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9年中国7~17岁汉族儿童青少年正常高值血压和血压偏高的流行趋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0—2019年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正常高值血压和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变化趋势。方法: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不包括中国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资料中,分别选取身高、体重、城乡、出生年月日、学段信息完整的7~17岁汉族儿童青少年197 397、196 790和195 625名作为研究对象。依据《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筛查界值(WS/T 610—2018)》判定正常高值血压和血压偏高,并描述其分布和流行特征,采用 χ2检验分析其性别、城乡等组间差异,通过计算年均增长率估计变化速度。 结果:我国2019年7~17岁儿童青少年正常血压高值检出率为15.3%(29 855/195 625),其中男生检出率20.2%(19 779/97 847)高于女生检出率10.3%(10 076/97 778),乡村检出率15.4%(15 066/97 567)高于城市检出率15.1%(14 789/98 058)(均 P<0.05);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3.0%(25 377/195 625),其中女生检出率13.2%(12 925/97 778)高于男生检出率12.7%(12 452/97 847),乡村检出率14.1%(13 753/97 567)高于城市检出率11.9%(11 624/98 058)(均 P<0.05)。2010—2019年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年均增长率为1.14%~3.18%。2010—2019年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14年有所下降;2010—2014年血压偏高检出率年均增长率为-1.07%,2014—2019年为9.33%。2010—2014年血压偏高检出率呈增长趋势的省份有17个,2014—2019年血压偏高检出率呈增长趋势的省份有22个。正常高值血压和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年均增长率的地区差异明显,2010—2014年和2014—2019年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的年均增长率较高的地区分为东北(5.47%)和西部地区(5.21%);2010—2014年东北地区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年均增长率较高(12.35%),2014—2019年中部(15.79%)和西部地区(12.87%)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年均增长率较高。 结论:2010—2019年中国7~17岁汉族儿童青少年正常高值血压和血压偏高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且存在地区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急性胃肠损伤分级系统为导向的儿童急性肠衰竭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肠衰竭的疾病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依据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系统,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6年9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6例儿童急性肠衰竭(AGI Ⅲ~Ⅳ级)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经肠功能监测及多器官功能支持治疗,部分结合早期肠内营养和(或)手术干预,16例(61.5%)患儿治愈并预后良好(AGI恢复至0~Ⅰ级),平均体重增长率(62.0±84.9)%,平均随访时间(22.8±13.9)个月。其中接受早期手术干预者治愈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者(78.9%比14.3%, P<0.01)。 结论:AGI分级系统在儿童急性肠衰竭的诊治中有良好的预测和指导意义,早期手术干预有助于明确病因并提高治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3至2018年中国成人肥胖年均增长率及防控重点人群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中国2013至2018年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年均增长率和防控重点人群。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3和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调查的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现场测量的方式,收集并分析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群的肥胖流行率及增长率,以及肥胖控制措施及饮食、锻炼和药物控制措施占比情况。成人肥胖定义采用体重指数≥28.0 kg/m2的标准。结果:2013年入选174 736人,男性74 704人(42.8%),年龄为(51.5±14.2)岁;2018年入选179 125人,男性79 337人(44.3%),年龄为(55.1±13.8)岁。2013至2018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年均增长率为3.2%[不确定区间( UI):2.7%~3.6%],男性肥胖年均增长率[5.2%( UI:4.6%~5.9%)]高于女性[0.9%( UI:0.5%~1.3%)]。18至29岁居民[7.4%( UI:6.9%~7.9%)]、大学(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6.3%( UI:5.5%~7.1%)]、未婚人群[11.2%( UI:10.2%~12.1%)]的肥胖年均增长率高于其他亚组人群。2013至2018年,海南省肥胖年均增长率最高。除山西、湖南、甘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2013至2018年的成人肥胖率均在增长。肥胖人群中,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人群占比从2013年22.6%增加至2018年的32.7%。 结论:我国不同人群、区域肥胖增长特征差异明显,各地肥胖防控重点应各有侧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0-2019年中国汉族大学生消瘦及超重肥胖的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分析2000-2019年中国汉族大学生消瘦、超重肥胖现状及变化趋势,为预防大学生消瘦、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0-2019年5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72 983名汉族大学生体质指数数据,使用1985年全国体质健康调研工作中的"身高标准体重法"筛查消瘦以及超重肥胖,分性别、年龄计算大学生的消瘦和超重肥胖检出率、增幅与年增长率,统计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样本加权线性回归、x2检验和x2趋势性检验.