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巴尔通体肝脓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探讨儿童巴尔通体肝脓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治的1例巴尔通体肝脓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别以"Cat scratch disease" "Bartonella infection" "Acute liver failure" "猫抓病" "肝脓肿" "巴尔通体感染"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0月报道的儿童巴尔通体肝脓肿病例,总结其资料。结果:患儿,男,11岁,否认猫抓史及饲养宠物史。反复高热20余天,伴脐周痛,颈部及腹腔淋巴结肿大,脾大;病程中伴血生化转氨酶轻中度升高,磁共振示肝内多发小占位,并提示脓肿可能,血二代宏基因病原体检测提示汉氏巴尔通体感染,发病后先后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阿奇霉素、美罗培南、替考拉宁治疗,淋巴结缩小,但仍高热。给予多西环素、利福平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肝内占位逐渐消失。文献检索共检索到28例巴尔通体肝脓肿患儿,其中男13例,女15例,11例患儿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14例发热伴腹痛为主要表现,3例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淋巴结肿大11例,肝脏肿大9例,腹部压痛8例,猫抓皮损3例。有明确实验室检测,12例白细胞计数升高,18例C-反应蛋白升高,18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3例肝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13例行超声检查示肝脏内可见多个低回声结构,14例行CT检查示肝脏内多发低密度病变,5例行MRI检查示肝脏多发脓肿病变。23例患儿检测血巴尔通体抗体阳性,2例猫抓病皮肤实验阳性,3例进行肝或淋巴结组织活检示坏死性肉芽肿及多发星形微脓肿,3例进行血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巴尔通体DNA阳性。有明确治疗方案及预后的20例,均治愈。结论:缺少猫抓病史及血巴尔通体抗体检测,巴尔通体肝脓肿诊断较困难,巴尔通体病原体宏基因高通量测序及肝脏影像学可辅助明确诊断;及早诊断,及时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巴尔通体肝脓肿患儿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沙门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的流行病学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传染病菌,可引起胃肠炎、肠热症、血液感染及肠外局灶性感染等多种沙门菌病,是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抗生素对沙门菌病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治疗沙门菌病传统一线药物耐药的发生,阿奇霉素已成为常用抗菌药物之一。但已有研究报道耐阿奇霉素沙门菌菌株,且沙门菌对阿奇霉素耐药日益普遍并逐年呈上升趋势。主动外排泵活性增强、内酯环结构被破坏、核糖体甲基化、携带ICE_erm42基因可能是耐药相关机制。沙门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的发现、监测及深入研究,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延缓其耐药趋势有重要作用。该文将沙门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流行病学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湖南省食源性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汤卜逊沙门菌分子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分析湖南省人源和水产动物源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汤卜逊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特征。方法:对湖南省食源性疾病散发病例粪便样本和水产品样本中分离的汤卜逊沙门菌进行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菌株的筛选与鉴定,使用肉汤稀释法对11种抗菌药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并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菌株的耐药机制以及进化关系。结果:从粪便样本和水产品样本中共分离到19株汤卜逊沙门菌,其中9株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进一步分析发现8株菌检出IncC质粒,携带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 qepA- qnrS1、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 blaCMY-2和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 mph(A);1株检出IncR质粒,携带 qnrB4- aac(6 ′) -Ib-cr、 blaOXA-10和 mph(A)耐药基因。遗传环境分析发现 qnrS1、 qepA、 mph(A)和 blaCMY-2基因可能分别通过插入序列IS Kra4、IS91、IS6100和IS Ecp1整合到耐药菌的基因组上。基于核心基因组生成的系统发生树表明,人源和水产动物源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汤卜逊沙门菌属于同一进化分支,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结论:湖南省人源和水产动物源样本中检出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汤卜逊沙门菌,提示此类多重耐药菌已在人和水产动物之间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肉芽肿性乳腺炎棒状杆菌检测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早期明确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脓液中是否感染棒状杆菌,并根据结果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指导早期临床抗菌用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中心诊治并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共42例,应用PCR方法检测患者脓液中的棒状杆菌。阳性组患者治疗方法分别为单纯抗生素、抗生素+激素及单纯激素,阴性组患者治疗方法分别为抗生素+激素及单纯激素。观察不同组别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及治愈率。结果:治疗感染棒状杆菌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抗生素方案包括短效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及长效抗分枝杆菌三联药物。42例患者,PCR检测脓液明确棒状杆菌阳性21例,术后复发率23.5%。单纯抗生素组、抗生素+激素组及单纯激素组对感染棒状杆菌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94, P=0.036)。PCR检测棒状杆菌阴性21例,术后复发率16.7%,抗生素+激素组及单纯激素组对无细菌感染的GM患者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29, P=0.719)。 