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内压监测用于危重症患者空肠营养的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内压监测用于危重症患者空肠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宁波市中医院收治的需实施空肠营养的危重症患者1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3例、对照组61例。观察组患者根据腹内压监测情况调节空肠营养,而对照组患者常规空肠营养。比较两组患者腹内压、血乳酸、内毒素以及APACHE Ⅱ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腹内压治疗7 d(14.28±2.36)mmHg和治疗14 d(12.08±1.78)mmHg,均低于对照组的(16.05±2.55)mmHg和(15.21±2.11)mmHg( t=4.013、8.939,均 P<0.05);观察组治疗14 d血乳酸(2.19±0.73)mmol/L、内毒素(0.71±0.21)U/L和(10.02±1.5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98±0.95)mmol/L、(0.92±0.23)U/L和(13.06±1.72)分( t=11.788、5.313、10.376,均 P<0.05);观察组患者腹胀(9.52%)和胃潴留(7.94%)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8.57%)和(27.87%)(χ 2=7.930、8.437,均 P<0.05)。 结论:腹内压监测下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早期空肠营养,有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降低空肠营养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型肝炎病毒细胞膜蛋白受体2促进小鼠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形成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寻找内毒素耐受(ET)的潜在关键基因,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①实验1(基因芯片与生物信息分析):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ET相关基因数据集GSE47783,该数据集由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建立脓毒症模型(LPS组)和ET模型(ET组)后进行实验获得;利用IDEP 0.92软件筛选数据集中两组差异表达基因(DEG),同时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并定位DEG主要富集的功能和信号通路。利用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数据库(STRING),针对DE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核心基因甲型肝炎病毒细胞膜蛋白受体2(HAVCR2)进行后续验证研究。②实验2(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模型制备):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通过LPS刺激制备ET模型(ET组,用10 μg/L的LPS培养24 h后,再用100 μg/L的LPS培养4 h)和脓毒症模型(LPS组,用100 μg/L的LPS培养4 h);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给予等体积溶媒PBS培养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HAVCR2的mRNA及蛋白表达。③实验3(HAVCR2慢病毒载体转染RAW264.7细胞):为进一步明确HAVCR2是否参与ET形成,用慢病毒短发夹RNA(shRNA)技术敲低RAW264.7细胞中的HAVCR2后,再制备ET模型(HAVCR2 --ET组),并设非敲低HAVCR2的对照组(ET组)。采用RT-qPCR法检测细胞中巨噬细胞极化关键基因〔精氨酸酶1(ARG1)、CD20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合酶2(NOS2)〕的mRNA表达。 结果:①实验1:共获得1 013个DEG;与LPS组比较,ET组有521个上调基因,492个下调基因;这些DEG的功能主要为增加生物合成、抑制炎症反应,主要富集于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NOD样受体、Toll样受体(TLR)、TNF、缺氧诱导因子-1(HIF-1)等信号通路。选择ET组第一个表达上调的膜蛋白HAVCR2作为验证研究的目标。②实验2: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经大剂量LPS处理后,RAW264.7细胞中HAVCR2 mRNA表达较PBS组明显下调;而ET组HAVCR2 mRNA表达明显高于LPS组(2 -ΔΔCT:1.10±0.10比0.60±0.10, 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与RT-qPCR结果一致。③实验3:与ET组相比,HAVCR2 --ET组细胞ARG1和CD206的mRMA表达明显降低〔ARG1 mRNA(2 -ΔΔCT):0.50±0.10比1.00±0.10,CD206 mRNA(2 -ΔΔCT):0.73±0.10比1.00±0.10〕,下游因子TNF-α和IL-1β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TNF-α mRNA(2 -ΔΔCT):2.20±0.10比1.00±0.10,IL-1β mRNA(2 -ΔΔCT):9.00±0.10比1.0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NOS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HAVCR2参与脓毒症下游炎性因子的调节,参与ET的形成,有望成为脓毒症新的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葡萄膜炎内毒素耐受机制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内毒素耐受是机体对抗过度炎症反应时产生的一种保护性机制,指机体接受小剂量内毒素刺激后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适应性调节反应,是机体或细胞对后续刺激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现象。在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中不仅可防止内毒素再次刺激后出现过度的炎症反应,还能减轻葡萄膜炎的症状。因此,如能阐明内毒素耐受减轻葡萄膜炎症状的机制及关键性调控因子,将有可能为以内毒素耐受为基础的葡萄膜炎的治疗找到新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消化酶CD38在脂多糖处理THP-1细胞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正常和内毒素耐受的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刺激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 +)消化酶CD38的表达变化情况。 