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腺癌质子调强与光子容积旋转调强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质子调强和光子容积旋转调强在胰腺癌大分割放射治疗计划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10例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别使用Eclipse和RayStation进行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和质子调强治疗(IMPT)的计划设计。完成计划后的剂量文件统一导入MIM软件以提取评估参数。主要评估参数包括计划靶区(PTV)的 Dmin、 Dmean、 Dmax、适形指数(CI)和新适形指数(nCI)、均匀指数(HI)、梯度指数(GI)、覆盖率(coverage)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 结果:靶区方面两组的适形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VMAT组取得了更高的PTV Dmin、 Dmax、D 98%、D 2%、HI和覆盖率以及更优的剂量梯度GI和 D2 cm( t/ Z=-4.63~5.32, P<0.05),IMPT组则获得了更低的10%_PD( t=-7.47, P<0.05)。危及器官方面,两组的空回肠最大剂量 Dmax、胃 Dmax、十二指肠 Dmax以及左肾的平均剂量 D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MPT组在空回肠的体积剂量 D5 cm3、胃的 D10 cm 3、十二指肠的 D5 cm 3及 D10 cm 3、左肾的 D2/3、右肾的 Dmean及 D2/3上均低于VMAT组( t/ Z=-8.12~-2.60, P<0.05),但是IMPT组脊髓的 Dmax和 D0.35 cm 3均高于VMAT组( t=7.30、6.77, P<0.05)。 结论:VMAT和IMPT都能实现满足临床要求的胰腺癌大分割放射治疗计划。二者在在毗邻胰腺靶区的胃肠道组织最大受量上的保护无差异,在胃肠道的体积受量保护上IMPT拥有更大优势,但对射束肿瘤靶区前缘的危及器官保护上可能弱于VMA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吞咽困难防治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吞咽困难是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在接受放化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中,超过76%的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轻者降低生活质量,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吞咽困难的形成与肿瘤分期、治疗方法和康复计划等相关,其预防和治疗是保障头颈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但是目前临床防治措施明显不完善。笔者从吞咽系统的解剖及生理过程、放疗后头颈部肿瘤患者吞咽困难的形成原因、放疗对头颈部肿瘤患者吞咽困难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吞咽困难的评估以及吞咽功能训练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为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出现吞咽困难的防治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章氏超减张缝合在闭合高张力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章氏超减张缝合应用于高张力创面闭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8月,19例瘢痕或黑毛痣患者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接受门诊手术,患者皮肤条件适宜,对其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患者中男6例、女13例,年龄10~68岁,瘢痕疙瘩8例、增生性瘢痕3例、萎缩性瘢痕5例、黑毛痣3例。手术部位涉及下颌2例、颈部3例、胸部4例、腹部2例、四肢8例。术前瘢痕、黑毛痣面积1.4 cm×1.1 cm~10.0 cm×4.0 cm。所有病损均单纯手术切除,于切口两侧游离1~2 cm,术中创面面积2.6 cm×2.6 cm~12.6 cm×6.8 cm。使用倒刺线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向中间推进两侧正常皮肤使创缘自然贴合并处于松弛低张力状态。2例瘢痕疙瘩患者于术后24 h内接受总剂量20 Gy浅层放射治疗,分4次完成,每天1次。术后门诊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及减张作用维持时间,术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瘢痕外观,记录瘢痕宽度和复发情况。结果:19例患者创面术后全部愈合。2例患者穿皮点出现一过性色素沉着后自行好转,其中1例患者出现局部穿皮点瘢痕增生,予以局部曲安奈德注射后缓解。1例行放射治疗患者出现一过性红斑、干性脱屑、色素沉着,后自行好转。随访7.1~13.6个月,平均9.6个月。减张作用维持4~26周,平均11.2周。2例患者减张作用维持4周,于术后8周再次行章氏超减张缝合。术后6个月,19例患者瘢痕均呈线状,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1.0~4.3分,平均2.1分;瘢痕宽度0.8~7.0 mm,平均2.2 mm。3例瘢痕疙瘩术后未行放射治疗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局部复发,予以激光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及5-氟尿嘧啶等瘢痕内注射后明显缓解。结论:应用倒刺线对高张力创面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能够有效减小创缘张力,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减张作用,术后切口瘢痕增生风险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免疫效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放疗通过免疫和非免疫途径杀灭肿瘤细胞。根据吸收剂量的高低,放疗的免疫激活作用包括肿瘤微环境激活效应、免疫激活效应和免疫(次)消融效应等。放疗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免疫治疗也可以放大放疗对宿主免疫的激活作用。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对免疫诱导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立体定向放疗在激活干扰素效应、诱导远隔效应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8 Gy×3次的分割方案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立体定向放疗方案。针对转移性肿瘤,一些新的放疗模式得以探索,如混合照射、单一病灶照射和多位点照射等,以充分发挥免疫诱导效应,改善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本综述围绕放疗免疫效应最新进展,介绍立体定向放疗新模式,以期为临床工作中改善免疫联合放疗的疗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水凝胶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间隔与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周围的健康组织由于也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可能造成放射性损伤,甚至个别患者程度较为严重。可注射的水凝胶有望通过将邻近器官与肿瘤部位实现"间隔(Spacing)",提高靶区的放射剂量,降低放疗期间周围健康组织和器官受到辐射损伤的风险,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降低放疗相关不良反应潜在的有效治疗策略。本文对水凝胶在不同肿瘤放射治疗中发挥间隔和保护作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放化疗疗效与不良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放化疗综合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74例经病理证实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资料。