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像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 2021 年12 月-2023 年6 月本院康复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6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MT组、rTMS组、联合组.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3~4 h/d,6 d/周,共 4 周;MT组、rTMS组分别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MT疗法、5Hz rTMS疗法;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MT及 rTMS疗法.四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4 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同时测量患侧脑区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共 65 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MT组脱落 2 例,联合组脱落 1 例.经治疗后,四组患者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MT组、rTMS组、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最优(P<0.05);四组患者CL和CMCT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MT组、rTMS组、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低于MT组和rTMS组(P<0.05).结论:MT和rTMS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早期进行MT联合rTMS治疗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评估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卒中可损害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通路,造成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能够在早期从神经电生理角度对脑卒中所造成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进行客观判断,补充了影像学及评分量表的不足,并对预测患者的功能结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对SLSEP评估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预后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判断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智能精准辅助技术在脊髓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并伴有呼吸功能衰竭、肠道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现有治疗方法中,早期减压手术和激素类药物冲击疗法效果欠佳且易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与此同时,康复治疗费用高昂且仅能获得有限功能恢复。脊髓电刺激(SCS)通过刺激调控残存的低位脊髓中间神经元,重塑残存神经传导束功能,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修复。脊柱外科引入智能精准辅助技术,针对脊髓损伤不同程度、节段及病程来制订更加精准、个体化的神经调控和康复策略,结合实时反馈,不断修正算法,实现对SCS的远程安全调控,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救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助于制订更为有效的康复干预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转化价值。笔者就智能精准辅助技术在SCS治疗脊髓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菌群在氯胺酮减轻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与膈下迷走神经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肠道菌群在氯胺酮减轻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中的作用及其与膈下迷走神经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144只,18月龄,体质量32~3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 n=18):假手术组(Sham组)、手术组(S组)、氯胺酮+手术组(SK组)、氯胺酮+手术+膈下迷走神经切除组(SK+SDV组)、伪无菌小鼠+生理盐水组(GM+V组)、伪无菌小鼠接受S组小鼠粪菌移植组(GM+S组)、伪无菌小鼠接受SK组小鼠粪菌移植组(GM+SK组)和伪无菌小鼠+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接受SK组小鼠粪菌移植组(GM+SDV+SK组)。吸入2.0%异氟烷麻醉下行胫骨离断髓内固定手术。SK组于缝皮开始时腹腔注射氯胺酮50 mg/kg。术后24 h时收集S组和SK组小鼠的新鲜粪便,制备成粪菌滤液。SK+SDV组于氯胺酮给药前、GM+SDV+SK组于粪菌移植前切断膈下迷走神经。伪无菌小鼠模型:于粪菌移植或膈下迷走神经神经切断前2周将广谱抗生素混合液加入小鼠饮用水中,每2 d更换1次。GM+SK组、GM+SDV+SK组经抗生素干预14 d后,每天固定时间灌胃给予相应小鼠粪菌滤液200 μl,GM+V组给予生理盐水溶剂,连续14 d。胫骨离断髓内固定术后或粪菌移植完成后24 h,收集小鼠粪便,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IL-6、IL-17、TNF-α、IL-4和IL-10的含量,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 结果:与Sham组比较,S组术后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降低,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海马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与S组比较,SK组术后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升高,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降低,海马IL-4和IL-10含量增加,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 P<0.05);与SK组比较,SK+SDV组术后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降低,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海马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与GM+V组比较,GM+S组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与GM+S组比较,GM+SK组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降低,海马IL-4和IL-10含量增加,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 P<0.05);与GM+SK组比较,GM+SDV+SK组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海马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 结论:氯胺酮可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减轻小鼠POCD,其机制可能与膈下迷走神经传导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地塞米松混合罗哌卡因用于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混合罗哌卡因用于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徐州市肿瘤医院2023年3月至12月择期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12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DR组)和对照组(R组),每组62例。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后分别行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DR组患者注射地塞米松5 mg+0.25%罗哌卡因10 ml,R组患者注射0.25%罗哌卡因10 ml。主要结局指标:分别于术后1和6 d时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价吞咽功能,记录吞咽功能障碍(任意一个指标异常)发生情况。次要结局指标:分别于气管拔管即刻、气管拔管后4、8、12、24和48 h时,记录静态和吞咽状态下NRS评分。分别于术后1和6 d时采用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10)评价嗓音功能;记录术后酮咯酸氨丁三醇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最终DR组纳入61例,R组纳入60例。与R组比较,DR组术后1和6 d时SSA评分、术后1 d时吞咽障碍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后8和12 h时静态、气管拔管后4~24 h时吞咽状态下NRS评分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1 d时VHI-10评分降低,酮咯酸氨丁三醇使用例次减少( P<0.05)。 结论:地塞米松混合罗哌卡因用于颈神经通路阻滞可改善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纳综合征相关耳部疾患的分布特征及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特纳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患者耳部疾患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TS患者的耳健康提供管理策略。