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状疱疹抗病毒药物的合理选择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抗病毒治疗是带状疱疹治疗的核心,本文结合最新研究、共识和指南,探讨抗病毒药物种类和剂量的合理选择。伐昔洛韦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且用药更方便,一般是口服抗病毒药物的首选;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免疫力低下患者,应酌情选择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溴夫定往往是更好的选择;对阿昔洛韦耐药的患者应考虑使用泛昔洛韦或者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而对于免疫力低下同时合并阿昔洛韦耐药的患者可选择静脉滴注膦甲酸钠。使用口服抗病毒药应达到足够的剂量。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及剂量能有效缓解患者急性期症状,同时降低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感染肺损伤机制与干预药物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感染所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及潜在干预药物,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提供参考。方法:使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inibus, GEO)筛选SARS-CoV转录组数据,使用R语言包对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和基因本体学(Gene Ontology, GO)富集分析。使用STRING在线分析网站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出关键基因。再应用表观精准治疗预测平台(Epigenomic Precision Medicine Prediction Platform, EpiMed)对关键基因进行多组学关联分析和潜在治疗药物预测。结果:选择SARS-CoV全基因组表达谱数据,共筛选出差异基因3 606个,其中上调2 148个,下调1 458个。GO富集主要与病毒感染、白细胞迁移与粘附、急性炎症反应和胶原蛋白分泌等有关。KEGG富集主要与信号转导、急性炎症、免疫反应等有关。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得到PTPRC、TIMP1、ICAM1和IL1B等10个肺损伤相关的关键基因。EpiMed平台预测出白头翁、虎杖、TNF-α抑制剂、泛昔洛韦、氟伐他汀等药物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结论:SARS-CoV感染可通过激活一系列炎症相关分子引发肺损伤,可能有效的治疗药物包括白头翁、虎杖、TNF-α抑制剂、泛昔洛韦和氟伐他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炎支原体诱导的皮疹和黏膜炎8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诱导的皮疹和黏膜炎(MIRM)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调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11月至2021年5月出院诊断为多形红斑/重症多形红斑或Stevens-Johnson综合征患者的资料,以MIRM诊断标准筛选出其中的MIRM患者,且排除了其他病因,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结果:8例符合MIRM诊断,其中男4例,女4例,发病年龄4 ~ 30(15.63 ± 9.16)岁。8例均有发热,其中5例有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前驱症状。所有患者均有口腔黏膜损害,其中5例有口唇血痂;7例有眼损害,表现为结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所有患者均有皮损,表现为靶形损害5例、水疱4例。所有患者血清学肺炎支原体IgM均阳性。1例反复出现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每次发作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取外周血行全外显子测序显示,NLRC4和IRGM杂合突变。3例患者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多形红斑。7例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6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5例阿奇霉素,5例使用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或利巴韦林。平均随访2.9年,3例痊愈,1例失明,1例反复出现干咳和口腔溃疡及四肢皮疹,余3例分别出现眼睑板腺功能障碍、泪点狭窄及角膜上皮损害等眼部损害。结论:MIRM好发于儿童及年轻成人,多有发热、咽痛、咳嗽等前驱症状,黏膜损害明显,部分有皮肤靶形损害。多数患者单次发病后痊愈,个别反复发作者可能与自身炎症相关基因和感染相关基因突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带状疱疹样皮疹的播散性隐球菌病合并艾滋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38岁,因头痛、发热1周,加重3 d就诊。患者起病前1周着凉后出现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自觉发热(当时未测体温),当地医院治疗3 d,症状稍好转。3 d前头痛加重,呈搏动性;外院脑脊液涂片隐球菌阳性,HIV抗体待查转我院。入院后第7天,患者右前臂伸侧、右手掌、右胸背逐渐出现红斑、簇状小水疱,伴阵发性、烧灼样痛,无痒感。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水痘病史。否认皮损部位外伤史及鸽粪接触史。2014年有静脉吸毒史,曾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曾发生无保护措施的男男性行为。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检:一般状况可,慢性病容,神清,检查配合。