年1 995例黄疸和(或)肝炎患者,仅17例(0.85%)为EBV所致肝炎,但仍多于同期的甲型肝炎(11例)和急性乙型肝炎(16例)患者,故不能忽视。EBV感染与肝损伤密切相关,形式多样,以急性自限性肝炎最为常见,也可表现为淤胆型肝炎和肝衰竭,另外,慢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均与EBV有关。一、EBV感染所致急性自限性肝炎EBV感染所致急性自限性肝炎中最为常见的为EBV感染所致IM,该类患者肝损伤常见,多临床症状轻微,预后好;转氨酶轻中度升高为主,也可伴胆管酶升高;病程第2~3周出现,持续不超过3个月;少部分患者发生肝衰竭而死亡或行肝移植。EBV感染所致IM病情的影响因素如下:1.年龄:患者年龄越大,转氨酶升高率和黄疸发生率越高。研究显示,中老年EBV感染所致IM肝损伤更重,淋巴结肿大和典型IM三联征(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却较低,但难以早期考虑EBV感染而确诊。尽管IM患者中> 40岁人群的构成比并不高,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这部分人群肝损伤不容忽视。以往研究中,EBV感染所致肝炎被认为是IM的并发症,仅少见EBV感染所致肝炎而无IM典型三联征患者;后续有研究显示,中老年人中不少患者无典型IM表现而以EBV肝炎为主。故推测IM三联征或EBV肝炎可能是不同人群感染EBV后的不同临床表现。2.EBV DNA:EBV DNA是否对肝损伤有影响现有研究尚存在争议。3.免疫指标:有研究显示CD8+ T细胞高为危险因素(OR = 1.37),CD4+ T细胞高为保护因素(OR = 0.66),CD4/CD8+ T比例高为保护因素(OR = 0.15),有研究显示肝功异常患者较肝功正常者CD4+ T细胞较低,CD8+ T细胞较高,CD4/CD8+ T比例较低。4.临床类型:IM、嗜血细胞综合征以及恶性肿瘤疾病等。二、EBV感染所致淤胆型肝炎20多年以来,陆续有研究报道EBV导致淤胆型肝炎,1998年美国《内科学年鉴》报道2例(22岁女性,37岁女性);1998年《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报道1例60岁男性;2003年报道1例29岁女性;2005年报道24例(中位年龄20岁):患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中位数为749 IU/L(最高3 105 IU/L),胆红素中位数为12.6 mg/dl(最高47.5 mg/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中位数为179 IU/L(最高2 518 IU/L),咽炎或扁桃体炎发生率仅30%,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亡;2007年报道2例(分别为73岁男性和59岁男性)。三、EBV感染所致急性肝衰竭1950年美国报道1例24岁男性IM反复发作导致肝硬化,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伴有消化道症状、黄疸、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多次住院治疗;病程3年时行肝组织活检提示肝硬化,但该病例无法排除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未测定病毒壳抗原IgM、EBV早期抗原-D-IgA抗体、EBV核心抗原抗体或EBV DNA;无肝组织EBV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四、EBV感染所致肝硬化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97例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炎等)检测EBV DNA,其中36例阳性,61例阴性;EBV感染者年龄更大,白蛋白水平更低,CTP评分更高,提示EBV感染可能会影响肝硬化预后。五、EBV与自身免疫性肝炎有研究显示,EBV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能存在相关性。综上,EBV感染造成的肝损伤多数为急性、自限性的,可伴胆汁淤积和肝衰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可变剪接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AS)是一种调节基因表达的一般机制,高达95%的人类基因经历了 AS,这意味着这种转录后调节机制对几乎所有细胞过程都至关重要.AS的总体功能是增加从基因组表达的mRNA的多样性.AS会改变mRNA编码的蛋白质,从而产生深远的功能影响.在后生动物免疫系统的基因产物中也观察到AS,这些免疫系统已进化到能够有效识别病原体并区分"自我"和"非自我",这可能得益于AS提供了其多样性和灵活性.人体免疫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响应许多外源性抗原,防止微生物感染,以及监测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内源性成分,并且需要大量分子来支撑功能复杂的免疫活动.前mRNA的可变剪接通过产生多种转录亚型以补充与免疫反应相关的有限基因的功能,在免疫细胞发育和免疫活性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此外,多种因素已被确定为参与控制选择性剪接,RNA的异常剪接可以导致感染、免疫疾病、免疫活动的异常以及肿瘤.本文重点讨论了 AS在免疫系统细胞内的调节,以及它们对免疫生物学的影响和A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之间的关联.总结A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部分最新发现,并试图找到剪接调节的共同模式,这可能会促进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理解,并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唾液酸黏附素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唾液酸黏附素(sialic acid-binding immunoglobulin-like lectin 1,SIGLEC1)也称分化簇169,主要表达于特殊的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面,识别并结合其他细胞表面配体,通过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参与抗原呈递、淋巴细胞增殖、免疫应答、耐受、吞噬、病毒感染及炎症反应等病理生理过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炎症性疾病及肿瘤等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重点介绍SIGLEC1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它有可能成为肾脏疾病活动性、严重程度及与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为相关肾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肠道微生物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然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显著影响移植疗效.GVHD主要是由供者T细胞攻击受者同种异型抗原所致,多累及皮肤、肝脏、消化道等器官.