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每日症状指数的动态监测预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背景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抗抑郁药物已成为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新兴疗法,但如何早期预测疗效仍是一大挑战.目的 探讨rTMS+抗抑郁药物治疗过程中预测远期疗效的潜在因子.设计 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首次诊断中重度单相或双相抑郁症的年龄<18 岁、始于住院时连续≥20 次的rTMS治疗且有每日症状指数(DI-5)的评分记录、有rTMS治疗前和第 20 次时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记录的儿童青少年为队列人群,以rTMS治疗最后 1次较基线HAMD评分减少≥50%分为应答组和未应答组,对20 次DI-5评估结果与HAMD评估行相关性分析,当存在较好的相关结果时,考察rTMS+抗抑郁药物治疗中的DI-5评估是否能更早预测应答结果.主要结局指标 DI-5与HAMD评分相关性.结果 符合本文纳入排除标准的中重度单相或双相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 228 例,平均年龄(14.0±3.0)岁,男 111例(48.6%),rTMS治疗前和后DI-5分数与HAMD分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 0.70 和 0.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TMS治疗 20 次后应答组 101 例,未应答组 127 例,两组在性别分布、年龄、单亲家庭比例、留守儿童比例、家族精神病史、症状始发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学习障碍、语言障碍、运动发育障碍、体重、身高、服药时长、心理咨询次数、甲状腺功能异常、入睡时长、经常做梦比例和饮食习惯-挑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I-5 和HAMD基线分数应答组较未应答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 20 次rTMS治疗后DI-5 分数应答组较未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AMD最后 1 次评分应答组较未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11 次rTMS治疗时DI-5分数应答组较未应答组DI-5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应答组较未应答组DI-5中位数分数减少2 分并以此作为分层依据,DI-5量表减少分数<2 分组 107 例(46.9%)在第 20 次rTMS治疗时有 98.1%的概率为未应答,DI-5 量表减少分数≥2 分组 64 例(87.4%)在第 20 次TMS治疗时有 89.2%的概率为应答.结论 第 11 次rTMS较治疗前DI-5减分≥2 分可能是预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rTMS+抗抑郁药物疗效的早期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2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29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1.3%。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组患者身高、肿瘤最大径、钙化、被膜浸润、伴桥本甲状腺炎与无转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身高≥160.5 cm、肿瘤最大径≥5.5 mm、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最大径、身高、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肢神经阻滞不全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筛选下肢神经阻滞不全的危险因素。方法:拟行下肢神经阻滞的择期手术患者,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麻醉前有无躯体疼痛、手术分级、手术体位;根据术中麻醉效果将患者分为2组:下肢神经阻滞完全组(N组)和下肢神经阻滞不全组(I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下肢神经阻滞不全的危险因素。结果:下肢阻滞不全的发生率为34.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0~27.9 kg/m 2)、ASA分级(Ⅳ级)、手术分级(三、四级)、手术体位(俯卧位)是下肢神经阻滞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40岁)是保护因素( P<0.05)。 结论:BMI、ASA分级、手术分级和手术体位是下肢神经阻滞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是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COPD稳定期术后患者入ICU的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术后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风险。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拟行外科手术的COPD稳定期患者。基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指南标准,按照术前气流受限程度分为1级〔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80%〕、2级(50%≤FEV1%<80%)、3级(30%≤FEV1%<50%)、4级(FEV1%<30%);基于2021年修订版COPD诊治指南,结合患者症状水平和1年内中、重度急性加重史分为A、B、C、D 4组,其中A组症状最轻、急性加重频率最低且程度最轻,D组症状最重、急性加重最频繁且程度最重。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COPD相关因素、手术相关因素以及术后入ICU的情况,分析术前不同程度气流受限及不同症状综合评估与术后入ICU风险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入ICU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43例患者纳入分析,根据气流受限程度,GOLD 1级34例、2级72例、3级32例、4级5例;根据症状综合评估,A组78例、B组31例、C组5例、D组29例。不同程度气流受限各组及不同症状综合评估各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气流受限程度和症状综合评估与术后入ICU并不相关〔气流受限程度:优势比( OR)=1.526,95%可信区间(95% CI)为0.682~3.415, P=0.304;症状综合评估: OR=1.508,95% CI为0.921~2.469, P=0.103〕。不同程度气流受限各组及不同症状综合评估各组间患者手术部位、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和手术时间等手术相关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3例患者中,10例术后入ICU,133例未入ICU。