肺部和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余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皮肤科检查:右前臂伸侧、右手掌、右胸背部可见红斑、斑丘疹、丘疱疹,簇状小水疱,疱液多混浊,部分皮损中间干涸、结痂(图1)。初诊为带状疱疹,予伐昔洛韦、膦甲酸钠等治疗2周,皮损仍增加,疼痛无改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中性粒细胞比例0.889(参考值:0.5 ~ 0.7,下同);CD4 + T细胞计数4个/μl(500 ~ 1 600个/μl),辅助性与抑制性T细胞比值0.02(1.4 ~ 2.0),HIV抗体阳性,HIV核酸定量1.38 × 10 2/ml;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人巨细胞病毒阴性;血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血、脑脊液、肺泡灌洗液真菌培养发现新型隐球菌。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64 × 10 6/L,脑脊液墨汁染色:隐球菌阳性。肺泡灌洗液人巨细胞病毒检测:阳性;骨髓细菌、真菌培养:阴性。肺部CT示双肺上叶感染;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右前臂伸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鳞状上皮局部增生,少许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图2)。皮肤浅表过碘酸希夫染色及六胺银染色均见散在隐球菌菌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颅磁刺激联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RF)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病程≤7 d)分为对照组、rTMS组、RF组及观察组,每组2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加巴喷丁、伐昔洛韦、甲钴胺等药物口服,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2周,RF组于入组后第15天时辅以背根神经节RF治疗,观察组则给予rTMS及RF联合治疗(方法同上)。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6 d、30 d、60 d时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3 d、7 d、16 d、30 d、60 d时观察组疼痛VAS、HAMA、HAMD、QOL-SF36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疼痛VAS、HAMA、HAMD、QOL-SF36及PSQI评分在治疗后16 d、30 d、60 d时均明显改善( P<0.05);与同期rTMS组比较,观察组疼痛VAS、HAMA及HAMD评分在治疗后16 d、30 d、60 d时均显著改善( P<0.05);与同期RF组比较,观察组疼痛VAS、HAMA、HAMD及PSQI评分在治疗后30 d、60 d时均显著改善( P<0.05)。 结论:rTMS联合背根神经节RF治疗能有效缓解早期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疼痛症状,减轻焦虑、抑郁程度,显著改善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狼疮性肾炎合并双侧带状疱疹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性、22岁,因双侧同时出现红斑、簇集性水疱伴疼痛4 d就诊。既往狼疮性肾炎病史2个月余,现口服醋酸泼尼松35 mg/d维持治疗。查体:左上肢和右下肢带状排列红斑基础上簇集分布的水疱、丘疱疹。实验室检查异常:单核细胞数1.0×10 9/L,单核细胞百分比11.98%,余未见明显异常;尿蛋白(++)、潜血(-);补体C3 0.60 g/L、补体C4 0.11 g/L。诊断狼疮性肾炎并发双侧带状疱疹,经口服伐昔洛韦、维生素B 1和B 12、普瑞巴林胶囊,湿敷康复新液、喷昔洛韦软膏治疗10 d皮疹明显好转,疼痛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剂量抗病毒药物对带状疱疹疗效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剂量抗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维普数据网、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4月9日相关文献。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文献数据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 RR)为效应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 MD)为效应指标,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95% CI。 结果:最终纳入14项随机对照研究,共1 831例患者。与阿昔洛韦200 mg每日5次相比,800 mg每日5次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止疱时间( MD=-1.29,95% CI:-1.62~-0.96, P<0.001)、更快缓解疼痛( MD=-2.73,95% CI:-4.37~-1.09, P=0.001)、缩短结痂时间( MD=-2.42,95% CI:-2.96~-1.89, P<0.001),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RR=1.64,95% CI:0.80~3.36, P=0.17);与伐昔洛韦300 mg每日2次相比,900~1 000 mg每日3次能提高治疗有效率( RR=1.17,95% CI:1.04~1.32, P=0.007)、缩短止疱时间( MD=-1.53,95% CI:-2.54~-0.51, P=0.003)、更快缓解疼痛( MD=-1.04,95% CI:-1.30~-0.77, P<0.001)、缩短结痂时间( MD=-1.78,95% CI:-2.80~-0.76, P<0.001)、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RR=0.28,95% CI:0.15~0.52, P<0.001),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RR=1.47,95% CI:0.93~2.32, P=0.10)。