从人类胃肠道样本可检测出1 000多种约1014个肠道微生物[1].肠道微生物主要由细菌构成,也包括真菌、古细菌及病毒[2].肠道微生物对于营养物质代谢、人体自身发育、免疫及疾病的产生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可以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16S rRNA测序、宏基因组测序3等技术了解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加速了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心血管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研究.近几年有很多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与免疫调节密切相关.笔者对近年来肠道微生物与肠道GVHD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类白细胞抗原G基因多态性在临床疾病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基因最早在人类胎盘组织中发现,主要分布于怀孕期间母胎界面绒毛外细胞滋养层细胞上,是一类属于非经典白细胞I类抗原分子,又称HLAⅠb.与经典的HLA分子相比不仅分布具有限制性,其多态性也+分有限.HLA-G多态性主要存在于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和5′上游调控区(5′-upstream regulation region, 5′URR),这些多态性位点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和肿瘤有着强烈的关联性.文章主要对HLA-G多态性位点与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病毒感染等临床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富半胱氨酸蛋白61在肝内炎症中调控髓系抑制细胞的功能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目的意义:髓系抑制细胞(MDSCs)由髓系祖细胞和未成熟髓系细胞组成.在正常情况下,未成熟髓系细胞可快速分化为成熟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肿瘤、感染、创伤、败血症、骨髓移植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情况下,未成熟髓系细胞分化成熟的过程被部分阻断,从而导致MDSCs的积聚和扩增.在人类,MDSCs表达通用髓系细胞标志物CD33和CD11b,同时缺乏或低表达成熟髓系细胞标志物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MDSCs通过表达高水平的精氨酸酶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或活性氧簇,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其信号传导.本研究通过对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及血液标本的分析,阐述MDSCs对肝脏炎症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相关调控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磷脂酶A2受体与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 A域在膜性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磷脂酶A2受体(PLA2R)和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SD7A)两种自身抗原的发现,人类膜性肾病(MN)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两种自身抗原是由足细胞表达的大分子跨膜糖蛋白,均可诱导以IgG4为主的体液免疫反应,在临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监测.虽然两种抗原最终引起的病理改变一致,但其本身的分子生物结构、功能及在疾病中的作用各有特色.与PLA2 R相比,THSD7A具有更明确的生物学作用,可在人类和啮齿类动物的肾小球中高表达,与恶性肿瘤有很高的相关性,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临床诊断特发性MN的特异性更高.未来,可通过对PLA2 R与THSD7A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探索两种抗原相关MN的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细胞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肿瘤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也带来了医学界对肿瘤治疗模式的改变.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治疗肿瘤疾病,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肿瘤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的第四种有效治疗肿瘤的方法.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T lymphocyte)、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 cell)、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 cell)以及DC-CIK细胞(dendritic cell-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T细胞肿瘤免疫治疗一直是肿瘤免疫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现就T细胞相关的肿瘤免疫疗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