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炎克雷伯菌外膜蛋白A和黏附素蛋白抗原优势表位融合表达与小鼠免疫保护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KP)外膜蛋白A(OmpA)和黏附素MrkD优势抗原表位融合蛋白对KP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根据(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公布的KP ompA和mrkD序列,通过生信分析选取这两个蛋白的优势抗原表位,经融合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表位序列后克隆至pColdI载体,并转入本科室保存的大肠杆菌BL21(DE3),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Ni +层析凝胶纯化后获得重组蛋白rAD。rAD经皮下免疫22只BALB/c小鼠,同时设置22只佐剂对照组。完成免疫程序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和脾脏体外抗原刺激后细胞因子分泌水平进行测定,并对小鼠鼻腔注射KP,观察免疫后的小鼠存活率和肺脏细菌数量。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分别扩增出ompA和mrkD抗原表位序列,并成功融合,融合片段大小为1 056 bp,与预测大小一致,克隆至pColdI载体后测序,测序正确。重组表达菌BL21(DE3)-pColdI-rAD经IPTG诱导后破碎收集上清纯化,获得可溶性rAD,大小为38.4×10 3,与预测大小一致。rAD 3次免疫BALB/c小鼠后,免疫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70 667.00±59 121.00比0.00±0.00, t=5.00, P<0.01)。KP感染小鼠后,免疫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5.00±5.00)%比(0.00±0.00)%, t=22.52, P<0.01],免疫组小鼠肺脏细菌数显著低于对照组[(9 500.00±1 384.00) CFU比(87 833.00±25 365.00) CFU, t=7.55, P<0.01]。脾细胞分离后经rAD刺激,免疫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分泌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5.70±17.21) pg/ml比(24.00±9.17) pg/ml, t=8.14, P<0.01;(200.30±8.51) pg/ml比(9.00±3.00) pg/ml, t=36.75, P<0.01;(92.33±6.11) pg/ml比(9.67±1.53) pg/ml, t=22.73, P<0.01]。 结论:KP OmpA和MrkD优势抗原表位融合蛋白rAD,免疫BALB/c小鼠有助于对KP感染的抵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外冲击波治疗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部疼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甲钴胺片及腰背肌力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频率12 Hz,压强2.0~3.0 bar,每周治疗2次(每次总冲击次数约为2000次)。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前屈时指地距离(FFD)、Schober试验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FFD、Schober距离及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53±0.68)分]、FFD[(5.76±2.64)cm]、Schober距离[(5.58±0.94)cm]、JOA评分[(22.87±2.01)分]及优良率(86.7%)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能显著减轻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渐变直径取栓支架体外实验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渐变直径支架在体外实验中的取栓效果。方法:制作脑血管循环模型固定在试验台上,通过微型水泵向其内注入0.9%氯化钠溶液使之循环,将血栓制品放在目标位置,用目前常用的取栓装置Solitaire支架为对照组和本次研制的渐变直径取栓支架为实验组共两组取栓做对比,采用简单分组及随机分组,每组中将含红细胞不同体积的血栓各取5次,共40次;分别记录和观察每种支架取不同血栓的首次取栓后再通率(FPR)情况;用 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血栓和支架类型对取栓结果的影响。 结果:随着血栓所含红细胞体积的不同和血栓所处位置的不同,血栓在目前常用取栓支架和渐变直径支架上的移位、嵌合程度均不相同;含红细胞体积越低的血栓与支架的嵌合程度越差(血管迂曲处最为显著)、在支架上的移位越明显、出现血栓逃逸的风险越大;在每组取栓过程中,含红细胞体积0%的血栓取栓效果最差,含红细胞体积80%的血栓取栓效果最好。实验组的首次取栓后再通率(FPR)100%相同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在红细胞体积为0%血栓中重度移位相同于对照组,在红细胞体积为5%血栓中中度移位相同于对照组,在红细胞体积为40%和80%血栓中轻度移位相同于对照组,不同血栓类型与血栓移位程度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000, P<0.001),并且我们发现含有较高红细胞体积(40%、80%)的血栓发生血栓移位的程度要比含较低红细胞体积(0%、5%)发生血栓移位的程度要低很多;而不同支架类型与血栓移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0, P>0.05),实验组发生血栓移位程度的数据也与对照组发生血栓移位程度的数据一致。不排除实验取栓设置过于简单所致的可能。 