结果 2000-2019年,中国汉族大学生BMI均呈持续增加趋势,各年龄组男女生增速不一(除女生组外,各年龄组男生P-trend值均<0.05).男女生消瘦检出率在2014-2019年时,均呈下降趋势.2000-2019年,中国汉族大学生超重肥胖率不断上升,男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生.2000-2019年中国19~22岁汉族大学生消瘦年增长率总体水平不断下降,男生超重肥胖年增长率均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男生超重肥胖年增长率增加幅度差异较小.2010-2019年时,女生超重肥胖年增长率开始逐步上升,2014-2019年时增加幅度最大,上升最为明显,22岁年龄组女生超重肥胖年增长率增加幅度最大.结论 2019年时,大学生消瘦率增长的趋势已经得到缓解,但超重肥胖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体质健康政策来预防和缓解大学生超重肥胖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德夸菌素对水稻品种徐稻10与湘两优900抗褐飞虱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德夸菌素(decoyinine,DCY)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本研究旨在探究DCY浸种处理对商用水稻品种徐稻10与湘两优900抗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影响.[方法]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测定和比较了褐飞虱初孵若虫取食不同浓度[0(清水对照),25,50和100 mg/L]DCY浸种处理的徐稻10和湘两优900植株后的生长发育、成虫繁殖力及种群生命表参数,并模拟其60 d内的种群增长情况.还调查了 100 mg/L DCY浸种处理对褐飞虱雌成虫蜜露分泌量、体重及取食和产卵偏好的影响.[结果]与取食对照稻株相比,褐飞虱初孵若虫取食不同浓度DCY浸种处理的徐稻10植株后,若虫历期显著延长,成虫繁殖力(单雌产卵量)显著下降,种群参数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显著降低,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倍增时间DT显著升高;褐飞虱初孵若虫取食不同浓度DCY浸种处理的湘两优900植株后,若虫历期显著缩短,单雌产卵量显著下降,仅平均世代周期T显著升高,其他种群参数无显著差异.在两种水稻上,60 d种群模拟的结果表明3个处理组的种群大小都小于对照组的.取食100 mg/L DCY浸种处理的徐稻10与湘两优900稻株的褐飞虱雌成虫的蜜露分泌量和体重都显著低于取食对照组稻株的.取食和产卵选择试验表明,褐飞虱雌成虫更倾向于在对照稻株上取食和产卵.[结论]DCY浸种处理徐稻10与湘两优900后会提高其对褐飞虱的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高温处理对七星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明确高温处理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基于设施环境内两个代表区域(植株覆盖层和植株上表层)的高温现状,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设施高温环境,测定不同高温(37和42 ℃)(恒温)及其组合(变温)对七星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试验,并使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TWOSEX-MSChart等软件对生长发育、繁殖力、存活率等生命表参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温度越高和高温持续时间越长,七星瓢虫的发育越快,寿命越短,生殖力越低.七星瓢虫在42℃恒温和25~42 ℃变温条件下无法完成发育,其寿命分别为3.43和4.70 d;在37℃恒温条件下可以完成发育,但生殖力为0,未成熟期为11.67 d,成虫寿命为7.75 d,初羽化成虫体重为0.0207 g,均显著低于对照(25℃恒温下的)的相应指标(分别为未成熟期17.64 d,成虫寿命51.51 d,初羽化成虫体重0.0277 g);25~37℃变温条件下七星瓢虫可以发育和繁殖,但卵的孵化率为0,未成熟期为15.16 d,成虫寿命为22.84 d,产卵期为4.57 d,产卵量为41.86粒/雌,初羽化成虫体重为0.0220 g,总生殖率(gross reproductive rate,GRR)为17.213,内禀增长率(rm)为0.072 d-1,周限增长率(λ)为1.075 d-1,净增殖率(R0)为5.749,平均世代周期(T)为21.188 d,均显著低于对照的相应指标(分别为产卵期28.28 d,产卵量1 410.52粒/雌,初羽化成虫体重0.0277 g,总生殖率708.110,内禀增长率0.256 d-1,周限增长率1.293 d-1,净增殖率673.205,世代周期25.304 d);特殊地,25~37 ℃变温下的3龄幼虫历期(2.19 d)显著长于对照(1.89d),而37℃恒温下的3龄幼虫历期(1.15 d)显著短于对照,25~37 ℃变温下的成虫产卵前期(APOP)长于对照,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七星瓢虫无法适应42℃恒温和25~42 ℃变温条件,可以适应37 ℃恒温和25~37℃变温条件,但37 ℃恒温条件不能生殖,25~37 ℃变温条件下产卵量显著降低,且卵不能孵化.结果说明高温可对七星瓢虫的生殖发育和繁殖产生显著影响,在设施条件下应用七星瓢虫进行害虫防治具备一定可行性,但相较夏季,更适宜在春、秋季节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状况调查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病率,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更好地管理MHD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280例MHD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MHD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病率.筛选出其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根据预后情况的不同,将MHD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分为痊愈组和死亡组,调查相关因素.结果 共筛查出MHD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265例,患病率为94.64%.死亡患者15例,病死率为5.66%.无症状感染者为30例(11.32%).