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压治疗预防血液透析时低血压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气压治疗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时低血压(ID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MH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透析时如发生低血压则给予常规干预,包括调节透析液温度、钠离子浓度、减慢血流速度、甚至停止超滤或结束透析等。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双下肢气压治疗,设定压力值为90 mmHg且以患者感受舒适为度。于干预前、干预12周期间对2组患者透析中IDH发生率、最低收缩压、最低平均动脉压、脱水量、透析持续时间等疗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12周期间观察组透析时IDH发生率(15.56%)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 P<0.05),单次透析持续时长[(3.81±0.31) h/次]、平均脱水量[(3.22±0.46)kg/次]、平均最低收缩压[(114.88±9.17)mmHg]、平均最低动脉压[(95.74±7.46)mmHg]均明显超过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气压治疗能有效减少MHD患者透析时IDH发生,延长单次透析时长,提升单次脱水量,从而获取更充分的血液透析效果,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脂肪酸结合蛋白4加重创伤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的破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血脑屏障破坏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中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控制性皮质冲击法进行小鼠TBI造模,C57/BL雄性小鼠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Sham组和4个不同时间点TBI组(术后6 h、1 d、3 d和7 d),每组各6只,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Fabp4的表达变化。然后将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TBI组、TBI+Vehicle组和TBI+BMS309403(Fabp4选择性抑制剂)干预组,每组各6只,采用伊文斯蓝实验和脑含水量测定实验评估各组血脑屏障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ZO-1和Occludin蛋白水平,采用mNSS和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神经功能。两组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TBI组损伤周围皮层组织Fabp4蛋白表达水平在第3天高于Sham组最显著(条带相对灰度值:2.243±0.231比1.000±0.102, t=9.334, P<0.01),且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TBI+BMS309403组中伊文斯蓝的含量低于TBI+溶剂组[(15.960±0.829) μg/g脑组织比(22.960±2.064) μg/g脑组织, t=3.146, P<0.05],而且TBI+BMS309403组脑组织含水量低于TBI+溶剂组[(80.000±0.578)%比(83.670±0.871)%, t=3.479, P<0.05]。TBI+BMS309403组MMP-9的表达蛋白表达水平低于TBI+溶剂组(条带相对灰度值:1.253±0.086比1.677±0.098, t=3.248, P<0.05),同时,TBI+BMS309403组ZO-1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高于TBI+溶剂组(条带相对灰度值:0.910±0.044比0.667±0.079, t=2.851, P<0.05;条带相对灰度值:0.727±0.106比0.467±0.075, t=2.843, P<0.05)。TBI+BMS309403组小鼠在3 d和7 d的mNSS评分低于TBI+溶剂组[(5.500±0.428)分比(8.333±0.494)分, t=4.332, P<0.01;(5.000±0.516)分比(7.500±0.500)分, t=3.478, P<0.01]。水迷宫实验发现,TBI+BMS309403组小鼠的逃离潜伏期在3 d和7 d明显缩短于TBI+溶剂组[(33.833±1.740) s比(40.833±1.400) s, t=3.134, P<0.05;(25.167±1.621) s比(33.167±1.327) s, t=3.819, P<0.01]。 结论:Fabp4促进TBI后血脑屏障的破坏,抑制Fabp4能够改善TBI后神经功能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窝蛋白3在小鼠糖尿病心肌病中的作用: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小窝蛋白3(Cav-3)在小鼠糖尿病心肌病中的作用及其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方法:在体实验: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野生型小鼠16只,体质量18~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8):对照组(Control组)和糖尿病心肌病组(DCM组),另取Cav-3 KO小鼠8只为Cav-3 KO+糖尿病心肌病组(Cav-3 KO+DCM组)。采用高脂饮食联合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100 mg/kg的方法制备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8周时采用心脏超声测定小鼠左心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随后处死小鼠取心脏,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结果。离体实验:小鼠来源的HL-1心肌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6):正常糖培养组(NG组)、高糖组(HG组)和高糖+甲基-β-环糊精组(HG+β-CD组)。