生存分析及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全组Ⅰ期患者102例,Ⅱ期患者72例。2例患者接受单纯放疗,172例患者接受放化疗综合治疗。全组总有效率为94.2%(164/174),其中完全缓解(CR)患者153例(87.9%)。5年总生存率(OS)为87.3%,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83.1%,5年局部区域控制率为91.9%。放化疗期间最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口腔黏膜炎,≥3级骨髓抑制占62.1%,≥3级口腔黏膜炎占10.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B症状及Ann Arbor分期Ⅱ期是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而高龄和Ann Arbor分期Ⅱ期是PF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放疗剂量≥50 Gy较低剂量组可显著提高总PFS,两组5年PFS分别为83.5%和76.5%( HR 0.374,95% CI 0.169~0.826, P=0.015)。 结论:早期NK/T细胞淋巴瘤经过放化疗综合治疗可达到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先验知识的宫颈癌自动计划模型泛化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先验知识的宫颈癌自动计划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子宫内膜癌及直肠癌的病例,探讨模型的泛化性。方法:收集179例盆腔部位不同处方剂量下的双弧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临床计划,其中处方剂量50.4 Gy的99例宫颈癌临床计划作为训练集建立RapidPlan模型,剩余80例临床计划分为4个验证组(处方剂量50.4 Gy的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临床计划各20例,为A、B组;处方剂量45 Gy的子宫内膜癌和直肠癌临床计划各20例,为C、D组),利用模型分别对4组中的临床计划进行重新优化设计并得到自动计划,对比自动计划与临床计划靶区(PTV)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参数。结果:A、B、C、D组中自动计划靶区的适形度指数(CI)与临床计划相当,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C组中自动计划的均匀性指数(HI)和 D2%均小于临床计划,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 Z=-3.248、-3.360、-2.329, P<0.05; D2%: Z=-2.987、-3.397、-2.442, P<0.05)。D组自动计划的HI和 D2%与临床计划相当,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保证PTV受量的同时,所有组中自动计划的OAR剂量学参数的平均值均低于临床计划。 结论:由宫颈癌临床计划建立的RapidPlan模型能够完成对不同处方剂量下子宫内膜癌及直肠癌的自动计划设计,初步证明了RapidPlan模型泛化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Pinnacle脚本构建宫颈癌调强放疗自动计划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Pinnacle脚本构建宫颈癌调强放疗(IMRT)自动计划的可行性及其在宫颈癌计划设计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接受宫颈癌IMRT病例共40例,其中25例作为目标函数初始化参考数据,在Pinnacle计划系统中设计自动计划脚本。对剩余15例病例分别进行自动计划与人工IMRT计划设计,比较两种计划设计用时,并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对比靶区剂量学参数及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的差异。结果:自动计划组比人工计划组设计用时平均减少32.8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12.91, P<0.05)。相较于人工计划组,自动计划组中靶区适形度指数提高了0.01,靶区均匀性指数降低0.02,其中靶区适形度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0.08, P<0.05)。自动计划组中膀胱的 V40、 V45和直肠的 V40、 V45分别平均降低了6.88%、4.12%、9.93%、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 -4.49、-4.46、-3.62、-5.80, P<0.05)。两种计划中小肠的 V30、 V50及 Dmax差异较小,其中 V30和 Dmax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人工计划组相比,自动计划组中双侧股骨头的 V45和 Dmean分别降低了7.9%、106.83 cGy,脊髓 Dmax降低了100.14 c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 -6.00、-2.52、-2.55, P<0.05)。 结论:基于Pinnacle脚本构建的宫颈癌调强放疗自动计划,在保证靶区剂量均匀性和适形度的同时,降低了危及器官受照射量,同时提高了计划设计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Auto-Planing技术的乳腺癌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基于Auto-Planning的乳腺癌自动调强放疗(a-IMRT)与常规人工调强放疗(m-IMR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探讨a-IMRT计划在乳腺癌术后放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10例,其中左乳腺癌5例、右乳腺癌5例。基于Pinnacle 3 V9.10计划系统分别进行a-IMRT计划和m-IMRT计划设计,对比分析两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差异、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及危及器官(OAR)受照剂量差异。 结果:a-IMRT计划的HI和CI分别为1.08±0.04、0.64±0.06,m-IMRT计划的HI和CI分别为1.11±0.37、0.59±0.07,a-IMRT计划靶区均匀性和适形度均优于m-IMRT计划(均 P<0.05)。两者靶区最大剂量(D max)、最小剂量(D min)、平均剂量(D 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双肺接受5、20、30 Gy的体积百分比(V 5、V 20、V 30),患侧肺V 20、V 30、D mean及左乳腺癌心脏D mean、V 30组间比较,a-IMRT计划均明显优于m-IMRT计划(均 P<0.05)。两种计划的脊髓D max、患侧肺V 5、左乳腺癌心脏V 40、右乳腺癌心脏D 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乳腺癌的a-IMRT计划达到临床要求剂量的同时,在靶区的均匀性、适形度方面优于m-IMRT计划,且有效降低了肺、心脏的受照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适应多叶光栅在脑肿瘤质子放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使用和不使用自适应多叶光栅的脑肿瘤质子调强治疗计划,评估自适应多叶光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例脑肿瘤术后行放射治疗的患者,在同样优化条件下为每位患者分别设计使用和不使用自适应多叶光栅的质子调强治疗计划,通过比较靶区适形指数(CI)、靶区均匀性指数(HI)和正常组织受量对两组方案进行评价。结果:使用自适应多叶光栅设计质子调强治疗计划,靶区CI均值从0.58提高到0.66,50%处方剂量体积均值从797.70 cm 3降低到638.15 cm 3,耳蜗、脑干、视交叉、视神经、眼晶状体的辐射受量均显著减少( t=2.06、3.02、2.11、2.58、2.67, P < 0.05)。另外,两组方案间靶区的HI值以及计划的机器跳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自适应多叶光栅能显著降低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对保护靶区外危及器官具有积极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