与痊愈组(n=250)患者相比,死亡组(n=15)患者发生乏力、纳差、咳嗽、咽喉肿痛、呼吸困难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死亡组患者相比,痊愈组患者发生肌肉酸痛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发热、嗅觉失敏、味觉失敏、头昏头痛、腹泻等症状的百分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原发疾病中的慢性肾炎,高血压,多囊肾,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1剂次、2剂次、3剂次,透析龄,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血压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痊愈组患者相比,死亡组患者在原发疾病中的糖尿病比例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生病毒性肺炎的比例更高,透析间期更加缺少运动,年龄更大,血钙水平更低,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更高以及存在更多的单室尿素清除指数(single-pool Kt/V,spKt/V)不达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疾病中的糖尿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生的病毒性肺炎、透析间期缺乏运动、高龄、低血钙、高水平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IL-6)以及spKt/V不达标是引起MHD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鼓励MHD患者透析间期加强运动,有利于增强MHD患者的体质.另外,通过改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有助于改善MHD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不同育幼方式及出生体重对大熊猫幼仔生长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本研究以2012-2019年出生的80只大熊猫幼仔为研究对象,搜集幼仔早期发育(0~120日龄)过程中日增重、乳饲喂量及眼和耳发育情况等生长发育指标数据,分析了出生体重([50,100)g,n=7;[100,150)g,n=25;[150,200)g,n=37;[200,250)g,n=11)、喂养方式(全母兽哺育,n=12;全人工育幼,n=10;人工与母兽交替育幼,n=58)和胎产仔数(单胎,n=14;双胎,n=66)对幼仔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单胎幼仔的出生体重显著高于双胎幼仔(P<0.05);(2)幼仔早期生长发育状况与其育幼方式和出生体重密切相关(R2>0.973 7),出生体重越高,幼仔体重增长率越快;(3)出生体重越轻的幼仔缩水量越少,但缩水量占出生体重比更高.此外,出生体重超轻的幼仔,其耳朵与眼睛的发育更慢.本研究可为大熊猫育幼方式的选择和改进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适于胎龄与小于胎龄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身长增长对PICC尖端移位的影响及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中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和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身长增长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移位的影响,并横向比较影响程度,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把握导管尖端位置监测的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1 月—2022 年 6 月在医院NICU住院并使用PICC的VLBW,按出生体质量和胎龄关系分为AGA组 45 例和SGA组 19 例,记录首次置管当日身长(Ht1)以及PICC尖端位置、置管期间胸片检查当日身长(Htn)以及PICC尖端位置,并计算相应的身长增长率.身长增长率与PICC尖端移位的相关性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将AGA和SGA的身长增长率分别与PICC尖端移位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模型,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回归直线.结果 VLBW中AGA组 97.8%患儿出现移位,SGA组所有的患儿都出现移位,占比最多的均为移位 3 个椎体.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身长增长率与PICC尖端移位均具有相关性(AGA组rs=-0.719,P<0.001;SGA组rs=-0.769,P<0.001),随着VLBW身长增长,PICC尖端逐渐移位远离心脏.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GA组回归模型(R2=0.517,调整后R2=0.513,F=129.487,P<0.001),SGA组回归模型(R2=0.591,调整后R2=0.585,F=95.385,P<0.001).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回归系数检验没有统计学意义,两条直线平行,说明身长增长率对两组患儿位移的影响一致.截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9.265,P=0.003),说明两组患儿位移的起点不同(即增长率为零时的位移位置),说明位移与是否为AGA、SGA有关.结论 随着VLBW中AGA和SGA身长增长,PICC尖端逐渐移位远离心脏,但相同的身长增长率,SGA引起的导管尖端移位幅度更大.建议AGA身长增长率 12.4%、SGA身长增长率 9.5%可作为监测导管尖端位置的重要时机,以免导管尖端进一步移位至非中心静脉,导致相关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二氧化硅所致急性肺损伤大鼠肺部菌群的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讨二氧化硅所致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SD雄性大鼠划分为正常组和二氧化硅模型组.正常组经气管灌注1 mL生理盐水,模型组经气管灌注等体积50 g/L二氧化硅混悬液.7 d后收集大鼠肺组织和血清,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和消皮素D(GSDMD)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从肺组织中提取细菌DNA,经16S核糖体RNA基因测序描述肺部菌群组成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正常组与模型组菌群结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率和肺指数有显著差异;模型组大鼠肺组织HE染色可见肺泡结构破坏,炎性细胞增多;模型组大鼠肺组织NL-RP3和GSDMD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血清IL-1β、IL-18和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丰度增加的肺部菌群为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和副萨特氏菌(Parasutterella).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肺组织NLRP3/GSDMD和血清IL-1β/TNF-α水平与Parasutterella丰度呈正相关.结论:二氧化硅所致急性肺损伤的病理机制可能与肺部菌群结构差异和炎症水平升高有关.因此,调节肺部菌群可能为防治二氧化硅引起的急性肺损伤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