高糖模型采用专用培养基加入50%葡萄糖至终浓度达到30 mmol/L,持续培养36 h。采用LDH、CCK8试剂盒评估细胞损伤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与HL-1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结合免疫球蛋白(BiP)、C/EBP同源蛋白(CHOP)及剪接型X-box结合蛋白1(XBP1-s)的表达。 结果:在体实验:与Control组比较,DCM组和Cav-3 KO+DCM组小鼠进食量、饮水量及心脏质量/体质量增加,EF和FS降低,LVESD和LVEDD升高,心肌BiP、CHOP和XBP1-s表达上调,Cav-3表达下调( P<0.05),病理学损伤加重;与DCM组比较,Cav-3 KO+DCM组EF和FS降低,LVESD和LVEDD升高,心肌BiP、CHOP与XBP1-s表达上调,Cav-3表达下调( P<0.05),病理学损伤加重。离体实验:与NG组比较,HG组和HG+β-CD组心肌细胞存活率下降,LDH活性升高,BiP、CHOP与XBP1-s表达上调,Cav-3表达下调( P<0.05);与HG组比较,HG+β-CD组心肌细胞存活率下降,LDH活性升高,BiP、CHOP和XBP1-s表达上调,Cav-3表达下调( P<0.05)。 结论:Cav-3表达下调会加重小鼠糖尿病心肌损伤,其机制与内质网应激过度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缩短合并糖尿病的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禁食水时间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缩短合并糖尿病的创伤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禁食水的疗效。方法:对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合并糖尿病的择期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以病房为单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手术当日0 h开始禁食,术前晚进糖尿病饮食,不限制患者晚间的饮水量,术前3 h可按5 mL/kg口服本院营养科配置的浓度为6.25%的麦芽糊精果糖饮品。对照组:手术当日0 h开始禁食禁水。所有患者术后均根据苏醒评分和防御反射性评分,一旦清醒即可进无渣饮品,如无不适2 h即恢复正常饮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比较实际术前禁饮时间、术前进饮总量,术后首次进饮、进食时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的主观舒适度(焦虑、口渴、饥饿、恶心、疲劳、头晕、虚汗、胃部不适等)、握力及血糖差异。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试验组52例,对照组83例。试验组男22例,女30例;年龄30~84岁。对照组男39例,女44例;年龄29~81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的术前禁饮时间[3.5(2.5,6.3) h]较对照组[12.0(9.0,16.0) h]显著缩短,术前末次饮水量[300(200,300) mL]较对照组[100(100,200) mL]显著增加,术后禁饮时间[0.08(0,1.25) h]较对照组[2.00(0, 6.00) h]显著缩短、恢复正常饮食时间[2.0(2.0,2.3) h]较对照组[3.0(2.0,6.0) h]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的焦虑、疲劳、虚汗和胃部不适症状在全部评估时段均显著轻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口渴感在术后回病房即刻比对照组显著好转,头晕和饥饿感在术前离开病房去手术室时和术后回病房即刻较对照组显著好转;试验组术后恢复进食后的恶心症状较对照组显著减轻,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服无渣饮品后2 h的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08, P=0.035)。其余时段两组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缩短合并糖尿病的创伤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禁饮时间是安全、可行的,且有助于改善患者围手术期主观感受,稳定围手术期血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和滦平县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CS分成两组,其中发生ACS患者57例(ACS组),未发生ACS的118例(非ACS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肾衰竭的基础疾病、透析龄、发生ACS前1个月的收缩压、舒张压、脱水量及发生ACS时的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甲状旁腺素(PTH)、血白蛋白(ALB)、血脂、血尿酸(UA)、肺动脉压(PH)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应用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ACS的危险因素。结果:ACS组的男性居多[38例(66.67%)],而房颤病史、透析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超流量、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钾(K +)低于非ACS组,ALB高于非A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前的收缩压≥160 mmHg( OR=3.240,95% CI:1.255~5.367, P<0.05)和超流量≥3 500 mL/次( OR=2.797,95% CI:1.033~4.574, P<0.05)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CS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论:透析前血压控制不良(收缩压≥160 mmHg)、超流量过大(超流量≥3 500 mL/次)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CS的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白藜芦醇改善脓毒症脑病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是否能改善脓毒症脑病(SAE)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清洁级12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模型组、白藜芦醇组,每组30只。