结论:渐变直径支架与目前常用取栓支架在体外实验中取栓效果相同,且有很大提升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低温停循环手术围手术期大量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低温停循环手术围手术期大量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连续486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手术均在中低温停循环下进行。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别以成人心脏手术出血定义(universal definition of perioperative bleeding,UDPB)4级和血液保护抗纤溶药物随机试验(the blood conservation using antifibrinolytics in a randomized trial,BART)定义的大量出血为终点事件。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 logistic回归。 结果:院内死亡34例(7.00%)。187例(38.48%)符合BART大量出血定义。UDPB分级0级45例(9.26%),1级8例(1.65%),2级114例(23.46%),3级147例(30.25%),4级172例(35.39%)。以BART标准为终点事件,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 OR=3.32, P<0.001)、贫血( OR=2.24, P=0.04)、肌酐清除率≤85 ml/min( OR=1.93, P=0.01)、D-二聚体每增加500 ng/ml( OR=1.02, P=0.003)、体外循环( OR=1.01, P<0.001)、全主动脉弓替换( OR=2.40, P=0.02)为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手术的时间( OR=0.86, P=0.01)为保护性因素。以UDPB 4级为终点事件,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 OR=2.43, P<0.0013),肌酐清除率≤85 ml/min( OR=2.05, P=0.001),D-二聚体每增加500 ng/ml( OR=1.01, P=0.04),体外循环( OR=1.01, P<0.001)为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手术的时间( OR=0.85, P=0.002)和主动脉根部术式为Bentall( OR=0.65, P=0.04)为保护性因素。 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大量出血较为多见。女性、较差的肾功能、高D-二聚体水平、发病早期外科手术、长时间体外循环为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高危患者,应采取简单、有效的的手术方式降低出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替普酶体外溶解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动脉血凝块模型效果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在体外溶解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动脉血凝块模型的效果,探索阿替普酶用于颅内血肿化学消融的最佳浓度及作用时间。方法:选取如东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2月至2020年6月在院的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每名患者抽取动脉血30 ml,随机注入6支采血管(每支注入4 ml),沉淀离心后吸除血清,制备体外血凝块模型;取0.5、1.0、2.0、3.0 mg阿替普酶(rt-PA)、2万U尿激酶(u-PA)制成3 ml溶液分别加入相应血凝块试管内进行溶解试验,同时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3 ml;于30、60、90、120、150 min时测定溶解的血凝块体积。采用 t检验及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数据间相关性。 结果:标准对比管初始血凝块体积大小男性大于女性[(1.53±0.17) ml比(1.36±0.16) ml, t=2.58,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 min时血凝块体积男性大于女性[(1.33±0.18) ml比(1.15±0.13) ml, t=2.58,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T与初始、30、60、90、120、150 min标准对比管不同时间血凝块体积呈相关性,但随时间推移,血凝块体积与HCT的相关性越来越低( r=0.713、0.649、0.494、0.484、0.437、0.437, P<0.01);0.5 mg/3 ml rt-PA组体外溶血效果最好(0.2 ml/30 min),效果接近u-PA组。30 min至90 min溶解曲线上升快(k>0.5),90 min后溶解曲线变化趋于平缓(k<0.5),120 min、150 min溶解体积相同(k=0)。 结论:rt-PA低浓度组溶解动脉血血凝块效率更高;加药120 min后作用停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黄连素剂量依赖性抑制脂多糖刺激下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促凝和纤溶抑制因子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脂多糖(LPS)刺激下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Ⅱ)表达及分泌促凝和纤溶抑制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AECⅡ细胞株RLE-6TN,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黄连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根据半数抑制浓度(IC 50)确定药物浓度范围。将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使用DMEM培养基常规培养;LPS组在培养基中加入5 mg/L的LPS刺激细胞;黄连素预处理组先分别加入20、50、80 μmol/L黄连素预处理1 h后,再加入5 mg/L的LPS共培养。