入ICU组患者比未入ICU组年龄更大(岁:73.10±10.56比65.14±9.79, P<0.05),呼吸困难指数分级更高〔mMRC分级(级):1.5(1.0,2.0)比1.0(0,2.0), P<0.05〕,每年急性加重频率更高〔次:1(1,2)比0(0,1), P<0.05〕,且两组患者手术方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以及每年急性加重频率是术后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 OR=1.093,95% CI为1.010~1.183, P=0.028;每年急性加重频率: OR=2.400,95% CI为1.015~5.676, P=0.046)。 结论:伴COPD稳定期患者术前气流受限程度和症状综合评估与术后入ICU风险无关;年龄及每年急性加重频率为伴COPD稳定期术后患者入ICU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兰州市城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患病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兰州市城关区社区糖尿病前期居民患病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选取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6个社区内居住5年及以上的成年汉族居民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研究对象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收集其年龄、腰围、颈围、收缩压、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空腹血糖(FPG)、餐后1 h血糖(1h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等资料。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将研究对象分为糖尿病前期(PreDM)[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及IFG+IGT]组和正常糖耐量(NGT)组。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PreDM患者FPG、1hPG和2hPG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479例研究对象,其中,PreDM组348例(IGT、IFG、IGT+IFG患者分别为193、52和103例),NGT组131名。与NGT组相比,PreDM组患者的BMI、白细胞、ALT、AST、TG、HbA 1c、FPG、1hPG和2hPG等均更高( P<0.05)。PreDM患者中,IGT、IFG、IGT+IFG分别占55.5%(193/348)、14.9%(52/348)和29.6%(103/348),IGT患者占比最高。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reDM患者FPG与BMI、TC、HbA 1c、Hb等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14、0.21、0.15、0.14,均 P<0.001);1hPG与BMI、AST、ALT、TC、HbA 1c、Hb、红细胞、白细胞等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25、0.10、0.17、0.08、0.30、0.13、0.18和0.20,均 P<0.05);2hPG与BMI、AST、ALT、HbA 1c、白细胞等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16、0.15、0.21、0.22和0.13,均 P<0.05);且FPG、1hPG和2hPG均与HDL-C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12、-0.18、-0.21,均 P<0.001)。 结论:兰州市城关区PreDM人群较NGT人群在脂代谢、肝功能、血细胞水平已出现较大差异。PreDM患者中,IGT患者占比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TAS基因突变对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DTAS基因(DNMT3A基因、TET2基因、ASXL1基因、SRSF2基因)突变对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二代测序检测(NGS)的163例AML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诱导缓解方案、是否移植、外周血指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8例,女75例,年龄48(33,59)岁。根据患者二代测序资料,将有上述4个基因任一突变者分为DTAS基因突变组,反之为无DTAS基因突变组。同时纳入40名健康对照研究DTAS基因突变与粒淋比和淋单比之间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与预后指标。结果:163例患者中,检出DTAS基因突变的患者50例(30.7%),未检出DTAS基因突变的患者113例(69.3%)。在50例DTAS基因突变的患者中,其中≥2个突变的患者有8例(16%),DTAS基因中有任一基因突变的患者有42例(84%)。DTAS基因突变组患者年龄较大、欧洲白血病网预后分层较差、缓解持续时间较短、诱导化疗后28 d重度骨髓抑制程度所占比例[21(61.8%)比31(34.8%)]较高( χ 2= 7.313, P=0.007),治疗后达完全缓解时,淋单比值较低,且低于健康对照组(Z=4.935, 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DTAS基因突变组的总生存时间和无事件生存时间均低于无DTAS基因突变组( P均<0.01)。DTAS基因突变组的中位OS时间为21(95% CI 16.63~25.37)个月,低于无DTAS基因突变组的43(95% CI 33.01~52.99)个月( P=0.003, HR=2.04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DTAS基因突变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HR=2.041,95% CI 1.285~3.244, P=0.003)。 结论:DTAS基因突变不影响AML患者诱导化疗后血象恢复时间,但DTAS基因突变患者缓解持续时间较短。DTAS基因突变提示预后不良,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中国31个省份107家医院的26 592例AMI患者为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AMI类型、心脑血管病史、用药史、生活方式和AMI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和(或)肥胖、吸烟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资料,将具有完整危险因素信息的24 394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结果:患者年龄为(62.2±13.8)岁,其中男性18 162例(74.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8 209例(74.6%)。