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以相同途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白藜芦醇组制模后腹腔注射白藜芦醇注射液8 mg·kg -1·d -1,每日1次,连用2 d;脓毒症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以相同途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制模后24 h用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大鼠认知功能;同时测定脑组织含水量(BWC)、伊文思蓝(EB)渗漏量以评估血脑屏障(BBB)通透性;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脑皮质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闭合蛋白(Occludin)和封闭蛋白5(Claudin-5)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MMP-9蛋白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蛋白(GFAP)在脑皮质组织的共定位情况。 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脓毒症模型组制模后48 h、72 h大鼠逃逸潜伏期显著延长〔48 h逃逸潜伏期(s):56.56±6.43比36.62±3.32,72 h逃逸潜伏期(s):57.72±7.23比26.46±4.24,均 P<0.01〕,BWC、EB渗漏量显著增加〔BWC:(84.56±2.03)%比(76.82±2.22)%,EB渗漏量(μg/g):17.56±2.28比6.25±1.36,均 P<0.01〕,大脑皮质组织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MMP-9/β-actin:0.73±0.01比0.24±0.01, P<0.01),Occludin和Claudin-5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Occludin/β-actin:0.45±0.02比0.86±0.04,Claudin-5/β-actin:0.62±0.03比0.96±0.05,均 P<0.01);同时伴随着MMP-9蛋白和脑皮质组织星形胶质细胞共定位表达增加〔MMP-9荧光强度(AU):38.66±4.26比17.23±3.04,MMP-9阳性细胞百分比:(26.92±1.77)%比(12.82±1.46)%,均 P<0.01〕。与脓毒症模型组相比,白藜芦醇组大鼠逃逸潜伏期显著缩短〔48 h逃逸潜伏期(s):41.42±6.27比56.56±6.43,72 h逃逸潜伏期(s):33.46±7.17比57.72±7.23,均 P<0.01〕,BWC、EB渗漏量显著减少〔BWC:(77.15±2.27)%比(84.56±2.03)%,EB渗漏量(μg/g):7.74±1.88比17.56±2.28,均 P<0.01〕,而大脑皮质组织MMP-9蛋白表达明显降低(MMP-9/β-actin:0.25±0.01比0.73±0.01, P<0.01),Occludin和Claudin-5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Occludin/β-actin:0.82±0.03比0.45±0.02,Claudin-5/β-actin:0.92±0.04比0.62±0.03,均 P<0.01),同时伴随着MMP-9蛋白和脑皮质组织星形胶质细胞共定位表达减少〔MMP-9荧光强度(AU):19.44±4.37比38.66±4.26,MMP-9阳性细胞百分比:(13.11±1.29)%比(26.92±1.77)%,均 P<0.01〕。 结论:白藜芦醇通过抑制脓毒症大鼠大脑皮质组织星形胶质细胞MMP-9的表达,减少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5的降解,从而降低BBB通透性,最终改善SAE的认知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适时诱导干预对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排尿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适时诱导干预对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排尿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有效预防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尿潴留的发生,减轻产妇痛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体育新城院区产科收治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4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的产后护理,指导产后6 h内主动排尿;干预组产妇采用适时诱导排尿干预,分别于产后2、4、6 h进行一般状况和膀胱尿量评估,并实施个性化的指导,包括按摩宫底的频率、饮水量的控制、诱导排尿的方法和时机的选择等,至产妇完成首次排尿且无不适主诉时,给予常规的产后护理。比较2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首次排尿有无膀胱刺激征及产后不同时段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年龄(29.60 ± 3.20)岁,干预组年龄(28.81 ± 3.42)岁。