LPS刺激24 h后收集细胞,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细胞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蛋白和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活化蛋白C(APC)、Ⅲ型前胶原肽(PⅢ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 结果:根据抑制率曲线计算得出黄连素对RLE-6TN细胞的IC 50为81.16 μmol/L,故选择20、50、80 μmol/L作为黄连素的干预浓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刺激24 h后RLE-6TN细胞表达及分泌促凝和纤溶抑制相关因子异常,表现为TF、PAI-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FPI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同时细胞上清液中APC、ATⅢ含量均明显降低,而PⅢP、TAT含量均明显升高。给予黄连素预处理后,LPS刺激诱导的RLE-6TN细胞表达及分泌促凝和纤溶抑制相关因子异常情况得到纠正,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以80 μmol/L时作用更为显著;与LPS组相比,黄连素80 μmol/L预处理组细胞中TF、PAI-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TF蛋白(TF/GAPDH):0.45±0.02比0.55±0.03,TF mRNA(2 -ΔΔCt):0.39±0.08比1.48±0.11,PAI-1蛋白(PAI-1/GAPDH):0.37±0.02比0.64±0.04,PAI-1 mRNA(2 -ΔΔCt):1.14±0.29比4.18±0.44,均 P<0.01〕,TFPI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FPI蛋白(TFPI/GAPDH):0.53±0.02比0.45±0.02,TFPI mRNA(2 -ΔΔCt):0.94±0.08比0.40±0.05,均 P<0.01〕;同时细胞上清液中APC、ATⅢ含量明显升高〔APC(μg/L):1 358.5±26.0比994.2±23.1,ATⅢ(μg/L):118.0±7.4比84.4±2.7,均 P<0.01〕,而PⅢP和TAT含量则均明显降低〔PⅢP(μg/L):11.2±0.4比18.6±0.9,TAT(ng/L):222.1±2.8比287.6±7.0,均 P<0.01〕。 结论:黄连素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LPS刺激下大鼠AECⅡ细胞促凝及纤溶抑制相关因子表达和分泌,促进抗凝因子表达和分泌,有望成为有效防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泡过度促凝和纤溶抑制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型肝炎病毒细胞膜蛋白受体2促进小鼠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形成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寻找内毒素耐受(ET)的潜在关键基因,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①实验1(基因芯片与生物信息分析):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ET相关基因数据集GSE47783,该数据集由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建立脓毒症模型(LPS组)和ET模型(ET组)后进行实验获得;利用IDEP 0.92软件筛选数据集中两组差异表达基因(DEG),同时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并定位DEG主要富集的功能和信号通路。利用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数据库(STRING),针对DE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核心基因甲型肝炎病毒细胞膜蛋白受体2(HAVCR2)进行后续验证研究。②实验2(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模型制备):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通过LPS刺激制备ET模型(ET组,用10 μg/L的LPS培养24 h后,再用100 μg/L的LPS培养4 h)和脓毒症模型(LPS组,用100 μg/L的LPS培养4 h);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给予等体积溶媒PBS培养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HAVCR2的mRNA及蛋白表达。③实验3(HAVCR2慢病毒载体转染RAW264.7细胞):为进一步明确HAVCR2是否参与ET形成,用慢病毒短发夹RNA(shRNA)技术敲低RAW264.7细胞中的HAVCR2后,再制备ET模型(HAVCR2 --ET组),并设非敲低HAVCR2的对照组(ET组)。采用RT-qPCR法检测细胞中巨噬细胞极化关键基因〔精氨酸酶1(ARG1)、CD20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合酶2(NOS2)〕的mRNA表达。 结果:①实验1:共获得1 013个DEG;与LPS组比较,ET组有521个上调基因,492个下调基因;这些DEG的功能主要为增加生物合成、抑制炎症反应,主要富集于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NOD样受体、Toll样受体(TLR)、TNF、缺氧诱导因子-1(HIF-1)等信号通路。选择ET组第一个表达上调的膜蛋白HAVCR2作为验证研究的目标。②实验2: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经大剂量LPS处理后,RAW264.7细胞中HAVCR2 mRNA表达较PBS组明显下调;而ET组HAVCR2 mRNA表达明显高于LPS组(2 -ΔΔCT:1.10±0.10比0.60±0.10, 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与RT-qPCR结果一致。