方法:(1)LPS刺激正常THP-1细胞:实验组THP-1细胞采用100 ng/ml LPS处理不同时间(1、3、6、9、12和24 h),对照组以磷酸盐缓冲液处理24 h。分别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与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mRNA及CD38 mRNA与蛋白的表达变化。(2)LPS刺激已诱导内毒素耐受的THP-1细胞:①THP-1细胞加入100 ng/ml LPS处理24 h建立内毒素耐受THP-1细胞模型,以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处理24 h的THP-1细胞作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加入LPS(100 ng/ml)刺激3 h,定量PCR检测IL-6和TNF mRNA水平以确定建模是否成功。②模型组和空白组细胞分别用LPS刺激12 h,采用定量PCR检测刺激前及刺激12 h时CD38 mRNA的表达;用LPS刺激1和6 h,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刺激前及刺激后1、6 h时CD38蛋白的表达量。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LPS刺激正常THP-1细胞:实验组各LPS刺激时间点IL-6与TNF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自LPS刺激3 h始,CD38 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PS刺激3 h时CD38 mRNA:2.27±0.03与1.00±0.18;CD38蛋白:1.47±0.14与1.00±0.16, P值均<0.05)。(2)LPS刺激已诱导内毒素耐受的THP-1细胞:①确定内毒素耐受THP-1细胞模型是否构建成功:模型组IL-6和TNF mRNA水平低于空白组( P值均<0.05),提示建模成功。②内毒素耐受THP-1细胞在LPS刺激下CD38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与空白组相应时间点相比,模型组CD38 mRNA在LPS刺激前(14.18±1.19与1.00±0.13, t=19.007)和LPS刺激12 h(28.33±3.98与7.61±0.88, t=8.803),CD38蛋白在LPS刺激前(1.54±0.06与1.00±0.10, t=7.796)、LPS刺激1 h(1.59±0.09与1.07±0.17, t=4.721)和6 h(2.48±0.09与1.43±0.12, t=12.233)升高;模型组CD38 mRNA在LPS刺激12 h、CD38蛋白在LPS刺激6 h时分别高于同组LPS刺激前( P值均<0.05)。 结论:正常与内毒素耐受的THP-1细胞在LPS刺激下CD38水平均升高,CD38是NAD +消化酶,间接反映免疫抑制期间单核细胞再感染时NAD +水平变化的现象,为进一步研究CD38能否作为新生儿脓毒症临床诊断生物标记物提供了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症机械通气病人超声监测的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变化预测肠内营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病人超声监测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速变化对肠内营养不耐受(FI)的影响及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机械通气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肠内营养开始的第1、3、7天(D1、D3、D7)SMA血流参数及肠内营养耐受情况.研究肠内营养不耐受组和耐受组、不耐受组各亚组(轻、中、重度)病人SMA血流速参数差异;评估SMA血流参数对FI的预测价值,探索FI的风险因素,初步探究SMA血流参数与肠道屏障功能的关系.结果:D1、D3及D7耐受组病人SMA血流速参数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及舒张末期速度(EDV)均高于不耐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D7随着不耐受程度逐步加重,PSV逐渐下降;D1、D3、D7 EDV随着不耐受程度逐渐加重,EDV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1、D3、D7病人PSV及EDV预测FI的AUC分别为0.752(95%CI:0.660~0.830)及0.773(95%CI:0.682~0.848)、0.774(95%CI:0.683~0.849)及0.796(95%CI:0.708~0.868)、0.743(95%CI:0.650~0.822)及0.713(95%CI:0.618~0.796);D3病人PSV、去甲肾上腺素使用、血磷水平是FI的独立预后因素;肠内营养不耐受病人PSV、EDV与二胺氧化酶均呈负相关(PSV:r=-0.857,P<0.001;EDV:r=-0.795,P<0.001);PSV与脂多糖内毒素呈正相关(r=0.377,P=0.040).结论:超声监测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变化有效预测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微生态制剂对食管早癌ESD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究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微生态制剂对食管早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入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ESD术的食管早癌病人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干预组(n=48).对照组病人予以常规术前禁食、术后基础治疗及营养支持,干预组术前第3天予开始注射丙氨酰-谷氨酰胺和口服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术后第1~7天同时予以丙氨酰-谷氨酰胺和微生态制剂.比较两组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肠道菌群分布、肠黏膜屏障功能、营养指标、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术后7 d,干预组病人肠道不耐受症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58%vs 37.50%,P<0.05).