干预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为(6.89 ± 2.18)h,短于对照组的(9.11 ± 3.8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9, P<0.01);干预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量为(322.36 ± 120.15)ml,多于对照组的(262.93 ± 105.6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9, P<0.05);干预组产妇首次排尿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为22.0%(44/200),低于对照组的33.5%(6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0, P<0.05);干预组产妇产后24 h内尿潴留发生率为5.5%(11/200),低于对照组的11.5%(2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3, P<0.05);干预组产妇产后1周内尿潴留发生率为9.5%(19/200),低于对照组的16.5%(3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3, P<0.05),但2组产妇产后24~72 h尿潴留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适时诱导干预可降低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缩短首次排尿时间,增加产后首次排尿量,提高首次排尿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定向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腹部瘢痕整复中扩张规律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定向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在腹部瘢痕整复中的扩张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腹部瘢痕患者,其中男5例、女15例,年龄12~51(31±12)岁,Ⅰ型瘢痕患者12例、Ⅱ型瘢痕患者8例。Ⅰ期在瘢痕两侧置入额定容量为300~600 mL的扩张器2或3枚,其中至少1枚额定容量为500 mL(作为后续观察对象)。拆线后开始注水治疗,扩张时间为4~6个月,注水量达扩张器额定容量2.0倍后,Ⅱ期行腹部瘢痕切除+扩张器取出+局部扩张皮瓣转移修复。分别测定注水量达扩张器额定容量1.0、1.2、1.5、1.8、2.0倍时扩张处的皮肤表面积,并计算扩张相应倍数(1.0、1.2、1.5、1.8、2.0倍)和相邻倍数区间(1.0~1.2、1.2~1.5、1.5~1.8、1.8~2.0倍)时扩张处的皮肤扩张率;测定术后0(即刻)、1、2、3、4、5、6个月时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并计算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1、2、3、4、5、6个月)和术后不同时间段(术后0~1、1~2、2~3、3~4、4~5、5~6个月)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 t检验。 结果:与扩张1.0倍[(287.6±2.2)cm 2、(47.0±0.7)%]比较,扩张1.2、1.5、1.8、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表面积和扩张率[(315.8±2.1)、(356.1±2.8)、(384.9±1.6)、(386.2±1.5)cm 2,(51.7±0.6)%、(57.2±0.6)%、(60.4±0.6)%、(60.5±0.6)%]均明显增加( t值分别为46.04、90.38、150.14、159.55,45.11、87.83、135.82、118.48, P<0.05);与扩张1.2倍比较,扩张1.5、1.8、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表面积和扩张率均明显增加( t值分别为49.82、109.64、122.14,144.19、49.51、105.85, P<0.05);与扩张1.5倍比较,扩张1.8倍( t值分别为38.93、39.22, P<0.05)、2.0倍( t值分别为38.37、38.78, P<0.05)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表面积和扩张率均明显增加;与扩张1.8倍比较,扩张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表面积和扩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4.71、4.72, P>0.05)。与扩张1.0~1.2倍比较,扩张1.2~1.5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扩张率明显增加( t=6.95, P<0.05),扩张1.5~1.8、1.8~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扩张率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5.89、40.75, P<0.05);与扩张1.2~1.5倍比较,扩张1.5~1.8、1.8~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扩张率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10.50、41.92, P<0.05);与扩张1.5~1.8倍比较,扩张1.8~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扩张率明显降低( t=32.60, P<0.05)。与术后0个月比较,术后1、2、3、4、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均明显减少( t值分别为61.66、82.70、96.44、102.81、104.51、102.21, 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2、3、4、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均明显减少( t值分别为37.37、64.64、69.40、72.46、72.62, P<0.05)、回缩率均明显增加( t值分别为32.29、50.00、52.67、54.76、54.62, P<0.05);与术后2个月比较,术后3、4、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均明显减少( t值分别为52.41、60.41、70.30、65.32, P<0.05)、回缩率均明显增加( t值分别为52.97、59.29、69.68、64.50, P<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术后4、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均明显减少( t值分别为5.53、38.00、38.52, P<0.05)、回缩率均明显增加( t值分别为25.36、38.59、37.47, P<0.05);与术后4个月比较,术后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 t值分别为41.10、50.50, P>0.05)和回缩率( t值分别为48.09、50.00, 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5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和回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9.40、9.59, P>0.05)。