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重病原体流行期间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3年以来,先后出现了多种呼吸道病原体的流行,各年龄段人群均易感,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危人群疾病负担重。为促进我国多重病原体流行期间呼吸道感染的规范诊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组织感染病科、呼吸科、儿科、医学检验、医院感染控制及护理等多学科专家,讨论并形成《多重病原体流行期间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专家共识》。本共识包含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特征、临床特点、病原学检测、诊断、治疗、护理及预防,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呼吸道感染的诊治能力,为降低呼吸道传染病危害提供科学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自然史与免疫学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严重传染病之一,全球约2.96亿人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而HBsAg阴性的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者(OBI)尚未引起重视。传统观念认为OBI患者肝脏几乎无炎症反应、是“安全的”,但近年研究发现,OBI不仅可以引起肝炎,而且可以引起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病变。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这种疾病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正确认识与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就OBI的最新定义、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免疫学、治疗学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与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1 - 2020年陕西省咸阳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陕西省咸阳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态势,为进一步进行人间布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传染病监测系统》中2011 - 2020年陕西省咸阳市人间布病发病数据及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 - 2020年,咸阳市累计报告人间布病病例864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年发病率自2014年开始迅速上升,2019年最高,为5.79/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900.40, P < 0.001);咸阳市人间布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奶山羊养殖县,累计报告病例571例,占66.09%;全年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 - 8月份,占64.35%(556/864);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40 ~ 69岁,占68.29%(590/864);男女性别比为2.40 ∶ 1.00(610 ∶ 254);职业主要是农民,占83.45%(721/864),散居儿童、学生、幼托儿童等非职业人群的比例有所上升。咸阳市人群血清学总阳性率为3.14%(283/9 009),病原学培养出现变异型菌株。布病发病时间与诊断时间的间隔中位数为8 d。 结论:陕西省咸阳市人间布病呈现总体上升的流行趋势,需要引起重视,加大防控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20年辽宁省甲型病毒性肝炎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2020年辽宁省甲型病毒性肝炎高发疫情原因,提出控制建议。方法:收集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中辽宁省甲肝疫情资料和已有监测数据并结合现场调查,综合开展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20年1—3月辽宁省共报告甲肝病例1 460例,较去年同期(871例)上升67.62%。病例主要集中在丹东和大连,2个市的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3.35%。发病年龄以30~49岁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6.16%,男女性别比为1.92:1;发病职业以农民和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分别占42.88%和32.88%。结论:应该采取健康宣传、漏种儿童及时补种、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的综合防控措施,并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的防控体制,降低甲肝发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冠病毒感染出院(舱)后复阳人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描述并探索复阳人员特征及规律,为复阳人员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6月由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和苏州金阊方舱医院诊断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中出院(舱)后复阳的88例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包括一般资料、疫苗注射情况、首阳住院天数、出院后首次复阳间隔天数、复阳次数、核酸阳性Ct值。结果:88例复阳人员均为无症状感染者,其中男性35例(39.8%),女性53例(60.2%),年龄范围在3~76岁之间,32人出现过1次复阳(36.36%)、28人出现过2次复阳(31.82%)、13人出现过3次复阳(14.77%);首次阳性时核酸检测Ct值较首次复阳时数值减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新冠患者出院后至首次复阳时间间隔最长为28 d,复阳持续时间最长为3个月,患者出院后三个月内发生复阳频次平均为2次。 结论:复阳人员首次复阳核酸检测Ct值高于首次确诊阳性Ct值。未发现年龄、基础疾病、新冠疫苗接种剂次差异与复阳次数的相关性;未发现复阳人员具有传染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5-2021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状况和时空聚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VL病)流行状况和时空聚类分布,为精准防控措施的制定和疫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202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甘肃省VL病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三间分布),应用SaTScan v9.6和ArcMap 10.7软件进行病例的时空聚类分析。结果:2015-2021年共报告368例VL病病例,其中,89.13%(328/368)集中在陇南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2015-2017年VL病病例数逐年上升,2017年达到高峰(79例,21.47%),2018年起逐年下降。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以春季4月为发病高峰期(38例)。男女性别比为1.3∶1.0(208/160)。患者以≤5岁的散居儿童多见(41.30%,152/368)。时空聚类分析显示,以宕昌县和成县为聚集中心的2个VL病时空聚集区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甘肃省VL病的发病呈低度流行态势,具有时空聚集性,建议对不同流行程度的疫区开展精准监测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血液净化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2019年12月以来,中国持续发生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人群对2019-nCoV普遍易感,儿童及婴幼儿陆续有确诊病例,而慢性透析患儿本身存在基础疾病及免疫力低下,属于易感高危人群。为有效预防慢性透析患儿2019-nCoV感染,避免疾病在儿童血液净化中心发生和传播,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根据最新2019-nCoV国家管理方案和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0版及临床实际操作,制定了2019-nCoV流行期间在院维持性血液透析和居家腹膜透析儿童感染防控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再发传染病-猴痘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2022年5月起猴痘首次在全球非流行地区出现暴发流行,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次猴痘疫情与以往非洲地区流行的猴痘疫情相比,在病原学、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大差异。本文就此次猴痘疫情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目前可及的抗病毒治疗、疫苗进行综述,为猴痘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沙门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的流行病学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传染病菌,可引起胃肠炎、肠热症、血液感染及肠外局灶性感染等多种沙门菌病,是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抗生素对沙门菌病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治疗沙门菌病传统一线药物耐药的发生,阿奇霉素已成为常用抗菌药物之一。但已有研究报道耐阿奇霉素沙门菌菌株,且沙门菌对阿奇霉素耐药日益普遍并逐年呈上升趋势。主动外排泵活性增强、内酯环结构被破坏、核糖体甲基化、携带ICE_erm42基因可能是耐药相关机制。沙门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的发现、监测及深入研究,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延缓其耐药趋势有重要作用。该文将沙门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流行病学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本科传染病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暴露出具备一定传染病防治能力的医学人才储备不足,这促使我们思考传染病学本科教育如何改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医学人才。课程思政是当今我国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从多维度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将法治教育、政策教育、传统医学、抗疫成效和抗疫精神等内容有机融入传染病学本科教学的策略,并通过学生调研评价实施效果,为培养出具有坚实传染病专业基础、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精神的高水平医学人才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