方法:本研究是以调查问卷为基础的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的TS患者(共纳入71例,TS诊断时年龄3~11岁,耳鼻喉科就诊时年龄4~27岁),问卷调查患者不同年龄段耳部疾患的发生情况。横断面研究内容包括耳部形态学及听功能评估,并进一步分析引起耳部疾患及听功能改变的危险因素。采用Prism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问卷调查发现急性中耳炎在3~6岁及7~12岁患者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12岁以上患者,分别为33.8%(24/71)、42.9%(30/70)及23.5%(8/34);复发性急性中耳炎在3~6岁患者中的发病比例高达21.1%(15/71),其中约46.6%(7/15)患者会持续到6岁以后。分泌性中耳炎在3~6岁、7~12岁及12岁以上三个年龄段的发生率分别为32.4%(23/71)、34.3%(24/70)及38.2%(13/34),鼓膜穿刺治疗的复发率分别为100%(7/7)、42.9%(3/7)及50.0%(1/2),显著高于鼓膜置管治疗。3~6岁及7~12岁两个年龄段,X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急性中耳炎及分泌性中耳炎的患病率低于其他核型患者;大于12岁的患者,急性中耳炎的患病率在各种核型中的差异不明显,分泌性中耳炎在含Y染色体核型中患病率最高。此外,伴随有其他系统疾病患者的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横断面研究发现本组TS患者中低位耳的发生比例为7.0%(5/71),外耳道狭窄4.2%(3/71),鼓膜形态异常38.0%(27/71),听力异常35.2%(25/71),其中传导性听力损失17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6例,混合性听力损失2例;其余46例患者听力正常,但其中6例耳声发射异常。咽鼓管功能评估发现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比例为38%(27/71)。听力下降及咽鼓管功能异常与核型无明显相关性(χ2值分别为2.83和2.84, P值分别为0.418和0.417),但与是否伴随其他疾病显著相关(χ2值分别为13.43和7.53, P值均<0.001),在伴有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中发生比例明显升高。 结论:TS相关的中耳炎及听功能障碍发生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不仅在学龄前女孩中普遍出现,而且在学龄期后亦持续存在或再发;伴有其他系统疾病是TS患者耳部疾患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提高对TS相关耳部疾患的认识,并将耳健康监测纳入TS常规诊疗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线粒体自噬对脓毒症心肌的影响及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脓毒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是引起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心功能抑制是引起脓毒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因素,功能紊乱的线粒体作为持续炎症刺激,诱发细胞凋亡,导致心肌功能障碍。线粒体自噬是对脓毒症引起炎症反应的代偿机制之一,能够特异性清除因氧化应激、钙超载、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等引起的受损线粒体,维持细胞活力和呼吸,为机体提供足够的ATP。PINK1/Parkin及线粒体自噬受体(BNIP3L/NIX、FUNDC1等)是主要的线粒体自噬途径,通过控制线粒体质量可一定程度上保护细胞生命、促进细胞修复。本综述主要关注近年来线粒体自噬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线粒体自噬对脓毒症心肌的影响,以及线粒体自噬途径的信号传导途径,揭示线粒体自噬参与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为寻找靶向性调节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或药物提供参考,为预防和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机接口联合运动想象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BCI)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分析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与上肢运动功能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脑机组及对照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脑机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运动想象训练的脑机接口治疗,对照组则辅以腕指被动屈伸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UE)、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及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对2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2组患者MEP潜伏期及CMCT,并对患者上肢功能评分与MEP、CMC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脑机组、对照组患者FMA-UE、FIM、ARAT评分、MEP潜伏期及CMC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UE评分[分别为(41.22±13.09)分和(32.23±15.49)分]、FIM评分[分别为(82.96±13.58)分和(73.32±18.56)分]、ARAT评分[分别为32.00(20.00,41.00)分和21.00(3.00,38.25)分]、MEP潜伏期[分别为(22.84±0.88)ms和(23.61±1.32)ms]及CMCT[分别为(10.26±1.09)ms和(11.26±1.49)ms]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脑机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患者FMA-UE、FIM及ARAT评分与CMCT及MEP潜伏期具有负相关性。 结论:基于运动想象的BCI训练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MEP潜伏期、CMCT值及上肢运动功能,并且FMA-UE、FIM及ARAT评分与MEP潜伏期、CMCT值具有负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手术麻醉的优化策略: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单侧腰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联合单侧腰麻用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手术麻醉的优化效应。方法:择期拟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57例,年龄65~85岁,BMI 18.5~30.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侧腰麻组(SA组, n=28)和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单侧腰麻组(FICB组, n=29)。SA组患者入室后行单侧腰麻,FICB组患者入室后实施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然后再行单侧腰麻。2组患者均给予静脉自控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VAS评分<4分;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补救镇痛。采用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分)于术前1 d、术后1和3 d时评估患者睡眠功能,PSQI总分≥7分为术后睡眠障碍(POSD),记录POSD的发生情况、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及Barthel日常生活量表评价患者术后3 d恢复情况。于麻醉前、切皮前、术后30 min和术后24 h时测定血糖水平。于术前和术后24 h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皮质醇和褪黑素浓度。 结果:与SA组比较,FICB组患者POSD发生率、术后按压镇痛泵次数、补救镇痛次数、术后谵妄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术前血糖浓度和术后24 h时血浆皮质醇浓度降低,术后24 h时血浆褪黑素浓度升高( P<0.05)。2组患者术后3 d时Harris评分和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单侧腰麻可作为有助于缓解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改善术后睡眠,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麻醉优化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心-面-皮肤综合征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面-皮肤综合征(cardio-facio-cutaneous syndrome,CFC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综合征,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RAS-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RAS-MAPK)信号传导通路异常激活有关,由BRAF、MAP2K1、MAP2K2、KRAS基因生殖系突变所致,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FCS患者表现为多系统异常,包括颅面部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皮肤异常、胃肠道异常、生长迟缓、神经认知障碍、癫痫等,与其他RAS通路病患者有许多重叠的临床表型。CFCS患者可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早期诊断有助于评估相关基因型的严重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预后。MEK抑制剂可有效改善部分CFCS动物模型的异常表型,但目前尚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明确诊断后需行多学科评估与对症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