在免疫受损的患者中,与伐昔洛韦1 000 mg每日3次相比,2 000 mg每日3次不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250、500、750 mg每日3次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治疗带状疱疹中,800 mg阿昔洛韦每日5次,900~1 000 mg伐昔洛韦、250 mg泛昔洛韦每日3次在带状疱疹抗病毒治疗中是更好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天疱疮或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8例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回顾分析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BP)合并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6—2021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天疱疮/BP合并HSV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8例天疱疮/BP合并HSV感染患者中,男2例,女6例,年龄(50.6 ± 8.3)岁,包括5例寻常型天疱疮,1例落叶型天疱疮,2例BP。7例合并HSV-1感染,1例合并HSV-2感染。8例均因天疱疮或BP接受系统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并对治疗抵抗入院,其中7例表现为原发病灶加重或复发,1例表现为全身皮损增加。HSV感染位于躯干4例,口腔4例,头皮3例,面部2例。皮疹表现为不规则的糜烂面,伴血痂,部分为中央有脐凹的脓疱,7例伴有皮疹处明显疼痛。发生HSV感染时,6例天疱疮患者抗Dsg1抗体均下降,5例寻常型天疱疮中4例抗Dsg3抗体下降;2例BP患者中1例抗BP180抗体降低,1例升高。予足量足疗程抗病毒治疗(伐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治疗7 ~ 14 d),所有患者HSV感染均被控制,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严重程度评分较抗病毒治疗前均下降,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所有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未调整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剂量。结论:天疱疮或BP复发加重且对治疗抵抗时需考虑HSV感染,对于伴HSV感染者给予足量系统抗病毒治疗,可在不调整常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前提下控制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氧自体血疗法联合三氧皮下注射辅助治疗老年急性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三氧自体血疗法联合三氧皮下注射在辅助治疗老年急性期带状疱疹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疼痛科收治的老年急性期带状疱疹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药物联合三氧治疗组(三氧组),每组各30例.药物治疗组采用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甲钴胺、普瑞巴林等常规药物治疗;药物联合三氧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三氧自体血疗法联合三氧皮下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抑郁-焦虑-压力评分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DASS),并记录两组病人的疱疹愈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结果:60例病人全部完成试验,与对照组相比,三氧组治疗后1周、2周和1个月的VAS评分下降更为显著(P<0.05),三氧组病人治疗后SRSS和DASS量表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5),三氧组的疱疹愈合时间(天数)明显缩短(P<0.01),三氧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更低(P<0.05),治疗期间两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氧自体血疗法联合三氧皮下注射在辅助治疗老年急性期带状疱疹中可显著减轻病人疼痛,提高睡眠质量,改善情绪状态,加速疱疹愈合并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可为老年急性带状疱疹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贺氏三通法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比较贺氏三通法与西医常规药物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皮损情况、疱疹疼痛的改善情况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法 将60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分为观察组(予三通法)与对照组(予西药)各30例.三通法组分4个疗程治疗,每日1次,每3次为1个疗程,共12次,每次治疗予放血、火针、毫针,两两合治或单治,选穴为疱疹皮损区阿是穴,疱疹不同部位所支配的神经节段对应的夹脊穴.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及维生素B,片,共治疗14d.评价治疗前后的疱疹皮损情况(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每单次疗程治疗后(即在第4日、第7日、第10日、第13日记录)最痛时的NRS疼痛评分情况,治疗前后疱疹疼痛面积情况及1个月随访观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自第1疗程,每个疗程观察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疼痛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1个月后,观察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三通法可有效改善疱疹皮损情况,降低急性期疱疹疼痛程度,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