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年级医学生情绪智力的潜类别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分析医学生情绪智力的潜在类别及各类别的影响因素,探索不同情绪智力类别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1年4~6月抽取合肥市某学校的967名医学生,选用情绪智力量表、Beck自杀意念量表等进行调查.使用Mplus 8.3软件对医学生情绪智力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利用回归分析来探究各潜类别的影响因素以及各潜类别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结果 共回收805份有效问卷.医学生情绪智力可分为三个潜在类别:高情绪智力组(51.68%)、中等水平-强情绪控制组(34.78%)、低水平-弱情绪感知组(13.5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P<0.001)和年级(P<0.05)影响医学生情绪智力的分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高情绪智力组相比,中等水平-强情绪控制组(OR=2.419,95%CI:1.533~3.817)和低水平-弱情绪感知组(OR=2.675,95%CI:1.906~3.754)出现自杀意念的风险更高.结论 医学生情绪智力存在3个潜在类别,各类别与自杀意念的发生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各类别特征,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课程形式指导低年级医学本科生阅读科研文献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科研文献阅读是医学生需要尽早掌握的一项必备技能,也是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以课程形式指导低年级本科生阅读科研文献,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文献阅读方法,为其日后学习和深造奠定扎实基础。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学团队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各专业二年级和三年级本科生开设的校级通识选修课程"科研文献学习与交流"为例,阐述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并通过课程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选修过本课程的137名学生中,99.3%(136/137)的学生均能够顺利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对2020至2021年选修本课程的72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以课程形式指导低年级本科生阅读科研文献能够提升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88.9%(64/72)]和口头报告能力[66.7%(48/72)],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51.4%(37/72)],并使学生从同伴学习中获益[63.9%(46/72)]。本课程初步建立了一套以独立课程为形式,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早期科研训练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自我认知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阶段性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不同年级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阶段性特征并提出相关建议。方法:通过自主设计问卷,从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至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分层随机抽取42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合格率为70.9%(303/427),优良率为49.6%(212/427)。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医学生职业素养评分依次为51.8分、70.7分、68.2分、73.8分、71.9分,相邻年级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医学生职业素养总体情况良好,呈波浪式前进和不平衡性的发展特征,高年级学生职业素养高于低年级学生。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应当加强人文知识教育,重视临床育人功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基于6所高等医学院校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途径。方法:对广东省6所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问卷2 480份,有效问卷2 282份;利用SPSS 19.0进行多样本比较Kruskal-Wall检验及多重比较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47.72%的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驱动力,超过半数的医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自我效能感较强;医学生家庭所在地、家庭给予指导程度和不同年级对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有差异,5年制与8年制临床医学生对自主学习自我效能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家庭因素对自我效能感有较大影响,高年级医学生较低年级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应发挥家庭、学校各影响因素的正面效益,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医学生自主学习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改革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庆医科大学重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近年来,借助“大创项目”“大创平台”及卓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科研项目深化培养了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医学生在科研论文发表、各类科学竞赛及专利申请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在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中也发现存在低年级学生医学背景知识薄弱、导师专业单一、平台仪器设备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改革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基于此,课题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后从学生、导师和管理机制3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以期为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深化改革提供新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4+1"本硕融合培养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庆医科大学于2018年与英国邓迪大学探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4+1"本硕融合培养模式,从教育模式、课程对接与学分互认、合同签订与宣传、过程考核与管理、学位授予等多方面进行探讨。该项目于2019年正式签约,同年低年级学生参加"邓迪大学暑期夏令营"项目,2020年高年级学生正式进入该融合培养项目。通过第一批学生的反馈来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4+1"本硕融合培养模式能够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有利于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注入强劲的力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疾病为导向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在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疾病为导向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在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级34名临床医学本科生为对照组1,2015级24名口腔医学本科生为对照组2,2018级23名口腔医学本科生为实验组。对照组均接受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接受一学年"以疾病为导向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难度较低的口腔专业题目测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采用SPSS 24.0进行 t检验。 结果:接受该教学模式后学生对于"机体"和"疾病"概念的清晰程度均有改进( P<0.05),且对于该教学法的评价均为正向。通过较低难度的专业知识测试发现,实验组测试成绩[(42.17±1.21)分]高于同年级非口腔专业学生[(24.71±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高年级口腔专业学生测试成绩[(43.33±1.3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该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进入分散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前首先建立起"机体"的概念,形成以疾病为导向的知识框架,进一步激发低年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对其专业意识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是教学医院在低年级本科生课堂教学之外进行的有益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通识教育视域下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范式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医学科学研究中,专业人才充分与交叉学科人才缺乏的矛盾逐渐成为医学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切实推动学科交叉和高质量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面向本科低段学生,率先将医学科学研究知识纳入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学科交叉意识、凝练科研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将专业的医学科学研究知识“浓缩纯化”,“显”而不“浅”地普及给低年级本科生。该医学科学研究通识教育体系是以课程设计为基础,并围绕课程开展专业教材编写、教学课题研究、课程视频录制、科研平台支持、医学科学研究实践保障、学科交叉评价等系列教学活动。秉承以医学研究为导向的精准学科交叉的教学理念,通过医学知识前移和学科专业边界突破,探索医学教育改革和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范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生从医信念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医学生从医信念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增强其医学生的从医信念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1月至2月,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7~2020级五年制和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其从医信念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778名医学生参加了调查,从医信念评分为(88.72±16.83)分。医学生参与讲座等活动的频率( b=0.130, P<0.001)、学习中获得的帮助( b=0.204, P<0.001)、教师的人文教育水平( b=0.085, P=0.014)、基于案例学习等教学方法的效果( b=0.245, P<0.001)、职业规划课程帮助程度( b=0.067, P=0.028)、认为未来医患关系将逐渐改善的看法( b=0.088, P=0.002)与个体从医信念相关;与女性、高年级(大学三年级及以上)、必修课程成绩在后50%的医学生相比,男性( b=0.094, P<0.001)、低年级( b=0.109, P<0.001)、必修课程成绩在前50%者( b=0.136, P<0.001)的医学生从医信念更强,上述变量可以解释医学生从医信念变异的46.8%。 结论:医学生从医信念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医学生学习中获得的教学资源与支持以及对未来医患关系发展的看法是其从医信念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丰富人文课程、举办相关讲座、参与志愿活动、丰富教学方法等途径强化医学生的从医信念,同时多关注女性、学习成绩较低者和高年级医学生,并发挥媒体在改善医患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2016~2021级五年制和"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及四年制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简体中文版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水平自评问卷,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2个不同阶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四阶段和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开展2次调查,通过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分别有860名医学生和693名医学生参与了2次调查,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精神认知水平评分分别为[4.7(0.9)分]和[4.6(0.8)分];专业满意度越高的医学生的医学职业精神的认知水平越高( b=0.225, P<0.001);与低年级医学生相比,高年级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知水平较低( b=-0.147, P<0.001)。2次调查均参与的375名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精神认知水平评分比较,第二次评分[4.5(0.9)分]低于第一次[4.7(0.9)分]( P<0.001)。 结论: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知水平总体较高;医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和所在年级是其医学职业精神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应当继续发挥"抗疫精神"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