与术后0~1个月比较,术后1~2、2~3、3~4、4~5、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13.56、40.00、49.21、53.97、57.68, P<0.05);与术后1~2个月比较,术后2~3、3~4、4~5、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12.37、27.72、30.16、31.67, P<0.05);与术后2~3个月比较,术后3~4、4~5、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33.73、41.31、54.10, P<0.05);与术后3~4个月比较,术后4~5、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0.90、23.60, P>0.05);与术后4~5个月比较,术后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0.90, P>0.05)。 结论:扩张器能有效扩张腹部皮肤,从而修复腹部瘢痕畸形,注水扩张达扩张器额定容量1.8倍后维持扩张1个月,可以作为Ⅱ期手术时间节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合人表皮干细胞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对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复合人表皮干细胞(ESC)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观察猪ADM形态,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猪ADM中细胞残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猪ADM表面结构,采用红外光谱仪分析猪ADM二级结构,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分析猪ADM粒径,采用纳米粒度电位仪分析猪ADM电位。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猪ADM在培养基中放置30 min、1 d、5 d的形态(样本数为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猪ADM分为5 min组、10 min组、20 min组、30 min组、60 min组、120 min组,常温静置相应时间,称量法计算吸水量(样本数为3);将Swiss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Fb)分为仅有培养基的空白对照组和另加入相应终质量浓度的ADM浸提液的50.0 g/L ADM浸提液组、37.5 g/L ADM浸提液组、25.0 g/L ADM浸提液组、12.5 g/L ADM浸提液组、6.5 g/L ADM浸提液组,分别于培养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并进行细胞毒性分级(样本数为5);将1只6周龄雄性SD大鼠红细胞分为生理盐水组、超纯水组及添加相应终质量浓度猪ADM浸提液的5 mg/mL ADM浸提液组、10 mg/mL ADM浸提液组、15 mg/mL ADM浸提液组,于反应3 h,采用酶标仪检测血红蛋白的吸光度值代表猪ADM血液相容性(样本数为3)。从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7月收治的1名6岁健康男童包皮环切术后废弃包皮中分离培养ESC并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混合培养法构建复合ESC的猪ADM(以下简称ESC/ADM)颗粒,培养3 d后采用HE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SC/ADM复合效果。将36只7~8周龄雄性无胸腺裸鼠分成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每组9只,并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伤后即刻,创面均一次性采用相应试剂处理。分别于伤后1、7、11、15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样本数为3);伤后7 d,行HE染色观察创面上皮化情况并测量未上皮化长度(此处及以下样本数均为4);伤后11 d,行Masson染色观察创面胶原沉积和真皮化情况并计算创面切面真皮面积,行免疫荧光染色并计算创面表达ESC特异性标志物CD49f的细胞数,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创面移植ESC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 t检验。 结果:猪ADM为白色微粒状,内部无细胞存在,由网状结构组成,结构排列无序,表面粗糙;猪ADM分别在1 659、1 549、1 239 cm -1波数处出现吸收峰;猪ADM在溶液中主要粒径分布在500~700 nm;猪ADM表面带负电荷。放置30 min、1 d、5 d,猪ADM均形态相对稳定;放置30~120 min猪ADM吸水量保持相对高水平。6.5 g/L ADM浸提液组、12.5 g/L ADM浸提液组、25.0 g/L ADM浸提液组小鼠胚胎Fb在培养24 h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其余各组各时间点细胞毒性分级均为0级。反应3 h,超纯水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15 mg/mL ADM浸提液组( t值分别为8.14、7.96, P<0.01)。第4代细胞常规培养3 d形态呈鹅卵石样且低表达CD71和高表达CD49f的被鉴定为ESC。猪ADM颗粒上有ESC附着、生长。伤后1 d,单纯PBS组、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大小基本一致。伤后7、11、15 d,各组裸鼠创面收缩,其中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收缩明显。