③实验3:与ET组相比,HAVCR2 --ET组细胞ARG1和CD206的mRMA表达明显降低〔ARG1 mRNA(2 -ΔΔCT):0.50±0.10比1.00±0.10,CD206 mRNA(2 -ΔΔCT):0.73±0.10比1.00±0.10〕,下游因子TNF-α和IL-1β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TNF-α mRNA(2 -ΔΔCT):2.20±0.10比1.00±0.10,IL-1β mRNA(2 -ΔΔCT):9.00±0.10比1.0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NOS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HAVCR2参与脓毒症下游炎性因子的调节,参与ET的形成,有望成为脓毒症新的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温敏性bFGF/Dex脂质体-水凝胶复合支架的神经化骨再生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利用脂质体同时包载具有促进神经分化作用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成骨诱导小分子(Dex),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合,构建一种具有温敏性和可注射性的bFGF/Dex脂质体-水凝胶复合支架,评价复合支架促进神经分化和新骨再生的作用.方法: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bFGF/Dex脂质体,与RGD多肽活化后的海藻酸钠溶液混合,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温敏性bFGF/Dex脂质体-水凝胶复合支架.使用Zeta粒径仪检测脂质体的粒径、多分散度和Zeta电位,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的微观结构,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支架的机械强度,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FGF促进hBMSCs成神经分化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构建兔颅骨缺损模型,通过micro-CT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复合支架在体内促进神经化骨再生的作用.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构建温敏性bFGF/Dex脂质体-水凝胶复合支架,该支架在常温下(25℃)呈溶液状态且具有流动性,大于临界温度(32 ℃)时可迅速转变为凝胶状态.支架表面呈疏松多孔的蜂窝状,能够承担一定应力.体外成神经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提示,bFGF在诱导hBMSCs成神经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支架具有高效促进神经化骨再生的作用.结论:具有温敏性、可注射性和突出生物功能的智能bFGF/Dex脂质体-水凝胶复合支架,为颌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小鼠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本研究旨在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模型小鼠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为治疗GDM研究新的方法.研究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hUCMSCs,使用D12451高脂饲料饲养雌性小鼠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诱导2型糖尿病,再将2型糖尿病的小鼠雄雌合笼过夜,次日早上以阴栓及镜检精子记为妊娠第1天,妊娠第4天测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浓度>11.2 mmol/L,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者定为GDM模型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5×105个hUCMSCs治疗GDM模型小鼠,检测血糖、血清炎症因子、巨噬细胞、胰岛病理切片等指标的变化来分析hUCMSCs对GDM小鼠的作用.结果发现:经hUCMSCs治疗的GDM模型小鼠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0.00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新型缓释盐酸安非他酮包衣微囊的制备、表征与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利用离子交换树脂技术和表面包衣法制备具有缓释效果的盐酸安非他酮包衣微囊(BH-CM).方法 以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载体,采用静态载药法制备盐酸安非他酮药物树脂复合物(BH-DRC),通过SEM、XRD、FTIR等对BH-DRC进行表征,并对BH-DRC的体外释放影响因素如溶出介质种类、介质浓度、温度、转速、体积等进行了考察.采用表面包衣法对BH-DRC进行包裹得到BH-CM,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BH-CM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 最终制备的BH-DRC的载药量(Q∞)为0.86 mg/1 mg Amberlite IRP69树脂,药物利用率(E)为86.90%.SEM、XRD、FTIR的结果表明BH与离子交换树脂不是简单的物理吸附,而是通过离子键结合.BH-DRC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BH释放过程受反离子种类、离子强度和转速的影响.采用表面包衣法优化后制备的3批BH-CM有明显的缓释效果.结论 本试验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的BH-CM,可为该药物缓释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