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多巴胺多功能纳米造影剂在肿瘤分子影像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开发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低毒性的多功能纳米造影剂,使其能精准定位肿瘤,实时反映肿瘤生物学信息,是推动肿瘤分子影像技术发展、实现肿瘤早期及精准诊疗的核心。聚多巴胺(PDA)纳米材料是一种结构与天然真黑素极其相似的仿生材料,其聚合方法简单,可通过金属配位、π-π堆积、静电吸附等多种方式实现造影组件及靶向配体等功能分子的可控组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展现出巨大的临床转化潜力,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分子影像的临床前研究。综述了PDA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功能化修饰和组装策略及其在肿瘤分子影像学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有助于推动其在肿瘤分子影像领域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牙釉质仿生矿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牙釉质仿生矿化是模仿牙齿形成的生物矿化机制,在体外模拟机体微环境,通过分子仿生合成和分子自组装等技术,构建类似牙釉质生理形成过程的微观条件,从而控制无机矿物晶体的形成过程,最终形成具有独特微观结构以及优异的生物学和理化性能的类牙釉质结构的过程。牙釉质结构破坏后的再矿化及仿生矿化修复是未来方向,有较大的临床应用需求及前景,近年研究进展迅速,研究成果引人瞩目。本文对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杠杆-支点平衡重建"理论的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随着医疗水平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高龄人群越来越多,同时骨质疏松问题也变得相对突出,因此通常低暴力即可造成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给老年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随着医疗水平及内固定材料的进一步发展,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的出现极大改善了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但随着治疗患者量的不断增多,内固定失败也被不断报道。近年来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BN)被报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将主要阐述PFBN的设计理论依据、特点、生物力学及临床疗效研究,为今后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水凝胶保护腹腔开放创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腹腔开放创面的保护是创伤外科的重要课题。早期如何促进肠管间肉芽组织填充,减少肠壁磨损,从而避免肠空气瘘的发生,成为腹腔开放后创面保护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水凝胶是一种含水量高,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的仿细胞外基质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本文综述了天然水凝胶生物材料在腹腔开放创面保护中的应用进展,为后续腹腔开放创面早期保护材料的研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动全髋髋臼假体的优劣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多种股骨髋骨疾病的终末期诊疗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是传统骨水泥假体带来的脱位风险一直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Bousquet在股骨头和髋臼之间增加了高分子内衬,使得内衬与髋臼之间活动分离,形成的双动全髋髋臼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第一代双动全髋髋臼系统以聚乙烯作为内衬,随着现代材料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步形成了光滑表面、仿生涂层和高交联聚乙烯衬垫的新型双动全髋髋臼系统,性能有所提高。双动全髋髋臼系统由于内衬的存在,股骨头与髋臼距离较大,能够容许更大的活动度,稳定性较高不易脱位,相同时间的假体磨损程度也较低。因此,双动全髋髋臼系统在临床应用中越发广泛,特别适用于具有高脱位风险的老年人群、翻修手术或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患者。但是在另一方面,基于双动全髋关节假体的设计原理,多种因素造成的假体内脱位以及缺乏固定孔等缺点导致双动全髋系统在针对严重骨缺损等患者时容易引发髋臼松动,因此制约了其进一步使用。双动全髋系统可以针对不同的临床应用情况,如针对不同特点的人群,以及针对初次手术的不同方法,采用不同的应用策略,从而降低术后翻修的发生率。以双动全髋髋臼系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为核心,系统的阐述双动全髋髋臼系统的原理,与传统骨材料相对比,介绍其优点及缺点,并揭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策略,为未来双动全髋髋臼系统的在骨科的应用做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红细胞和血小板作为载体用于抗肿瘤药物递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液中广泛存在,易于从血液中分离,且性质相对稳定,是一种理想的药物递送载体。近年来,大量研究利用红细胞和血小板递送抗肿瘤药物以实现高效的药物递送,其在优化药物体内行为、增加疗效以及减少给药剂量方面表现出了优异的效果。