伤后7 d,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 t值分别为2.83、4.72, P<0.05或 P<0.01);伤后11 d,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 t=4.86, P<0.01);伤后15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 t值分别为2.71、2.90、3.23, P<0.05)。伤后7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未上皮化长度分别为(816±85)、(635±66)、(163±32)μm,明显短于单纯PBS组的(1 199±43)μm( t值分别为5.69、10.19、27.54, P<0.01)。伤后11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切面真皮面积明显大于单纯PBS组( t值分别为27.14、5.29、15.90, P<0.01);单纯ADM组和ESC/ADM组裸鼠创面的胶原生成比单纯PBS组明显,单纯ESC组和单纯PBS组相近。伤后11 d,单纯ESC组和ESC/ADM组裸鼠创面中CD49f表达阳性数量分别为(135±7)、(185±15)个,GAPDH的mRNA表达阳性;单纯PBS组、单纯ADM组裸鼠创面均无CD49f、GAPDH的mRNA表达。 结论:ESC/ADM颗粒能够促进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这可能与其提高了ESC移植后的存活率和ADM促进了真皮结构重排、血管新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对大鼠髓核干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甲基丙烯酸酯(GelMA)水凝胶支架的性能,以及对大鼠髓核干细胞(NPSCs)体外增殖、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配置浓度为5%、10%、15% GelMA水凝胶溶液,经紫外光照射固化、冷冻干燥、喷金处理,制备相应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并测量孔径,使用科学表面分析仪测量支架静态水接触角,使用机械测试仪测量支架压缩模量,使用精密天平测量在37 ℃恒温箱中放置0、2、4、6、8、10、12 h时支架的含水量。(2)取6周龄雄性清洁级SD大鼠8只,体质量为80~100 g,切开椎间盘取髓核组织,分离培养NPSCs。取第3代NPSCs分别进行成骨、成软骨及成脂分化培养,分别用茜素红、阿利新蓝及油红O对三系细胞进行染色,观察NPSCs的三系分化潜能。(3)取第3代NPSCs分为无支架的对照组和5%、10%、15% GelMA水凝胶支架组,对照组加入培养基培养3 d,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组紫外光照射固化后接种NPSCs,加入培养基培养7 d。各组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4)取第3代NPSCs分别接种于紫外光照射固化后的5%、10%、15% GelMA凝胶支架中,采用细胞计数(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活细胞/死细胞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gg和Col 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5%、10%、15%GelMA水凝胶支架的孔径分别为(94.00±1.00)、(77.33±5.69)、(52.33±2.31)μm,水接触角分别为28.00°±2.65°、39.00°±2.65°、46.00°±1.00°,压缩模量分别为(45.77±8.66)、(64.63±3.06)、(86.07±10.73)kPa。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随浓度的增高,支架的孔径减小,水接触角、压缩模量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2.40、49.40、21.51, P值均<0.05)。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的含水量均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而同一时间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的含水量随浓度的增高而减少,3者间含水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NPSCs三系分化结果显示,培养的NPSCs成功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细胞,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具备干细胞的特性。(3)水凝胶支架上NPSCs随着GelMA浓度的增加,细胞形态由正常的梭形逐渐变椭圆,细胞突伸展逐渐减弱,细胞质和细胞核比例逐渐减小,细胞聚集的集落逐渐变小。(4)NPSCs增殖实验显示:培养第1天时,不同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上NPSCs的光密度(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63, P=0.272);培养第4、7天时,随GelMA水凝胶支架浓度的增高,NPSCs的OD值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1.48、203.20, P值均<0.001)。NPSCs活力实验显示:培养第4天时,不同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上NPSCs活细胞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5, P=0.860);培养第7天时,随GelMA水凝胶支架浓度的增高,NPSCs活细胞占比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8.83, P<0.001)。(5)5%、10%、15%GelMA水凝胶支架中Agg蛋白的免疫荧光值分别为16.79±1.29、13.35±0.70、10.475±0.54,Col Ⅱ蛋白的免疫荧光值分别为17.17±1.49、13.32±1.65、9.53±1.01。随着GelMA水凝胶浓度的增高,Agg、ColⅡ蛋白的表达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2.10、36.64, P值均<0.001)。 结论:5%GelMA水凝胶支架具有较好的物理特性,适合NPSCs的生长、存活,能较好地促进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