术后,干预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对照组增多,大肠杆菌较对照组少,二胺氧化酶、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较对照组低,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水平较对照组高,白细胞介素(IL-1β、-6、-8)水平较对照组低,CD3+和CD4+/CD8+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微生态制剂可有效提高食管早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减轻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改善营养状况,提升免疫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国产无载体镥[177Lu]的制备及标记DOTA-TOC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阐述国产无载体镥[177Lu]制备工艺及 177Lu标记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酪氨酸3-奥曲肽(1,4,7,10-tetraazacyclododecane-1,4,7,10-tetraacetic acid conjugated Tyr3-octreotide,DOTA-TOC)的方法,探讨国产 177Lu-DO-TA-TOC初步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多级连续分离纯化制备国产无载体镥[177Lu],全自动化模块标记合成177Lu-DOTA-TOC,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4例仅接受了国产无载体镥[177Lu]标记DOTA-TOC的肽受体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PRRT)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患者资料.结果:国产无载体镥[177Lu]质控良好,铜<0.01,锌<0.01,铁<0.01,铅<0.15,镱未检出,放化纯>99%,细菌内毒素<2 EU/mL.国产 177Lu-DOTA-TOC自动化标记产率为(98.85±0.97)%,产品比活度为(80.96±7.47)GBq/μmol,无菌和内毒素检测均符合规定标准,标记产物中乙醇含量为0,放化纯大于99%.仅接受国产 177Lu-DOTA-TOC治疗的4例患者中,1例仅1次治疗后原发灶及转移灶几乎完全消失,1例治疗后1个月出现3级骨髓毒性,治疗后3个月恢复至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肾毒性.结论:国产无载体镥[177Lu]标记DOTA-TOC质控合格,产率高,安全、耐受性好,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NEN患者具有较好疗效.无载体镥[177Lu]的国产化和批量化生产将推动我国核医学诊疗一体化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肠道菌群对慢性疲劳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2/3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以长时间无法解释的疲劳、睡眠后精力无法自行恢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免疫疾病.肠道菌群作为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关键因素,参与CFS的发生发展.为明确肠道菌群在CFS发病过程的作用机制.现基于微生物-肠-脑轴,分析影响CFS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探讨肠道菌群失调减弱内毒素耐受、破坏肠道屏障、改变肠道菌群代谢进而调控CFS中枢神经系统的内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CFS肠道微生物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CFS的防治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奥替溴铵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态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奥替溴铵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微生态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IB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地衣芽胞杆菌胶囊、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奥替溴铵.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肠道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及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内毒素(ET)水平明显降低(P<0.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水平及内脏初始感觉阈值、持续排便阈值、最大耐受阈值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症状严重程度各方面(腹痛程度、腹痛频率、腹胀程度、排便习惯满意度、对生活的影响)评分及总评分、匹兹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明显降低,IBS生活质量评价量表(IBS-QOL)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 奥替溴铵可有效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保护肠道屏障功能,改善内脏高敏性,有助于促进临床症状缓解,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姑息减黄方式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分析姑息性减黄手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和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ERBD)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271例,随机分为姑息性减黄手术组95例、PTCD组92例、ERBD组84例,检测三组病人术前1天、术后第3、7、14天的血清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内毒素水平.结果 (1)术后第7、14天,姑息性减黄手术组的C3、C4与ERBD、PTC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3天,姑息性减黄手术组IgG、IgA、IgM与ERBD、PTC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姑息性减黄手术组与PTCD、ERB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姑息性减黄手术组内毒素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姑息性减黄手术组与ERBD、PT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姑息性减黄手术组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面优于PTCD、ERBD两组,对于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能够手术治疗者首先选用手术治疗;对失去手术机会或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行PTCD或ERBD缓解梗阻,改善免疫功能,进而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