此外,其细胞膜可用作包膜材料以改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性质,实现仿生功能的同时减少纳米粒的毒副作用。介绍了红细胞和血小板及其膜材料的特性和制备方法,以及其在抗肿瘤药物递送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骨科仿生治疗角度再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发展历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是治疗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经典术式,但融合相关并发症的出现,以及材料学、工程力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与深度融合,推动了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治疗由“融合固定”逐步向“非融合重建”转变。这一治疗理念的革新符合骨科仿生治疗理念,即“结构重塑,功能重建,最大限度修复并重建骨骼肌肉系统的形态及功能”,本质上属于骨科仿生治疗中的“仿生替代治疗”。本文通过回顾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发展过程,从骨科仿生治疗角度分析其历史沿革,为未来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设计及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治疗探索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仿生表面髋关节假体生物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传统表面髋关节假体和仿生表面髋关节假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选用Sawbone数字模型(型号3908,左侧,中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Mimics 21.0软件重建股骨实体化模型,利用Solidworks 16.0软件建立假体模型,包括传统和仿生(1~4型)表面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的三维模型并装配,其中仿生1~4型假体螺钉交叉位置距压力螺钉顶部分别为20.22 mm、30.12 mm、32.17 mm和37.76 mm。在Workbench 18.2软件中划分网格并对材料赋值,模拟缓慢行走单足负重下的受力,测量整个模型的力学分布特征并得到应力分布云图。结果:传统和1~4型仿生表面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的骨-假体柄交界处峰值应力分别为32.18 MPa、13.80 MPa、15.01 MPa、23.46 MPa和34.51 MPa。随着交叉处远离股骨顶部,1~4型仿生表面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的交叉处峰值应力分别为37.98 MPa、48.60 MPa、54.80 MPa和53.87 MPa。传统假体和1~4型仿生表面髋关节假体股骨颈上方应力峰值分别为8.00 MPa、7.80 MPa、7.04 MPa、7.03 MPa和7.51 MPa,股骨颈下方应力峰值分别为15.38 MPa、14.20 MPa、11.11 MPa、13.10 MPa和12.18 MPa,股骨大转子应力峰值分别为13.08 MPa、11.61 MPa、13.09 MPa、11.02 MPa和39.51 MPa。结论:与传统表面髋关节假体相比,基于杠杆平衡重建理论设计的类型1仿生表面髋关节假体通过仿生重建主张力骨小梁和主压力骨小梁、合理的置钉角度和更接近股骨头中心的支点内移,弥补了传统表面髋关节假体的设计缺陷,优化了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提高了置换术后假体的稳定性,有助于降低股骨颈骨折和假体松动的风险,延长假体使用寿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器材设计理念的发展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手术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内固定物的设计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以优化生物力学性能和微创植入为核心,随着材料的不断改进,内固定物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演进。数十年间出现了多项里程碑式进展,如偏心固定转向中心固定、滑动加压固定的应用、传统螺钉改为螺旋刀片,单钉改为双钉(组合)等,但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仍为5%~10%,难以实现质的突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深入分析股骨近端的解剖、生理学特点及力学传导特性,有助于阐释内固定失败的根本原因。基于此,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应运而生,通过完全模拟股骨近端的解剖、力学、生物学特性,调节局部力学环境,为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提供了新思路,亦有助于带动其他骨折治疗策略的范式变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的现状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对运动锻炼需求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直接吻合术、肌腱瓣技术、肌腱转位术和游离肌腱移植术等,在手术方式选择及手术适应证把握方面,需重点考虑跟腱缺损长度,同时兼顾患者年龄、外观要求、功能需求、局部组织条件等方面。随着医疗器械的更新和手术技术的改进,手术的适应证也在不断变化,基于现有文献证据,为每种手术技术制定合理的修复跟腱缺损长度范围,更加符合临床需求。此外,生物治疗技术、新型仿生材料等方面的辅助技术在实验室或动物模型中被证实存在积极作用,未来如何促进相关临床成果转化是辅助技术的发展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