男性患者年龄为(60.2±13.7)岁,低于女性[(68.2±12.3)岁];体质指数为(24.2±3.0)kg/m 2,高于女性[(23.8±3.4)kg/m 2];超重和(或)肥胖、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腻饮食和AMI病史比例分别为51.8%、55.2%、7.2%、3.8%、80.4%和7.7%,均高于女性(分别为45.9%、9.9%、5.8%、2.3%、65.0%和5.9%);高血压、糖尿病、缺乏运动和卒中病史比例分别为46.5%、17.2%、77.8%和8.5%,均低于女性(分别为61.4%、24.8%、81.7%和11.1%);均 P<0.05。男性和女性患者外周血管病史的比例分别为0.6%和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亚组分析显示:有别于对全部患者的分析结果,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血脂异常比例、青年和中年组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比例、老年组超重和(或)肥胖、缺乏运动比例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中国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高血压和糖尿病更常见于女性患者,超重和(或)肥胖、肥腻饮食和吸烟等更常见于男性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快速眼动睡眠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儿童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快速眼动睡眠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REM-OSA)儿童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经多导睡眠监测(PSG)诊断为中重度OSA,进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且在术后6个月完成复诊的2~14岁儿童6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72.6%),女17例(27.4%),年龄2.0~12.3(5.9±2.4)岁。所有儿童在基线时均完成临床资料收集、PSG、OSA-18生活质量问卷和儿童睡眠问卷-睡眠呼吸障碍分量表,术后6个月复查PSG和OSA-18生活质量问卷。根据基线PSG中快速眼动睡眠期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OAHI)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OAHI比值是否≥2,将患儿分为REM-OSA组(33例)和非REM-OSA组(29例)。对比2组患儿基线PSG参数及量表得分、术后6个月治愈率及OSA-18生活质量问卷结果,使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颈围/身高比、是否超重或肥胖、病史时间、扁桃体和腺样体大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REM-OSA组的氧减指数、SpO 2<90%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高于非REM-OSA组( Z值分别为-2.723、-3.414,P值分别为0.006、0.001),而最低SpO 2低于非REM-OSA组( Z=-3.957, P<0.001)。REM-OSA组阻塞型呼吸暂停占总呼吸事件的比例(与解剖因素相关)高于非REM-OSA组( t=2.840, P=0.006),而中枢型呼吸暂停占总呼吸事件的比例和觉醒指数(均与功能因素相关)低于非REM-OSA组( t=-2.597、 P=0.012, Z=-2.956、 P=0.003),其余PSG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不同基线OAHI情况下,2组患儿术后6个月OSA治愈率的变化趋势有交互效应(χ 2=4.282, P=0.039)。 结论:解剖因素和功能因素在REM-OSA与非REM-OSA患儿病因中所占的权重不同,2组患儿术后OSA治愈率在不同基线OAHI的情况下变化趋势相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站式”综合管理多重代谢紊乱患者代谢指标治疗效果的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门诊“一站式”综合管理前后多重代谢紊乱患者药物治疗方案及治疗达标率的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一站式”综合管理门诊建立档案并规律就诊的合并多重代谢紊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有332例。通过门诊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的一般信息、既往史、家族史、药物治疗方案、血压及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同时对患者进行“一站式”综合管理随访。分析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并对比门诊“一站式”综合管理前后患者代谢指标变化及不同代谢紊乱患者的治疗方案及达标情况。结果:332例患者首次就诊至末次就诊的时间间隔为44(26,60)周,年龄为(57.2±13.2)岁,其中男219例(66.0%)。经心血管门诊“一站式”综合管理后,患者空腹血糖(FBG)由6.6(5.6,7.9)mmol/L降至6.3(5.6,6.9)mmol/L,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由(7.2±1.5)%降至(6.6±0.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由2.70(1.97,3.55)mmol/L降至2.04(1.66,2.63)mmol/L,血尿酸(UA)由(383.7±107.1)μmol/L降至(341.2±90.6)μmol/L(均 P<0.05)。高血压[19.8%(50例)提升至28.2%(71例)]、糖尿病[45.2%(85例)提升至66.5%(125例)]、高脂血症[54.9%(151例)提升至87.6%(241例)]、高尿酸血症[16.7%(16例)提升至49.0%(47例)]的治疗达标率均提升(均 P<0.05)。 结论:心血管门诊“一站式”综合管理可改善患者代谢紊乱情况,提高代谢紊乱性疾病治疗的达标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脏3D建模打印在肾癌行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肾脏3D建模打印技术在肾癌行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T1N0M0肾癌患者96例,其中47例术前行常规肾动脉CTA检查(A组),49例术前行肾脏3D建模打印(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术前血肌酐、术前肾小球滤过率及R.E.N.A.L.评分)、围手术期情况(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9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中转开放或行全肾切除术患者。两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围手术期指标中,B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其他相关围手术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肾脏3D建模打印技术可有效提高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效率,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