结论:GM患者及早发现棒状杆菌的感染对临床指导亲脂抗生素的应用有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产色分枝杆菌引起髂腰肌、骶髂关节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不产色分枝杆菌属于不产色缓慢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现报道1例由不产色分枝杆菌引起髂腰肌、骶髂关节病变的诊疗过程及体会。本例患者病史短,症状较轻。腰部脓液标本通过质谱分析技术鉴定为不产色分枝杆菌。给予抗非结核分枝杆菌(阿奇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局部脓液引流等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肺炎支原体细支气管炎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住院确诊为MP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随访观察预后。结果:共纳入67例患儿。其中男39例,女28例;年龄5(1~14)岁。患儿均有咳嗽,其中63例(94.0%)发热,49例(77.8%)高热(≥39.0 ℃),总热程中位数为8(1~27) d;10例(14.9%)喘息;5例(7.5%)呼吸困难;3例(4.5%)低氧血症;58例(86.6%)肺部可闻及湿啰音;10例(14.9%)有喘鸣音。48例(71.6%)有家族过敏史或个人过敏史。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8.6±2.6)×10 9/L;C-反应蛋白中位数为9.1(0.5~55.6) mg/L,其中≥30 mg/L者7例(10.4%);乳酸脱氢酶中位数为278(181~590) U/L。胸部高分辨CT均表现为树芽征、小叶中心结节;双侧病变45例(67.2%),38例(56.7%)累及≥3个肺叶;22例(32.8%)并少量肺实变;19例(28.4%)并少量胸腔积液。35例(52.2%)患儿支气管镜下特点:71.4%(25/35例)表现为白色絮状、条索状分泌物;17.1%(6/35例)表现为黏液栓堵塞管腔;10.9%(4/35例)表现为结节样凸起合并肉芽组织增生。67例患儿均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42例(62.7%)患儿加用小剂量激素,首次应用时间为病程第(10.62±2.71)天,应用中位疗程为14(2~42) d。67例随访0.5年,其中61例(91.0%)患儿肺部几乎完全恢复,6例(9.0%)遗留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后遗症。 结论:MP细支气管炎多发生于具有家族过敏史或个人过敏史的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部体征以湿啰音为主,部分有喘鸣音。支气管镜下表现以白色絮状、条索状分泌物为主。经积极治疗,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部分患儿可遗留BO后遗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泌尿生殖道生殖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生殖支原体感染可引起男性尿道炎,女性宫颈炎、盆腔炎、不孕、异位妊娠、早产等疾病,其主要通过与感染者黏膜直接接触传播,诊断方法主要是PCR。支原体耐药形势严峻,阿奇霉素、莫西沙星是目前主要治疗用药。本文对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流行、感染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作一简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患儿以咳嗽、发热起病,病程中反复出现超高热,并有肌炎、肝功能异常、心肌损伤、凝血功能异常、肾脏损伤等肺外症状。经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加用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肝素等,以及改用米诺环素抗肺炎支原体治疗后痊愈。提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多样,重症患儿应采取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抗凝等联合治疗,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选择四环素类药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矽肺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指除了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枝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NTM肺病与肺结核从临床表现到影像学表现都非常相似,普通痰检无法准确区分结核分枝杆菌和NTM,需要通过分枝杆菌培养基培养、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方法对其进行鉴别。1例清砂打磨工在行职业性尘肺病诊断过程中肺部CT示右肺浸润影动态改变并出现空洞,痰药敏试验示NTM感染,患者拒绝治疗;20个月后复查肺部CT示肺内浸润影及空洞均进一步增大,行NTM菌种鉴定示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给予阿米卡星、莫西沙星、阿奇霉素及乙胺丁醇联合抗菌治疗,目前尚在治疗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虎杖朴蒌方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痰热壅肺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评价虎杖朴蒌方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合并肺不张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8月-2022年3月本院105例MPP合并肺不张痰热壅肺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虎杖朴蒌方+穴位贴敷。2组均治疗19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肺功能测量仪检测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ELISA法测定降钙素原(PCT);记录患儿发热恢复时间、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肺复张时间,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5%(50/52)、对照组为84.91%(45/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5, P=0.050)。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 t=22.78, P<0.01);FEV1[(1.87±0.29)L比(1.54±0.28)L, t=5.93]、PEF[(79.82±6.29)L/min比(74.32±6.30)L/min, t=4.48]高于对照组( P<0.01);血清CRP[(9.18±2.98)mg/L比(12.34±3.00)mg/L, t=5.42]、PCT[(0.60±0.15)ng/L比(0.96±0.21)ng/L, t=9.93]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发热恢复时间、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及肺复张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7.27、6.84、3.76、5.87, P值均<0.01)。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2/53)、观察组为1.92%(1/5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2, P=0.569)。 结论:虎杖朴蒌方结合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MPP合并肺不张患儿的肺功能,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